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屋/当代作家精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其白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老屋》是一本个人散文集,内容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忆过去的生活,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二部分,工作经历中那些难忘的人和事,通过这些文字,目的是让读者有所感悟;第三部分,是作者教育教学中的小故事,文中是作者对教育教学的一些思考。 作者简介 徐其白,1953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市,1981年毕业于盐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现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历任江苏省三星级、四星级高中正副校长20年。坚持高中一线教学25年,潜心教育科学研究,共发表教育、教学论文70多篇,特别是在作文教学领域成果丰硕,其情境式作文教学的经验,得到了省内外语文专家的一致好评。业余从事文学创作,从2010年开始,在各类报纸杂志上陆续发表散文、小说100多篇。 目录 第一辑 感恩父母 老屋 心愿 亲娘泪(上篇) 亲娘泪(中篇) 亲娘泪(下篇) 心灯 心界 秋天的回忆 儿在娘心上(上) 儿在娘心上(中) 儿在娘心上(下) 母亲的“名言” 一把小提琴 卖山芋 理发 小桥 一棵桂花树 放牛 洗澡 过年 父亲的泪 第二辑 岁月留痕 师恩难忘 雪中情 心教 最动人的理想 等待 救火 岁月让我读懂了你 缘分 兄弟情 我的女儿 哑伯 遥远的记忆 老妹 第三辑 若有所思 晚霞别样红 难忘的一课 点点的故事 吃面条 视导 好心惹了祸 惩戒 看电影 甘洒热血写春秋 德才兼备为人师 雷锋精神永远引领 我们迈向美好人生 序言 不能忘却的记忆(代序) 林四海 如果,这世间还有一种 情义超出了父母的血脉之力 ,那就应该是恩情。 ——题记 恩师徐其白先生拟将几 年来的作品结集出版,并嘱 我为之作序。 说真话,我内心诚惶诚 恐。 一是备感信任,不敢不 从。恩师曾辗转于江苏省东 台市三仓中学、唐洋中学、 安丰中学、东台市第一中学 等多家学校,先后担任高中 毕业班语文老师、教导主任 、副校长、校长等职,即使 担任学校主官后,仍然坚持 在教学一线,可谓是桃李满 天下,后生中学识、名望超 出我者甚众,唯选我撰文作 序,可见恩师对我独爱有加 。且恩师待我视如己出.我 亦以“事父之礼”受教于恩师 膝下,在求学、工作、生活 、人生方向上,恩师从未缺 席,点点滴滴,泽惠于我, 于情于理,我都应该为恩师 写点文罕。 二是笔力尚浅,怕负重 托。这些年,在恩师悉心指 导下,我在逐梦文字的路上 探索前行,虽有一点小成绩 ,但我自知自己粗浅的文字 不能表述恩师作品内涵之万 一,深怕有负恩师重托。 然而,以我所知所感的 恩师,我自觉有必要,也应 该将我所熟悉的其白先生写 出来,既是对恩师多年来关 心呵护的回报,也算是我为 恩师的作品结集出版献一份 力。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 下式。” 意思是说因为有内在的 涵养,与众人打成一片,又 没有自傲的表现,这才是天 下人的榜样。这既是恩师其 白先生名讳的出处,也是他 做人的品性、所从事职业的 真实写照。 恩师内心倔强,敢于与 生活抗争。 他自幼家贫。贫到什么 程度?四个字可以概括:一 贫如洗。在他的作品里,随 处可见他对幼年、少年、青 年时期贫寒生活的描述:外 出参加作文竞赛穿着借来的 衣服、上河工挑泥挖沟肩头 出血、家中粮食缺乏一天只 吃两顿、住的草屋四面漏风 、吃饭的桌子用砖头垒成… …加之兄弟姊妹众多,作为 家中“老大”的他,生活压力 可想而知。然而,恩师却以 苦为乐、以苦为鉴,内心始 终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终昂扬着头颅,不屈服于 命运的安排,奋然与生活抗 争,从默默无闻的农村青年 ,苦读苦学、自我扬鞭,到 跳出农门,端上“国家饭碗” ,并带领众兄弟姊妹共同前 进,谱写了一曲壮美的拼搏 乐章,令人嗟叹,又令人肃 然起敬。 “在那些模糊的岁月里, 我怕我会迷路,我就拼命地 冲着有光亮的地方奔去。有 亮光,就一定有希望。” 恩师常与我谈起他的苦 难,语气平静,仿佛是在讲 述别人的故事一样。我没有 亲历过那样的生活,在恩师 的文字中,我似乎也读到了 血泪,也读到了无奈,甚至 是彷徨。但是,恩师不只是 在回忆过往,他是用自己的 苦难照亮前行的方向,并时 时警醒自己。后来,不论是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还是 做到了学校的领导,他都克 己奉公、清白做人做事,埋 头苦干,把几所名不见经传 的农村高中全部创成了省星 级学校。 恩师重情重义,尤重温 馨亲情,为至情至性之人。 恩师父亲,典型的彪形 大汉,力大如牛,一人能将 数百斤的一头猪捆扎住。父 亲为家操劳至极,天不亮就 出门劳作,半夜才从田间回 来.上河工分得一星半点的 细粮,总是揣在怀里带回来 ,喂哺嗷嗷的孩子们。有时 ,数位幼子调皮捣蛋、顽劣 闯祸,一身力气的父亲却从 未打骂过他们。恩师自幼即 懂得感恩,“乌鸦尚有反哺 之心”,少年时代即能为父 母分忧,勇于担责担当。在 父亲患病、弥留之际,其白 恩师更是日夜守护于病榻前 ,为其焐脚、洗涤,与其畅 谈,宽慰其心,拳拳之意, 溢于言表。 恩师母亲,因天花未及 时治疗,落下满脸麻瘢,邻 居、同学均以此取笑恩师。 然而,恩师不以为意,“每 个人生来都无法选择自己的 父母”。更何况,老母亲任 劳任怨一生,吃尽千辛万苦 ,拉扯儿女个个成人。恩师 调进台城工作后,将母亲接 到身边颐养天年,直至百老 归天。恩师有一哑伯,自幼 受哑伯多方照料,但哑伯孤 寂一生,恩师为其养老送终 。恩师兄弟姊妹。,或从军 ,或从教,或务农,或经商 ,恩师始终抱有“长兄如父” 的情义,处处施以援手,在 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心尽责 ,堪称风范,熟悉之人莫不 称赞。 恩师心存感恩,恪守职 业道德,毫不逾越。 幼年的经历在恩师的心 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尤 其是求学的艰辛历程。他深 知农村的孩子要想脱离苦海 ,必须走苦读的道路。他在 职期间,夙夜为公,潜心教 学的同时,对莘莘学子谆谆 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无数次走访、家访,甚至 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孩子,挽 留了许多濒临失学的孩子。 在他退休以后,仍时刻 关心教育事业发展,无偿为 高中孩子提供高考写作指导 。业余时间,笔耕不辍,总 结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经验, 分享给高考学子。 手中的这本集子,命名 为《老屋》,其大部分作品 是恩师退休之后所写。我知 道,他对他生命原乡的那座 老屋始终不能忘却。那座老 屋,承载着他的童年、青春 、 导语 全篇散文所写的素材都来自于朴实、真切的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农村生活部分,真实,感染力强。文章力求情、景、事、理的完美结合,给人以陶冶,让读者与文章进行心灵对话,从而引起共鸣。本书包含老屋、心愿、一棵桂花树、岁月让我读懂了你等文章。 精彩页 老屋 我现住在县城四室两厅的商品房里,练练字,看看书,写写文,让时间缓缓流过,而漫长岁月里那老家、老屋的故事常常在我心中荡起层层涟漪。 在我5岁那年,我家分得两间草房。草房的四周全是用柴编制的障笆。我父亲挖了一堆熟土,用水搅拌好,把它均匀地涂抹在障笆上。母亲说这是为了防冷,因为,冬天北风呼呼吹,“针尖大的洞,就有斗大的风”啊! 爷爷奶奶养育了11个子女,我父亲排行老六,能分到两间茅草房,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羡慕。可以想象,我爷爷奶奶是多么的艰难,又是多么的了不起呀! 我9岁时,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晚上,我们姐弟三个都在呼呼地喝着大麦糁儿粥,只听妈妈跟爸爸说:“3个孩子了,看来要向东扩一间房。”父亲面有难色地说:“一间房再简单也要有桁条、椽子、柴草,我有的是力,可钱从哪儿去弄啊?”母亲说:“那就借借,等来年养两头猪再还吧。” 那年冬天,父亲向队里请了几天假,准备到弶港农场去斫分草。所谓分草,就是你出劳力,斫10个草,草场得6个,你得4个。走的那天,我父亲、母亲很早很早就起身忙碌,他们张罗着准备带上磨刀砖、斫草刀、扁担、带绳、破手巾、碗筷,借了人家一只烧粥吃的窑盆,用一只衣袖装了几斤大麦糁儿。没有带棉被,因为全家只有两条被子。大约三更时候,我父亲就推着一辆独轮车,徒步去了那个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烟的地方。 父亲是去斫草回来盖房的,我们内心都充满了非常美好的期盼。但是,我母亲总是叨叨念念:“70多里路,什么时候才跑得到哇?”“今天晚上,一个人在那荒地方,在哪里睡觉,又怎么煮粥呀?”天上有了阴云,母亲担心下雨,嘴里又不停地祷告:“老天要做主,千千万万不能作天啊!” 我们年龄小,不懂事,总是劝妈妈不要担心,说“我爸什么都不怕”。 母亲每天都用泥块在门上画短线,画到3道短线时,脸上露出了久违而短暂的笑容,嘴里又念念叨叨:“明天应该回来了——那么多草,他怎么弄得回来啊?” 那天,我们晚饭吃得很晚。妈妈一边吃一边向东望,一边吃一边叹着气。我说:“你望什么?爸爸明天才回来呢!”吃过晚饭,妈妈一边搓绳,一边催促我做作业,但是我发现,她的眼睛还是不停地盯着东边望。 夜已经很深了,月亮时而躲在灰色的云层里,星星时而散发着暗淡的光。我坐在铺上,胡思乱想,心里直打战。忽然,我好像听见了“吱呀、吱呀、吱呀”的声音。怕是爸爸回来了。我一骨碌下了床,大声喊着“爸爸回来了”。 果然,爸爸提前一天回来了。我一看,小独轮车上装着满满的一个草堆子,卸下来一数,刚好30个大草把。妈妈问:“这么多草够不够盖一间房子?”爸爸说:“够了,可能还有得多,嘿嘿。”妈妈赶忙去烧粥,父亲伏在小而破的桌子上,顷刻间就打起了呼噜。 锯了几棵树,割了几捆柴,买了几斤铁钉,搓了几十圈绳,如期接房就差几十根竹尾做椽子了。我父亲说:“等我歇两天,再借25块钱,到海安或者如皋去把椽子买回来。”父亲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走路“嗵嗵”作响,做活计很有虎劲,在当地颇有名气。人们都知道:他勤劳朴实,喜欢埋头苦干,从不喜欢“只动嘴而不动手”。 过了三天,正好有一个机会,邻居家郭准有事要去海安,可以带我父亲去,省得我父亲跑45里路。于是,第二天,我父亲就按照预约时间,两点钟准时出发了。出发时只带了一副带绳和一块旧布包着的两个糁儿饼。上午,郭准回来了,他说没有遇到我父亲。我非常生气,骂了一声:“大坏蛋!说得好好的,为什么不等我老爸?”母亲一边叹气一边批评我说:“没事,你爸有的是力气,人家带你去是情分,不带你去是本分,不要责怪。你看,他下午就到家。”说着,眼睛里放射出了自信的光芒。 太阳匆匆西坠,已经接到了地平线,晚霞慢慢烧红了西方的天空。再好的美景,我都无心欣赏,因为我父亲从夜里两点钟出发,到傍晚还没有回来。母亲的神态告诉我,她非常担心:海安有没有椽子卖呢?有得买,几十根竹尾,这么远的路,怎么扛得动呢? 无情的黑夜笼罩着夜空,月亮和星星洒下的光线是那么的吝啬。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个都无心吃晚饭,坐在西山头焦急地等待着。 母亲一边搓绳子一边问:“30根竹子,每根3斤,总共多少斤?” 我不假思索地说:“90斤。” “每根4斤呢?” “120斤。”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