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沪乡记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沈月明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似乎少有人提起,十里洋场之外,上海还有九成郊区土地。花儿在风里谢了又开,孩子数着星星睡去醒来,风清云白,无从记载。这本小书,偏要将桃枝削了笔,河边舔了墨,在田埂上做文章。左邻右舍轮番登场,四时风光交相更替,乡谚民谣唱着庄稼的兴衰,红白喜事画着生命的枯荣,那是不同于万国建筑的万种风情,是沪乡。 作者简介 沈月明,1972年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黄路乡(现浦东新区惠南镇)。1991年南汇县中学毕业后入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就职于新民晚报社至今。曾任新民晚报社美国记者站站长。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年,文学和乡土仍为挚爱。 目录 沧海桑梓地 开往春天的周南线 不知鹤乡是吾乡 咸水河边人生恬淡 生命如稻麦 苏松遗风 母亲的谚语和哲学 雨落转去慢慢能 机巧谜语浅浅歌 过门新妇老面皮 怜爱不尽小浮尸 葬礼上的脱口秀 墙角里的小仙 沈家宅 官清不如布清 燃香车沟头 黄浦江上拾柴人 月光下的《西游记》 南汇的四季 香气满溢的节日 春凳与河鲜 儿时味道不可道 自然之子 精灵速写本 鼻尖上的春夏秋冬 沪郊1980's 日落大治河 一个村童的商品经济 外乡人 最后的知识青年 再见,旧时光 附录一 南汇童谣九首 附录二 哭嫁歌《谢爷》 附录三 哭丧歌《哭娘》 附录四 一道来猜谜谜子 后记 序言 本书叙述背景为20世纪 下半叶的中国上海乡村, 所涉地理、风物、民俗、 信仰等皆以沪郊方言记录 ,以保留地方性文化之原 貌。方言词在书中第一次 出现时,均括注普通话释 义,此后不再赘述。全书 正文书眉处附有沪郊方言 词辑录,作为补充。 导语 本书以20世纪下半叶上海南汇为背景,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及成长过程中的口耳相传,记录了特定时空下的乡风、民俗、故土、人情。本书收录的散文中,作者的祖辈、伙伴、师友轮番登场,春秋四季风貌更迭,时令节气民俗多样,一段段具体鲜活的故事串起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知识,勾勒出一卷生动的“沪乡风物志”。 后记 一个完美主义者和拖延 症患者居然真的写出了一 本书,连我自己都又惊又 喜。我写这本书的第一篇 文章是在2007年。 虽然生活在城市的日子 已远远长过我在乡村的童 年和少年时代,虽然今天 物质上的丰富程度足以让 童年的我瞠目结舌,但我 始终觉得儿时在南汇农村 的日子是我个人最高品质 的生活,每一天都像镀了 金子,闪闪发光。然而这 大抵是deja-vu,一种错觉 。我只是剔除了头上长虱 、脚生冻疮、被母亲用花 萁秆抽腿肚子、插秧插到 天黑想一屁股坐在水田里 的窘迫和苦恼罢了,而且 没有补课也不指望前程的 童年自然要轻松得多。 只是偶尔想起行走在家 乡某一处陌生的地方,似 乎要去经历一件愉快的事 ,比如去喝喜酒,或者去 北边那个有砖窑的村子玩 耍,天是澄碧的,风是清 凉的,阳光如此透明,就 会突然穿越到那时候的心 情,完全的无忧无虑,就 像是幸福的定义。我周围 氤氲着一种微妙的气氛, 可能由某种大自然的气息 所营造,我的身心彻底放 松,仿佛飘浮在空气里。 然而这种几乎可以抓住的 美妙感受稍纵即逝,而后 悲伤地发现它无从复制。 或许这就是不可追的童年 ,是上天分赠给每个人的 幸福时光。 我就这样觉得我的家乡 是一片别具魅力的土地。 可南汇在中国的版图上实 在只是一片再普通不过的 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我 记忆中的乡村美景是要让 徽州的、高密的、商洛的 、湘西的、桂林的、绍兴 的读者笑话的。但我从来 不曾失去自信,因为我家 乡的土地,曾经孕育出两 个卓越的人,一个是张闻 天,一个是傅雷,他们高 洁智慧的灵魂,我以为在 近现代的中国罕有其匹。 所以我坚信这片土地上的 风物人情是不同寻常的, 因为只有健康丰润的母体 ,才能孕育出美丽的生命 。 虽然母亲时不时感叹经 常找不到一个可以聊天的 人,但她仍然觉得当下是 她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她 抚养三个子女的重任已经 完成,有“小城镇补贴”的她 也无须再为生计而辛苦劳 作。她最高兴的事,就是 天蒙蒙亮就摘好蔬菜,带 上鸡蛋,踏上地铁16号线6 点18分的头班车,一个小 时就到达我在市区的家。 而这样便捷的现代生活, 是她以往做梦也不敢想的 。 每次我沿着通畅的高速 公路开车回家,从桥下穿 过1501绕城高速走到村子 的另一头,看着闪闪发光 的16号线列车编组缓缓驶 进高大的地铁站——那里曾 是我的小学的所在地——感 觉梦幻而不真实。 关于沈家宅的未来,母 亲以及我的父辈们其实并 没有太多的思考。他们已 经习惯了乡村的不断城市 化,也做好了随时离开土 地的准备。对于生于斯长 于斯的乡村,母亲从来没 有神化过。但除非小孙子 撒娇挽留,不然她再晚也 要赶当日的地铁回家。这 是她对乡村最真实的依恋 。 看着高耸的电信发射塔 、荒弃的老港河,听着百 米外绕城高速上卡车咣咣 过桥的声音,我有时会想 ,不如快快出一个宏大的 规划,重新改造这片土地 ,让乡亲们有一个安逸的 居所,让老家有一个新的 面貌。 而我至少还可以梦想, 将来在哪里造一栋房子, 离城市很远,离麦田很近 ,有波光潋滟,有清风徐 来。坐在场地上,可以想 起童年的时光。 2016年,桂香时节 精彩页 开往春天的周南线 上海到乌鲁木齐的直飞时间是五个半小时,而某一次我从上海师大回南汇老家,用了六个小时。很多人张大了嘴巴表示不能相信,但这是确凿的事实。当然那是在1991年或1992年,而且是一次例外,等车的时间出奇的长。但无论如何总要四个小时。 每到周五,桂林路上的43路始发站就要排很长的队。上车后沿肇嘉浜路一路迤逦着开到大木桥,然后转乘市井气十足的45路,穿街过巷到达半淞园路码头,再坐摆渡船到对岸的周家渡码头。话说坐摆渡船是很需要耐心的。人们伫立在微微晃动的江面廊桥上,看着渡船以慢速漂移的姿态悠悠靠岸。“滴铃铃”一声长响,两扇铁丝网大门左右拉开,乘客便像集中营里释放的难民一样涌向甲板。那个年代是没有禁烟这回事的,渡船上甚至有卖烟和方便面的小摊位。两岸的中年男人站在那里面无表情,放肆地吞云吐雾。一支烟多一点的时间,船就靠岸了。 上了周家渡码头,才是漫长等待的开始。全南汇在上海读书的大学生们都汇聚在这里,等候回家的周南线。隔离栏弯弯绕绕的粗铁管,被学生们疲惫的胳膊肘磨得黝黑发亮。这个周南线,一路行来少说四十公里,没两个小时是不可能到的。如果调度没弄好,一个小时来一班也很正常。为了体现公平,也适应长途车乘客的不同需求,那时候的周南线始发站有站票和坐票之分。坐票乘客排队时间长,但总是优先上车,然后才开闸放站票乘客。为了少等半个小时,最后几个人总是一寸一寸死命往里挤。 那个年头由上海市区通往郊区的交通就是这样不方便,所有南汇人回家的依托就是这辆“两节头”的“巨龙”公交车。每次当它跌跌撞撞地开进站来,我们就像看到老乡一样亲切。 话说20世纪90年代初的周家渡是一片冷清而破落的市区,彼时应该还属于南市区,后来就属于浦东新区了。再后来,南市区没有了,最后,周家渡也没有了。周家渡的变化之大,绝对称得上“华丽转身”。如今,这里是中华艺术宫、世博中心和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所在地。真正的周家渡码头原址,应该在世博中心后面世博公园的某一段滨江路上。 周南线说到底还是乡下人。它在市区段扭扭捏捏开得很慢,红绿灯它怕,来来往往的小汽车它更怕。一旦转过周浦监狱,它就撒欢地跑起来,身也正了,气也匀了。 虽然开得慢吞吞的,但周南线经过的市区部分并未给我留下更生动的印象。灰白墙的老公房,门前宽广的上钢三厂。印象最深的是路过的雪野路,感觉这地名高级而富有诗意。 后来我发现这些地方一点也不冷清。在本土小说家夏商的笔下,三林塘、杨思、六里,到处是活色生香、风月无边。 整体来说,我很享受从周家渡到惠南镇的旅途。其实从市区到南汇还有个选择,就是摆渡到东昌路码头坐沪南线,但通常情况下我只选择周南线。周南线从周家渡、杨思、凌兆、三林、康桥一路向南,到周浦折而向东,此后一路都是乡间公路,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沿着宽阔的北六灶港行驶。春天的时候,看桃花,看油菜花,看麦田。河的北岸是连绵的人家,在窗外无声无息,傍晚的时候有炊烟断断续续升起。 那时没有手机,车上看书没有空间,光线也经常不够,所以一路可以胡思乱想。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