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扎尔辞典》是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词典小说,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派小说,是先锋派文学历一百年的发展后所作出的又一次重大尝试。
《哈扎尔辞典》就内容而言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现实,神话与真实,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时空倒溯,人鬼转换,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
这本书分成三部分,分别是红书(基督教)、绿书(伊斯兰教)、黄书(古犹太教),记载了三教的各自说法。
本版本为魔镜插画阴本纪念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哈扎尔辞典(魔镜插画阴本纪念版)(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塞尔维亚)米洛拉德·帕维奇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哈扎尔辞典》是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词典小说,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派小说,是先锋派文学历一百年的发展后所作出的又一次重大尝试。 《哈扎尔辞典》就内容而言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现实,神话与真实,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时空倒溯,人鬼转换,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 这本书分成三部分,分别是红书(基督教)、绿书(伊斯兰教)、黄书(古犹太教),记载了三教的各自说法。 本版本为魔镜插画阴本纪念版。 作者简介 米洛拉德·帕维奇(1929-2009),塞尔维亚作家、诗人、翻译家、文学史学家、文艺学家、哲学博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代表作品有风靡世界的《哈扎尔辞典》,以及《风的内侧》《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双身记》等。其中,于1984年问世的《哈扎尔辞典》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第一部小说”。 目录 中译本译者序 卷首导语 一、《哈扎尔辞典》编纂始末 二、《哈扎尔辞典》版本溯源 三、《哈扎尔辞典》使用说明 四、达乌勃马奴斯母版序言残片(译自拉丁文) 达氏母版于1691年面世后被毁 红书——基督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绿书——伊斯兰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黄书——古犹太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补编一 杰奥克季斯特·尼科尔斯基神甫——初版《哈扎尔辞典》的编纂者 补编二 阿布·卡比尔·穆阿维亚凶杀案证词 笔录(节录) 结束语 序言 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 帕维奇所著辞典小说《哈扎 尔辞典》,美国评论家罗伯 特·康弗认为“是一部包罗万 象的、饶有趣味的小说,是 梦的拼贴画,是美妙绝伦的 艺术品”;英国评论家斯图 尔特·伊文斯也盛赞这部“也 许以梦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的小说是一部“出神人化、 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功之作” 。另一位美国评论家道格拉 斯·塞博尔德称赞这部小说“ 材料丰富、扣人心弦”,是“ 一部能够引起人们对语言、 时间、历史和信仰进行思索 的作品”。俄罗斯评论家萨 维列沃依认为《哈扎尔辞典 》使其“作者得以跻身于博 尔赫斯、科塔萨尔和埃科这 样的当代文学大师的行列” ,俄罗斯评论家杜勃罗托夫 斯基同意此说,他讲:“这 部小说就各方面来看,不会 辜负哪怕最苛刻、最挑剔的 读者的期望,他们这次不会 怀疑又有一位名副其实的大 师进人了世界文坛,在其编 年史上写下了罕见其匹的美 丽的一页。”他称《哈扎尔 辞典》是“二十一世纪的第 一部小说”。 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还是溢美之词?这是一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哈扎尔辞典 》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派小 说,是先锋派文学历一百年 的发展后所作出的又一次重 大尝试,这个尝试是成功的 ,富有启迪效应的。这是我 们首先要敬告读者的。 其次,《哈扎尔辞典》 就内容而言纷繁复杂,古代 与现代,幻想与现实,神话 与真实,梦与非梦盘根错节 地缠绕在一起,时空倒溯, 人鬼转换。似真非真,似假 非假,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 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 从世界上消失的谜;就行文 而言,又蕴藉含蓄,寓意深 邃,所以往往要反复咀嚼, 方能悟出作者的匠心。阅读 尚且如此,更何况将其译成 另外一种文字。纵然如此, 此书因其文学价值,迄至目 前还是译成了二十三种文字 (不含中译本)。国外研究 哈扎尔问题的学者认为,这 二十三种译本中,以法译本 和俄译本最富学术价值与艺 术价值,且译文忠实,译笔 酣畅,传达了原作的神韵。 我们这个译本参照了法 俄两个译本,将两者之精华 熔于一炉,并撷取了英译本 的长处。但愿我们没有辜负 读者对我们的厚望。 其三,《哈扎尔辞典》 有阴阳两种版本。该书版权 拥有者在将中译本版权授予 我们时所提诸条件中,有一 条为:须同时翻译出版《哈 扎尔辞典》阴本和《哈扎尔 辞典》阳本。我们自当按约 行事,所以中译本亦有阴阳 之分。 那么何谓阴本,何谓阳 本,两者区别何在?作者本 人未予宣示。二十三种译本 中,有分阴阳两种版本的, 也有把两种版本合于一本之 内的。但不论以何种方式出 版,在其前言后语中,对阴 阳两个版本究竟区别何在, 据我们所知,无不讳莫如深 。 唯一谈到《哈扎尔辞典 》阴阳两种版本的区别的, 是美国权威的百科全书型作 家辞典《当代作家》。该辞 典第136卷第314至315页为 米洛拉德·帕维奇的辞条。 这个辞条说:“《哈扎尔辞 典》共有两种版本,一称‘ 阴本’,一称‘阳本’。其实阴 阳两种版本并无多大差异, 有人曾对照阅读,发现仅十 七行文字(因为开本不同, 中译本是十九行字)有所不 同。”至于具体不同何在? 语焉不详。 可见作者、译者、评论 家有个默契,把识破阴阳玄 机的乐趣让与读者,我们自 然也无意僭越。但我们要强 调一点:阴阳乃是一对矛盾 ,是对立的统一体。没有阴 就无所谓阳,反之,没有阳 也无所谓阴。阳兮阴所倚, 阴兮阳所伏。所以,如果我 们的读者购得的是《哈扎尔 辞典》阳本,那么读毕阳本 ,伏于其间的阴本面目也可 了然于胸了,反之亦然。至 于那十七行文字的不同,还 是让特别好奇的读者,或有 意于研究此书的读者到此阴 阳迷宫中去寻觅和发现吧。 戴骢 导语 《哈扎尔辞典(阴本)》是米洛拉德·帕维奇创作的作品,开创了辞典小说的先河。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饶有趣味的小说,是梦的拼贴画,是美妙绝伦的艺术品。 本书是《哈扎尔辞典》的阴本。阳本跟阴本并无多大差异,有人曾对照阅读,发现仅十九行文字有所不同。 后记 一本书可以是一个用雨 水浇灌的葡萄园,或者是一 个以葡萄酒滋润的葡萄园。 本书一如其他所有的辞典, 当属后一类葡萄园。辞典是 这样一种书:你每日花在其 上的时间很少,但需长年累 月地付出时间。千万别低估 这种耗费时间的方式,尤其 是当你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 ,即一般来说,当阅读是一 个充满疑问的过程时,更须 注意这一点。一本书可以由 阅读来加以医治或扼杀。书 可以被改变、夸张或歪曲。 书的阅读导线可以改变方向 ,你总会错过某样东西,你 会在字里行间失去只语片言 ,几张书页会在你的指间漏 过,而另一些东西却像甘蓝 在你眼前生长。假如你对这 些甘蓝置之不理,那你就有 可能在第二天发现那些甘蓝 已像一只不再冒热气的平底 锅,里面再也没有为你烧好 的热气腾腾的晚餐。再者, 今天的人已不具足够的孤独 去阅读书籍和辞典了。然而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万事 皆有终结。书像一架天平: 它先向右倾斜,继而永远向 左倾斜。它的分量就这样从 右手过渡到左手。相同的运 动也在读者的头脑中发生, 在期望的范畴里,思维已完 成向回忆的过渡,至此,一 切均告结束。读者的耳内也 许残留着作家的唾沫星,那 是由词语之风夹着河谷里的 一粒砂子拂来的。围绕着这 粒砂子的五光十色的声音( 就像发生在一只牡蛎壳内的 情形)会在数年之后沉淀下 来。有朝一日,当耳朵像一 只贝壳那样合拢时,那些声 音将变成珍珠,变成黑山羊 奶酪,或者变成空空如也的 气泡,然而这些变化并非因 那粒砂子而起。 不管怎么说,阅读这样 一本卷帙浩繁的巨著就意味 着要忍受相当长一段时间的 孤独,而且没有一个你须臾 不可离开的人伴读在侧,因 为四只手,同时翻动书页的 阅读法尚未流行。作者对此 深感内疚,他欲将功补过。 那个顾盼生姿、头发蓬乱的 漂亮女子,将一面阅读辞典 ,一面像穿过一个房间那样 穿越她的恐惧,与此同时, 她将觉得孤独。她将按此步 骤行事:在月初的第一个礼 拜三中午,她胳膊夹着辞典 走到市中心广场一个茶点铺 的门前。有个小伙子在那儿 等她。他和她一样,也在浪 费时间阅读同一本书,他也 感到了孤独。让他俩在一杯 咖啡前坐下,然后让他俩把 他们书的阳本和阴本作一番 比较。两者是不一样的。当 他俩把多罗塔·舒利茨博士 最后一封信中那段斜体文字 进行对照时,这本书将成为 像多米诺骨牌游戏那样的一 个整体,他俩将不再需要它 。让他们狠狠地唾骂辞典的 编纂者吧,但他们得赶紧骂 ,因为接下去就要发生的事 与旁人无涉。只跟他俩有关 ,是他们两人的事,此事远 比披阅任何书更有价值。 我在街上看见了他们两 人:两人坐在各自的自行车 上,一面搂抱,一面吃东西 ,一旁的邮筒顶盖上摆着他 俩的晚餐。 贝尔格莱德——雷根斯堡 ——贝尔格莱德 1978—1983作 精彩页 阿捷赫(九世纪)哈扎尔公主,曾参与哈扎尔是否接受洗礼的大论辩,并起了决定性作用。据考证,她名字的意思是哈扎尔人灵魂的四种状态。每夜她左右眼睑上都要写上字母,一如赛马出场之前给每匹参赛马的眼睑上标上号码那样。那些字母择自哈扎尔毒咒字母表,谁见了谁就要死。眼睑上的字母概由盲人来书写,早晨婢女侍候公主梳洗时都得闭住眼睛。正因为如此,她在熟睡的时候,即哈扎尔人认为人最最脆弱之际,得以安然无恙,不为敌人加害。阿捷赫不但容貌美丽,笃信上帝,而且她的姣容与那些字母十分般配。她餐桌上总是摆着七种不同的盐,她每次拿起鱼块前手指都要蘸不同的盐。她就是这样作祷告的。据说她的脸也像盐一样有七种不同的容貌。有个传说讲,她每天早晨都拿着镜子坐下来给自己画一张脸,并且每天都换个男仆或者婢女作她画脸时的模特儿。还有一种说法,她每天早晨都换一副新的容貌,从不重复。另有一说,阿捷赫长得一点也不漂亮,不过她善于化妆打扮,又深谙一颦一笑的妩媚之道,因此给人以姿色出众之感。这种人工的美色耗费公主大量的气力和心血,乃至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她就会浑身疲软,她的美色也会像盐一般簌簌掉落。因此拜占庭的罗马皇帝把九世纪的一位名哲——佛提乌主教说成“长着个哈扎尔人的嘴脸”。若不是指这位长老与哈扎尔人有血缘关系,就是暗喻他为人虚伪矫饰。 据达乌勃马奴斯牟考证,上面的说法不确,哈扎尔的嘴脸是指包括阿捷赫公主在内的全体哈扎尔人的能耐和特性。他们每天一早醒来,都换一副完全陌生的脸,连最最亲的人相互也难辨识。但旅游者却说哈扎尔人的脸都是一个模样儿的,从无不同,人人面貌相似就使得问题复杂化了,误会层出不穷。然则说法虽然不一,实质却是一样的:哈扎尔人的嘴脸是指难以记住的脸。这样不但可以解释清楚可汗宫廷哈扎尔大论辩中各方所见到的阿捷赫公主的容貌何以截然不同,也足可证明存在三个阿捷赫公主:一个是伊斯兰教心目中的,另一个是基督教心目中的,第三个则是犹太教拉比和圆梦者心目中的。不过事实上,当时的基督教文献(圣徒基里尔十用希腊文所写并译成斯拉夫文的《圣徒康斯坦丁·索隆斯基传》)中并未记载哈扎尔宫廷中有她这样一位公主。然而《哈扎尔辞典》又说在一段时期内,在希腊修士和斯拉夫修士中曾有过对阿捷赫公主的某种崇拜,之所以会产生阿捷赫公主崇拜热,乃因修士们认为,大论辩中阿捷赫战胜了犹太教的神学家,她和可汗’一起接受了基督教。不过,可汗是她的父王呢,还是她的夫君或者兄弟?这又不得而知了。 阿捷赫公主曾有两篇祷文留世(源自希腊语译文),教会从未予以承认,但达乌勃马奴斯把它们当作哈扎尔公主的“天主和马利亚”加以引述。第一篇祷文如下: 我的主,在我们的船上,水手们忙碌如蚁:今晨,我用我的头发洗船,他们攀上洁净的桅杆,把绿色的帆拖向他们像葡萄树嫩叶般的蚁巢;舵工奋力拉起船舵,用背抬起,有如背扛一只可以享用一个礼拜的猎物;力小的水手拖着被海水浸成的缆绳,把它们堆放在我们飘动的房子的中央。当船扬帆加速时,最快的那部分属于你,我的心灵,你是我唯一的主。阵阵海风是你的养料。P32-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