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现代陶壁/日本近现代工艺美术丛书》中介绍的陶壁作品可以看到,大多数陶壁家尤其是身为陶艺家的陶壁作品,都十分关注对“黏土”自身物质特性的表现,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喜悦于形体的营造及其变化,满足于尽可能地控制形态倾向性的技术技巧,而是强调亲“土”式的制作。他们力图将陶壁制作归还于“黏土”,从“黏土”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中寻找与陶壁紧密相关的形式,并发掘出表现这种形式的技术与方法。他们强调土与人之间自古以来存在着的原始和朴素的关系,并在寻求和体悟这种人与土的关系时,运用基本的方法来进行创作。不仅仅是强调用手来成型,还包含着对色釉、窑内烧制等在内的各种制陶技术的强调。在回归和把握黏土特性的过程中,感知黏土与生命深处的渊源。
《日本前卫陶艺/日本近现代工艺美术丛书》主要介绍以新锐工艺团体“走泥社”为领的前卫陶艺,而将“日展工艺”“传统工艺”“民艺”“手工艺”中的现代陶艺创作放在另一册书中介绍。在《日本前卫陶艺/日本近现代工艺美术丛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前卫陶艺是如何在“分栖共存”格局中,以强调艺术生存本身所具有的独立品格和批判立场,以及其完全颠覆性的工艺造物观念来展开自己的创作实践活动的。
赵云川,博士,教授(二级)。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曾为文化学园大学、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1988年起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3年至2017年教育部高校美术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美术创作、美术与设计理论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中国南传佛教艺术研究——傣族佛寺壁画》《日本公共雕塑的观念与方法》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绘画和设计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97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大展”等重要展览。设计完成多项壁画和公共艺术工程。
《日本前卫陶艺》
丛书总序
本书前言
第一章 “走泥社”与日本前卫陶艺的展开
第一节 前卫陶艺和现代美术
一 日本前卫陶艺的追溯
二 抽象雕塑对前卫陶艺的影响
三 “物质”的发现与纯粹造型的陶艺
第二节 野口勇制陶活动和对“走泥社”的启示
一 从陶俑中得到的体悟
二 野口勇对“走泥社”陶艺创作的启示
第三节 “走泥社”的成立及其活动
一 “走泥社”的成立
二 “走泥社”的创作志向及其形式
第四节 八木一夫的陶艺思想及其创作卿
一 八木一夫其人
二 亲“土”的制作与传统的积淀
三 八木一夫的影响
第五节 日本与美国前卫陶艺比较
一 前卫陶艺运动中的日本与美国
二 两者的相同和相异
第二章 前卫陶艺的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从展览中走出的前卫陶艺家
一 20世纪60年代的陶艺展览
二 20世纪70年代的陶艺展览
三 20世纪80年代的陶艺展览
四 20世纪90年代的陶艺展览
第二节 第一、第二梯次前卫陶艺家的创作倾向
一 第一梯次前卫陶艺家的创作倾向
二 第二梯次陶艺家的创作倾向
第三节 第三、第四梯次前卫陶艺家的创作倾向
一 第三梯次前卫陶艺家的创作倾向
二 第四梯次前卫陶艺家的创作倾向
第四节 结语:延伸、扩展和蜕变的前卫陶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日本现代陶壁》
丛书总序
本书前言
第一章 走向建筑的陶瓷艺术
第一节 陶壁产生的背景
一 陶壁的历史回溯
二 二战后国际建筑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陶瓷的审美特质与现代陶艺发展的驱使
第二章 陶壁艺术家的类别及其创作
第一节 陶艺家的陶壁创作
一 会田雄亮的陶壁和环境造型
二 其他陶艺家的陶壁创作
第二节 画家的陶壁创作
一 洋画家的陶壁创作
一 日本画画家的陶壁创作
二 漫画家、插画家的陶壁创作
第三节 雕塑家的陶壁创作
第四节 平面设计师、建筑师的陶壁设计
一 平面设计师的陶壁设计
二 建筑师的陶壁设计
第五节 外国艺术家、现代壁画研究所的陶壁设计
一 外国艺术家的陶壁设计
二 现代壁画研究所的陶壁设计
第三章 陶壁的技术基础和艺术特质
第一节 陶壁的技术基础
一 大塚陶业公司和陶画美术馆
二 现代壁画研究所等工房
第二节 作为现代工艺、现代美术和现代公共艺术的陶壁
一 作为现代工艺的陶壁
二 作为现代美术的陶壁
三 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陶壁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