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爱的力量(名家忆父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编者从教育的角度将王蒙、丰子恺、杨振宁等名家回忆父亲的散文辑结成书,并从教育的角度对每篇文章进行了点评,找出爱的教育的规律,明确父亲这个角色对孩子和家庭的重要性。
本书主题鲜明,以爱动人,以情感人,以故事启迪人心,通过细腻温暖的笔触,真实的情感唤起人们对父亲无尽的爱与思念。每读一篇文章,都仿佛是再现为人子女与父亲在一起的场景,也道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启蒙与影响。在父亲那里,深切的关爱与有尺度的威严并存,不同于母亲的“教子有方”和独到的教育引导相得益彰,从而让我们真切地感悟到父爱的力量、质朴与无私。
全书突出了父爱的深远,引导父母和读者领会教育的本质以及父爱带给人的力量。本书既是一本散文佳作,也是教育家与各界大家就家庭教育进行的一场暖心“对话”。
作者简介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他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项目并多次获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教育论文400余篇;16卷本《朱永新教育作品》等专著版权输出至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是当代教育家的个人教育理论著作输往海外第一人。
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与执着行动,感动着千千万万人,屡屡被评选为“全民阅读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
他于2000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2000余所学校加盟实验,践行着新教育理念与行动,深刻改变了200余万师生,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目录
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代序)/朱永新
第一编 无言的爱
父亲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
父亲的精神/李霁野
家长/李健吾
义父/王西彦
父爱之舟/吴冠中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父亲的演员生涯/梁晓声
期待父亲的笑/林清玄
我的第一位精神导师/残雪
父子之战/余华
父亲的爱像月亮/李开复
默读父亲/邓皓
第二编 诗书传家
爸爸的扇子/丰子恺
陪父亲喝酒/叶至善
听父亲讲唐诗/吴小如
父亲和我/杨振宁
记忆中的父亲/周海婴
父亲梁实秋——回忆我的家教/梁文蔷
永留清白在人间/齐良末
家之脉/陈忠实
父亲的话题/叶兆言
第三编 岁月的印记
心灵的呼吸/牛汉
待月山房幼读琐忆/忆明珠
父亲/王蒙
父亲教我的歌/席慕蓉
小酒馆的酒味/肖复兴
布衣父亲/张曼菱
父亲的画面/刘墉
书祭一童年故事之二/张建星
跟着父亲读古诗/潘向黎
第四编 分离与成长
父亲的抱负/茅盾
背影/朱自清
先父梦岐先生/曹聚仁
旅人的心/鲁彦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星华
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父亲的照片/罗兰
爸爸/陈祖芬
他,躺在乡间的小路旁/李海鸣
挥手—一怀念我的父亲/赵丽宏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
工作(代序)
在中国古代,父亲在
家庭和家庭教育中具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三字经
》云:“养不教,父之过”
,父亲不仅是一家之主,
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
人。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
家书、家训,从《颜氏家
训》到诸葛亮的《诫子书
》,从《袁氏世范》到《
朱子家训》,一直到近代
的《曾国藩家书》,也无
一例外地是由父亲主导撰
写的。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
随着男性承担社会责任的
加重,逐步形成了“男主
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
,家庭里教育儿童的主力
逐步由父亲让位于母亲,
父亲参与不足甚至父亲缺
位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
全国妇联儿童部201.
6年发布的《第二次中国
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
告》显示,“家庭教育分
工距离‘夫妻共亲职’的理
想养育观念和模式仍有较
大差距,近一半的家庭在
不同方面存在子女教育中
父亲‘缺位’的情况”。
根据英孚教育联合腾
讯教育频道的问卷调研显
示,在近5000个被调查
者中,78%的人认为父亲
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仅
有6%的父亲会把80%以
上的业余时间用来陪伴孩
子,但用于亲子共读、科
学探索等高质量的互动仅
占不到25%。在农村,情
况更不乐观。根据有关调
查,在六千多万的留守儿
童中,父亲外出的就占到
了40%以上,4.3%的
留守儿童一年中与父母的
电话平均不到一次。父亲
在家庭教育中隐性或显性
缺位的情况,在核心家庭
、传统家庭、婚内家庭、
离异家庭的各种家庭结构
中,都比较普遍。
在国外,父亲缺位的
问题也比较突出。“二战”
以后,因大批男性在战争
中失去生命,引发了学界
对“父亲缺位(Father
Absence)”(父亲在家庭中
的缺失)的关注。从20世
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
代,众多研究者聚焦于“
父亲缺位”对儿童教育产
生的结果,在与母亲角色
的比较研究中寻找父亲对
于儿童成长发展的独特意
义。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研
究包括父亲作为性别角色
模范对于儿童性别角色发
展的影响、对比有父亲养
育陪伴的儿童和缺少父亲
养育陪伴的儿童的成长状
况,以分析“父亲缺位”给
儿童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
等。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
后,伴随着欧美各国离婚
率和未婚生育率的不断提
高,“父亲缺位”的现象也
更加突出。1975年,父
亲角色研究领域的先驱兰
姆(Lamb)博士发表了《
父亲:孩子发展中被遗忘
的贡献者》一文后,西方
研究者开始对父亲参与家
庭教育产生兴趣。1985
年,兰姆与普雷克(Pleck)
等人首次提出了父亲参与
概念的模型,这一模型将
父亲参与的概念定义为三
个维度:投入程度
(engagement)、可及程
度(accessibility)、尽责程
度(responsibility),这三
个维度同时也构成了评价
父亲参与的框架。其中投
入程度指父亲直接参与照
顾儿童,主要是与儿童的
直接互动,如喂饭、陪伴
玩耍、辅导学习等;可及
程度指父亲与儿童的可接
近程度,父亲可能并没有
与儿童直接联系,但儿童
在需要时能得到父亲的帮
助;尽责程度指父亲在抚
养儿童时,多大程度上满
足儿童成长所需的资源需
求,承担有关其教养的责
任。
……
事实上,对许多孩子
来说,和父亲在一起的互
动、与父亲交流的时间,
远远比父亲给予他的金钱
、玩具重要得多,有意义
得多,因为父亲是不可替
代的。母亲和父亲组成了
家庭世界的“阴”“阳”,母
亲永远也替代不了父亲。
作为父亲,无论是他的坚
强、坚毅、果断、坚持,
还是他的威严,于男孩、
女孩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是一个社会习得的过
程,孩子在与父亲的相处
中学习成人世界的交往礼
节。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
现,每天和父亲相处两个
小时以上的孩子往往智商
更高,男孩子看上去更坚
毅,女孩成人后更懂得如
何与异性交往。
那么,父亲如何陪伴
孩子呢?我认为,以下两
个方面最重要。
第一是陪孩子读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
他的阅读史,家庭是培养
孩子阅读的最重要的起点
。父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
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很多父母也会给孩子买
很多的书,但是经常甩给
孩子让其独自阅读。他们
不知道,孩子自己看书与
爸爸妈妈带着看完全不是
一回事,因为阅读不是一
个简单的获取知识的过程
,实际上还包括了亲子关
系的构建。正是在带孩子
读书的过程中,父母会帮
助孩子阅读、观察、思考
,从而构建一种亲密温馨
又智慧的亲子关系。在这
样的亲子关系构建过程中
,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当然
不可或缺。
第二是陪孩子运动,
走进大自然。相对而言,
父亲一般更乐于运动。运
动是很好的生活习惯,对
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骨
骼、肌肉、心血管系统等
能够提供全面而充分的锻
炼。父亲与孩子一起运动
,既是愉快的亲子游戏,
也是双方社会性获得的重
要方面。这些运动最好能
够在大自然中进行。运动
和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自
然而然地蕴含着相关训练
,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获
得探险的精神、坚毅的品
质、交往的能力,等等。
家庭是一个“阴”“阳”结
导语
精选了文学界、艺术界、科学界等领域诸多名家回忆父亲的经典散文。文章或质朴素雅,或诚挚温暖,凝聚了名家们对母亲的深情回忆,对父亲智慧的温情感悟,给读者以文学美的体验。
教育大家朱永新主编,并于每篇散文后书写“教育感悟”,从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角度阐释母爱的智慧,引导读者领会母爱的教育意义,学会在家庭教育中如何爱孩子,教育孩子。
张抗抗、冯骥才、梁晓声、赵丽宏联袂推荐。
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全书包含名家小传、精品散文和教育感悟,给予读者全方位阅读体验。
后记
1918年,梁启超和蒋
百里结伴游历欧洲。考察
回国后,两人分别撰写了
《欧游心影录》和《欧洲
文艺复兴史》。蒋百里找
梁启超为新书写序,梁启
超欣然答应。没有想到,
他一写便不能自已,一口
气写了五万多字。而蒋百
里的《欧洲文艺复兴史》
全书也不过只有五万字,
序言字数超过了正文。
梁启超觉得自己的这
篇文章再作为序言显然不
合适,于是重新撰写了一
篇短文作为蒋书的序言,
而将那篇五万多字的“序
言”定名为《清代学术概
论》单独出版。这三本书
出版后好评如潮,都成为
名著。而这件文坛趣事也
被传为佳话。
讲这个故事,是要让
大家有个思想准备,我的
这个后记可能也会很长。
当然,绝对不会像梁启超
那样,超过正文的长度。
这本书原来的书名是
《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
作》。所以,一开始收录
了我儿子朱墨写我的一篇
文章《父亲》和我写父亲
的一篇文章《父亲的礼物
》。但是,与出版社多次
沟通以后,书名改为《父
爱的力量:名家忆父亲》
。既然是名家忆父亲,就
不敢把文章放到正文之中
了。因为考虑到是从教育
的角度选编,我觉得这两
篇文章还是有一些教育的
意蕴,就利用编者的“特
权”,把文章放到了这篇
后记中。
儿子这篇文章原题为
《父亲》,是他在复旦大
学读书期间写的,曾经发
表在《上海文学》杂志,
当时的主编赵丽宏非常喜
欢这篇文章,认为朱墨的
文字很感人。从文章中可
以看出,儿子是能够感觉
到我对他的期待,并为此
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感觉
到我对他是有点恨铁不成
钢的。
朱墨的中小学很顺利
,念得也比较轻松。我们
没有请过家教,朱墨也没
有上过一天补习班。他一
年级开始写日记,小学阶
段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一本他的日记集《老虎拉
车我敢坐》。初中阶段希
望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我
和老爸是哥们》的随笔集
,高中阶段则出版了《背
起行囊走天下》和《一个
人的朝圣》两本游记。在
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三年
级,他还请了一周的创作
假,完成了一部中篇小说
《梦之队》。
朱墨考的是理科,最
后却读了南京大学中文系
,后来又考取了复旦大学
中文系的硕士和博士。在
博士快毕业的时候,他突
然告诉我,要放弃学业,
专心减肥。体重210多斤
的他退学后,跟着专业教
练学健身,用半年左右时
间减掉了100斤。
完成了身体上的目标
后,他没有继续学业,也
没有就业,而是选择了做
一个自由写作者。我一开
始虽然很纠结,觉得他放
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
,放弃了当大学老师和高
薪就职的机会,是“愚不
可及”的行为,但是他说
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后,我把决定权交给了
他自己。现在,他每天在
家中翻译、写作,这几年
居然也翻译出版了《长翅
膀的猫》《了不起的探险
家》(10册)、《神秘校
园日志》(4册)、《其
实,我可以》《科学男孩
维伦》(2册)、《男孩
小老鼠和蜘蛛——E.B.
怀特的故事》《大海遇见
天空》《我可以一个人呆
着》《世界的形状》等数
十种图画书、科幻书和儿
童小说。
以下就是他的《父亲
》原文:
二十六年前,我出生
在大丰县人民医院。这个
赫然印在户口本上、却很
少被我提起的地方,是一
座黄海之滨的小城。县城
东南方向距离不过二十公
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南
阳的小镇,和祖国各地另
外十个同名的乡镇比起来
,并无殊胜。三十五年前
,我的父亲热烈地爱上了
我的母亲。她是大丰县城
里家境殷实的漂亮姑娘,
而父亲未来波澜壮阔的人
生,却刚刚从南阳镇启程

……
与《母爱的学问》根
据作者的出生时间先后排
序不同,这本《父爱的力
量》把文章内容按照主题
分类四编,第一编“无言
的爱”讲述的是普通平凡
的父亲如何培养出不平凡
的孩子的故事;第二编“
诗书传家”讲述了家学渊
源,以及族群与代际之间
的传承;第三编“岁月的
印记”讲述了文化记忆中
的父亲;第四编“分离与
成长”讲述的是父亲的“离
开”(去世)与孩子的“成
长”。另外,为了突出文
章的个性,避免过多的标
题重复,我根据文章的中
心内容和关键词语,对部
分文章的标题进行了重拟
,敬请原作者理解和原谅
。感谢本书的原作者及其
版权所有人的大力支持。
本书所选文章已经委托中
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办理稿
酬事宜。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
团结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梁光玉社长、李可总编辑
助理和编辑张晓杰为这本
书能够在父亲节之际出版
加班加点,付出了辛勤努
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苏州大
学新教育研究院的李筱寅
、杨帆、张伊凡、陶奕阳
等同学,感谢新家庭教育
研究院的研究员岳坤。在
成书的过程之中,他们协
助我做了大量文献收集、
资料核查等具体工作,其
中,李筱寅同学对全书内
容编排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并且对全书进行了认真
的校对,岳坤帮助我梳理
了国外研究父亲的有关文
献。
这本书在2022年父亲
节之际出版,也祝天下父
亲幸福康安!祝年轻的父
亲能够向书
精彩页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在中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资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父亲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
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所以必要叙明我父亲之为人,和他对我的教育。
吾父是一秉性笃实的人,而不是一天资高明的人。他做学问没有过人的才思,他做事情更不以才略见长。他与母亲一样天生的忠厚,只他用心周匝细密,又磨炼于寒苦生活之中,好像比较能干许多。他心里相当精明,但很少见之于行事。他最不可及处,是意趣超俗,不肯随俗流转,而有一腔热肠,一身侠骨。
因其非天资高明的人,所以思想不超脱。因其秉性笃实而用心精细,所以遇事认真。因为有豪侠气,所以行为只是端正,而并不拘谨。他最看重事功,而不免忽视学问。前人所说“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话,正好点出我父一副心肝。我最初的思想和做人,受父亲影响,亦就是这么一路(尚侠、认真、不超脱)。
父亲对我完全是宽放的。小时候,只记得大哥挨过打,这亦是很少的事。我则在整个记忆中,一次亦没有过。但我似乎并不是不“该打”的孩子。我是既呆笨,又执拗的。他亦很少正言厉色地教训过我们。我受父亲影响,并不是受了许多教训,而毋宁说是受一些暗示。我在父亲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压迫。他从未以端凝严肃的神气对儿童或少年人。我很早入学堂,所以亦没有从父亲受读。
十岁前后(七八岁至十二三岁)所受父亲的教育,大多是下列三项。一是讲戏,父亲平日喜看京戏,即以戏中故事情节讲给儿女听。一是携同出街,购买日用品,或办一些零碎事,其意盖在练习经理事物,懂得社会人情。一是关于卫生或其他的许多嘱咐,总要儿童知道如何照料自己身体。例如:
正当出汗之时,不要脱衣服:待汗稍止,气稍定再脱去。
不要坐在当风地方,如窗口、门口、过道等处。
太热或太冷的汤水不要喝,太燥太腻的食物不可多吃。
光线不足,不要看书。
诸如此类之嘱告或指点,极其多:并且随时随地不放松。
还记得九岁时,有一次我自己积蓄的一小串钱(那时所用铜钱有小孔,例以麻线贯串之),忽然不见。各处寻问,并向人吵闹,终不可得。隔一天,父亲于庭前桃树枝上发现之,心知是我自家遗忘。并不责斥,亦不喊我来看。他却在纸条上写了一段文字,大略说:
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而忘之。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亲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云云。
写后交与我看,亦不作声。我看了,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怀惭意。——即此事亦见先父所给我教育之一斑。
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九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那些事例,待后面即可叙述到。朱永新感悟:
本文原名《我的父亲》,收录本书后改为《父亲成就了我的自学》。诚如梁漱溟自己所言,他的成长受父亲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父亲一腔热肠,一身侠骨,不随流俗,这也成为梁漱溟的精神底色。父亲的教育比较宽松,“从未以端凝严肃的神气对待他”,对孩子的事情很少直接干涉,丝毫感觉不到“精神上的压迫”。父亲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一是在和孩子一起看京戏时,用戏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对孩子进行教育;二是在和孩子购物办事的过程中,让他们“练习经理事物,懂得社会人情”;三是关心孩子的健康,让他们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身体。文章中那个丢失小铜钱的故事,更是反映了父亲的教育智慧。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