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亲南怀瑾(上下修订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南一鹏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父亲南怀瑾》是首部完整翔实还原南怀瑾一生的传记作品。作者南一鹏是南怀瑾第三子,曾长期亲炙南怀瑾教导。
本书以“继志述事”的方式,详尽述说了南怀瑾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同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怀瑾“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近百年传奇人生。
作者简介
南一鹏,南怀瑾先生的第三子,是子女中跟随父亲时间最长的一位,祖籍浙江温州。他自幼坐拥书城,饱读史书,学贯中西,深得南师精髓,近年在国内开展“家教、身教和言教”、“家道家风与传统文化”、“国学与商道”、“心性管理”等系列主题讲座。
目录
上篇 (一九一八至一九八○)
第一章 天纵清净本来身(一九一八至一九三五)
一、河洛香火八百年
二、起复新旧裂变时
三、童蒙养正有家风
四、总角情谊无尽期
五、家变异数祸兮福
六、师事诗馋朱复翁
七、习武弃医初立志
八、青灯一盏暖书香
九、许折东南第一枝
十、龙虎磨盘梦亦真
第二章 更向云山寻旧路(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九)
一、不负如来不负心
二、城隍山顶话剑气
三、真心无惧人行假
四、蜀道初登一饭难
五、鹄鸣川蜀访剑仙
六、也将身赴细柳营
七、焕师解疑方识我
八、灵岩七日座为首
九、维摩精舍立道场
十、峨眉古刹封关顶
十一、参学虚云老和尚
十二、远走康藏学善财
十三、收拾河山亦要人
十四、施援种子护佛法
十五、常话巴山夜雨时
第三章 端坐蒲团传薪火(一九四九至一九八○)
一、将续大任身空乏
二、扶桑野狐引龙吟
三、华岗峰顶执明灯
四、复兴文化立中流
五、上国衣冠访东瀛
六、东西精华唯一统
七、协会精研唯识学
八、莲云禅七授准提
九、知命先学千金方
十、施教因材愤悱时
十一、别出心裁讲《论语》
十二、闭关小隐观自在
十三、宝岛福地耕耘勤
十四、语说大人主还客
十五、群贤毕集十方林
十六、师门有亲言有信
下篇 (一九八一至二○一二)
第四章 西出阳关啸东风(一九八一至一九八八)
一、铁肩担道正知见
二、纵横百家通三教
三、席前百辈数英雄
四、剧怜高处惊风雨
五、文化出台有因缘
六、远在异乡有比邻
七、香板提振乱禅风
八、危邦不入乱邦出
九、兰溪花草自芬芳
十、弘文更建东西院
十一、傍依山溪说古意
十二、心怀故土身是客
十三、缘起缘灭不离他
第五章 香江甘霖润神州(一九八八至二○○四)
一、金温有梦唤五丁
二、为求妥帖心常苦
三、为所当为岂有功
四、两岸圆缺香江潮
五、南禅七日众生缘
六、故居不立及老幼
七、吟咏传唱续国魂
第六章 传灯祭酒觉有情(二○○四至二○一二)
一、月在波心说太湖
二、桃李不言自成蹊
三、天南海北故人来
四、行居坐卧禅无住
五、一无所长无所是
六、维摩宣唱梁皇忏
附录一 南怀瑾先生大事年表
附录二 南怀瑾先生著作、述著和选集目录
后记
序言
南怀瑾对青年、对传
统文化影响重大
楼宇烈
南怀瑾先生(南老)
一生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
统文化,真可说是“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从国
内到海外,从台港到大陆
,都有南老传播中国传统
文化的身影和声音。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南老一批
讲述中国儒释道思想的著
作在大陆出版,曾对大陆
社会重新思考传统文化,
有着相当的影响,特别是
对当时一大批年轻人引发
他们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关
怀和兴趣,更是起到了极
大的引导作用。
一九九二年北京大学
成立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中心,这件事在国内
曾相当轰动,《人民日报
》还发表了一整版的报道
——《国学,在燕园又悄
然兴起》。人们不知的是
,北大这个研究所的成立
与南老有着直接的关系,
是在南老的建议和支持下
成立起来的。
记得当年我校国际关
系学院袁明教授,去香港
拜访南老,回来后就带回
了南老的一项重要建议,
即希望北大能够成立一个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门
学术机构,并表示他愿意
在经济上给予资助。南老
大概与袁明教授提到过我
之前去香港,曾两次去拜
访过他,并交谈甚欢。所
以,当袁明教授向当时主
管文科的副校长罗豪才教
授汇报了南老的建议后,
罗校长也把我找了去征求
意见,并让我与袁明教授
等一起商量关于建立研究
所的事宜。于是,在罗校
长和学校社会科学部的主
持下,召开了好几个座谈
会,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
意见,特别是文、史、哲
、考古等系专家们的意见
。最终,正式成立了北京
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
心,之后又编集出版了以
书代刊形式的《国学研究
》杂志。这些都得到南老
经济上的直接支持。如今
,研究中心已经发展为北
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而且
还担当起了培养研究传统
文化博士生的任务,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饮水不
忘掘井人”,这一切都离
不开南老当年的关心、建
议和支持。
二〇一二年,南老驾
鹤西去。南老之三子一鹏
先生为纪念父亲,在三年
后奉献出《父亲南怀瑾》
一书。其中记述了一鹏先
生亲身听到的、看到的、
感受到的,南怀瑾先生的
“言教…‘身教”和“家教”,
生动亲切,真实感人。它
让人们看到、感受到,一
代国学大师是如何养成的
;是如何去身体力行的;
是如何以言教、身教与家
教去教育家人子女和化导
社会大众的;是如何在艰
难的环境下,坚定信念,
传播传统文化的;是如何
与弟子、门生、一切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外人士
亲切交流、打成一片,从
而受到他们的敬重与爱戴
的。
从单纯的“学术”视角
看,有些人认为南怀瑾先
生还称不上是一位“国学
大师”。但我认为,从坚
持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看
,今天又有哪一位学者能
超过南怀瑾先生的社会影
响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后期,一股“国学热”在大
陆悄悄升起,然而当时在
大陆还没有多少能供一般
民众,特别是青年阅读的
“国学”读物。而就在此时
,南先生一批解读儒佛道
思想、精神的著作,在大
陆一些出版社的努力下出
版了,一下子就成了人们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
神、儒佛道核心思想和人
生修养途径、方法的热门
读物。南怀瑾先生的“国
学”著作在刚刚升起的“国
学”热中,发生了极大的
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家、
青年学生和民众对于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新了解、重
新反思,以及喜爱,乃至
热爱,也都与读了南先生
的著作有关。因此,就这
一视角说,称南怀瑾先生
为“国学大师”,是名至实
归的,是当之无愧的。
斯人已逝,至今,南
怀瑾先生仙逝已十年了,
然而他的音容笑貌犹存世
间。众多热爱中国传统文
化的人们对“南师”“南老
师”一生为弘扬中国传统
文化而献身的精神,依然
敬仰不已,不能忘怀。一
鹏先生这部大作的再版,
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南怀
瑾先生的宏大心愿和崇高
人格。
二〇二二年五月再修
导语
南怀瑾三子南一鹏撰写的详尽、近距离、完整真实的南怀瑾传记!
本书结合南怀瑾近百年传奇,讲述其一生文化传承、修行等济世情怀与修为。
南怀瑾一生经历也是20世纪中国变迁的缩影。本书正本清源,首次披露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
后记
写书,本是不落言筌
的事,有时文字虽然会有
障蔽本来面目的结果,世
间的事功,却仍需传唱,
好让后世来者从字里行间
探得智慧,不得不为,但
又岂能尽如人意?
父亲是“视天下人为子
女,视子女为天下人”,
此即做到了《礼记·礼运
》中所说“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追其深
意,则是民胞物与,天人
合一。这对于自小就受教
的我而言,视为当然;此
故,今日为文记述自己父
亲的二三事,也是自然。
不过自二十五岁起,我即
远赴重洋,离开父亲身边
,尔后很长时间,与父亲
亦是聚少离多,许多的后
续发展我并未能亲身见闻
,幸而父亲身边有一群尊
师且重道的学子和朋友,
使他得以顺遂心志,为国
筹谋。
自父亲大行以后,许
多学子因怀念而传述父亲
的教诲,部分友人也将自
己与父亲的交往化为文字
;更有私淑向道的社会贤
达,循其书稿而载录父亲
的德行,宣扬其理念,这
些也都出版成册,为父亲
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
,提供了翔实而宝贵的参
考资料。在此感谢众人在
父亲故去之后,依旧热忱
不辍、矢志不渝地弘扬其
志事。
为使父亲的形象更加
立体全面,在本书的写作
过程中,我也综罗参考了
诸位友朋的著作,特别是
刘雨虹、李淑君、练性乾
、王国平、古国治、张德
光和许多其他诸子的记述
,在此不一一列名。他们
巨细无遗的叙述和真诚的
笔触,使我接续了解父亲
近三十五年的事功。在此
也感谢侯承业先生对金温
铁路修建过程的详述,更
感动于侯博士用生命参与
铁路建设的信义,还有魏
承思先生对于和谈过程的
记录,这些都为我在写作
中全面呈现父亲的行止提
供了方便。这些列举的人
名,不是全部,诸多其他
学子的表述,或取一二,
难免挂一漏万,在此一并
致以诚挚的感谢!
正是在大家的怀念中
,我得以还原一个较为完
整的人师与父亲合一的形
象。作为一本较为全面陈
述父亲生平的传著,笔下
必然有不如人意之处,然
而父亲的一生本就无法定
义,父亲的行迹亦无法尽
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
南老师,每个人也都有他
与南老师的独特故事,或
是欢喜,或是哀痛,千江
之水,自有千江之月而已
,这些亦不过是世间诸相
的过往之事。在今天,至
为重要的是,传承父亲南
师的精神遗产,这是一份
未竟的事业,唯愿诸君能
继续发心努力,共期中华
文化的复兴。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
我要特别感谢徐茹女士,
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叶国
斌总编辑,以及本书的责
任编辑,是你们的一腔热
忱及认真的工作,使本书
得以顺利出版。另外,囿
于本人才学及资料的局限
,本书的不足,诚望大家
指正,唯有诚恳的意见,
才将使本书在再版时得以
完善。
父亲曾经手书“照人依
旧披肝胆,人世翻愁损羽
毛”,书成,不禁有感,
此刻心境随口自吟:“非
因酒醉鞭名马,更将身手
摪虎求;前行万尺悬绝地
,笑语龙天信步游。”
感谢您的览阅,合十

南一鹏
二○一五年九月
二〇二二年三月修订
精彩页
一、河洛香火八百年
即便是那些并没有所谓大富大贵的光鲜的历史人物,他们始终也以耕读立本为源,以德行立身行事,为后人点了一盏灯火,照亮了行远自迩的通途。
作为一个地道的温州人,父亲对家乡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他的许多著述,不经意流露出对故土温州的浓浓情愫。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市场经济影响了一个时代。个体经济兴起,温州人吃苦耐劳创业,声望鹊起,几乎传遍全世界。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商人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创造了许多经济奇迹。人们虽然对温州商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印象深刻,但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所知甚少,似乎并没有觉得这块土地有什么出众之处。然而,父亲常常是以超出一般俗世成见的独特视野,来忖度和丈量这块土地上根深土厚的文化传统。如此一来,在父亲娓娓的述说中,温州就自有它的超拔高妙之处,特别是对于中国文化史而言,其历史地位更是非同一般。例如,父亲曾在一篇题为“山川人物与永嘉禅师”的文章中这样看待温州的文化地理意义:
我是温州府乐清县人。我从小对这个国家很有感情,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所以对本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特别关注。我们当年,国人如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不熟悉,是一件羞耻的事。尤其是我个人,比一般人的个性更顽固。 关于地理,讲一个有趣的事。大家知道,世界的屋脊在喜马拉雅山,在小乘佛经里,喜马拉雅山就是须弥山,大乘佛经里的须弥山不一定指喜马拉雅山。须弥山是地球的中心,也是屋顶。喜马拉雅山下来,在北方,新疆一带过来,北部高原,叫冈底斯山。中东、印度、中国,河流山脉的源头,在中国讲,都发源于昆仑山。昆仑山是喜马拉雅山的一股,一大股,中国人素来以昆仑山为标准。中国的山脉分三条大山脉,昆仑山主山中脉,到青海高原、甘肃、陕西、山西下来,古代称之为中龙山脉,像一条龙,阴阳风水-1龙脉,从空中看,山势的走动就像一条龙在滚动。中龙山脉青海、甘肃、陕西下来,过了太行,是中条山脉。最后,一路下到淮泗,淮河流域、泗水流域,到海边下海,震泽湖。龙下来一定要喝水,到震泽湖下海,龙在喝水。这一条龙脉,在海里抬头,就是日本。
由昆仑山脉向北走,过新疆、青海,经过内蒙古和蒙古,到东北,鸭绿江下海,在海里抬头,就是朝鲜,这是北龙山脉。
南龙山脉,从昆仑山出来,进西藏,向南到云南贵州,向东到两广,广东、广西,经过湖南、江西,一路到福建。当然它有分支。江浙、福建都是它的分支,到福建下海,就是台湾。
把中国的山川气脉分类,大概是三条龙脉,不同的山川气脉出的人物都不同。拿历史来对照,差不多三代以前了不起的人物,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孔子,成功的人物,大多是从北龙山脉出来的。北龙山脉的人出来,天下太平。他们稳重。秦汉以后,以至唐、宋、元、明,都是中龙山脉的人,大多是太平盛世。
南龙山脉出名的,好像文化思想、哲学、禅宗、佛法,成仙成佛,大多是南龙山脉的人。南龙山脉出来的人可以做宰相,聪明有余,稍欠浑厚。一百多年来的历史际运,站出来的都是南龙山脉的人。
温州在地理上属南龙山脉的分支。浙江的括苍山脉,由杭州那边起,青田、丽水一带下来,又是一条龙脉,到温州下海。括苍山脉从古到今出了很多人,风景很好;同仙霞岭山脉连起来,一下来就是天台。天台是历史上有名的出神仙、出仙佛的地方,换句话说,是出哲学家的地方。温州在历史上素来是仙灵聚居之地,山水秀丽,如有名的乐清北雁荡山。
温州一带,春秋战国、秦汉以前是蛮夷之地,同福建一带称闽越,温州是南越;汉朝的南越是指广东、广西,温州叫瓯越,是独立的一个系统,文化也不同。汉朝以前是东瓯王,古书上说,百越文身之地。百越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等。温州真正归入中国版图,是在汉武帝的时候。温州文化慢慢开发起来,山川之秀丽渐渐为人知道,是在东晋阶段。雁荡山原来几乎没有人知道,到了东晋,谢灵运(康乐)出守温州,任地方首长,他喜欢爬山,喜欢游山玩水,才发现雁荡之美。据说,雁荡山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五百罗汉之一的诺巨罗尊者的道场。对此,只能说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佛的五百罗汉弟子那时候怎么能到达中国,除非他有神通。这个就难说。佛经上常说,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佛讲一句话,世界上一切众生都听懂。那好,他老人家当年用梵文讲经,中文为什么没有记录,为什么后来还用翻译?为什么不用中文讲出来、不用后人翻译?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当年,有人对我说:你悟道了。我说没有,我讲出一句话,别人听不懂,还没有到佛的境界。
温州的文化在唐以前,没有出什么很大的人物,只有一位,是佛家的永嘉玄觉禅师,在文化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这个人不但影响了唐代的禅宗,还是禅宗和天台宗两大派同出的最重要人物。
温州人物在儒家、文学上出名的,在宋朝比较多。宋朝形成一个学派,叫永嘉学派,是儒家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