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本雅明传(上下)/艺文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美)霍华德·艾兰//迈克尔·詹宁斯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传记严格按编年顺序展开,聚焦于本雅明的写作诞生其中的日常现实,并提供他主要作品的思想史语境。
本雅明的天才在于,他能发现某种形式,在其中,一种可与同时代的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媲美的深刻性和复杂性,通过直接动人心魄并让人过目难忘的文采,发出回响。
阅读他,既是一项智识活动,也是一种感官体验。
作者简介
霍华德·艾兰Howard Eiland
耶鲁大学文学博士,曾执教于耶鲁大学、波士顿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出版社四卷本《本雅明文集》编者与译者。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柏林童年:1892—1912
第二章 青年形而上学:柏林和弗莱堡,1912—1914
第三章 批评的概念:柏林、慕尼黑、伯尔尼,1915—1919
第四章 亲合力:柏林和海德堡,1920—1922
第五章 学术游牧民:法兰克福、柏林、卡普里,1923—1925
第六章 魏玛知识分子:柏林和莫斯科,1925—1928
第七章 毁灭性人格:柏林、巴黎、伊维萨岛,1929—1932
第八章 流亡:巴黎和伊维萨岛,1933—1934479
第九章 巴黎拱廊街:巴黎、圣雷莫、斯科福斯堡海岸,1935—1937590
第十章 波德莱尔与巴黎街道:巴黎、圣雷莫、斯科福斯堡海岸,1938—1939
第十一章 历史的天使:巴黎、讷韦尔、马赛、波尔特沃,1939—1940
尾声
缩略书名表
参考文献选
致谢
索引
译后记:评传的可能性
本雅明著作中译目录
序言
导言
德国犹太批评家、哲学
家瓦尔特·本雅明(1892—
1940),现在被普遍认为
是欧洲现代性最重要的见证
之一。尽管他的写作生涯相
对短暂——他的生命在逃离
纳粹途中,于西班牙边境过
早地终结——但他身后留下
了在深度和丰富程度上都令
人震惊的作品。在他所谓的
“德语文学的学徒期”,他做
出了关于浪漫主义批评、歌
德和巴洛克悲悼剧
(Trauerspiel)的不朽研究
,随后的20 世纪 20年代,
他成为苏联激进文化和支配
巴黎文坛的极端现代主义的
独具慧眼的倡导者。在20年
代后半期,他处在现今以“
魏玛文化”为人所知的诸多
发展的中心。和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拉斯洛·莫霍伊-纳吉(Lá
szló Moholy-Nagy)这些友
人一道,他参与构建了一种
新的观看方式——一种先锋
现实主义——当时这种新方
式正在挣脱塑造了威廉帝国
时期德国文艺的那种文绉绉
的现代主义。这一时期,随
着写作赢得认可,本雅明产
生了一个并非不切实际的希
望,他想成为“德语文学的
首要批评家”。同时,他和
朋友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Siegfried Kracauer)将
大众文化变成严肃研究的对
象:本雅明所作的论文涉及
儿童文学、玩具、赌博、笔
迹学、色情物品、旅游、民
间艺术、被排斥群体(比如
精神病人)的艺术、饮食,
并讨论到各种不同的媒体,
诸如电影、广播、摄影和插
图出版业。他一生中的最后
十年基本上是在流亡中度过
,其间相当一部分的写作为
《拱廊街计划》(The
Arcade Project)的衍生品
,这一“计划”是他对19世纪
中叶法国都市商品资本主义
的兴起所做的文化史研究。
虽然“拱廊街计划”只留下一
座巨大的未完成的“躯干雕
塑”,但贯穿其中的探索和
思考激发了一系列开创性的
研究,比如写于 1936年的
著名论战文章《可技术复制
时代的艺术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和那几篇
将波德莱尔定位为现代性代
表作家的论文。但本雅明并
不仅仅是一位卓越的批评家
和具有革命性的理论家,他
还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介乎虚
构、纪实报道、文化分析和
回忆录之间的作品。他
1928年的“蒙太奇之书”《单
行道》(One-Way Street)
,尤其还有生前未发表的《
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
(Berlin Childhood around
1900),都可谓现代杰作
。最后,本雅明的大量作品
拒绝文体分类。在或长或短
的散文作品中,有专著,论
文,评论,哲学、历史编纂
学和自传片段的结集,广播
稿,书信和其他文学-历史
材料的编辑、短篇小说、日
记。他的作品还有诗歌、法
语散文和诗歌的翻译、各类
篇幅和重要性不一的随想片
段。
在这些作品中被召唤出
的种种浓缩的“意象世界”,
显影了20世纪里最为动荡的
一些年代。生长在 1900年
前后柏林一个归化的富裕犹
太家庭,本雅明是德意志帝
国之子:他的回忆录充满了
对皇帝热衷的那些纪念性建
筑的追想。但他同时也是爆
炸式发展的城市资本主义现
代性之子;到 1900年,柏
林已是欧洲最现代的城市,
新兴技术四处迅猛发展。作
为一个年轻人,他曾反对德
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并
因此在瑞士度过了大部分战
时岁月——但战争的“灭绝
之夜”的图景弥漫于他的作
品之中。在魏玛共和国存在
的那十四年间,本雅明首先
经历了激进左翼和极端右翼
的血的冲突,然后又经历了
这个年轻的民主国家早期毁
灭性的恶性通货膨胀,最后
经历了20年代后期令国家陷
入瘫痪的政治纷争,正是这
种局面导致了希特勒和纳粹
党在1933年夺权。和当时
几乎所有重要的德国知识分
子一样,本雅明在1933年
春逃离了这个国家,再没有
回来。他人生中的最后七年
在巴黎流亡,这段岁月他孤
立、贫穷,出版渠道相对缺
乏。他永远不能忘记,“在
有些地方我可以挣到最低收
入,在有些地方我可以靠最
低收入过活,但世界上没有
一个地方这两个条件都满足
”。他事业的最后阶段见证
了即将来临的战争阴影蔓延
整个欧洲。
……
本雅明去世时,他庞杂
的写作产出星散四处,隐匿
无踪,以至于其中很大一部
分看起来将无法找回。虽然
他的作品许多曾经发表过,
但至少同样多的作品从未在
其生前发表,并以草稿、清
样和片段的形态保留在他的
一些友人手中,而这些友人
又遍布德国、法国、巴勒斯
坦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之后的几十年中,他的许
多作品被重新找到,有些甚
至迟至20世纪80年代才被
发现,有些藏身于看似最不
可能的地方:莫斯科的苏联
档案和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
馆的隐秘角落。随着本雅明
作品集和书信的完整版本的
出版,他的大多数文字现在
都已印行。我们对其个性和
人生故事的描述,主要依靠
这一问世的记录。
此外,对本雅明生平和
思想的各种回溯性叙述已由
他的友人和同伴们发表,其
中,最早监督其作品集的整
理工作的人士提供得最翔实
,比如格肖姆·肖勒姆和特
奥多尔·W. 阿多诺,同样值
得注意的还有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
导语
本传记将本雅明放置于他所属的时代背景——魏玛共和国、一战、西班牙流感、纳粹德国、苏联成立,清晰地展现他是如何被身处的欧洲历史所塑造。
本书涉及同时代思想文化人物众多,施米特、海德格尔、布莱希特、阿伦特、阿多诺、霍克海默、布洛赫、克拉考尔、肖勒姆、纪德、巴塔耶,等等,提供了一幅20世纪初德法知识分子群像,让本雅明在时代的智识星丛中绽放光芒。
后记
评传的可能性
“矛盾而流动的整体”
“……我多元的信念所代
表的那个矛盾而流动的整体
”——20世纪犹太裔德国批
评家、理论家和文人瓦尔特
·本雅明(1892-1940)曾如
此形容自己的思想生活。他
的多样作品、不幸经历以及
迟来的声名,不论在英语世
界还是中文世界,都仍然散
发出近乎奥义般的吸引力。
2014年夏天,最初接到翻
译WalterBenjamin:A
Critical Life的邀请时,我一
口答应,几乎不假思索。这
部传记,“英语中第一部完
整的”本雅明传,出自霍华
德·艾兰和迈克尔·W.詹宁斯
的“四手联弹”。我上大学在
图书馆乱翻瓦尔特·本雅明
著作英译本时,已经注意到
这两位本雅明专家的名字。
艾兰曾长期担任麻省理工学
院的文学讲师;詹宁斯则是
普林斯顿大学的德语系教授
。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
编辑林赛水
(LindsayWaters)的强力
推动下,哈佛大学出版社成
为本雅明著作英语译介的重
镇,这两位学者的努力和配
合贯穿于哈佛社版四卷本《
瓦尔特·本雅明文选》
(Walter
Benjamin:Selected
Writings)的编译工作。从
1996年至2003年,这套选
集终于出齐,时至今日仍是
英语世界对本雅明作品的一
份相对完备的呈现。同时,
艾兰也是本雅明遗稿《拱廊
街计划》(The Arcades
Project)和专题选集《现代
生活的作家——波德莱尔论
文》(The Writer of
Modern Life:Essays
onCharles Baudelaire)的
英译者之一。而詹宁斯不仅
编辑了《现代生活的作家》
,还是《可技术复制时代的
艺术作品及其他媒介论文》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and
OtherWritings on Media)
的编者之一。这些译本也都
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在本世纪
第一个十年陆续推出。可以
说,2014年哈佛社版《本
雅明传》是这一长期全面介
绍本雅明遗产的项目的收官
之作,甚至有集大成的意味

说回自己,高中时第一
次见到《发达资本主义时代
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
文生译)这一书名,我真有
触电之感。但即便我和其他
文艺青年、文科同学一道早
早在脑海中印下了本雅明的
形象,每次翻开这个并不厚
的译本,我还是只能在震惊
和眩晕的不断折返中,跌倒
在历史意象的界碑之间(倒
是《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
作品》等文化批判,似乎更
容易进入)。真正读完《发
》,我已是硕士生(自己最
早发表的评论之一,却也是
以它为题)。在北京大学图
书馆的阅览室中,我沉浸于
本雅明文选《启迪》(张旭
东、王斑译,当时只有香港
牛津版行世),一抬头,秋
光正缓慢地透过金黄的银杏
叶照进来——当时无论如何
也想不到,自己会有幸成为
本雅明中译者张旭东老师的
学生。在纽约大学求学期间
,我和同学们在张旭东老师
指导下,从事《拱廊街计划
》的合译。2008年秋冬,
我到巴黎游学,穿过拱廊街
,坐进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老
馆,本雅明曾“隐藏”(借用
他自己的词geborgen)于
此,为深描19世纪商品资本
主义“幻景”而搜集各种边角
材料,使得《拱》的引文笔
记蔓生为浩瀚宇宙,而辩证
意象如星丛般闪现其中——
作为从中国经由“新大陆”来
到“老欧洲”的学子,我的确
感觉,主阅览厅拱顶上镌刻
的各大都会之名仍辉煌如恒
星。我一面翻阅本雅明所引
用的法语材料,一面通过张
旭东老师修订的《发》新版
,重新校正我自己在德国犹
太人本雅明和“布尔乔亚世
纪”之间的位置。我由此发
愿,将本雅明著作纳入我的
博士大考题目,并请理查德
·希伯斯教授(Richard
Sieburth,《莫斯科日记》的
英译者)在这方面给我指导
。2012年,我毕业后去布
兰代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任教,这所美
国大学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它
的犹太精神传统,甚至可以
说,作为美国最年轻的研究
型大学,它在“二战”后的成
立,也回应着犹太人所经历
的现代苦难——这也让我再
再想到本雅明在逃亡赴美途
中的死难。恰在这时,有机
会把一部英文的本雅明评传
译介到中文世界,我自然心
动,还没有拿到样书就接受
了这一任务,甚至感觉自己
和本雅明遗产实在有缘。
……
本书的原作者艾兰和詹
宁斯在译稿完成的关键时期
,拨冗解答了我的一系列疑
问。艾兰的答复尤其详尽,
往往引出新的更深入的思想
对话,让我受益良多。已经
退休的哈佛大学出版社总编
辑林赛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
来电话,闲谈中他对我鼓励
有加。在不能面晤的日子里
,他们对这项翻译的支持增
强着我“最后冲刺”的决心。
许多师友在漫长的翻译
岁月中给我有形或无形的帮
助。一开始,我并不愿把我
的翻译任务告诉我在纽约大
学的两位恩师,张旭东教授
和希伯斯教授,因为译事往
往占用极多精力,却经常不
算作“成果”,如果他们知道
我承担这样的大部头,难免
会担心这影响我自己的“独
创性”学术研究。但说回来
,我走进本雅明的世界并从
事翻译,都是缘于他们对我
的言传身教。我时时记起那
些周末的大清早,在小会议
室里,张旭东带领我们这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我们有可能读到的
最为全面的本雅明传记……
两位作者用近乎一生的时间
从事本雅明研究……可以说
,关于这位德国犹太思想家
,没有人能比他们告诉我们
更多,也没有人能以更从容
的笔法娓娓道来。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
斯(Modris Eksteins),《
华尔街日报》
为知识分子作传是一件
困难的事,因为有太多被称
为事件的东西其实只发生在
头脑中或书页上—一且只有
那些才是重点所在。艾兰与
詹宁斯细致梳理了本雅明的
主要作品,即便在文本尤为
晦涩之处,他们的阐释也异
常清晰。因此,这部传记并
非简单的生平编年,而是指
引我们探索本雅明思想迷宫
的可靠地图。
——彼得·E.戈登(Peter
E.Gordon),《新共和》
本书是对本雅明一生的
所有现存资料——信件、日
记、朋友的回忆——及其主
要论著的集大成之作,全面
程度前所未有……本书清楚
地展现了本雅明的一生是如
何深刻地为其身处的欧洲历
史所塑造。
——亚当·基尔希(Adam
Kirsch),《纽约书评》
本书巧妙地将本雅明谜
一般的作品与谜一般的存在
交织在一起,史实无可挑剔
,行文引人入胜,为任何语
种的本雅明传记作者与批评
家竖立了新的标杆。
——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布朗大
精彩页
第一章柏林童年
1892-1912
柏林,本雅明的出生之城,从未离开过他的脑海,即便在漫长的流亡期间——从1933年3月希特勒夺权开始,直到1940年9月他在逃离德军途中死去——也是如此。瓦尔特·贝内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Walter Benedix Schoenflies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出生在这座直到1871年才成为统一德国的首都的城市;他出生前的那二十年,柏林经历了人口和工业的爆炸性增长,支撑这些增长的现代基础设施也一同得到极大的发展。1871年时柏林的人口是八十万;刚进入20世纪,这座当时欧洲最现代的城市的居民就超过了两百万。暴发式的现代化事实上抹去了这座备受尊崇的老普鲁士首都的历史质感——在本雅明的童年岁月中,德意志帝国的象征物拔地而起:帝国议会大厦(Reichstag)于1894年12月5日开放,威廉大帝的柏林大教堂则落成于1905年2月27日。城市生长和自我更新的速率意味着,完工于1832年的柏林城市铁路的露天铁轨沿线是各种建筑风格的名副其实的拼贴——受新帝国统治者钟爱的新哥特和新罗曼式大型营造紧挨着体现1800年前后具有普鲁士特征的优雅的新古典和新文艺复兴式建筑。而且,柏林的变化并不局限于视觉和触觉:仿佛一夜间,马车穿行的街道上更为缓慢安静的生活就让位给了有轨电车的嘈杂,然后很快又让位给了挤满汽车的城市喧嚣。由于德国的现代化是迟来的,本雅明刚好在现代城市的商业化初期长大;柏林的中心为百货商店、大型广告和工业制品更全面的供应所统治,比巴黎晚了整整五十年。柏林的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场是威尔泰姆(Wertheim),1896年在莱比锡广场开张;它拥有八十三部自动扶梯,以一座多层的玻璃顶的天井为中庭。瓦尔特·本雅明的出生和德国都市现代性的出现多少可以说是同步的;他后来创造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性理论,从某些方面来看并不令人意外。
本雅明生活在一个属于柏林高级资产阶级的完全归化的犹太家庭。他是三个孩子中的老大。在他小时候,这个家井井有条,雇佣了一大帮家政人员,包括一名法国女管家。1《柏林纪事》和《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是他从1932年开始写作的详尽的自传作品,描绘了他少年生活的生动画面。围绕在他周围的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物的世界”(Dingwelt),激发着他旺盛的想象力和他兼收并蓄的摹仿能力:精致的瓷器、水晶、餐具出现在节庆上,而古董家具——巨大的华丽盔甲和桌腿雕刻精美的餐桌——则服务于化装舞会的游戏。我们读到,幼年本雅明醉心于许多寻常物件,比如他母亲的上层闪光、底部暗色的针线包;又比如在他的卧室盥洗台上的瓷盆瓷碗,在夜晚的月光中改变着形状;又比如在他房间另一角的带小烤箱的煤炉,侍女在冬日早晨给他烤一只苹果;又比如窗边的可调节写字台,它成了他的洞穴和保护壳。在30年代回想自己的早期岁月时,本雅明把曾经的那个小孩——对于成年的他,这个小孩存在于消失之物的形象中——呈现为安居的天才,他进入了家居空间的隐蔽角落和日常事物的秘密生活之中。与此同时,他还描写了那个孩子对旅行的热爱,他那骄傲到有些冒失地突破既有界限的倾向,也就是试验的倾向。私密的汲取和广泛的探索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他的成人生活和作品也依旧是根本性的。
本雅明对旅行的终身热爱养成于全家人的频繁出游,常去的地方有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黑森林和瑞士,以及波茨坦和新巴贝尔斯贝格(Neubabelsberg)附近的夏季别墅。事实上,他的童年生活在他的阶级中是典型的:其中有捕蝴蝶和滑冰,外加游泳课、舞蹈课和自行车课。他们定期前往剧院、帝国全景幻灯1以及位于国王广场的胜利纪念柱,尤其还有动物园,女仆每天都带孩子们去动物园。本雅明的父亲埃米尔·本雅明(EmilBenjamin),持有柏林动物园股份公司的股份,全家人可以免票入园。此外,孩子们经常去外祖母家,她游历过世界,在她洞穴般的公寓,庆祝圣诞节时是人挤人的盛况;常去的还有姨妈的寓所,每次小本雅明一来,她就在他面前放好一个大玻璃缸,里面装着布满工人和劳动工具的采矿场微缩模型。还有自家府邸的晚会,母亲戴上礼仪绶带和最华美的珠宝,把“上流社会”迎入家庭空间之中。当然还有城市本身,虽然它的大部分还蒙着面纱,但已经在刺激着这个孩子的感官,并从各个方向向他招手。
P14-1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