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具区林屋图/元代山水画笔墨解析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李钢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元代画坛上有“一花四果”的格局,一花即赵孟頫,四果即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寓意着赵孟頫和元四家的师承和艺术地位,故元代山水画笔墨解析系列图书挑选了这五大家的代表画作及其匹配的艺术观点和后人的品评,向广大艺术爱好者们呈现的是作者对赵、黄、王、倪、吴这五大家的山水画艺术的研习、感悟与解读。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逝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具区林屋图》这件画作描写江苏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珑的洞壑、层叠的山石、繁密的树林、错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满了整幅画面,大胆地摆脱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作的构图几乎密不透风,但因画家有虚实相济的观念,故在画幅的左上角营造出「透」的部分,使得全作毫无迫塞的感觉。王蒙用牛毛皴皴擦山石,长披麻皴画树干,又杂以繁密的苔点,笔法变化多端,细腻丰富。墨色层层点染,浓淡分明,同时又用了赭石、藤黄、朱砂和朱标点染,使得全作秋意满幅。 作者简介 李钢,罡居士,澄怀斋主,美术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研究所所长。台湾艺术大学客座教授。主要方向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实践,主创山水画。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运用。已出版《写意山水画法》《传承》《高校艺术类丛书》《设计素描》《工笔人物画法》《速写过关三大诀窍》《李成·郭熙·王诜》《写意人物画法》《中国历代山水画技法与评析》《林泉之心》《传统文脉与设计思维》《一心不乱》等著作以及在《美术研究》《装饰》《美术观察》等CSSCI杂志上发表专业文章。曾获交大教材一等奖、教材最高奖励奖、烛光奖、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奖,获教育部与市教委颁发奖项11个。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山水绘画发展史略 第一节 秦汉山水绘画总体特征 第二节 魏晋山水绘画总体特征 1.灵动飞扬的线型与宇宙谐和气化的“体用”表达 2.书写线型、物形气化与宇宙谐和气化的“体用”表达 3.平铺式构图与循环往复的时空观的“体用”表达 4.转粗犷为谨细的画风与晋人心性的“体用”表达 5.晋人清淡的设色审美与晋人心性的“体用”表达 第三节 隋唐山水绘画总体特征 1.“错金镂彩之美”的金碧青绿山水 2.“初发芙蓉之美”的水晕墨章山水 第四节 五代山水绘画总体特征 第五节 两宋山水绘画总体特征 第六节 元明清山水绘画总体特征 第二章 王蒙与《具区林屋图》 第一节 元代历史背景 第二节 元代文人画整体特征 第三节 王蒙 第四节 王蒙《具区林屋图》艺术特征 第五节 《具区林屋图》技法特征 第三章 元代美学特征与陆王心学的影响 第一节 现实观照走向内心感悟 第二节 写意:元代美学特征与遗民画 第三节 主体逸气与笔墨逸笔 第四节 美学的新风尚 第四章 《具区林屋图》笔墨解析 第一节 树法与丛树法 第二节 山石法与山体法 第三节 云水法与点景法 第四节 皴法与墨法 第五节 章法 后记 序言 源于基督教文明的西方 文化与源于“儒释道”三家之 根本的中华文明的根本差 异,使得源于中西文化之“ 体”的中西艺术,包括其美 学上的阐述以及艺术的最 终追求,呈现出完全南辕 北辙之“用”。相比之下,中 国文化与中国艺术之“体用” 更是注重生命与生命哲学 ,以及一系列完整的、关 于宇宙与人生被视为大生 命一体的观念,是一个流 动着的、欢畅的大全体, 并始终以浑然一体、相互 作用作为思维基本模式。 至元代,它更是成熟于“吾 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儒 家人学道义观下的“我内心 所主宰,便是天地万物之 主宰”这一思维下的中国文 人画的最典型代表,诸如“ 元四家”的诸多经典作品以 及作品所能显现而又能被 观者体悟的内在的完整的 生命哲学体系。 虽然从宋人之“身即山川 而取之”到元人深谙“心即理 ”“吾心即是宇宙”而畅神于 笔墨的荡涤与酣畅于笔墨 的铺陈之迹,历史经历了 近300年的犹如老鹰断喙、 凤凰涅槃的痛苦的煎熬, 但整体地看,“从宋至元”是 一个完整的由外而内的心 路变化历程,也使中国艺 术升华到了一个与生命哲 学之“体”更为匹配、更为典 型的“体用”关系。 大多数美术史家将元代 美术的幽玄静谧的笔墨情 调、飘逸婉转的生命情结 与江南的崇高又平淡的意 境,归于诸多外因,诸如 外族侵入、蒙古人的四等 人制与“九儒十丐”对苦读儒 家道统之书的读书人最为 残酷的讽刺。加上近乎没 有的科举之路,种种压力 下的元代文人消极出了这 一元人风格的画派:它以 凄迷、幽转、压抑、不爽 为其特征。但万事转变, 一定是有强有力的内因。 就如根植于“两希文化” 而传承而下的西方文化一 开始就注重理性知识、长 于对外追求与思辨、古希 腊艺术上创导“模仿”学说。 而中华文化在亿万年的长 期磨炼中养成了一整套“穷 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理论, 强调生命超越,长于体悟 、体证、证会的一整套思 维习惯。所以,中国美学 纯粹体验中的外在世界不 是物质存在对象(中国传 统思维中认为物质世界是 虚幻不真的),而应该是 生命体验后的“真实世界”。 而这寻求生命感悟的过程 也是美好的。所以,中国 书画艺术,特别是源于宋 代文人书画的元代文人书 画感兴趣的不是外在的美 的知识,更不是经由外在 对象“审美”所产生的心理现 实,而是一种返归内心, 通过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 验宇宙万物,通于天地, 融我与万物为一,从而获 得灵魂深处的适宜。也正 是这样一种内因,一直潜 伏在中国艺术的内部,形 成一种暗流、暗脉,真正 地推动了中国艺术深层的 发展,使得中国书画升华 至人类历史上至高的、能 充分表达出生命超越的最 为经典的范式。 而元代文人画就是经典 中的经典、完善中的至善 ,其中尤以倪瓒作品所表 达出来的气息最为典型。 明董其昌的“元之能者虽多 ,然年禀承宋法,稍加消 散耳,吴仲圭大有神气, 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 奄有前规,而三家皆有纵 横气,独云林古淡天真, 米颠后一人而已”,一改王 世贞元四家中赵孟頫为首 的四家名单,将倪瓒改写 为四家之首。倪瓒早年生 活安逸与富庶,家藏经典 书籍与绘画原作,且不以 书画示人,或许正是这种 身份与置身书画外的隐逸 把握住了书画外的整体感 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