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和立本(司马光哲学思想研究)(精)/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魏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超越道学与变法两种研究范式,直面千年以来颇有争议的司马光哲学文本,以“中和”范畴为统领对司马光哲学思想进行了整体重构与新的诠释。通过对北宋儒学发展多元路径的考察,发掘出司马光崇尚荀扬的独特为学进路。作者基于儒家内圣与外王之道的理论贯通和中和哲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发掘出司马光以《潜虚》为纲,以“气”为基点,以“中和”贯穿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建构特点,复现了司马光的思想图景,揭示其“气体中和”“天人衡中”“以中为念”“王霸并行”等理论追求。
作者简介
魏涛,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国学系主任,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河南省二程研究会秘书长、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明清哲学,近年来重点研究关学史、洛学史。已出版著作3部,先后在《孔子研究》《宋史研究论丛》等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十余项。
目录
前言
一、既往研究的检视
二、主要论争
三、“中和”与司马光哲学思想的重构
第一章 司马光中和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 理论背景
一、唐宋转型,经学变革
二、荀学余脉,多元道统
三、争议汉儒,经典重组
第二节 心路历程
一、少年涵养,文雅夙成
二、游宦砥砺,奠基中和
三、居洛著述,论战中和
四、元祐废新,总结思想
第三节 为学进路
一、尊崇扬雄,别立道统
二、质疑孟子,回向孔学
三、“《玄》以准《易》,《虚》以拟《玄》”
四、首重《中庸》,辨析“中和”
第二章 万物祖虚,气体中和
第一节 “万物祖于虚,生于气”
一、虚破有无
二、虚气建构
三、“虚”与“太虚”
第二节 气以成体
一、气生万物
二、物成必毁
第三节 “阴阳之间必有中和”
一、阴阳各自的局限
二、阴阳调和以致中
三、中和之气的价值
第三章 相分相感,天人衡中
第一节 常道与神理
一、有形与无形
二、养备与知天
第二节 天人和合
一、天人相感
二、天人有分
三、辨“天变不足畏”
第三节 “修道以俟命”
一、“乐天知命”
二、“以德自防”
第四节 “圣人不占”
一、化祭祀为修身
二、吉凶主之于人
第四章 体性中和,善恶相兼
第一节 “体以受性”
一、形质与等级合一之“体”
二、才、情、欲统一之“性”
三、“体”与“性”
第二节 “性以辨名”
一、“性可揉也”
二、“性”与“名”
第三节 “性善恶混”
一、“人倮而繁”
二、辨性善恶
三、善恶相混
四、与张载之比较
第四节 “情道一体”
一、情需合道
二、“情道一体”
三、情道和合
第五章 以中为念,修身齐家
第一节 守中和之心
一、理欲“交战于中”
二、“藏心于虚”
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四、“先正其内而引其外”
第二节 养体以致中和
一、“治心养气”
二、养体以中
三、“以礼自饬”
第三节 心体中和
一、“养气”与“养心”
二、身心裕如于家
第四节 齐家以中
一、“治家莫如礼”
二、慈严养教
三、夫敬妇顺
四、孝不失箴
第六章 中和损益,王霸并行
第一节 “中和之政”的理想
一、“政以中和为美”
二、“上下相维,君臣同体”
第二节 “仁、明、武”的君道论
一、“仁”心化成天下
二、“明”辨贤愚是非
三、“武”至公、明、慎
第三节 “王霸无异道”
一、王霸之辨
二、“王霸无异道”
第四节 中和礼法
一、正名与礼治
二、礼法与中和
第五节 “守道不守法”
一、守因革统一的中和之道
二、“保守主义”的定位正名
第七章 司马光中和哲学的回响与流变
第一节 涑水后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涑水学派主旨的奠定
二、刘安世对中和的力行
三、晁说之的《中庸》学
四、范祖禹礼理诚的中和
第二节 二程的批评与回应
一、二程对司马光《中庸解》的批评
二、与程颐、吕大临及苏昞论中之分歧
第三节 朱熹对“中和”说的检讨与发展
一、朱熹“中和”说的演进
二、司马光与朱熹“中和”说的形成与转变
结语 司马光哲学的历史定位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
中断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核
心和灵魂是中文化。中文化
是指中华民族信中、尚中、
求中、执中、用中的文化精
神及其文化体系。其主要内
涵和特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
面。
一、中是中华民族传统
的宇宙观
人生天地间,首先关注
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古
人通过对天地运行变化的长
期观察,形成了以下观念:
其一是天地之中的观念
。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
地中间。北斗星“运乎天中”
,地中则在嵩洛地区。地中
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
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
阳之所和也”。即地中自然
环境条件最好,最适合人类
繁衍生息。显而易见,这里
的“中”既是描述空间方位的
概念,也是表达价值的概念
。“天地之中”观念的形成,
标志着中华民族原初的宇宙
观已经确立起来。
其二是“天圆地方”说。
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增
加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天“大”、
地“广”,认识到了宇宙的无
限性、事物的多样性。
其三是万物皆“易”,都
是恒变无常的。何谓易?生
生不息之谓易。宇宙的本质
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
创新的过程。
其四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又是
统一的,天地与人是共生、
共存的有机整体。
在这些观念形成的过程
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对
于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
极其重大的意义,从而提出
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的论断。沿着这一思维路向
,后世思想家则进一步强调
:“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并将
“中”称为“天理”,认为“天
下之理统一于中”。这样,
以“天地之中”观念为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以“中”为核心
的精神体系便逐步建立和不
断完善起来。
二、中是中华民族认识
事物、推动事物发展的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必
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
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
长期的社会实践,人们逐渐
总结、形成了以下认识事物
、推动事物发展的方法。
首先,将构成天地万物
的各种要素,归结为“阴”“
阳”两个方面。提出了“万物
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之谓
道”“一物两体”等论断。强
调任何具体事物内部都包含
着“阴阳”“两体”,这两个方
面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存
在、变化和发展的基本法则

其次,强调事物内部各
要素之间的和谐、平衡,人
和事物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平衡,是人和事物存在、发
展的前提。当某一事物内部
各方面处于高度和谐、平衡
状态时,即谓之“中”。反之
,则为“不中”。“中”既是对
事物良好状态的描述,又是
对事物良好状态的评价、肯
定。因此,“求中”也就成了
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
价值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再次,“执其两端,用其
中于民”。即是说,在治理
民众、处理各种政事时,要
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了
解各方面的情况,兼顾各方
面的利益,采取“适中”的方
针措施。从而实现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发展。这种思想
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
响。
最后,执中致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
为本,和为用,执中才能致
和,致和才能够促使事物各
适其位,遵循规律、繁衍生
息。
三、中是中华民族传统
的行为规范
人类社会要保持有序运
行,就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系
统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
。中华民族传统的行为规范
涵盖了多个方面,是“中”的
具体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
首先是道德规范。早在
五帝时期,执政者就强调执
中修德,“顺天之意,知民
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
身而天下服”。开始重视以
德为政,以德教民。经夏、
商、西周到春秋时期,道德
规范趋于成熟。一是尚中、
守中,以中为至高之德。二
是以仁、义、礼、智、信五
常为标准修身养性。三是坚
守君子之道。敏而好学,文
质彬彬,坦坦荡荡,成人之
美,和而不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四是做到“诚”,
从而达到“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从容中道”。
其次是礼仪规范。中华
传统礼仪规范由来已久。西
周时期,周公旦主持制定周
礼。在夏、商礼制基础上,
制定了一套系统的礼仪规范
。其核心内容是:以中为本
,以礼立序,以德治国,以
乐致和,自强不息,忠诚无
私,举贤任能,礼让为先,
尊老爱幼。周礼涉及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是礼仪规范
、治国方案,也是一部法典
,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
四、中是中华民族的审
美理想
审美是人认识、理解和
评价外部事物的一种活动方
式。与主体自身的宇宙观、
道德观等密切相关。《国语
》中提出了“和实生物”的命
题。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
,正是构成事物的各要素高
度“融和”的结果。而这种“
融和”是以各要素的协调、
平衡即“中”为前提和基础的
。即由“中”致“和”。事物各
要素“融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