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鼓浪屿君子--黄省堂黄吟军父子/厦门口述历史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黄省堂是个维新派,却与封建官商结亲;是个读书人,同时又成了工商业者;是工部局的华董,又是黄氏宗祠的族长;他与周辨明、林语堂等同为新文化朋友,又与施乾、马祖庚这样的老派唱和知音。他时时同英国人往来,又天天在了闲别墅念佛;他结交许多商人,却害怕做生意。
其子黄吟军,秉承乃翁,从脱离三青团到参加地下党,再到加入解放军福建文化服务团,更在贫瘠岁月,鞠躬尽瘁,创办厦门工人业余大学……
从两代人身上,我们读出百年鼓浪屿固有的地缘文化,连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人文细节,尤其是鼓浪屿人蕴含的维新、守正、冲和与慎独的特有品行。
作者简介
黄曾恒,1958年生于鼓浪屿。黄省堂长孙,黄吟军独子。传承家学,长期从事工艺美术研究和古典文学教育,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厦门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和蔡氏漆线雕技艺传习所副所长,并在厦门职工大学和闽南佛学院兼职。代表性专著与论文有《蔡氏漆线雕》、《文化交流与龟兹古国》等。
目录
题记
上编 黄省堂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成 长
第三章 工部局
第四章 婚姻
第五章 黄奕住
第六章 新居
第七章 儿女
第八章 游艺
第九章 电灯公司
第十章 黄聚德堂与自来水公司
第十一章 晚年
下编 黄吟军
第十二章 父亲的童年
第十三章 参加革命
第十四章 教师生涯
第十五章 下放闽西
第十六章 教育与学术
第十七章 离休生活
后记 历史、环境、家庭与人
序言
以下所述的,都是我
从长辈们口中听来的故事
,多少年来都耳熟能详了
。我的父亲在世的时候,
我不会想到要去记录家史
,总以为还有无数情节会
从他的口中道出。然而前
年老先生亡故了,他那一
代的老人们也都不在人世
了,看来家史也不会再有
增加的新材料。而那些已
有的记忆,我不能再任它
随风飘零,我现在禁不住
想要从头细细地回忆它,
尽可能把它原原本本地记
录下来。
导语
七十年风云巨变,四十载改革开放,厦门始终走在发展的前列。厦门的经济建设者和文化传承者在这片热土上播洒了无数血汗,书写了特区建设可歌可泣的恢宏篇章,他们的事迹镌刻在厦门历史的丰碑之上。
作者将记忆的碎片稍加连缀,整理成有序的内容,提笔写下了一个时间跨度约为一百三十年的简单的账本——关于其的父亲和祖父的生活的账本。
后记
历史、环境、家庭与

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了
六十几年,脑海里面自然
充斥了无数杂乱无章的记
忆碎片,而且它们全都是
活跃的,全都是新鲜的。
当任何一个记忆的碎片自
动浮现出来的那一刻,完
全是多姿多彩的模样,就
像是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
的一般。它永不褪色,也
永不丢失。人的肉身的衰
朽居然对这些记忆的清晰
度全无影响,不仅仅是经
历的事情,即便是耳闻或
目睹的事实,也在记忆中
成为了永恒。
这几个月,我将这些
记忆的碎片稍加连缀,整
理成有序的内容,就直截
了当地说了出来,接着又
自己提笔写了下来,成了
一个时间跨度约为一百三
十年的简单的账本——关
于我的父亲和祖父的生活
的账本。我觉得这远远谈
不上是一件完成的作品,
因为只要有可能,我还想
往里面塞进去更多的东西
,也就是那些在将来还会
偶尔涌现出来的记忆。
这就是历史吗?我相
信这就是历史。它新鲜,
而且活跃;它显得五彩缤
纷,生动感人。可是我知
道,现代的许多人对此是
不太信任的,对于他们而
言,只有遗留的史料才是
靠得住的东西。
举个例子,安阳殷墟
的甲骨文和《史记》里的
殷本纪,你更信任哪一个
呢?王国维曾考证说二者
出入不大,但它们毕竞是
有出入的呀!我在这里想
说的是,安阳的甲骨提供
不了司马迁的文笔所展开
的雄伟的历史画卷,而我
则更看重太史公书的价值
,哪怕仅仅限于他的著作
的范围。
历史著作不能没有灵
魂,而灵魂不可能是枯槁
萎黄的东西.它是活的,
永恒地活跃的。清代的学
者章学诚曾经说过“六经
皆史”那样的话语,我们
看看那些诗、书、礼、乐
、易和春秋的内容,再看
看《史记》、《汉书》,
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一下
,就会得出结论:历史又
何尝不是文学呢?
在我的这本家史里面
,夹杂着为数不多的照片
。这是确实无疑的历史遗
留影像,但是这些模糊而
泛黄的图像都已经不再是
当时的模样了,这是谁都
看得出来的。每一张相片
几乎都可以成为一个谜,
需要用文字加以解释的。
照片中展现的人物的关系
,环境的关系,都是确定
无疑的。可这仅仅是历史
的几个切片,从这里看不
出前后的延续,也就看不
到历史的真实的内容。
这些相片在这本书里
都得到了诠释,可以与文
字相得益彰地发挥出它的
作用,可是如果将它单独
地搁在古董店的橱窗里.
它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
因此我们无须对此过多地
看重它。人们对着相片可
以说:“啊,你看他多漂
亮!”但假使没有文字对
它解密,对它补充的话,
你不可能说“你看他多么
平凡!”所以,一切遗留
的材料只有在作为文字的
附件时,才具有真正的史
料价值。
然而人的文笔也是有
疏漏的。“在齐太史简,
在晋董狐笔”,史家拼着
性命也要在著述中坚守他
的信念,可见历史是在某
种信念的主导之下写成的
。那么我呢?作为书中的
事主黄吟军的独生子和黄
省堂的长孙,我的记录自
然也不会超出我的信念之
外。在我的笔下,与我相
伴生活了六十年的父亲和
从未谋面的祖父,他们的
行藏识鉴都被我总结成一
个自由且自律的灵魂。这
也是我的心灵的声响。
这两代人所处的环境
是截然不同的,尽管都离
不开鼓浪屿,但这个地方
的一百三十年的环境变化
,比起某些地方五百年的
变化都要大。我当年站在
佛罗伦萨的老桥上,俯瞰
着河里逆流而上的四五只
野鸭子,那场景不就跟古
画里的但丁像一模一样吗
?可是我的祖父和父亲,
他们的生活情境却没有任
何相似之处。但是,尽管
这样,他们两个人却具有
某些相似的品格,比如隐
忍、坚定、负重和平淡的
人品,是共同具有的。与
同时代人相比,他们极度
地缺少进取的野心,因此
他们只能是很平凡的人。
他们一生并没有什么拿得
出手的可以炫耀的业绩。
但是我爱他们,就凭这个
我爱他们。我为他们写传
记,主要是为了我自己的
内心生活。这里面没有游
说他人的意愿。如果说私
心还有一点奢望,也只是
想要与有着同样品行,同
样认知,同样生活的人们
产生一些呼应。我相信这
样的呼应会有的,尽管目
前看起来依旧十分渺茫。
总而言之,我这样写
了,夹带着私人的感情和
观念。我不去抑制描写得
活跃和生动的文笔,我认
为这是再现历史环境和事
主的人生、情感和个性所
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实
在难以划出史学与文学的
明确的分界线。既然可以
是“六经皆史”,想象力丰
富的文学作品如《诗经》
也被包括在“史”的苑囿之
内,那么,唯一能做到的
,就只有让那些追求事实
的人们,先去了解作者的
内心轨迹,由此得出一个
判断的参数,以这样的方
法来纠正作品的一切偏差
。我坚信,哪怕是谎言,
也终究掩盖不住事实的真
相。
在将这份口述家史写
作成篇的过程中,我得到
了我的朋友张贞贞女士和
宗观法师的鼎力相助,我
深深地感谢他们;我还要
深深地感谢编辑者的严审
和阅读者的宽容。
精彩页
家世
1
一切都要从头说起。
我们家在鼓浪屿已有近一百七十年的岁月,历经六代人。在晚清咸丰年间,确切地说是公元1853年的夏天,我的高祖母从曾厝垵渡海来到这里。她当时还很年轻,挽着渔民式的发髻,穿着黑布大刀衣衫,戴着孝,怀抱着一个婴儿,满脸风霜。在她的随身包袱中,裹着一个曾氏的祖宗灵牌,这个灵牌我们家世代守着,直到1966年以前还一直摆放在我们家三楼大厅的供桌上。
高祖母是曾厝坡人,夫家就姓曾。据说他们家传武艺,这是可能的,因为曾厝垵从康熙时期以来就是个屯兵的所在,是厦门城的海防门户,那里的人习武应是常事。曾厝垵位于厦门正南沿海,控制着从浯屿到大担、二担岛之间的宽阔的海面。它的滩头也很宽阔,所以需常年驻军,以防止海盗抢滩登陆。曾厝垵还是个重要的汛口,监督盘查过往船只,总而言之,它是厦门城一个重要的海防要塞。时过境迁,今天的曾厝坡已经变成一个热闹嘈杂的旅游景区,而在当时,却是个荒凉而险要的地方。这一切在乾隆年间薛起凤编修的《鹭江志》中就有详细的描写。
2
高祖母的名字没有人记得了。她离开曾厝垵是由于家庭的一场变故——丈夫死了——死于非命。她一时走投无路,于是逃离了。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事件,具体的情节今天已经很模糊,因为当事人从来不愿再提起那不幸的往事。但是,我们家却祖传着一个很严格的祖训,这祖训其实只有一句话,我父亲就很严肃地向我传达过好几次:“如果有人在夜间呼唤你的名字,切不可答应!”
这祖训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一件小事情何以要那么严肃!我向父亲询问究竟,他只轻描淡写地说:“我们的一位祖先,是曾厝垵的农民。一天晚上,偶然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便开门探出头去,不料门外有一把大刀挥过来,他的头就被切下来了。”
“啊!谁干的?”
“双刀会。”父亲说得十分肯定。
这故事实在叫我非常吃惊。从此,我也就猜到我们家迁来鼓浪屿的起因了。可我小时候根本不去遵从这条奇怪的祖训,因为中学时代我参加民兵,晚上经常要紧急集合,每当半夜三更听到同学在窗下叫我的名字,我马上就起床披衣跑步出门去了。现在想想,当时我的父亲一定很担心吧?
“双刀会”也就是小刀会,很早的时候属于白莲教,在东南沿海闹得很厉害。后来适逢太平天国造反,它便由秘密走向公开。因为过去有许多秘密的会众,平时隐藏着,当需要时便突然起事。所以像厦门这样的驻军城市也一下子就被他们里应外合地攻取了。因为小刀会是要消灭洋人的,所以厦门城的洋人们都被逼到鼓浪屿来了。没想到被逼来鼓浪屿的还有我们家祖上的这一对母子。
3
传说高祖母是一个非常刚毅的女人,脾气坏得很,却很能干。她天生一双大脚,挑着货郎担子在鼓浪屿走街串巷地叫卖。为抚养儿子,她嫁给了当地一个黄姓的单身汉,就这样,我们家从此不再姓曾,而改姓黄了。她为儿子取名叫“黄光土”,就是光复故土的意思。这当然不是指鼓浪屿,它指的就是曾厝垵。高祖母虽然嫁给黄家,可是曾家的祖宗牌却永久地摆在厅堂上,而且虽然经过了六代人的岁月,但这个曾字仍然留在我这个辈分所有男性后人的姓名之中。这是多么深刻的印痕!
高祖母这个人总是不甘于墨守成规地度日,她非常的勤劳能干,她的货郎担很快地演变成了一家小杂货铺。后来她的孩子长大了,继承了店铺,主要经营食杂干果和香烛等日用品。那个时候的鼓浪屿已经日渐繁荣,所以黄家的小店铺也就顺风顺水,生意一天天兴旺起来。这店铺的位置就在现在鼓浪屿街心公园东北角,正对着泉州路口,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路段。但是像这种小店在当时的鼓浪屿实在是不起眼的,所以没有人记住它的名号。
4
曾祖黄光土经营杂货店没几年,就营造了一幢大厝。这是一幢标准闽南清式民居,出砖人石,做得很到位。它的屋脊之下是一间大厅,屏板背面有一个小过道通向后门。大厅的两侧有四间房,由于东西侧墙没有开窗,所以只能用天窗来取光照明。大厅前一道回廊,围着一个天井,两边各有两间小耳房。天井的地面铺满红砖,左右还砌了两排花岗岩的花架。天井对着大门,我记得那大门的左边原有一个大大的石磨盘,小时候每当逢年过节,我的保姆都要带着我去那里磨米浆做年糕。那磨盘现在已不知去向,但那整个房子却还好好地矗立在那里。现在鼓浪屿这种清代的民居已经存留得不多了,而我们的祖屋却还是完好的,这才是真正的历史风貌的代表。祖屋的地址就在我们现在居住的楼房东南角上,大门外是一条小巷子,宽度就一两米,现在每天都有旅游团队经过,挤得水泄不通。它现在的门牌是龙头路269号。
P5-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