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钱穆珍稀讲义(插图珍藏版共3册)(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文学史》
本书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讲授“中国文学史”的课堂讲稿,由钱穆弟子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全书共31章,系统、完整地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着重介绍了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重独立考证,在本书中,他对文学之流变、对每个阶段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以史论文,从史学的角度讲文学别开生面。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和科学严谨的史学考证,也有对文人的犀利点评和对作品的精彩赏析,带有浓郁的钱穆个人色彩。
《中国通史》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书院。
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
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
本书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
读者如能从中了解钱穆的治学轨迹,明察其学问体系之庞大精细,体悟其对中华文化始终抱持的敬意,将对指导当下的精神生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目录
《中国文学史》
第一篇 绪 论
第二篇 中国文学的起源
第三篇 诗 经
第四篇 尚 书
第五篇 春 秋
第六篇 论 语
第七篇 中国古代散文
第八篇 楚 辞(上)
第九篇 楚 辞(下)
第十篇 赋
第十一篇 汉 赋
第十二篇 汉代乐府
第十三篇 汉代散文——《史记》
第十四篇 汉代奏议、诏令
第十五篇 汉代五言诗(上)——《苏李河梁赠答诗》
第十六篇 汉代五言诗(下)——《古诗十九首》
第十七篇 建安文学
第十八篇 文章的体类
第十九篇 昭明文选
第二十篇 唐 诗(上)——初唐时期
第二十一篇 唐 诗(中)——盛唐时期
第二十二篇 唐 诗(下)——中晚唐时期
第二十三编 唐代古文(上)
第二十四篇 唐代古文(下)
第二十五篇 宋代古文
第二十六篇 宋 词
第二十七篇 元 曲
第二十八篇 小说戏曲的演变
第二十九篇 明清古文
第三十篇 明清章回小说
第三十一篇 结 论

附记
《中国通史》

第一篇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二章 黄帝与殷墟文化
第三章 夏、商、周三代
第二篇
第四章 古代史之文字记载与器物发掘
第五章 周代历史已非传疑
第六章 东周时期
第七章 春秋时期
第八章 战国时期
第三篇
第九章 秦 代
第十章 西汉时期
第十一章 秦汉对外政策
第十二章 东汉时期
第十三章 东汉之士风
第十四章 东汉末年
第四篇
第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十六章 北 朝
第十七章 五胡汉化
第十八章 南 朝
第十九章 宗教信仰
第五篇
第二十章 隋代政经状况
第二十一章 唐代政经状况
第二十二章 唐玄宗
第二十三章 唐代衰落
第二十四章 唐代异族之乱
第二十五章 五代十国
第六篇
第二十六章 宋代对外关系
第二十七章 宋 代
第二十八章 宋代之文艺复兴
第二十九章 宋太祖与仁宗
第三十章 王安石变法
第三十一章 女真族金国兴起
第三十二章 金灭北宋
第三十三章 南宋与金之交往
第七篇
第三十四章 蒙古入主中国
第三十五章 元代税收与经济政策
第三十六章 元代军政及军民争地
第三十七章 元政府赐田及设官政策
第三十八章 元代之宗教信仰
第三十九章 元代之科举制度
第八篇
第四十章 明太祖严刑施政
第四十一章 明代之政事
第四十二章 明代太监弄权
第四十三章 明代之党祸
第四十四章 明代之教育制度
第四十五章 明代之吏治
第四十六章 明代之政制
第九篇
第四十七章 自唐至明南北经济之变动
第四十八章 中国经济文化南移之原因
第四十九章 南方水利农业之发展
第五十章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第十篇
第五十一章 满洲兴起至入关
第五十二章 南明之兴亡
第五十三章 清代之政制
第五十四章 清代之军事
第五十五章 明末遗民与清初学风
第五十六章 清代之政风与洪杨之乱
第五十七章 咸同中兴
第五十八章 晚清之政局
第五十九章 晚清之政治改革
第六十章 辛亥革命后之政局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

01 中国儒家与文化传统
讲到中国文化,便会联想到儒家学术。儒家为中国文化主要骨干,谁也会承认。
02 中国散文与中国文学史
散文史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关,即由散文史而文学史,进而中国文化史。
03 中国历史上的人物
读历史定要懂得人物贤奸,这是中国人一向极端重视的一番极大的大道理,也可说是中国人在人文学上一番大发明。
04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文化是全部历史之整体,我们须在历史之整全体内来寻求历史之大进程,这才是文化的真正意义。
05 中国学术传统的精神
中国学术之主要出发点,乃是一种人本位主义,亦可说是一种人文主义。
06 中国经济史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中国历史传统对经济的问题所抱一项主要的观点,即是物质经济在整个人生中所占地位如何。
07 秦汉政治得失
殷周实不能称为统一之大帝国,特诸侯只举一共主耳。秦为一统之始,然在行政上,一方面无社会基础,一方面制度始创,兼又暴起兴作,故十多年而亡。汉兴与秦困难同,故只能因循无为。
08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综述
魏晋南北朝人于经学极重《礼》,于史学则极重人物。要之,乃是重视人生。
09 《庄子》导读
我认为《老子》与《庄子》,亦是人人必读书。因儒、道两家已有二千年历史,对中国影响最深最久。
序言
在老一辈学术名家中
,钱穆先生以学问淹博、
著述宏富著称。不过,他
对古代文学这一块说得不
多。《钱宾四先生全集》
凡五十四册,谈中国古今
文学的文章都收在第四十
五册《中国文学论丛》中
,占全集的比例甚小。这
些文章论题相当分散,一
般篇幅也不大,只有《中
国文学史概观》一篇,略
为完整而系统。因此,如
今有叶龙先生将钱穆先生
1955至1956年间在香港
新亚书院讲“中国文学史”
的课堂笔录整理成书,公
之于众,实是一件可以庆
幸的事情。钱先生是大学
者,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他
的学术的一个以前我们知
之不多的方面;而对于研
究中国文学史的人来说,
更能够得到许多有益的启
迪。
从前老先生上课大多
自由无羁。我曾听说蒋天
枢先生讲第一段文学史,
学期终了,《楚辞》还没
有讲完。钱穆先生的文学
史分成三十一篇,从文学
起源讲到明清章回小说,
结构是相当完整的了。不
过讲课还是跟著述不一样
,各篇之间,简单的可以
是寥寥数语,详尽的可以
是细细考论,对均衡是不
甚讲究的。而作为学生的
课堂笔记,误听啊漏记啊
也总是难免。要是拿专著
的标准来度量,会觉得有
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但笔
录也自有笔录的好处。老
师在课堂上讲话,兴到之
处,常常会冒出些“奇谈
妙论”,见性情而有趣味
。若是作文章,就算写出
来也会被删掉。譬如钱先
生说孔子之伟大,“正如
一间百货公司,货真而价
实”。这话简单好懂容易
记,却又是特别中肯。盖
孔子最要讲的是一个“诚”
,连说话太利索他都觉得
可疑。“百货公司,货真
价实”不好用作学术评价
,但学生若是有悟性,从
中可以体会出许多东西。
而现在我们作为文本来读
,会心处,仍可听到声音
的亲切。
要说文学史作为一门
现代学科,我们知道它是
起于西洋;而最早的中国
文学史,也不是中国人写
的。但绝不能够说,中国
人的文学史意识是由外人
灌输的。事实上,中国人
崇文重史,很早就注意到
文学现象在历史过程中的
变化。至少在南朝,如《
诗品》讨论五言诗的源流
,《文心雕龙》讨论文学
与时代的关系,都有很强
烈的文学史意识;至若沈
约写《宋书?谢灵运传论
》,萧子显写《南齐书?
文学传论》,也同样关注
了这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
出色的见解。中国文学有
自己的道路,中国古贤对
文学的价值有自己的看法
。而在我看来,钱先生讲
中国文学史,一个显著的
特点,就是既认识到它作
为一门现代学科的特质,
同时又深刻地关注中国传
统上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
史意识。在众多重大问题
上,钱先生都避免用西方
传统的尺度来衡量和阐释
中国文学现象,而尽可能
从文化机制的不同来比较
中西文学的差异,使人们
对中国文学的特点有更清
楚的认识。
也许,我们对某些具
体问题的看法与钱先生有
所不同,但他提示了一个
重要的原则,却是有普遍
意义的——这还不仅仅由
文学而言。
钱先生是一个朴实而
清晰的人,他做学问往往
能够简单直截地抓住要害
,不需要做多少细琐的考
论。譬如关于中国古代神
话,中日一些学者发表过
各种各样的见解。有的说
因为中国古人生活环境艰
苦,不善于幻想,所以神
话不发达;有的说因为中
国神话融入了历史传说,
所以神话色彩被冲淡了,
等等。
但这样说其实都忽略
了原生态的神话和文学化
的神话不是同样的东西。
前些年我写《简明中国文
学史》,提出要注意两者
的区别,认为中国古代神
话没有发展为文学,而这
是受更大文化条件制约的
结果。我自己觉得在这里
颇有心得。但这次看钱先

的文学史,发现他早
已说得很清楚了:
至于神话、故事则是
任何地方都有的产物。中
国古代已有,但早前未有
形成文学而已。在西方则
由神话、故事而有文学。
中国之所以当时没有形成
文学,是由于文化背景之
有所不同所致,吾人不能
用批评,只宜从历史、文
化中去找答案,才能说明
中西为何有异。
我们都知道钱先生是
一位尊重儒家思想传统的
学者。儒家对文学价值的
看法,是重视它的社会功
用,要求文学有益于政治
和世道人心,而钱先生是
认同这一原则的。所以,
在文学成就的评价上,他
认为杜甫高于李白,陶渊
明高于谢灵运,诸如此类
。站在儒者的文学立场上
,这样看很自然,也没有
多少特别之处。但与此同
时,令我们特别感兴趣的
,是钱先生对文学qingqu
的重视和敏感。他说:
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
备纯真与自然。真是指讲
真理、讲真情。鸟鸣兽啼
是自然地,雄鸟鸣声向雌
鸟求爱固然是出于求爱,
但晨鸟在一无用心时鸣唱
几声,那是最自然不过的
流露;花之芳香完全是自
然地开放,如空谷幽兰,
它不为什么,也没有为任
何特定的对象而开放;又
如行云流水,也是云不为
什么而行,水不为什么而
流,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
行,流乎其所不得不流,
这是最纯真最自然的行与
流。写作也是如此,要一
任自然。文学作品至此才
是最高的境界。
这些议论使人感到,
钱穆先生对文学的理解,
有其非常
导语
国学大师、史学大家钱穆讲述、叶龙记录整理课堂讲义,独具临场生动性与稀缺性。三尺讲坛,文心史胆。见情怀,新耳目,知格局!
收录钱穆唯一文学史讲义,集大成之新亚书院版“中国通史”讲义,精选钱穆先生9次讲演,内容涵盖文、史、哲、政、经,全面展现钱穆学术宏旨,凝结一代通儒钱穆的思想精粹。
通贯超识,多有创见,论述精到,生动好读。惊奇妙语散见各处,闭眼自取即成论文题目。
内含数十幅钱穆的工作、生活照片,近距离瞻仰一代国学大师的风采。
新增彩色插图数十幅,将书中提及的重点内容视觉化、形象化,丰富阅读体验,增加阅读趣味。
精彩页
讲到中国文化,便会联想到儒家学术。儒学为中国文化主要骨干,谁也会承认。但现有两个问题须讨论者,其一为儒学之内容,即儒家学术究竟是什么;其二为中国文化中其地位之比重究竟如何。
吾人对此二问题当以客观的历史事实作说明。因此本讲范围乃系有关中国文化中之中国学术史部分。而在学术史中,又专就儒学史为本讲之题材者,唯如此讲法已嫌范围过宽,又且中国儒学史一题,亦向未有人来对此做过系统之研寻。
本讲演则可谓对此问题作一开头,但所讲范围牵涉已甚广,又属开始探寻,自有许多观点,既是一向无人提出讨论,在此讲座中只是把此许多观点提出,并无定论可言,以待此后继续有人就此纲要而探讨,再隔些时可有一部中国儒学史出现。这却是一项饶有意义与价值的事。
要讲儒学内容,必须讲到儒学史。此即中国儒学之演变历程。
历史上任何事物,传递久远的,必有其一番演变历程。儒学自孔子流传迄今,已逾两千五百年,自然有许多演变历程可讲。
要讲演变历程,必先划分时期。此下将儒家演变姑试划分为六个时期。
关于儒学之第一期,即儒学之创始期,此在先秦时代。自孔子起,下及孟子、荀子,以及其他同时代儒者均属之。
此一时期百家争鸣,儒家不仅最先起,而且亦最盛行。《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又说:“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可见当时儒学之盛,亦可见在中国学术史上,儒学一开始便已与众不同,值得我们之注意了。
接着是儒学之第二期,此为两汉儒学。我姑名之为儒学之“奠定期”。也可说,儒学自先秦创始,到两汉而确立,奠定了此下的基础。
有人说先秦学术至汉代已中断,或说自汉武帝表彰六经,罢黜百家,而儒学定于一尊。此两说均有非是,其实儒家在晚周及汉初一段时问内,已将先秦多家学说,吸收融会,共冶一炉,有意组成一新系统。故说先秦各家学说,到秦代统一已中断,并对此后历史无影响无作用者,实是一种无据臆说。至谓汉后学术定于一尊,此说之非,待之后再提。
今讲两汉儒学,亦可说此时代之儒学实即是经学。只读《史记》《汉书》中之《儒林传》,便知凡属儒林,都是些经学家。而凡属经生,也都入《儒林传》,此下二十四史中,凡有《儒林传》的,莫弗如此。故说经学即儒学,此说乃根据历史,无可否认,而尤其在两汉时为然。我们也可说中国儒家则必通经学,不通经学则不得为儒家。如此说之,绝不为过。
现在试问,为何儒家则必通经学呢?此即就先秦儒家言,如孔、孟、荀诸人,他们所讲,即多是《诗》《书》《礼》《乐》,属于所谓经学范围,两汉承孔、孟以下,续此一传统,故成经学即是儒学了。
其次论到两汉儒学对当时之贡献与作用。我们当说两汉时代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教育方法及私人修养等,种种大纲大节,无一非根据经学而来,故可说两汉经学实对此下中国文化传统有巨大之影响与贡献,此层实在无可怀疑。唯涉及经学内容处,已非本讲范围,今姑不论。
兹再说及儒学之第三期,此指魏晋南北朝时期言,我姑将名之为儒学之“扩大期”。有人听我此说,或将觉得奇怪,因大家习知魏晋南北朝人崇尚清谈,老庄玄学盛行,同时佛学传人,儒家在此时期,特见衰微,何以反说它为儒学之扩大期?
诸位当知,我此所说,亦以历史事实作根据,一辈讲历史的,不免忽视了魏晋南北时期之文化演进,而只把政治形态来衡量全时代,而误认为此一时若无文化学术可言。其实此一时代之儒学,虽不能如佛学、玄学之盛,而较之两汉儒学,亦非全无演进可言。
首先且说此下的《十三经注疏》,此属中国经学上之一大结集。而《十三经注疏》中,成于此一时代人之手者却已占了一半。如《易》之为魏王弼注,《论语》之为魏何晏集解,《左传》之为晋杜预集解,《毂梁》之为晋范宁集解,《尔雅》之为晋郭璞注。至于《尚书》孔安国传,至今称之为“伪孔传”,实非出于西汉时代之孔安国,而系出魏晋时人所伪托。其作伪者,或说是王肃,亦有人说乃东晋时另有人名孔安国者为《尚书》作传。无论其究竟如何,《尚书》伪孔传成于此一时代人之手,则殆无疑义。故全部十三经注中,由魏晋人作注者十占其六。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