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徽因集(小说戏剧翻译书信增订本)(精)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林徽因集(小说戏剧翻译书信增订本)》收有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小说、戏剧、翻译领域的全部作品,及迄今可以发表的林徽因书信全部。书信部分更有许多内容曝光,其中英文书信均载入英文原文与译文对照,林长民致林徽因书信及林徽因批注、徐志摩致林徽因书信手迹等也都集中呈现。
作者简介
梁从诫(1932—2010),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北京市。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会长。1999年,由于在民间环境保护运动中所作的贡献,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著有文化随笔《不重合的圈》、编辑《为无告的大自然》、《薪火四代》(上、下卷)、中国名人名言》(The Great Thoughts of China)等。
目录
小说

九十九度中
钟绿
——模影零篇之一
吉公
——模影零篇之二
文珍
——模影零篇之三
绣绣
——模影零篇之四
戏剧
梅真同他们
[四幕剧]
翻译
夜莺与玫瑰
——奥司克魏尔德神话
书信
致胡适 一九二七年二月六日
致胡适 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五日
致胡适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三日
致胡适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
致胡适 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
致胡适 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
致胡适 一九三二年春
致胡适 一九三二年六月十四日
致沈从文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中旬
致沈从文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致沈从文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下旬
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月
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九日至十日
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
致沈从文 一九三八年春
致张兆和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日
附:张兆和致林徽因、梁思成 一九四九年二月二日
致梁思庄 一九三六年夏
致梁再冰 一九三七年七月
致梁再冰 一九四一年六月
致朱光潜 一九三七年
致费正清、费慰梅 一九三五年八月
致费慰梅 一九三五年九月七日
致费慰梅 一九三五年十月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间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三六年一月四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三六年一月二十九日
致费慰梅 一九三六年五月七日
致费慰梅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致费慰梅 一九三六年六月三日
致费慰梅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三九年四月十四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四○年九月二十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四○年十一月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一日
致费正清 一九四三年六月十八日
致费正清 一九四六年一月
致费慰梅 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致费正清 一九四七年二月一日
致费慰梅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日
致费慰梅 一九四七年十月四日
致费慰梅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八日至十二月八日
致傅斯年 一九四二年十月五日
附:傅斯年致朱家骅 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八日
致金岳霖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下旬
致梁思成 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二日
致梁思成 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七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三年(约)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三年七月十三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六年四月八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九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六年五月五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七年八月八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七年八月八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七年八月十五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七年八月十五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六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八年四月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九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二○年三月三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附:徐志摩致林徽因 一九三一年七月七日
跋 方晶
增订说明
序言
建筑家的眼睛
诗人的心灵
梁从诫
一座低低的石墓,默默
地隐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
陵园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墓
碑上的姓名,在那连死者都
不能不呻吟的年月中被人毁
去了,只留下一方已经黯淡
缺损,但总算幸存下来了的
汉白玉,上面镌刻着一簇有
着浓厚的民族韵味,丰满而
又秀丽的花圈。偶来的凭吊
者很少会知道,这花圈原是
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
设计的,是那碑座上雕饰的
一个刻样。一九五五年,它
被移放到这座墓前,作为一
篇无言的墓志,纪念着它的
创作者,墓的主人:女建筑
学家和诗人林徽因。
林徽因(早年写作徽音
)一九。四年生于福建闽侯
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童
年时全家迁居北京。当还是
一位少女的时候,她在文学
和艺术方面的敏感和能力就
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九二
。年,林徽因随父亲去英国
。一年后回国时,这个中国
女中学生典雅的英语和对英
国文学的修养曾使她的英国
教师们称赞不已,而她那热
情的性格和长于审美的气质
也吸引了不少比她年长的新
文学界朋友。在英国期间,
由于一位同窗英国姑娘的影
响,她开始对建筑艺术发生
兴趣。
二十年代初,林徽因结
识了著名的维新派政论家、
学者梁启超先生的长子,当
时的清华学生梁思成。在这
两个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之间
,很快就建立起了亲密的友
情。不久,他们先后来到美
国,就读于宾州大学,并共
同决定要以建筑学为终生事
业。由于当时这所大学的建
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得
入该校美术学院,但选修的
主要却是建筑系的课程。一
九二七年,她以学士学位毕
业于美术学院;同年,梁思
成获得建筑系硕士学位。此
后,她又转入著名的耶鲁大
学戏剧学院,在G.P.贝
克教授的工作室中学习舞台
美术设计,成为我国第一位
在国外学习舞美的学生。一
九二八年,这一对新婚的同
行回到了祖国。
虽然人们常常把林徽因
说成是一位诗人、文学家,
但实际上,从整个一生来说
,文学创作并不是她的主要
事业。三十年代,在梁思成
作为一个年轻、热情的建筑
学家所进行的对中国古代建
筑的开创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中,林徽因始终是他最密切
、最得力的合作者之一。她
不仅陪同梁思成多次参加了
对河北、山西等地古代建筑
的野外调查旅行,而且还同
梁思成合作或单独撰写了调
查报告多篇,发表在专门的
学术刊物——《中国营造学
社汇刊》上。它们至今仍被
这个行业的专家们认为具有
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她为我
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工具
书《清式营造则例》所写的
“绪论”,可以说已成为这个
领域中所有研究者必读的文
献了。
然而,严肃而又十分专
门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没有限
制林徽因文学家的气质。相
反,这两个方面在她身上总
是自然结合、相得益彰的。
她所写的学术报告独具一格
,不仅有着严谨的科学性和
技术性内容,而且总是以奔
放的热情,把她对祖国古代
匠师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
精湛的创造的敬佩和赞美,
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
使这些报告的许多段落读起
来竞像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
它们在一个时期中,对于我
国白话散文和诗歌,在形式
、韵律、风格和技巧方面是
有一定影响的。可惜的是,
现在所能收集到的,仅是她
早期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而
在她思想和艺术上更为成熟
时期的许多诗稿、文稿,却
再也没有可能同读者见面了
。在那灾难性的十年中,它
们也遭到了和她墓碑上的名
字相同的噩运,毁失殆尽了

林徽因的一生,也可以
说是不幸的。这样一位具有
多方面才能、被誉为“一代
才女”的女性,在旧社会,
潜力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
充分的发挥;而她最好的年
华,又大半被消磨在动乱的
生活和疾病之中了。直到解
放后,她的知识和才干才第
一次真正找到了施展的天地
。时代的需要、对新中国的
挚爱,在她身上激发出了令
人感佩的创造热情。然而,
她心中那曾经是炽烈的生命
之火,却过早地燃到了尽头
,“蜡炬成灰”,无可奈何地
熄灭了。这使一切熟悉她、
爱慕她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深
深的惋惜和悲哀。
尽管如此,在半个多世
纪以来中国白话文学发展的
道路上,林徽因毕竟还是留
下了自己那明晰、轻盈的足
迹;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
作中,她也以开创者之一的
身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特别是解放以后,她在建筑
教育和美术创作中播出的种
子和洒下的心血已开花结果
,有的更已凝于历史的丰碑
,获得了与人民共和国共存
的殊荣。对于死者来说,这
也应是具有深意的安慰了。
散文作品。
也是在三十年代,林徽
因在学术研究活动之外,开
始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包
括中、短篇小说,剧本,散
文和诗。数量虽然不多,却
引起了读者相当的反响。
虽然出身于旧式的上层
家庭并生活于优裕的环境,
但可贵的是,林徽因确实表
现出某种突破自身局限的倾
向。她早期的几篇文学作品
,如小说《九十九度中》,
散文《窗子以外》、《吉公
》和未完成的多幕剧《梅真
同他们》等,从一个侧面分
明地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