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方文学之旅(插图珍藏修订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徐葆耕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家的激情与文采、学者的广博与严谨、西方文学史上的绚丽风景,在本书中俱有最佳体现。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却作为文学欣赏和文学史知识的经典,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诸多重点高校师生中风靡流传近二十年。此次修订出版的插图本,更展现了西方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阅读、收藏、欣赏、思想的完美的统一,构造了一个可以尽情遨游的多重审美空间。 作者简介 徐葆耕,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释古与清华学派》《紫色清华》。影视剧本作品有:《邻居》(合作)、《普通人家》《孤帆远影》等。 目录 第一章 古希腊:自由和魔影 一、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欧罗巴:来自亚细亚的少女 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与人间的英雄 酒神与爱神:欲望的喜剧和悲剧 阿喀琉斯:希腊民族性格的丰富性和 整体性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对希腊精神的自我省察 二、人的文学母题 斯芬克斯之谜:人的觉醒 俄狄浦斯:人和命运 美狄亚:女人和爱 三、永久性魅力之谜 第二章 原罪及其诱惑 一、希腊诸神与希伯来苦行僧之间 “神”取代“人”的社会心理背景 《圣经》与希腊文化的对立和互补 参孙:民族意识与个人情欲的二元对立 圣·奥古斯丁:罪感的诗意和自我受虐的幸福 阿伯拉尔:罪感与爱情的猛烈撞击 二、骑士浪漫主义及其他 宗教阴影下的骑士浪漫主义 英雄史诗:寻找人间的上帝 市井文学:狡黠第一次成为审美对象 三、但丁和《神曲》:融会两希文化的伟大尝试 天堂之路=人智+爱 地狱:化恐惧为崇高和崇高中的软弱 炼狱:通往个人完美的痛苦道路 《神曲》与《红楼梦》:人神互补与色空互补 第三章 文艺复兴:醒来的狂欢与忧郁 一、背景:历史的变革与道德的转型 二、个体觉醒的最初历程 近代爱情诗始祖彼特拉克及其奇喻 薄伽丘的优越意识和泼皮精神 拉伯雷的巨人意识和庞大固埃主义 蒙田:人类是低能的 塞万提斯:信仰主义的衰落 三、莎士比亚:人的内心是一个宇宙 莎士比亚和大作家们的人生三乐章 近代伊甸园和爱情的高峰体验 伊甸园的另一面:粗鄙与冷诮 《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命题 李尔王及其他疯狂形象的启示 “莎士比亚化”:人物、情节和语言 四、假如没有莎士比亚 第四章 “观念革命”: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文学 一、莫里哀:击中伪善这条毒蛇的人是伟大的 新古典主义:带着锁链跳舞的文学 悲剧《熙德》:限制即否定 莫里哀和他的“弃儿意识” 《可笑的女才子》:向社会矫情的第一次进攻 《伪君子》:对多头毒蛇的有力一击 “伪善”的历史作用和扁平人物 《恨世者》:喜剧家的悲剧心理 二、卢梭:把被囚禁的情感解放出来 启蒙思想的闪电射进了文学园地 狄德罗:善良与诗意的对立 两部《忏悔录》:人的价值观念的历史性转折 卢梭的善感性和情感的诗化 卢梭:自由情感的悲剧性命运 三、浮士德难题:个体的无限追求与两难处境 《浮士德》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 德国文化之谜:歌德与康德 浮士德:渴望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 浮士德的两难境地 第五章 浪漫主义运动:个体自由与世纪病 一、向单一型文化模式的冲击 浪漫运动的早产儿:《狂飙突进》 英国:砍倒布瓦洛的破旗 法国:浪漫派对古典派的决战 二、远离尘世的神秘天地 德国:霍夫曼对异化的叩询和死亡诗人诺瓦利斯 自然神:英国浪漫派的三种类型 法国:蛮荒之美与神秘之美 三、恶魔诗派的自由批判精神 拜伦:精神世界的拿破仑 讽刺史诗《唐璜》:人类情感的历险 四、法国的恶魔派:司汤达与梅里美 乔治·桑:动摇了婚姻永久性的基础 司汤达:征服意识与自卑情结 于连:无信仰的现代个人主义者 卡门:为了一天的自由,宁肯烧毁一座城市 五、“世纪病”和波德莱尔 维特:渴望与厌弃之间的斗争 孤独的本体性:勒内、缪塞和阿道尔夫 波德莱尔:在欲海中沉自身之船 第六章 金钱时代的心灵体系 一、创作主体的矛盾心态和民族风格 二、鲁滨孙:金钱是怎样高奏凯歌的 鲁滨孙:一种新的价值观念 物化:人性发展的必然阶段 维多利亚:名利场和玫瑰梦 司汤达:啊!这就是美丽的法兰西 在俄国:对“活尸”的艺术解剖 三、英雄性格应是冷酷和机敏,最无用的是温情 巴尔扎克:贪欲是历史的大力神 历史以榨干情感为代价换取进步 拉斯蒂涅:社会把天真青年改造成为英雄 欲望燃烧我们,又毁灭我们 四、金钱与爱情:关于通奸故事的模式 五、对尊严失落的强反应和弱反应 《简·爱》:女人的尊严与爱 狄更斯、杰克·伦敦、马克·吐温、莫泊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六、列夫·托尔斯泰:心灵的辩证法 内心系统的隐秘动因是情感 情感世界是一条无序的河流 内心世界是多层次的立体系统 第七章 20世纪初:荒原和荒原狼 一、“最后的骑士”和他的沮丧 二、从两极向理性精神告别 一切生命均从腐败开始:叶芝和庞德 弗洛伊德:潜意识与性革命 未来主义:破坏欲与恐怖感 三、《荒原》:死亡的象征 四、《荒原狼》:近代人的精神裂变 五、语言反叛逻辑的艺术奇观 象征主义:把雄辩捉来施以绞刑 超现实主义:让语词在直觉下重新组合 意识流:语言的线性 序言 读《西方文学之旅》 有感(再版序一) 俄国大作家果戈理说 :“旅行,是一件多么愉 快的事情。”其实,对于 读者而言,旅行,不仅是 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文 学经典著作大多是文学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心 灵结晶。因此,我们常常 也能感觉到,文学的阅读 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精 神之旅,读者乘上文学名 著的列车与航船,任由经 典搭载着自己去漫游世界 的诗与远方。可以说,阅 读每一部经典都是跟着文 学大师完成了一次获益颇 丰的精神之旅、心灵之旅 。 我记得在学生时代, 就曾经跟吴承恩去“游历” 幻想的大唐西域,随法兰 西作家儒勒·凡尔纳去“遨 游”神秘而浩瀚的大西洋 ,跟随普希金、果戈理、 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契 诃夫及高尔基去“漫游”宽 广的俄罗斯…… 而经典的文学史著作 往往又充任了“文学导游” 的角色。今天,摆在读者 面前或被读者捧在手里的 这本《西方文学之旅》就 是这样一本浓缩西方千年 文学精华的文学导游宝典 。二十多年前,我就拜读 并收藏了作家兼学者徐葆 耕先生的这部鸿篇巨制。 当时,它的书名叫《西方 文学:心灵的历史》。现 在,我非常高兴地向读者 朋友竭诚推荐这部优秀的 西方文学的解读经典。 本书的作者徐葆耕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 家,他创作过《邻居》《 孤帆远影》等文学名篇。 《邻居》还被拍摄成电影 。在中国新时期影视文学 创作上,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的世界文学教学园地 里,徐先生占有重要地位 。徐先生长期执教于著名 的清华学府,他是在文学 创作、文艺批评、文学史 教学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树 的大学者。 《西方文学之旅》, 尽管也是以时间为经,以 作品及思潮为纬,按照西 方文学发展的历史时序, 来介绍文学思潮与经典作 品的文学史著作,但这部 著作十分明显的特点之一 ,是重在突显文学史所关 注的每一个历史时代主题 : “古希腊:自由和魔影 ”这一章,作者在人类儿 童心智阳光下的聚焦文学 的母题,品味马克思赞誉 的古希腊文学的永久之魅 力;在中世纪的“原罪及 其诱惑”中追问奥古斯丁“ 罪感的诗意”这个章节里 ,让读者体验阿伯拉尔“ 罪感与爱情的猛烈撞击” ;在但丁和《神曲》的超 越地狱的炼狱中展现“人 智+爱”的“天堂之路”; 作者把欧洲文艺复兴概括 为醒来的“狂欢与忧郁”, 将莎士比亚的戏剧书写归 结为对人心内宇宙的发现 ;启蒙主义时代被作者形 容为击中了伪善的毒蛇的 七寸,让情感冲破了牢笼 ;又将歌德与康德理解成 “德国文化之谜”。 作者在“浪漫主义”运 动中聚焦欧洲作家的自由 和他们的世纪病态;在19 世纪“金钱时代的心灵体 系”里微观尊严的失落后 诸种反应,烛照形形色色 的“心灵辩证法”;在西方 20世纪的文学探索中审视 西方世界的心灵荒原,追 问西方世界何以“异化”, 又何以“反抗”,追思在后 现代的20世纪中晚期“浮 士德”如何成为可能。 阅读《西方文学之旅 》,我感觉,这部著作的 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文学的 书写与文学历程的学术解 读融于一体,充分发挥了 徐先生作为杰出文学家的 创作才华。比如,在回答 作为“人类儿童时代”的古 希腊文学为何具有马克思 所赞誉的“永久性魅力”这 一问题时,作者除了娴熟 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 观解答这个经典问题外, 还几乎以文学创作的书写 方式给读者奉献了一个形 象、丰满且生动的答案: 当你已经白发苍苍、 行将走完人生旅程的时候 ,意外地在一张发黄的、 模糊的照片上发现那个光 着屁股、含着指头,眼睛 亮晶晶的孩子正是童年时 代的你!啊!你将怎样地 狂喜!遥远的、仿佛已经 从记忆中消失了的金色年 代,那无穷无尽的童年趣 事,突然从脑海的深处喷 泉一样涌流出来:五彩缤 纷的梦想,无所顾忌的率 真,想哭便哭,想笑便笑 ,自由自在,纯洁无瑕的 情感生活…… 有关西方文学历程, 如此生动的书写也时不时 闪现在其他章节与段落中 。例如,“贵族妇女们满 脸通红而又爱不释手地读 着《异教徒》”“在1848年 革命的热浪里,诗人曾感 到解脱忧郁的希望,他那 苍白的两颊涌上病态的红 晕”。这样的描写让读者 仿佛身处19世纪初拜伦新 书的热读现场,亲临象征 主义初期波德莱尔诗歌创 作的现场。每当读到这样 的文学书写,一种阅读的 快感油然而生。 20世纪80年代,在韦 勒克《文学理论》的影响 下,文学研究“向内转”成 为一种新转型趋势。在“ 莎士比亚:人的内心是一 个宇宙”这一节中,徐先 生就以自己的方式应迎了 这种研究新态势。作者“ 假如没有莎士比亚”的设 问,更让读者进一步从欧 洲乃至世界文学进化的高 度感受到文艺复兴巨匠和 泰斗莎士比亚对于整个世 界文明的历史意义。在作 者看来,后来,让包括苏 联和中国文艺思想界耳熟 能详的“文学是人学”的近 现代文学功用观,其实是 从莎士比亚超越了但丁、 薄伽丘和拉伯雷仅仅构建 单一和空幻人的理念而建 立起来的。“如果文艺复 兴止于薄伽丘,则西方历 史 导语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作品及思潮为纬,按照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时序,来介绍文学思潮与经典作品的文学史著作。 这部著作十分明显的特点之一,是重在突显文学史所关注的每一个历史时代主题。 本书不仅文笔优美,能把一种对文学历史的介绍、描述、评价和分析本身也变成了文学;也是对文学史写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后记 本书原题为《西方文 学:心灵的历史》,于 1990年由清华大学出版 社出版。当时,我在后记 中写道:“本书是近十年 我在清华讲授和研究西方 文学的鄙陋所得。从一个 新的视角重新描述整个西 方文学发展的历史,远不 是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但 执拗的冲动往往把人逼入 险境。十年含辛,所得区 区,行将面世,不觉汗颜 。敢于将拙著面世的勇气 实来自我那些充满热情的 学生。他们是我生存意义 之重要所在。” 从初版到现在,十二 年过去了。其间再版两次 ,1997年北京的“风入松” 书店曾将此书列入畅销书 排行榜。作为一本学术书 籍,能在当前的图书市场 上占有一席之地,令我感 慨。我收到过三十余封来 信,写信人大都是大学里 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他们 对本书的热情对我是很大 的激励,使我相信此书尚 有存在的价值。 我曾想借此次出版对 本书作较大的修改,但我 克制了这种冲动。今天, 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 比十二年前更成熟,但却 未必更有启示性。人文学 者的学问不一定是与时俱 进的,尤其是在年迈以后 。这是许多人文学者难以 避免的悲剧。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 到过许多同志的关怀和教 诲。此次出版图文本是李 陀先生的建议,他的支持 和鼓励对本书的出版起了 重要作用。刘辉同志是一 位精明能干很有水平的编 辑,她对本书的修订与扩 充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 本书的书名也是出自她的 建议。我的研究生司若付 出大量时间对全书做了仔 细的校订,黄振萍老师、 何玲等同学精心搜罗、遴 选有关图片,使全书大为 增色。一切为此书付出过 心血的朋友都令我难以忘 怀,愿借此机会一并表示 我的谢忱。 2002月于清华园 精彩页 第一章 古希腊:自由和魔影 我爱回忆那毫无掩饰的时代。 ——[法]波德莱尔 在希腊神话中,欧洲是天神之父宙斯以自己人间之妻欧罗巴命名的一块土地。但薄情的宙斯似乎很快就忘记了这个不幸的少女,对这块土地也没有给予额外的天恩。当中华大地已经进入尧舜的文明时代,埃及的金字塔已经熠熠生辉时,欧洲还像一头母狼,以自己褐色的乳房喂养着野蛮的希腊人。当时他们以游牧为生,流浪于多瑙河上游,过着半人半兽的生活,公元前20世纪左右,穿过荒芜的草原陆陆续续向着希腊半岛进发。到了公元前六七世纪,就像从地下突然涌出的喷泉,希腊文明在阳光下显出了虹彩缤纷的颜色。希腊文明的突然崛起成了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使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西方哲学史》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这不仅是哲学史上的难题,而且是艺术史上的难题。那本来是一个毫无掩饰的时代,是从肉体到灵魂都裸露着的时代,人们想哭便哭,想笑便笑,想杀人便杀人,想做爱就做爱,即使撒谎也带着几分坦率和天真。在那个时代了解人是毫无困难的。但是由于年深日久,当我们面对着古希腊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头盖骨,试图知道他们想些什么的时候,不禁惘然了。《金枝》的作者弗雷泽(J.G.Frazer,1854—1941)以每天十二小时、风雨无阻地持续五十年攻读各种文献,探索原始初民的巫术和艺术,结果却感喟地说:“我们永远也不能彻底了解他们的心灵,至多是凭我们今天的智慧做一些可以允许的推断而已。” 难道历史的风雨竞有如此大的摧毁力,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变为枯木朽株吗?不!表现伟大时代的艺术是不会死亡的,它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灵隐秘处,每个人的心里都沉睡着一部遥远而模糊的历史。当你面对爱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充满诱惑的目光时,当你看到英雄阿喀琉斯倒在血泊中时,当你感受到酒神狄俄尼索斯那酩酊背后的清醒时,你的心灵能够不被震撼吗?那沉睡了几千年的种族无意识会突然苏醒过来,在心灵的荒原上奔跑着、吼叫着,一股淋漓酣畅的快感使你意识到了自己原来是他们中间的一个,酒神与爱神、原始的野蛮与人性的挚爱都活跃在你的心里。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一起喊叫了: 来吧!这里就是你灵魂的故乡! 一、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古希腊雅典的立法家梭伦(Solon,约前638一约前559)旅行到埃及时,当地的一位神识者向他说“你们是些小孩子。”(阎宗临:《欧洲文化史论要》,转摘自《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 过了两千多年,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神识者的箴言,指出:“有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童年艺术。当我们从各民族的艺术反观他们的童年时,确实发现有“粗野的儿童”:是由于智力低下或是环境使然?他们仿佛永远长不大,身体喷发着过多的兽类气息;也有“早熟的儿童”:他们的童年艺术像是穿着礼服、正襟危坐的小大人儿,过于沉重而严肃的思考把儿童的天真活泼窒息了。 然而马克思说,“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因此,他们的神话和艺术反映了“人类美丽的童年”,“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