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善宝文集(上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金善宝文集》分上下两卷,全书收录金善宝先生的论文、手稿、讲话及信件等共计250篇。上卷146篇,均为公开发表的文章、讲话,分为学术论文、会议讲话、农业科技管理、调查研究和其他五部分。 目录 学术论文 小麦交配对于生长习性与抵抗茎锈病性之遗传 有芒小麦与无芒小麦之研究 刍用高粱之染色体数目 种子埋藏土中30年生活力仍极健强 麦穗密度之特别遗传 小麦性质之遗传 小麦之遗传 小麦与黑麦交配及其返配后之细胞学的研究 由两种间交配而成之小麦品系用细胞学与遗传学方法研究其变异 耕牛之鉴别及饲养法 近代玉米育种法 用返配法研究小麦之遗传性 大豆几种性状与油分蛋白质之关系 本院大胜关农事试验场最近玉米大豆试验成绩简报 用统计方法研究籼粳糯米之胀性 小麦开花之观察 精米胀性试验方法之研究 大豆天然杂交 新时代小麦改良应采的技术 中国小麦区域 中国小麦之种类及其分布 移植冬小麦的初步试验结果 我国当前种植面积最广的小麦良种中大2419小麦 中国小麦之种类及其分布(初稿) 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 青海柴达木盆地春小麦高产的调查分析 淮北平原的新石器时代小麦 中国近三十年来小麦改进史 会议讲话(广播) 美国人研究科学之精神——在浙江大学农艺学会上的演讲 中国近年来作物育种和作物栽培的进步概况 中国几种重要禾谷类 在华东麦作与麦病虫座谈会上的讲话 加强学习,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对台湾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广播稿 金善宝代表的发言——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 向丰产能手学习 江苏省稻麦两熟增产的意见 民主党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团结,信心百倍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金善宝代表的发言 给台湾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广播稿 全国小麦病虫工作会议开幕词(摘要) 全国小麦病虫工作会议总结(初稿) 中国农业科学工作者是怎样理论联系实际的?——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苏联的广播稿 小麦育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金善宝同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讲话稿 样板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 为把我国变成世界第一个农业高产国家而奋斗 提出迅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六项建议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所长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编委会成立大会总结会上的讲话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各分支主编、副主编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提纲) 考察三江平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纲) 中国农学会“全国农业学术讨论会”闭幕词 在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有第一流的农业科学家——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原子能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金善宝院长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国农业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工作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金善宝副主席在九三学社江苏省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在南京农业大学8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金善宝教授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祝寿会上的答谢词 农业科技管理 农艺系的目标是什么 关于全国农业生产会议 对农业技术的提高与普及问题的几点意见——1950年12月26日在华东农林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为祖国的农业建设而奋斗(代发刊词) 我国茶叶生产的新生 要很好地总结、发扬和运用我们伟大祖国的农业遗产 我从苏联农业展览会上看到了苏联在农业生产上的伟大成就 参加匈牙利玉米育种会议的回忆 农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 农业科学工作者积极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斗争 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上作出更多的成绩 小麦是重要的高产粮食作物 学习先进经验,争取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全国农业展览会的展出及其意义 总结经验,争取丰收——检阅我们的成就 种植高产饲料作物适应增养猪子的需要 从编写理论著作来看党的领导农业科学 组织农业科学技术考察推动农业生产的基本经验 大办农业 大挖增产潜力 我国作物品种工作的新成就 喜见小麦育种工作蓬勃发展 沿着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把农业科学技术工作推向前进 向世界第一个高产国家迈进 农业科学研究要走在生产的前面 农业科研要向现代化进军 消除污染 保护好农业环境 加强农业科学研究 促进农业现代化 学科学用科学 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科学技术和农业现代化 加强农业生物学研究 促进农业现代化 科学实验一定要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赋予农业科学新的生命 民以食为天 农业科学要策马扬鞭 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 调查研究 多种马铃薯渡春荒 移植冬麦战胜灾荒 漫谈东北 关于水淹地冬作问题的几点意见 阜阳专区农业生产经验及今后注意的问题 下乡见闻 养猪积肥与粮食增产 柴达木盆地的春小麦丰产奇迹 我国农民选种家在作物育种上的贡献 河西小麦新貌 三江平原观感 其他 1950年春节大喜讯 伟大的祖国 南京文教界两年来在思想战线上的胜利 南京农业科学工作者在思想 序言 为庆祝2022年南京农业 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校决 定编印出版《金善宝文集》 ,以此缅怀南京农学院首任 院长金善宝先生的不朽功绩 。编委会邀约作序,欣然命 笔! 我于1953年被录取进南 京农学院学习,当时正是全 国院系调整、南京农学院建 立的第二年,我怀着十分喜 悦的心情得知金善宝院长和 国内一批著名教授云集南农 。学校的熏陶使我慢慢认识 到,金善宝院长是我们参加 新中国建设的领路人,走上 农业科学探索道路的领头人 ,从事农业教育、传道授业 解惑、培养新一代农学家的 引导人。我敬佩金院长坚定 明确的政治理想,为农作增 产的育种成就,为培养青年 农学家的循循善诱。 金善宝院长早年就追求 民主进步,以国家的兴亡为 己任。年少时,他毅然剪去 辫子,报考革命同盟会创办 的陆军中学,踏上追求民主 的道路。金院长在《敬爱的 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 手稿中提到,抗战期间,周 恩来在原中央大学做了《关 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抗战 前途》的报告,“这是我第 一次见到周恩来同志,听了 周恩来同志的报告后,我就 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 产党身上”,感到苦闷的他 与同样苦闷的梁希、潘菽、 涂长望等人经常去新华日报 社,组织“自然科学座谈会” ,后又参加“民主科学座谈 会”(九三学社前身),交 流对时局的看法,在1945 年重庆谈判期间得到了毛泽 东主席的接见,金院长关心 毛主席的安全,曾婉喻危险 局面,劝毛主席早日返回延 安。 解放后,金院长担任南 京市副市长、华东军政委员 会农林部副部长,对党的信 任,他在手稿《二十年来的 回忆——为庆祝党成立四十 周年而作》中提到:“党对 我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对 我工作上的热情帮助和鼓舞 ,无论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 给我以崇高的荣誉,内心感 动的心情是无法以言语来形 容的。”他在1956年2月光荣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江苏省 最先人党的老一辈农学家。 金善宝院长倾心农业科 学,以我国农业农民农村的 发展为目标。1920年,金 院长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前 身之一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农业专修科,留校任皇城小 麦试验场技术员;南京高等 师范学校改为国立东南大学 后,他又到大胜关农事试验 总场任技术员直至1927年 离开。在试验场工作的6年 里,金院长不光从事小麦科 学研究,还从事玉米、大豆 的相关研究,他的研究成果 《近代玉米育种法》《大豆 天然杂交》等发表在《中华 农学会报》。 在蔡旭发表《中央大学 五种改良小麦品种》 (1936年12月)一文中记 载,中央大学农学院的小麦 育种实验工作开始于民国七 年(1918年),推广始于 民国十三年(1924年), 育成推广的5种小麦是“中大 南京赤壳”“中大武进无芒”“ 中大江东门”“中大南宿州”“ 中大美国玉皮”,这其中凝 聚着金院长大量的心血,而 后来的当家品种“中大2419” (后改名“南大2419”)是我 国小麦良种史上种植面积最 大、分布最广、使用年限最 长的小麦品种,也是我国大 面积推广的第一个抗锈品种 。 此外,金院长继承了他 的老师邹秉文“农科教结合” 的思想,在担任南京农学院 院长期间,他带头联系农业 合作社,与当时的李玉、联 众、十月、红旗等公社建立 合作,组织师生下乡体验并 进行技术指导。 1955年,金善宝院长被 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 ,金院长提出迅速发展农业 科学技术六项建议:一、建 立两类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二、研究落实技术政策;三 、迅速培养建设一支宏大的 农业科技队伍;四、搞好重 大农业科研项目的写作研究 ;五、重视农业科学的基础 工作和理论研究;六、农业 科学研究必须保持相对的稳 定性和连续性。他说:“我 今年虽然已经八十二岁高龄 ,但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却充 满着青春的活力,在实现四 个现代化的长征道路上,我 要把八十二岁当成二十八岁 过……把我的余年贡献给我 国的小麦育种事业,为把我 国变成世界上第一个高产国 家,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 金善宝院长关注我国农 业教育,始终不渝推动南京 农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1958年9月,南京农学院从 城内的丁家桥迁到中山门外 的卫岗,办学空间得到显著 改善。这一决策是金院长在 1957年4月写信给主管文教 的聂荣臻副总理争取而来的 。在1994年的校庆晚宴上 ,作为时任校长的我曾向金 老当面致敬:“自新中国成 立以来,在南京农业大学发 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深深 地体会到,当年老院长亲自 为我们选定的卫岗校址是多 么的正确和明智!” 金院长从1920年南京高 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毕业 ,到1926年东南大学农艺 系本科毕业,再到1933年9 月从浙江大学到中央大学农 学院任教,直至1958年9月 奉调入京,他在中央大学、 南京农学院从事教育事业20 多年,始终对母校饱含着一 片深情,在这片故土上,他 桃李满天下,学生们都尊称 他为“金师”。 1958年以后,金院长虽 然离开了南京农学院,但从 未忘记南京农学院,他始终 关心着南京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