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代伦理学理论形态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樊浩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致力于探索和建构关于伦理道德发展、现代伦理学理论的“形态观”与“形态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以此超越“流派观”和“学派观”及其所生成的“现代性碎片”,对伦理道德和伦理学的现代中国“形态”及其前沿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现代西方伦理学虽然学派林立,但在精神哲学意义上,不外三种理论形态:伦理形态,道德形态,伦理-道德形态。现代伦理学、伦理道德的现代发展及其所创造的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陷入“现代性碎片”,其哲学根源之一,就是伦理与道德的分离,伦理道德和伦理学理论难以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整体性建构,必须以“形态观”和“形态学”的理念和方法建构伦理与道德辩证互动的“精神哲学形态”。
全书由三卷八编二十六章构成,外加一个绪论和结语。
目录
绪论 精神史、问题流中的当代伦理觉悟
1.伦理,如何“与‘我们’同在”?
2.“伦理世界”的“悲怆情愫”:悲剧与喜剧
3.“教化世界”的“伟大可恨”:上帝之“死”与孔子之“倒”
4.道德世界的“伦理觉悟”:罗素之“悟”与陈独秀之“叹”
上卷 伦理道德的“形态”理念与伦理学研究的“形态观”
第一编 “形态论”的理念与方法
一 伦理道德的“形态”理念与“形态学”理论
引言:伦理道德发展的“代驾游”与“自驾游”
1.归寂的“丛林”
2.“适应”中的“脱‘形’”与“失‘态’”
3.伦理型文化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气派”
4.“伦理道德形态”和“伦理学理论形态”的理念
二“形态观”与伦理学理论形态
1.精神世界的伦理学还原
2.伦理学的历史哲学形态
3.“学派观”与“形态观”
4.伦理学的“形态”条件
第二编 伦理道德的“精神”气质及其哲学形态
三 精神哲学形态(一):“伦-理”形态
1.形态要素:“伦”“理”“伦-理”
2.两种“伦-理”路向或可能形态:“从实体出发”“集合并列”
3.形态精髓:居“伦”由“理”
四 精神哲学形态(二):“道-德”形态
1.形态要素:“道”“德”“道-德”
2.两种“道-德”路向或可能形态:道德同一性,自然同一性
3.形态精髓:明“道”成“德”
五 精神哲学形态(三):“伦理一道德形态”
1.形态要素:“伦理”“道德”“伦理一道德”
2.两种伦理-道德路向或可能形态:伦理优先,道德优先
3.形态精髓:伦理-道德一体
六 “精神”。如何与“文明”在一起?
1.“精神”,因何“文明”?
2.“文明”如何“精神”?
3.“伦理之石”
中卷 现代西方伦理学诸理论形态
第三编 现代西方伦理学理论形态的历史哲学考察
七 现代西方伦理学理论形态的历史遗产与话语背景
1.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
第四 编伦理实体主义,或“伦一理”形态
第五编 道德理性主义,或“道一德”形态
第六编 还原主义,或“伦理一道德”形态
下卷 现代中国伦理学的“形态”问题与“形态”发展
第七编 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形态”问题
第八编 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形态的精神哲学发展
后记
修改再记
序言
精神史、问题流中的当
代伦理觉悟
1.伦理,如何“与‘我们’同
在”?
西方宗教型文化有一个
宣示其信念和效力的著名命
题:“上帝与我们同在。”同
理,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现实
效力也必须有一个真理与信
念前提:“伦理与我们同在
。”
问题在于,伦理,到底
如何“与我们同在”?
“同在”是伦理的“在世”方
式或意义形态,而“如何”的
关键是到底与何种“我们”同
在?——是当下生活世界中
的“我们”,还是穿越时空、
延绵不绝的“人类”生命之流
的“我们”?是与名词的“我
们”同在,还是与动词的“我
们”同在?作为名词,“我们
”是“我”的集合,伦理与每
一个存在者“同在”;作为动
词,伦理是使“我”成为“我
们”的存在。
基于语言哲学,“伦理”
的概念包括“伦”“理”“伦一
理”三个结构。“伦”是存在
,即人的公共本质,是“伦
理”的自在形态或客观形态
,呈现为各种伦理性实体;
“理”是“伦”之“理”,即“伦”
的真理,是“伦理”的自为形
态或主观形态,呈现为各种
伦理意识与伦理理论;“伦
一理”即由“伦”而“理”的同
一体,是“伦理”的自在自为
形态或现实形态,表现为各
民族的伦理精神和伦理生活
。三者的辩证发展构成“伦
理史”的文明样态。由此,
伦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
人的生命发展史、婴儿心智
发展史便具有内在深刻的文
化同一性。“伦理”的核心问
题,是个别性的“人”与实体
性的“伦”的同一性关系及其
表达方式。“伦理”的根本文
化使命,是将“人”从个别性
的“单一物”提升为实体性的
“伦”的普遍物,进而达到永
恒与无限,从而使共同生活
成为可能。在这个意义上,
“伦理”便与“精神”逻辑和历
史地统一,因为“精神”的本
质,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的
统一”。伦理史就是一部精
神史,至少是精神史的核心

一般来说,“伦理与我们
同在”有两种理解方式:与
我们的“生活”在一起;与我
们的“生命”在一起。前者是
“生活”的理解或断代史的理
解方式;后者是“生命”的理
解或通史的理解方式。第一
种理解方式的要义是:生活
世界是人的存在方式,伦理
是生活世界的“伦”之“理”或
生活智慧,因而从一个民族
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
到另一个时代,会变得完全
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但是,
这种以生活世界为轴心的断
代史的理解方式难以回答一
个诘问:既然在时间和空间
上都可能“完全不同”,到底
如何确证或申言它们是“伦
理”?既然在时间和空间上“
完全不同”的主体是“伦理”
,那就已经逻辑地承认存在
着一种超越于时空之上的“
伦理”(虽然在抽象意义上
承认)。于是便有第二种可
能的理解:伦理不仅现实地
决定和服务于人的生活世界
,而且历史地是属人的世界
的必然构造和存在真理,因
而有其文化生命的本体。由
此,便产生不仅基于当下人
的类生活,而且基于生生不
息的人的类生命的“通史”的
理解方式。在这种理解中,
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
中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
东西,只是伦理显示自己存
在的“现象”形态或历史形态
,是“伦”之“理”的“理一分
殊”和“道”之“德”的生生不
息。
伦理的“在世”方式是“与‘
我们’同在”。断代史与通史
的理解,分别以“生活”(当
下生活世界)与“生命”(类
生命及其延绵)为轴心或指
向,前者与“我们”的生活世
界“同在”,后者与“我们”的
生命历程“同在”;前者是生
活智慧,后者是生命智慧。
二者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
上类似于数学上的微分与积
分。更为精微却不容易忽视
的殊异在于:“通史”的“在
世”方式,关键是由“命”所
决定的“我们”的“生”。在这
里,伦理不仅表达和表现人
的类生命及其历程,而且自
身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
生命之流,只是在人的类生
命及其精神发展的不同历史
阶段和历史境遇中显现不同
的“现象”形态。伦理的生生
不息是“命”,它在不同历史
阶段与不同民族中的表现,
则是其“生”的历史形态。生
生不息,不仅是人类而且是
伦理的“天命”。在这里,当
下的生活世界及其伦理,只
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流的一
个截面或微分,在场的不仅
有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伦理现
实,还有无数截面积分而成
的整个生命史的广阔而幽远
的伦理背景。与之对应,“
断代史”的“在世”方式,将
伦理只当作由生活世界需要
所决定和表达的偶然发生,
我“活”故我“生”,但只是也
应当只是“我们”当下的“生”
。在这里,历史上所经历和
创生的伦理,并不是“我们”
的生命历程,最多只是帮助
“我们”解决当下生活世界难
题的传统资源。
断代史与通史、生活世
界与生命之流、微分与积分
,不只是两种理解或两种认
知,而是两种态度与两种理
念。它们之于道德哲学研究
的方法论意义,如果用历史
学领域的著名命题方式表达
,断代史的命题式就是:“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就
是说,任何历史都对当代史
有解释力,也应当服务于当
代史;通史的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