![]()
内容推荐 米兰·昆德拉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多次荣膺国际文学大奖。他生于捷克,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对于潜心文学创作、刻意回避公众、“遮掩”个人历史的昆德拉,有着各种矛盾的理解与评说;对他的小说,也有着各种悖论性的解读。 传记作家布里埃倾力写就的这部里程碑式的昆德拉传记,将昆德拉个人的艺术、文学、政治与精神历程置于大写的历史中加以考察,同时借助与昆德拉有着直接交往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提供的一些公开的和迄今尚未发表的资料与谈话内容,深入探寻昆德拉的写作人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与完整的米兰·昆德拉。 作者简介 许钧,1954年生,浙江龙游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并担任META、BABEL、《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等国内外10余种学术刊物的编委。已发表文学与翻译研究论文240余篇,著作8部,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30余部,其译著《追忆似水年华》(卷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诉讼笔录》及著作《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翻译论》、《翻译学概论》等作品多次获国家与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999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金质教育勋章”,2008年和2010年两次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011年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2012年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2015年获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江苏社科名家”称号。 目录 第一章 在奥匈帝国的废墟里 第二章 布拉格政变 第三章 抒情年代 第四章 解冻 第五章 反抒情年代 第六章 悲剧与喜剧 第七章 报春的燕子 第八章 平静的革命 第九章 漫长的寒冬 第十章 一位法国的捷克语写作者 第十一章 远居他乡 第十二章 对存在的思考 第十三章 性交选集 第十四章 复调 第十五章 反对“卡夫卡学家” 第十六章 不可能的回归 第十七章 事件 第十八章 一个反现代的现代人 后记 年表 主要译名对照表 序言 清醒而拒不回归的昆德 拉 春节前后,就在国内新 冠肺炎疫情越来越严重的那 个时期,每天打开法语版《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 生》,尽可能静下心来,坚 持翻译两三页,一步步走近 昆德拉常被误读的精神世界 。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 家人生》由法国写作出版社 于2019 年3 月推出,作者 是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我们都知道,昆德拉不喜欢 在公众场合露面,不喜欢与 读者面对面交流,更不喜欢 谈论自己,也特别注意不留 下与他的文学文本无关的材 料。要写昆德拉的传记,困 难可想而知。布里埃迎难而 上,以昆德拉的理论性随笔 与文学文本为基础,将昆德 拉个人的艺术、文学、政治 与精神历程置于大写的历史 进程中加以考察,同时借助 与昆德拉有直接交往的作家 、翻译家、评论家提供的一 些公开的和迄今尚未发表的 资料与谈话内容,深入探寻 昆德拉的写作人生。 布里埃喜欢写传记,他 出版过多部艺术家传记,有 写电影艺术家的《鲁奇尼之 谜》(Le mystère Luchini, 2007),有写音乐家的《 莱昂纳德·科恩传》 (Leonard Cohen par lui-m ême,2014),还有写音乐 人、作家的《鲍勃·迪伦: 诗人之歌》(Bob Dylan, Poète de sa vie)。他为迪 伦立的这部传记是2015年 出版的,第二年10月,鲍勃 ·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传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布里埃写这部《米兰·昆 德拉:一种作家人生》,除 了有写作传记的丰富经验外 ,还具有多重优势。他是记 者,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对 有价值的新闻与材料有一种 特殊的敏感性和捕捉能力; 他是作家,对文学有自己的 认识,有进入文本的独特方 式;他是音乐家,对艺术有 自己的追求,这有助于他更 为深刻地剖析昆德拉的艺术 观念,以及音乐对于昆德拉 文学创作和美学追求的深刻 影响。 昆德拉生于1929年4月1 日。昆德拉说:“我出生于4 月1日。这在形而上层面并 非毫无影响。”4月1日是愚 人节。仿佛命中注定,昆德 拉的写作人生,像是上帝与 他开的一个玩笑,充满了误 解:“误解,意味着其他人 可能以错误的方式感知或理 解他的书。误解,出现在他 的小说的人物之间,但有时 也荒诞地主宰他们的命运。 因此,昆德拉不仅是误解的 受害者,而且是误解的制造 者。”有评论者说,“人们几 乎总是将他的成功归因于受 到误解”。读布里埃的《米 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我们发现,对昆德拉的 种种误解,源于昆德拉特殊 的历史境遇,也源自昆德拉 不妥协的精神品格和反抗媚 俗、坚持独立性的文学追求 。 一、“清醒、觉悟的目光 ” 作为作家,昆德拉是成 功的。在他八十二岁的生日 时,久负盛名的伽利玛“七 星文库”隆重推出了他的两 卷本作品集,共收录昆德拉 的十五部作品:一部短篇小 说集、九部长篇小说、四部 随笔集和一部剧作。他在世 时就进入了文学界的“先贤 祠”,这是法国的大作家也 很难得到的殊荣。然而,一 个饮誉世界的大作家在自己 出生的国家被长时间地冷落 我们也许还可以大胆地说, 昆德拉放弃诗歌,放弃捷克 语写作,离开捷克,而留在 法国,不愿再回到捷克,是 因为昆德拉的出走具有深刻 的精神层面的因素,他不愿 回归的,是那个断了传统血 脉的捷克,那个没有了自主 性的捷克,那个被扼杀了灵 魂的捷克。 对于昆德拉,有各种矛 盾的说法与评价;对他的小 说,也有各种具有悖论性的 解读。对于刻意回避公众、 “遮掩”个人历史的昆德拉, 读者还存有不少的谜团:昆 德拉为什么不愿公开他早期 的一些作品?他真的做过告 密者吗?他为什么把“流亡” 看成一种“解放”?他对“媚 俗”到底有何见解?他为什 么对翻译有近乎苛刻的要求 ?带着这一个个疑问,去读 布里埃奉献给我们的这部《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 生》,我们也许能够找到属 于自己的某些答案。 最后,我们要感谢方雨 辰女士的信任;要特别感谢 北京外国语大学捷克语言文 学专业的农熙女士为翻译本 书涉及的捷克人名、地名、 报刊名、作品名所提供的宝 贵帮助;还要感谢《世界文 学》主编高兴先生和荣获捷 克共和国功勋奖章的北京外 国语大学捷克语教研室主任 徐伟珠女士的大力支持。 又,需要说明的是,本 书所提及的“共产党”“共产 主义”等词汇仅限在捷克及 欧洲语境下讨论。 许钧 2020年4月于南京 ,甚至唾弃。这到底是什么 原因呢?其中自然有政治的 因素,有历史的因素,更有 昆德拉个人的原因。 读《米兰·昆德拉:一种 作家人生》,我们可以看到 ,出于种种原因,他先后两 次被开除出党,本来已经是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主席 团成员的他,因立场问题, 受到了普遍的谴责;后来他 又在精神的层面主动出走, 离开捷克,移居法国,按照 捷克的传统,一个文人放弃 了他的祖国,那就是背叛。 昆德拉的作品早期用捷克语 写成,有诗歌,有剧作,有 小说,还有随笔,到了法国 之后,昆德拉又放弃了母语 ,用法语写作,可以说在某 种意义 导语 国内授权引进的首部昆德拉传记,解读当今最负盛名的传奇作家昆德拉的一生! 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中,作者引述了诸多与昆德拉有着直接交往的人提供的一些公开的和迄今尚未发表的资料与谈话内容,更以大量早年珍贵报刊文本为引证,描述昆德拉所处的历史时代,分析昆德拉的存在境遇及遭遇,追踪昆德拉的心路历程。 本书译者刘云虹、许钧均为法国文学的翻译大家,译文质量优秀,其中许钧译有数本昆德拉作品。 后记 “我用了三年时间准备这 个版本,”里卡尔介绍说,“ 这确实是作者版。不是一个 力图用各种各样的评论与注 解压倒文本的博学或研究性 的版本,也就是说不是一个 阐释性的版本。较之‘七星 文库’中其他的书,该作品 集要轻便得多,完全被文本 所占据。简而言之,这不是 一个批评家的辉煌,而是一 个作者的辉煌。……就昆德 拉而言,解释性的注释纯属 多余,因为他的文本中没有 任何晦涩的东西。昆德拉的 风格就是明晰本身,没有晦 涩的影射。依我之见,注解 往往很快就会沦为阐释。至 于异文,几乎不可能,因为 昆德拉总是不断地修改他的 文本,自己从不留存手稿。 在他看来,出版作者涂改的 东西是对作者权利的侵害, 就像审查作者出版的东西一 样。” 这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 介绍肯定不合所有人的趣味 。洛桑大学的一个六人研究 团队在瑞士的《时代》日报 发表了一篇尖刻的文章,题 为《“七星文库”版的昆德拉 ,没有实质内容的版本》( 《Kundera en.Pleiade, une edition sans substance 》),谴责一种操控的企图 。在他们看来,剔除所有资 料只是作者把自己的某种工 作形象强加于众的手段:“ 与其说是‘纯’文本,毋宁说 是‘被纯化’的文本,这完全 是另一回事……在‘七星文库 ’推荐的版本中,出版商与 里卡尔教授积极讨好,用去 历史化的手段,不费力地将 昆德拉推销为普遍性作家。 作者当然可以向往一种自动 确立、内在统一并摆脱任何 历史境况的艺术,这是他的 权利。可一个大学教授和一 个以严谨著称的文库合力追 捧这种见解,这反而令人担 忧。” 昆德拉这一并不完全, 但具有回顾性的“七星文库” 作品集,似乎给他近六十年 的文学活动画了个句号。然 而出乎大家的意料,2014 年4月,作家出版了一部新 的小说,这是2003年之后 的第一部,就像是三年前发 表遗嘱性作品集的一条尾巴 。这个文本只有短短的一百 二十九页,单单《庆祝无意 义》这一书名本身就体现出 该书的精神,这是一种不变 的精神,其中有欢欣与绝望 、幻想与清醒的斗争。尽管 年事已高,但昆德拉的激情 丝毫未减。他仿佛从来没有 像此刻这样年轻。如同在他 早期写的某些短篇小说中( 人们尤其想到20世纪60年 代初期他所写的《座谈会》 ),谈话胜于情节。小说写 了四个朋友——拉蒙、夏尔 、卡利班和阿兰,在卢森堡 公园的小径上,或围坐在葡 萄酒前,懒懒散散地就不同 的话题闲聊。第五个伙伴叫 达尔德洛,是个老唐璜,典 型的昆德拉笔下的人物。昆 德拉狡黠地向我们道出诱惑 者的真谛:无意义。“当一 个优秀的家伙试图诱惑一个 女人,这个女人就有一种进 入竞赛的感觉。她觉得必须 也表现得优秀,不能没有抵 抗就献出自己。于是,无意 义解放了她。同时也让她疏 于戒备……让她无所忧虑, 因此也就使她更容易让人得 手。” 到了爱情的得失不再重 要的年龄,作家饶有兴味地 观察情色风俗的演变,比如 女性诱惑的中心点从胸、屁 股移到了肚脐,年轻姑娘从 此都毫无廉耻地裸露着肚脐 。然而,在趣闻逸事的细节 之下,一如既往地透出更为 深刻的主题,如友情或幸福 。思考的背后,虽然有着可 以感觉到的忧伤,但昆德拉 始终忠实于自己,力戒做出 种种判断,而是用他最偏爱 的反讽这一武器来谈事论物 。一种超越黑暗与醒悟的坚 定见解让他免于悲楚,促使 他如此写道,仿佛是自己整 个作品的概述:“我们早已 明白不再可能推翻这个世界 ,重塑它,阻挡它不幸地向 前奔跑。唯有一种可能的抵 抗:不要对它太认真。” 精彩页 1966年秋,他的第一部小说《玩笑》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版的几个月前,米兰·昆德拉接受了他的朋友的一次访谈,正是这部小说两年后让他在法国成名。这位刚刚读完小说手稿的布拉格知识分子询问昆德拉,它是不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小说,昆德拉立即表示反对:“绝不是!对我来说,它完全不是涉及历史事实的某种说不清的惊人揭示,我压根不把描绘‘时代画卷’放在心上。”昆德拉之所以是一位“非历史”的作家,是因为他丝毫不想成为他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但与其偏爱的作家之一卡夫卡相反,昆德拉总是将小说置于某个历史时期和某个确切的地点。同样,他的文学选择也始终依赖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非此,他又能怎样?昆德拉的性格形成时期都在欧洲的某片土地度过,那片土地在1914至1989年间经历了一系列持续的地缘政治动荡。 1929年4月1日,米兰·昆德拉生于捷克斯洛伐克摩拉维亚省的首府布尔诺。此时,他的国家仅有十余年的历史。直到1918年10月28日,摩拉维亚都是奥匈帝国的组成部分,以布拉格为首府的波希米亚和斯洛伐克也同样如此。虽然其历史中心在欧洲中部,但奥匈帝国当时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领土一直延伸到乌克兰。它由多个民族和多种语言构成,是一个多元文化体:人们在那里讲德语、意大利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保加利亚语、乌克兰语、斯洛文尼亚语、鲁塞尼亚语、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波兰语,甚至还有意第绪语,因为帝国庇护着欧洲最重要的犹太群体之一。尽管存在这种文化多元性,但生活在奥匈帝国领土上的各个民族相处融洽。至少表面上如此。即使各省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帝国仍遭到怀有分裂企图的捷克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中破坏,他们对奥地利人与匈牙利人的政治统治持有异议。 作为二元帝国,奥匈帝国正式拥有两个首都:布达佩斯和维也纳。但从文化角度来看,则是维也纳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闪耀出熠熠光彩。维也纳不仅是首都,而且是一个国际性都市,以其生活艺术闻名,当时是一切艺术、科学的实验与创新之地。在这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造精神分析学,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和埃贡·席勒构思他们闪光而颓废的画作。维也纳同样也是作家之城,对阿图尔·施尼茨勒和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奥地利人赫尔曼·布洛赫在这里出生,罗伯特·穆齐尔曾在此居住。然而,除了这些之外,维也纳尤其是一座音乐之城:“这里,不朽的音乐七圣之光照耀着全世界: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约翰·施特劳斯;这里,汇集了欧洲文化的所有流派;在宫廷里,在贵族和民众中,德国、斯拉夫、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弗拉芒的血液混杂在一起,而这座音乐之城的天赋正在于将所有这些反差和谐地融合为一种崭新而独特的现实,即奥地利精神、维也纳精神。”’这种创造力的喷涌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阿诺尔德·勋伯格、安东·韦伯恩和阿尔班·贝尔格三位本地人将为音乐带来重大变革。 布尔诺(德语为Brunn)位于维也纳以北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属摩拉维亚省,那里是葡萄产区,景色宜人而和谐。这座有着七个世纪历史的古老小城被两座山俯临,一个山顶上是一座巨大的城堡,另一个上面是一座大教堂。1919年吞并了皇家区和胡索维采区之后,布尔诺成为年轻的捷克斯洛伐克人口密度第二大的城市。 1891年8月17日,米兰的父亲出生于皇家区。很可能因为毗邻维也纳,他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捷克音乐在这里被视为一种民族珍宝。此外,1909年至1913年,卢德维克·昆德拉不在维也纳,而是在波希米亚的布拉格艺术学院学习音乐,当时布拉格仍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城市。同时,他还在布尔诺听作曲家莱奥什·雅纳切克的钢琴课,后来他与雅纳切克成为好友。倘若历史没有另做决定的话,这位年轻人本可以自那时就开启他的钢琴家职业生涯。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一个年轻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持续四年、遍及整个欧洲的一场战争由此开始。拥有五千万人口的巨大的奥匈帝国在战后分裂为七个小国,其中之一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个联盟相互对峙:一方是“三国同盟”,联合了奥匈帝国、德国、奥斯曼帝国及后来加人的保加利亚;另一方是“三国协约”,由法国、英国和俄国组成,后来比利时、意大利、日本和美国也相继加人。1914年夏,卢德维克·昆德拉加入奥匈帝国军队的第八步兵团,任中尉。1915年5月25日,他被俘虏。随后他陷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政治、军事风暴中,并被带向西伯利亚。事实上,无论对于被流放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还是那些留在本国为摩拉维亚、波希米亚和斯洛伐克的独立而战斗的人而言,战争都是从奥匈帝国的监护中获得自由的梦寐以求的机会。 战争爆发后,生活在俄国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请求沙皇尼古拉二世允许建立一支民族武装力量,以便与奥匈帝国作战。1915年,一个捷克连得以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