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但如今,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更多时间。 你的工作对世界做出贡献了吗?2013年,大卫·格雷伯在《谈谈“狗屁工作”现象》一文中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在几周内收获了超过百万次的阅读点击,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人们深切关注的议题。 是谁在创造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它是如何降低效率,阻碍个人价值的实现,加剧不公平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将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反思悉数呈现,剖析了困扰世人的当代社会病灶。 作者简介 吕宇珺,译者,从事翻译工作多年,非洲联盟委员会前主席祖马女士访华时,担任随同中英交传;自由撰稿人,曾为《环球》《看历史》等媒体撰写文章。 目录 推荐序 不要迷失在“分配性努力”中 梁永安 打开摩天轮的座舱 严飞 序言 40%的工作毫无意义 第一章 什么是“狗屁工作”? 为什么说黑帮杀手并不算是“狗屁工作” 为何我们对“狗屁工作”的主观判断往往是正确的 一个常见的误解:“狗屁工作”基本都出现在公共部门 为什么说理发师并不是“狗屁工作” “纯狗屁的工作”“挺狗屁的工作”和“有点狗屁的工作” 第二章 狗屁工作的种类 五大类狗屁工作 复合型狗屁工作 次级狗屁工作 是否有人还未察觉自己正在从事狗屁工作? 第三章 为何狗屁工作从事者说他们不快乐?论精神暴力(上) 当着闲差却无所适从 谈谈狗屁工作的核心:虚伪和无目标感 我们为何会错判人类做事的动机 “假模假样工作”发展史:“花钱买他人时间”概念的兴起 论时间的道德性和自然工作节奏之间的冲突 第四章 身处狗屁岗位有何感受?论精神暴力(下) 为何说身处狗屁岗位并不总是那么糟糕 谈谈“无处安放的愤怒”和“被迫假装工作”带来的痛苦 谈谈“无法引发后果”带来的痛苦 谈谈“觉得自己没资格痛苦”带来的痛苦 “知道自己做的是坏事”带来的痛苦 尾声:谈谈狗屁工作对创造力的扼杀 第五章 狗屁工作为何会激增? 因果关系和社会学解释的本质 政府在创造和维持狗屁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对激增原因的几种错误解释 一个典型的行业:金融业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封建主义与古代封建主义的相似与不同 管理封建主义的帮凶:媒介经理人 说说结论,并重新谈谈因果关系的三个层面问题 第六章 为何社会对狗屁工作的激增无动于衷? 用价值衡量绝对标准的不可能性 当代社会大部分人为何脱离经济价值来理解社会价值 工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报酬之间的反比关系 从神学根源角度谈谈我们对劳动的看法 北欧价值观“没有领薪工作的人生不完整”之起源 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作的美化和劳动者的反击 劳动价值理论的破绽,以及资本拥有者是如何利用这个破绽的 工作如何在20世纪转变为自律和自我牺牲的一种方式 第七章 狗屁工作的应对 论如何通过平衡各方愤恨情绪来维持管理主义封建制度 机器人化危机同狗屁工作总体问题之间的关联 工作狗屁化的政治后果,以及照料类工作生产率的下降 谈谈“全民基本收入”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序言 不要迷失在“分配性努力 ”中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 者,作家、旅行摄影师 这是一本嬉笑怒骂之书 ,却给人欲罢不能的沉思 。 作者大卫·格雷伯是一位 美国人类学家,2020年9月 2日因病去世。在他年仅59 岁的人生中,最高光的时 刻就是2011年9月17日。 这一天成百上千的示威 者聚集在纽约曼哈顿的华 尔街,搭起帐篷长期驻扎 ,抗议美国政治的权钱交 易。这突发的“占领华尔街” 运动迅速升级,席卷全美 国,直至11月15日凌晨, 纽约警方发动突袭,对占 领华尔街的抗议者强制清 场。这是当代政治史上的 重要事件,蔓延全世界。 而这场运动的领军人物之 一,就是格雷伯。他不但 为整个运动“提供了主题”, 而且积极投身运动的组织 工作,提供法律和医学培 训,甚至还住进抗议者的 帐篷营地,冲在第一线。 颇具反叛意味的是,那时 他正担任伦敦政治经济学 院的人类学教授,从社会 身份来说,属于传统眼光 中安稳的精英阶层。 深度参加“占领华尔街” 运动,与格雷伯写这本书 有什么因果关系?在这场 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中, 一个震天动地的集体呐喊 是“改变”。改变什么?一位 抗议者怒声说:“在美国, 1%的富人拥有99%的财富 。我们99%的人为国家纳 税,却没有人真正代表我 们。华盛顿的政客都在为 这1%的人服务。”这愤怒的 声音也在这本《毫无意义 的工作》中获得鲜明的回 应,书中写道:“倘若世界 上大部分可支配的财富掌 握在1%的人手中,那么我 们所说的‘市场’反映的不过 是这1%的人的喜好,而不 是其他人的需求。除此以 外,这还表明大部分从事 无意义工作的人最终都认 识到了自己的工作毫无意 义。” 群众运动往往表达的是 情绪、感受和观念,对一 切大规模运动的历史性透 视还是需要知识分子的反 思。2013年春,“占领华尔 街”运动结束一年多之后, 格雷伯应《罢工!》杂志 之约写了一篇文章,题目 是《谈谈“狗屁工作”现象》 。这篇不太长的文章尖锐 地指出了一个普遍的困境 :“在世界上的富裕国家, 已经有37%~40%的工作者 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 。粗略来看,50%的经济 是由狗屁工作或者支持狗 屁工作的工作构成的,而 且这些狗屁工作甚至没什 么有趣的地方!”这深深地 刺痛了千千万万工作着的 人的心:狗屁工作=毫无意 义,这难道是人类应有的 人生吗? 格雷伯所说的这种“无意 义”状况,并不是批判一切 工作,而是指脱离了人类 社会真实需要、人为叠床 架屋的泡沫化分工。他说 :“无意义岗位激增的数字 )出现在行政领域,比如 全新的金融服务和电话销 售等行业,以及空前扩张 的公司法、学术与健康、 人力资源和公共关系等领 域。这些数字甚至没有反 映出为上述行业提供行政 支持、技术支持和安全支 持的那些人。其实所有辅 助性行业都需要算进去( 比如,给狗狗洗澡、24小 时送比萨的行业),所有 这些工作的存在不过就是 因为每个人都花费了太多 时间在‘工作’上而无暇顾及 其他。”所以他无比嘲笑地 提议,“以上这些工作就叫‘ 狗屁工作’好了”。这也是这 篇文章的精彩之处:我们 人类社会在大资本的操控 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摧 毁劳动价值的“新工作”,让 无数人宝贵的生命在无意 义中旋转?这充盈着道义 感的喝问,瞬间揭开了“后 工业社会”隐藏的病症,使 太多的人坠入自我价值的 痛苦思虑中。文章激发起“ 舆论的巨浪”,被翻译成10 多种语言,“《罢工!》杂 志的文章页面点击量则超 过了100万次。因为访问人 数过多,网页崩溃了好多 次”。 群情鼎沸之中,格雷伯 决定写这本《毫无意义的 工作》,目的很简单,“想 提供一个比原始文章更为 系统的论述”。他感觉到这 个问题的迫切性关系到当 今世界每一个劳动者的尊 严。这本书的人文基点, 是文艺复兴以来对个人精 神生存的深切关怀,是对 一个价值颠倒的世界的率 真审视。书中所展示的是“ 习以为常”中的荒诞性:“社 会中似乎普遍存在这样的 情况:一个人的工作越是 明显地对他人有益,他得 到的酬劳就越低。”这听上 去不可思议,但格雷伯用 了苏格拉底式的归谬法, 连续追问:“只需要询问以 下几个简单的问题:倘若 这个专业人士阶层嗖一下 消失了,世界会变成什么 样?倘若消失的人是护士 、垃圾清理工、机械师, 那又会发生什么?显然, 如果护士、垃圾清理工和 机械师转瞬之间就不存在 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 立刻受到灾难性的打击。 如果世界上不再有教师, 不再有码头工人,那我们 的生活将会迅速陷入困境 。哪怕是少了科幻小说家 ,少了斯卡音乐家,这个 世界都会逊色不少。可如 果消失的是这个世界所有 的私募基金首席执行官、 游说者、公关研究员、精 算师、电话推销员、法警 和法律顾问,那人类是否 会痛苦不堪?是否会面临 无法生存的情况?这就不 好说了。个人实际贡献越 多,获得的报酬越少:除 了少数人们熟知的例外( 比如医生),这种情况竟 然真的普遍存在。”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如 此普遍 导语 大卫·格雷伯是享誉世界、备受尊敬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耶鲁大学前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占领华尔街”主要参与者。 托马斯·皮凯蒂推崇作者洞见,中文版由梁永安、严飞作序,陈嘉映、项飙、刘擎、罗家德、冯仑联袂推荐。 引发全球百万人阅读,高居亚马逊劳资关系榜首,输出十几种语言,《卫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纽约客》倾力推荐。 议题的重大现实意义:以社会学、经济学和大历史视角,对劳动价值进行21世纪新讨论,揭示效率和不公平的根源性问题,帮助社会和个人回归价值。 书评(媒体评论) 陈嘉映 哲学学者 我一向知道,我们文科 人士所从事的“研究”很大一 部分毫无意义,却不知道 ,一家民意调查机构对各 行各业英国人的调查表明 :竟然有超过1/3的人认为 他们的工作对他人、对社 会并无意义。这本书探讨 了“毫无意义的工作”剧增这 一现象的方方面面,并尝 试找出它背后的社会结构 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项飙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 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很多受过良好教育、收 入颇丰的中产阶级,却觉 得自己每天忙碌的工作毫 无意义,他们因此困惑、 沮丧甚至抑郁。为什么公 司会花钱雇人做没有产出 的事情?通过和大量做“狗 屁工作”的人的交流,作者 告诉我们,今天的资本主 义已经不再是原来设想的 市场经济,而更接近准封 建式的管理主义。狗屁工 作的功能不在于提高效率 和产出,而在于维持现有 的秩序、维持既定的权力 关系。这是一部将理论分 析和人们的真实焦虑以及 现实变化紧密结合的典范 著作。在这本书里,我们 看到作者的良心和关怀, 看到理论分析的穿透力, 看到需要变革的紧迫性。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这部犀利的著作揭示了“ 劳动异化”的当代形态:许 多人从事着毫无意义的工 作,却仍然自欺欺人地忙 碌其中。格雷伯认为,这 种现象造成的“精神暴力”让 人陷入愤怒与怨恨,也让 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位天才的人类学家虽然 时有偏激之处,却能激发 读者的思考和探寻:在无 聊的劳作或失业之外,我 们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罗家德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和公共管理学院合聘教授 , 《中国治理》《复杂思 维》作者 这本书引发我们深思。 想想我们眼前社会治理或 企业管理的例子:一堆人 天天想着发明表格,又创 造了五倍的人来填表,加 两倍的人来审表。大家都 很忙,却没人敢问:“没这 些表,世界会不同吗?”这 本书直指社会系统背后的 政治、经济、体制的运作 ,帮助我们回答了“为什么 会有如此多这样的工作”的 疑问。 冯仑 御风集团董事长,万通 集团创始人 作者以人类学、社会学 家的洞察力和深刻论述告 诉我们,人们只有掌控自 我时间,才能发挥天赋和 创造力,迈入追寻精神价 值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 进步。 梁永安 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 家、旅行摄影师 如此普遍的“无意义的工 作”,却是当代世界无数年 轻人趋之若鹜的追求目标 ,形成超大规模的“内卷”。 这本书就是想给忙忙碌碌 的人们按一下暂停键,在 思想的深呼吸中重新打量 一下自己的工作,做出新 的选择。 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 授 完成了每月KPI考核目标 之后,今天的年轻一代仍 然充满惶恐和迷茫,担心 现在行业里学到的、能复 用的场景非常有限:“我会 做数据透视表,会写日报 、周报,但如果有一天我 被裁员了,还能做什么?” 如同螺丝钉一般的存在, 如果有一天换了台机器, 是否就拧不上了呢? 精彩页 我们先来看看典型的狗屁工作可能是什么样的。 库尔特是德国军方的一名分包者。或者我们这么说吧,他其实是德国军方的一家分包公司底下的一家分包公司底下的一家分包公司的雇员。他是这么描述自己的工作的: 德国军方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工作包给了一家分包公司。 这家做信息技术的公司又有一家负责它后勤的分包公司。 这家后勤公司又有一家负责它人事管理的分包公司。而我,就在这家做人事管理的公司工作。 某天,士兵A要换工位,即从现在的办公室换到隔壁的隔壁的办公室。然后士兵A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拿起计算机,直接去隔壁的隔壁,而是要先填一份表格。 做信息技术的分包公司收到了这份表格,公司相关负责人审阅并批准了这份表格,然后将表格转给了做后勤的公司。后勤公司批准了这次工位调整,然后向我所在的人事公司发出了请求。 我们公司办公室接到请求后,完成了他们需要完成的不知道什么工作,然后联系了我。 我会收到一封电子邮件:“C点钟的时候到B营房。”通常情况下,营房到我家有100~500千米的距离,所以我得租辆车。我开着租来的车来到营房,告知对接工作的人我到了,然后填一份表格,取下士兵A原来工位上的计算机,把计算机装到箱子里,封好箱子,让后勤公司来的人把箱子搬到士兵A要去的新工位上,之后我拆封箱子,再填一份表格后把计算机拿出来安好,告诉对接的人我花了多长时间、搞定了几个签字,然后开着租来的车回家,再给对接的人寄去所有相关的文件,最后拿到一笔报酬。 所以,本来士兵A扛着计算机走5米路就搞定的一件事,最后成了另外两个人合计开6~10小时车、填大约15页纸质表格,并花掉纳税人整整400欧元这样荒谬的操作。 上面这个例子听起来或许有点像《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典型情况。这本约瑟夫·海勒写于1961年的小说让我们熟知了军队里荒谬的繁文缛节。上述例子和小说里的情景唯一的不同点在于:上述例子里几乎所有相关人员都不是真正的军方人员。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都属于私营部门。当然,历史上曾经有段时间各国军方都拥有自己的通信部门、后勤部门和人事部门,但如今,这一切都需层层外包给私营企业来完成。 为什么说库尔特的工作是狗屁工作的典型,原因很简单:如果把这个岗位砍掉,这个世界不会有什么看得见的变化。很可能事情反而会变得更好,因为如果没有库尔特这个岗位,德国军方基地就不得不想出更合理的搬运设备的方式。关键是,不仅库尔特的这个岗位荒谬至极,库尔特本人也心知肚明。(事实上,库尔特后来在他发布这个故事的博客上,不得不跟一大帮跳出来的自由市场狂热分子辩论。 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