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毛姆读书笔记,内容涵盖毛姆有关读书的所有文字和文章。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如何通过读书获得乐趣?这些名作家是如何写出这些名作……毛姆都在书中一一娓娓道来。 这也是一部集毛姆阅读、哲思、洞见和评论于一体的传世之作,集结了毛姆的全部读书随笔,包括书与你、书与作家、书与世界、书与我四个部分。不仅有毛姆对诸多名作家与著作的点评、对阅读提出的方法和建议,还有他的自我剖析、生活回忆和文学思考,此外,他列出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名录,并分别佐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构成了一部分风格简约、让广大读者受益匪浅的文学回忆录。 作者简介 毛姆(W.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短篇小说大师。一度从医,后转而致力于写作,作品继承了英国现实主义的传统,常以冷静、讽刺乃至怜悯的态度审视人生,幽默犀利,基调超然。马尔克斯将毛姆列为最钟爱的作者之一。奥威尔称毛姆是“影响我非常大的现代作家,我深深地钦佩他摒除虚饰讲述故事的能力”。007之父伊恩·弗莱明称其特工系列作品深受毛姆的启发。 作品包括多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戏剧、游记、散文、文艺评论和回忆录。1947年毛姆设立了毛姆文学奖,颁发给35岁以下的青年作家,奖金用于资助获奖者在国外旅行。1954年,毛姆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侍从”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会员。1965年逝世于法国里维埃拉。 目录 Ⅰ 书与你 聪明的读者能够使用略读的艺术 第一人称视角VS上帝视角 优秀的小说应具备哪些优良品质 倾听故事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欲望 读小说就是为了乐在其中 Ⅱ 书与作家 活泼幽默的简·奥斯汀和散发永恒魅力的《傲慢与偏见》 一生寻爱的司汤达和存在缺陷却依然伟大的《红与黑》 天选之才的巴尔扎克和最能体现其精神思想的《高老头》 多情高产的狄更斯和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大卫·科波菲尔》 偏执执着的福楼拜和因道德问题受到控诉的《包法利夫人》 神秘复杂的艾米莉·勃朗特和史上最奇怪的爱情故事《呼啸山庄》 群像巨匠托尔斯泰和波澜壮阔的辉煌史诗《战争与和平》 Ⅲ 书与世界 美国文学——必得体现地地道道的美国风情 欧陆文学——收获阅读的乐趣 法国文学——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Ⅳ 书与我 我就是我,不是其他人 有人曾给过我一些小小的指引 对我来说,读书就是探险 自己的观点才是最重要的 经典文学是文学创作最丰富的灵感之源 我写短篇小说 从生活中选取人物原型 伟大的评论家必须同时是个伟大的人 序言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出生 于法国巴黎,他的父亲罗伯 特·奥蒙德·毛姆是一名律师 ,兼任英国大使馆的法律顾 问。毛姆是家中幼子,小时 候,因为哥哥们都在英国读 书,所以常常独享父母的宠 爱,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 活。可是好景不长,1882 年1月31日,罹患肺结核的 母亲伊迪斯不幸离世,令他 幼小的心灵遭受重创。而两 年后父亲的离去,更成为他 人生的重大转折。 痛失至亲之后的毛姆, 被托付给了远在英国的叔叔 亨利抚养。由于缺少疼爱, 他开始变得敏感、胆怯、内 向、自卑,说话也结结巴巴 。在叔叔的安排下,他进入 了坎特伯雷国王学校,饱受 同学们的嘲笑与奚落。可逆 境中的毛姆并没有走向堕落 ,他独来独往,与书为伴, 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希 望从书中找到心灵的寄托, 并以此缓解自己对母亲的思 念。 1890年,毛姆离开坎特 伯雷国王学校,进入了德国 海德堡大学。1892年,十 八岁的毛姆回到英国,进入 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他对 医学不感兴趣,却凭借异于 常人的天资和努力,同时获 得了内、外双科的从医执照 。 求学的五年期间,毛姆 从未放弃过写作,他似乎具 备与生俱来的创作冲动,不 愿蹉跎自己的黄金岁月。 1897年9月,毛姆的处女 作《兰贝斯的丽莎》一经出 版,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 泛关注。同年10月,他刚从 医学院毕业,便决定弃医从 文,专心文学创作。接下来 的几年里,他先后创作出了 好几部小说,可按毛姆自己 的话说,没有一部能够“令 泰晤士河起火”。后来,他 决定转变发展方向,开始创 作戏剧。1907年10月26日 ,他的剧本《弗雷德里克夫 人》登上了舞台,在各大剧 院连续上映持续一年之久, 他本人也因此声名鹊起,红 极一时,甚至与著名剧作家 萧伯纳齐名。 好在毛姆并没有因为成 功而自满,他依然勤奋、自 律,拥有强烈的创作欲望。 不过此时,他决定暂时放下 戏剧,开始创作自己的另一 部小说《人生的枷锁》。这 本书最终出版于1915年, 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自孩童 时代起,近三十年的生活经 历,记录了他成长过程中的 迷茫、困苦、悲伤和绝望。 而菲利普的不幸遭遇,大多 取材于毛姆的亲身经历,因 此这本书可以说具备一定的 自传色彩。 年轻时的毛姆身材健硕 ,长相俊朗,似乎从来都不 缺少情人,“我几乎没有停 止过恋爱,从十五岁一直到 五十岁”。二十岁时,他便 十分清楚自己的性取向,但 一场著名的审判,让他看清 了社会的深刻偏见,因此始 终对此讳莫如深。要说他真 正爱过的女人,恐怕也只有 一个,那便是埃塞尔温·西 尔维娅·琼斯,一个明眸皓 齿、浑身散发着母性光辉的 女子。1913年12月,毛姆 向她求婚,却惨遭拒绝,心 灵再次遭受重创,后来便取 她的原型写下了《寻欢作乐 》这部小说。 毛姆的阅历十分丰富, 他亲眼见证过两次世界大战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 大战爆发后,毛姆以红十字 会志愿者的身份前往一线支 援。他目睹惨烈的战况,心 急如焚,迫切希望能够贡献 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他 接受了英国军情六处的委派 ,决定以作家的身份为掩护 ,前往瑞士收集来自德国的 情报。1917年8月,他又受 命前往俄国,对总理克伦斯 进行了游说工作。后来,毛 姆便根据这段经历创作出了 《英国特工阿申登》。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毛姆已经彻底克服了自己 口吃的毛病,于是他利用自 己在法国和美国的影响力, 到处演讲、发文,帮助英国 寻找同盟。战争结束之后, 他又开始致力于慈善,设立 了“毛姆文学奖”,用以资助 精英作家们的海外旅行计划 。 毛姆酷爱旅行,他信奉 现实主义,讲求以事实为基 础进行创作。因此,他热衷 于通过旅行寻找灵感,慢慢 积累素材。1916年,他行 至法国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 岛,以二百法郎的价格从一 位农民的手中买下了十五年 前葬身于此的高更的弥留之 作,后来便以此创作了他一 生中知名的小说之一——《 月亮与六便士》。1919年 造访中国之后,他又根据自 己的见闻创作出三部作品: 《苏伊士之东》《面纱》《 在中国的屏风上》。旅行丰 富了他的见闻,为他带来了 大量的写作素材,也为他的 文字赋予了浓浓的异域风情 。毛姆是一名真正的旅行作 家,十八岁时,他便通晓法 语、德语和部分意大利语, 因为足迹遍布亚、非、拉诸 多地区,对各个国家的文学 作品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毛姆一生作品众多,小 说、戏剧、游记、随笔等文 学领域皆有涉及,他善于观 察复杂的人性,毫不留情地 解剖人的内心和情感,再以 客观、冷静、超凡脱俗的态 度揭示自己眼中的善、恶、 美、丑。他性格豪爽、直言 不讳、喜欢点评、言辞辛辣 ,得罪过一大批文学评论界 人士,还自视甚高,几乎不 曾把其他作家放在眼里。可 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作品 读者众多,遍布世界各地, 而且销量奇高,堪称20世纪 “受众最广的畅销之作”。 毛姆一生追名逐利,毫 不停歇。他是一位精明的作 者,善于用朴实无华的语言 、烟火气息浓重的故事,牢 导语 你翻看的每一页,终究会成为你(与这个世界战斗)的铠甲! 天才作家毛姆的阅读私教课,手把手教你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部集毛姆阅读、哲思、洞见和评论于一体的传世之作。 幽默述说大师和巨匠的秘密:深度解读简·奥斯汀、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福楼拜、艾米莉·勃朗特、托尔斯泰等多位文学大家。 这些,都是毛姆的拥趸! 书评(媒体评论) 这段时间我又重读了一 遍《毛姆全集》。 ——日本作家 村上春树 毛姆对艺术的热爱以及 诚心的奉献,使他成为有史 以来颇受欢迎、多产的作家 。可以这么说,他将再次抓 住未来几代人的心,他的位 置稳如磐石。毛姆,一个伟 大的讲故事的人。 ——英国作家 赛琳娜·黑 斯廷斯 我承认自己是毛姆作品 的爱好者。 ——中国作家 张爱玲 精彩页 聪明的读者能够使用略读的艺术 首先,我想要告诉本书的读者,我是如何挑选出这些作品的。 我曾受美国《红书》杂志编者的邀约,列出我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名录。我率性为之,不加任何思索,便给出了近乎武断的答案。但其实,我心目中的佳作并非只有这十部,倘若再给我十个选项,我依旧可以列出一份不一样的名单。在我看来,这些书籍各有千秋,我推荐它们的理由也五花八门。每一位阅历丰富的读者对佳作都有各自的评判。但我想,我们总有心灵相通之处,我挑选的这些作品也一定会在部分读者的书单中占据一席之地。读书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人推荐一部小说的理由可以千变万化,而善于点评的读者也总能为倾心的著作赋予千千万万个瞩目的优点。一场恰逢其时的邂逅,能够打开读者的心扉。而特定的主题和背景,亦能迎合读者的品位与情感,从而产生主观上的非凡意义。因此我想,一位狂热的音乐发烧友或许会对亨利·汉德尔·理查森的《毛里斯·格斯特》推崇备至;“五镇”居民亦会因阿诺德·贝内特对风土人情的忠实刻画,对《老妇人的故事》青睐有加。这两部小说均是难得的佳作,但同时我也认为,任何价值观公允的读者都不会将它们纳入十佳之列。国籍、身份会对读者的品位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引导他们对特定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给予更高的评价。18世纪的英文文学在法国普及甚广,但自此开始直至近代,法国人民都只钟情于本国先驱者们的法文著作。他们不会如我一般推崇《白鲸》和《傲慢与偏见》,却一定会力荐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并振振有词,只因它确有过人之处。 《克莱芙王妃》是一部悲情小说,亦可能是文学史上第一部心理小说。这本书文采卓然,言简意赅,故事优美动人,角色也栩栩如生。它描绘了法国校园人尽皆知的社会时局,对道德环境的刻画也借鉴了高乃依和拉辛的风格。它的内容与法国最辉煌的历史息息相关,散发着鼎盛时期的光辉,同时也为黄金时期的法国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母语为英语的读者可能无法感受到主人公非凡气度的人性之处,亦可能认为故事人物的对话刻板,举止做作,皆不可置信。我并非批判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但胸怀如此观念之人,必然不会将这本著作纳入十佳小说之列。 我为《红书》杂志列出推荐书目之时,写过一则短评:“聪明的读者往往能够巧妙地使用‘略读’的艺术,在阅读中收获最大的满足。”同理,明智的读者也不会将读书视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反而会将其视为一种消遣。这样的读者读小说,是为了对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兴趣,观察他们在特定背景下的行为举止、处世见闻。此时,读者会因他们的困苦而心生怜悯,亦会因他们的喜悦而备受鼓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甚至会以这些人物的视角,亲身经历他们正在经历的一切。他们解析生活的观点,思考人生的态度,无论溢于言表还是付诸实践,都会激起读者惊诧、欢愉,乃至义愤填膺的情绪。但读者并不会因此而迷失,他们会像猎狗循着狐狸的味道一样,本能地找到兴趣所在。而这种迂回婉转,重新找到阅读方向的本领正是略读的技巧。 每个人都会略读,但“略读而得其全部精要”则绝非易事,这可能是一种天赋,亦可能是一项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约翰逊博士深谙略读的技巧,鲍斯韦尔说他“可以快速掌握全书之精髓,而无须劳心劳神地通读全文”,但毫无疑问,鲍斯韦尔定是在说信息传播、启蒙教育一类的书籍。倘若读者将读小说视为一项苦差事,那还不如干脆不读。不幸的是,我认为鲜有小说能够从头到尾吸引读者,令读者的阅读热情丝毫不减。略读并非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读者有时却不得不这样做。他们一旦开始略读,便很难停止,从而错失大量关键的细节,使阅读的收获大打折扣。 我推荐的书单在《红书》杂志刊登后不久,便有一家美国出版商向我提议:重新发行这十部小说的精华版,并邀请我分别为每一部作品撰写引言。他们想要省略其中一切不必要的细节,择取作者观点和人物塑造之精华,除繁冗拖沓之糟粕,以精致而浓缩的内容帮助读者最大限度上收获精神上的满足。起初,我对这样的想法惊讶不已,但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又深觉其确有道理。我们中的某些人或许能够习得略读这项技巧,为我们所用;但大多数读者却没有此般本领,他们需要一位技巧纯熟,且见解无偏颇之人为他们指明前行的方向。因此,我欣然接受了撰写引言的邀请,并打算不久之后便投入该项工作。然而,震惊于此的文学专业学生、教授以及评论家则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对大师杰作的损毁与亵渎,他们坚称:读者应该按照作者的书写顺序一字不漏地进行阅读。而我却认为,删减是否得当取决于著作本身。《傲慢与偏见》动人的爱情故事、《包法利夫人》环环相扣的故事结构皆决定了二者容不得任何删减。而见解独到的评论家乔治·森茨伯里也认为:“没有哪部小说能够同狄更斯的小说一样,经得起精简和浓缩。”所以删减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一部剧本,或多或少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