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成长(所有经历都是完成自己珍藏版)》是一本兼具文学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的心理学书籍。在本书中,李子勋老师从心理学视角,解答了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自我成长、职场、家庭、爱情、婚姻等方面的重要命题,如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亲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如如何认识并调节自己的情绪等等。
本书试图帮助读者解开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引导读者从更开阔的视角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情绪、所处的关系、与自己相处的模式等,引导读者在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中,实现自我成长,活出自在的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在成长(所有经历都是完成自己珍藏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李子勋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自在成长(所有经历都是完成自己珍藏版)》是一本兼具文学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的心理学书籍。在本书中,李子勋老师从心理学视角,解答了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自我成长、职场、家庭、爱情、婚姻等方面的重要命题,如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亲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如如何认识并调节自己的情绪等等。 本书试图帮助读者解开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引导读者从更开阔的视角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情绪、所处的关系、与自己相处的模式等,引导读者在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中,实现自我成长,活出自在的人生。 作者简介 李子勋,心理学界的哲学家,有思想,有温度,他的文字总能缓解你的焦虑。 他是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CCTV《心理访谈》长期特邀专家、著名家庭治疗师和亲子关系专家,《时尚》《心理月刊》《父母必读》等杂志的专栏作家。 李子勋平和而有智慧,总能够给人安全感。他不反对主流,但是会做一些边缘上的思考。他让大家思维和心智变得更开阔,想到更多可能性,而不是刻板、单一的逻辑。 已出版作品:《你在为谁而活》《早教的秘密》《家庭成就孩子》《婚姻的烦恼》《陪孩子长大》《根源舞》《问问李子勋》《人生困境整理术》等。作品累计销量突破300万册。 目录 PART 1 我们生来孤独 对躯壳的不满是心灵痛苦的事 什么是生命深层的孤独感 如何让自己快乐 给早晨醒来不开心的你 PART 2 自我探索与做自己 人的自我是由关系决定的 女人什么年龄开始做自己 追不追求完美应依年龄而定 自我探索的意义和方法 气场从哪里来 “多面性”思维带来的改变 安全感来源于你选定的文化 PART 3 生命中的情绪 童年创伤:记忆并不可靠 生命也需要害怕来滋养 我们是否需要后悔 需要因为性格而苦恼吗 PART 4 爱上爱情 婚姻该有的味道 体验与经历的更新会让爱变得聪明 获得包容和共鸣兼具的交流 PART 5 别让爱情败给细节 跟另一半更适合做朋友吗 如何鼓励你的另一半 爱情的不信任危机 爱上谁不难,难在回答为什么会爱 如何理解婚姻 婚姻中要不要AA制 PART 6 温柔地坚持,成熟的婚姻就会到来 温柔地坚持,成熟的婚姻就会到来 亲密感的边界 请对生命充满敬畏 生命的滋养和动力 PART 7 取悦他人不如坚持自我 遇到偏心的上司 总是与领导意见不一致 现代职场生存法则 做一个决策果敢、行事谨慎的管理者 内向者的职场之道 在职场,做个有影响力的人 PART 8 生活,才是真实的自我 怎样做不焦虑的好妈妈 生存靠技术,生活靠艺术 经常“换个频道”生活 敏感的人要这样面对社交 潜意识里的敌意 识别好友主要看行动 我爱你因为我们彼此相似 序言 自序 心理学提供给我们的到 底是什么 我也要算非常迷恋精神 分析的了,因为迷恋才会 对它不满,渴望创造出一 些东西来让它完美。我削 弱精神分析中的理性、归 因、决定、因果色彩,把 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 、哲学、宗教信仰、灵性 、复杂的动态纳入精神分 析,就是希望精神分析这 棵大树更加蓬勃地生长。 我讲课的时候坦承自己 内心是分析性的。我会常 常陷入一种困惑,就是试 图用理性来解读感觉。感 觉不是通约模型,却要经 由通约的理解去解释,这 的确很精神分析。精神分 析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的感 觉,常做的训练就是感觉 分析。对感觉的分析只能 通过言语、事例、一些关 系模型和分类来解读与理 解。可惜人们却把注意力 放在言语、事例、模型和 分类上,把解释当作真理 ,忘掉了我们解释的目的 ,忘掉了精神分析的目的 是要提高我们感觉的能力 ,而不是解释的能力。这 是壳与核、法与道的关系 。所有感觉都是不可描述 的,道不可言传,感觉只 能经由感觉去捕捉,捕捉 到的感觉还是不知道其来 源是自己还是对方,抑或 两人共有。 在咨询环境中,所有的 感觉都来自共同创造,在 我们修正自己的感觉时, 来访者的感觉也在改变。 客观地说,没有精神分 析就没有心理学。在弗洛 伊德之前,心理学一直沿 用哲学的言语,弗洛伊德 创立的精神分析言语系统 让心理学完全与哲学剥离 ,成为一门“自在”的学问。 不管你属于何门何派, 只要讨论心理学,你就不 得不使用精神分析的言语 系统。精神分析产生于科 学主义盛行的维多利亚时 期,所以在它的理论中蕴 涵着归因论、决定论这样 的物理学的线性思维逻辑 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只有 如此,精神分析才能生存 下来。由于精神分析是归 因的,问题取向也是当然 的。但讨论问题并不是导 向问题的解决,而是导向 对问题的感觉的松懈,感 觉变了,问题也就不成其 为问题。讨论问题的方式 其实只是达成我们内心成 长的工具或路径,不是目 的。精神分析为了理论的 系统,多少会出现一些刻 板分类与模型化,不然就 不成其为系统。面对来访 者,咨询会以“当下关系”的 特征,让自己灵动地发展 出千变万化的策略来对应 。心理学给人带来的是一 种不用依靠他人,不依靠 环境,不依靠物质也能获 得的自在之乐。对自己全 然接纳,对外部世界全然 接纳。有时候,心理学家 似乎更显得孤独或者怪异 ,人们可能以为他不健康 ,但他却在生命自然呈现 的状态中快乐并享受着生 命。 心理健康是什么?内心 的接纳度,现实的适应度 ,人际关系的宽容度,再 加上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这就是我理解的心理健康 。 如果读心理学的书,反 倒更不接纳自己,那么好 就不读这些书。不过,你 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看成 人类普遍的经验。对感觉 分析的书要用感觉去阅读 ,而不要用固着的理性去 理解。同样,宣传心理健 康不是宣传心理知识,而 是传播一种心态,以善意 的、自在的方式完成自我 生命的升华并获得豁达的 生活观。 生活类似于一种禅修, 开始我们各自以为着参禅 的目的,经过一番历练、 渐修与顿悟,才知道生命 是以自在的形式存在于当 下,没有明天,只有今天 。以当下的方式活着就不 再有价值的判断,没有什 么是好的,没有什么是坏 的,就像土壤内含有的物 质对于树木来说,只有需 要的与不那么需要的。即 便是不需要的成分也在坚 实自己的根系,支撑着自 己抵御风寒雨露、地动山 摇的侵蚀。 在这本书里,我期待用 一种多元文化视角来解读 生活中的麻烦,很多人与 自己、人与人、人与亲情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 的冲突,因为我们认为它 是问题才存在,因为在意 才被深深地影响。很多问 题是被我们有问题的观察 方式创造出来的,改变一 种观察方式或许不再是问 题,甚至麻烦成为生活的 滋养也不一定。那么,如 何重新解读问题,如何给 问题重新赋义呢?读者可 跟随我慢慢去熟悉这些方 式。 读书,读什么书,用什 么方式读,是读者自我观 照的奇妙的过程。 我想通过这本书传输一 种心态:生活需要的是智 慧而不是技巧。 任何生活的经历都是生 命的构成,没有多余的, 也没有不恰当的。生命的 价值正是人在生命历程中 集结的全部体验,体验过 就活过,生命结束的时候 ,人不曾后悔做过什么, 也许会后悔自己有什么该 做的却没有做。 如果本书对读者有一星 半点的帮助,能够引发读 者以灵动创意的心态去应 对各自的生活情景,我会 感觉欣慰。我坚信人与人 之间的矛盾大多来自我们 没有意识到个体阅历与他 人阅历间存在着差异,生 活法则并不存在所谓的同 一性或通约性。人生这条 道路上没有专家,能够与 读者进行些许分享,吾心 足矣。 导语 任何生活的经历都是生命的构成,没有多余的,也没有不恰当的。生命的价值正是人在生命历程中集结的全部体验,体验过就活过,生命结束的时候,人不曾后悔做过什么,也许会后悔自己有什么该做的却没有做。 如果本书对读者有一星半点的帮助,能够引发读者以灵动创意的心态去应对各自的生活情景,本书作者会感觉欣慰。因为他坚信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多来自我们没有意识到个体阅历与他人阅历间存在着差异,生活法则并不存在所谓的同一性或通约性。人生这条道路上没有专家,能够与读者进行些许分享,吾心足矣。 书评(媒体评论)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生命之树常青。李子勋 说,对感觉分析的书要用 感觉去阅读,而不要用固 着的理性去理解。我说, 他们说得好。对生命有感 觉的人写的书值得阅读, 也许他能唤醒你对生命的 感觉。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心理咨询与治疗师 朱建 军 自我在自由自在中成长 ,潜能跟对心理动力发挥 ,李子勋老师就是对灿烂 人生好的诠释。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 学教授 杨凤池 我是流着泪读完这本书 的,不是因为悲伤,是喜 悦!因为逝去的子勋老师 在这“生前后的一本书”中的 智慧分享让我感同身受。 是啊,拥有心理学知识并 不等于拥有健康心态,理 论和知识是武装大脑的, 而心态需要的是感觉和体 验。前者是术,后者开启 的是生命智慧!只要人类 存在,关于人类生命智慧 的探索就会延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视《心理访谈》主持人 阿果 你有过早上起来就不开 心的经历吗?你有过在热 闹的聚会中倍感孤独的时 刻吗?你曾经为做过的事 情感到深深懊悔吗?你有 过对深爱的人产生强烈不 信任的记忆吗?你体验过 因为上司严重偏心而激起 的愤怒吗?在人生中,我 们会遇到各种烦恼、困扰 和问题,我们会为此感到 焦虑、忧愁、挫败,我们 会尝试去解决每一个问题 。而李子勋说:“讨论问题 的方式其实只是达成我们 内心成长的工具或路径, 不是目的。”我深深地赞同 这个说法。在所有的问题 解决背后,都是我们成为 更好的自己的努力!解决 问题,需要的是技巧。而 成为更好的自己,需要的 是智慧。李子勋的新书《 自在成长》,在一个个生 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展示 了生活技巧,同时,也呈 现了李子勋老师的生活智 慧——生活法则并不存在 所谓的同一性或通约性。 人生这条道路上没有专家 。读书、学习、交流,实 践,你将会遇见更好的自 己。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 士 刘丹 精彩页 快乐有时像套在你脖子上的饼,你需要主动往前够,饼不会自动跑到你嘴里来让你快乐。 古人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人的各种行为中隐藏着人的各种欲求,你做还是不做,这样做还是那样做,内心都会有一个考量,有一个选择。人的思维存在一定的定式,不是你做什么有问题,而是你用这样的定式思考问题有问题。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没有第三种情形。 人类的文明正是针对克制或者节制欲望来发展的,欲望是生物的本能——自行其是,文明是社会的本质——自我约束,人是在两者之间选择自己的生活。所以最好不要经常使用“顺从”“压抑”这样的词,这样的词隐含的感受是放弃自我,当然是让人不愉快的。 苦与快乐的意义是什么?人类的痛苦与快乐在生物学看来是一样的,都是内啡肽的聚集与释放,神经心理的过程都是一样的。事实上人类选择痛苦的目的仍是快乐,痛苦变小的时候快乐会随之而来。登山的人经历长久的苦痛与劳累,登顶以后才会有长久的喜悦与放松。 心理学一直研究人类欲望实现中紧张—痛苦—释放—快乐的过程,没有紧张就没有释放,两者相辅相成。放弃痛苦的人意味着也放弃了快乐,人要追求快乐,就要先体验痛苦。 当然很多时候这个过程会反过来,人得到一个很大的快乐,快乐过后是漫长的压抑、平淡、乏味。人们在欲望达成与满足以后,会处在一种恍惚状态,突然感觉经历所有努力后得到的一切并没有什么意义,这种无意义感是一种后物欲时代的流行病。 富裕的人有时比贫穷者活得更不快乐,原因是物欲的实现会让精神变得空虚。人不是仅有物质的享受就可以快乐,快乐是个精神活动,只有精神活动才会给我们永恒的愉悦感。人是需要精神动力的,追求、好奇、冒险、冲动、不满足会带给我们焦虑与紧张,当某些事件可以让我们释放焦虑,我们的内心就会体验到快乐!对某些人来说,重复简单的生活方式是自己的追求,因此他会感觉舒适与安逸,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那么在生活中你需要一些刺激,我会建议你独自去度一个假,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待上一阵子,接触一些新鲜的人与事,看看情绪是否能够得到改善。如果有效,周期性的外出可能是平衡你内心的有效方式。 生活的简单重复会构成一种信息堆积,使我们寝食难安,情绪抑郁也由此而生。刺激与变化会激发生命的潜能。有个远洋捕鱼的故事,说满舱沙丁鱼在回归的路途中纷纷死去。渔民们放进几条鲶鱼,鲶鱼好动,又吃沙丁鱼,舱里的鱼会变得惊恐并不断逃避,结果在漫长的归途中保持着鲜活。平静生活中能否感觉到快乐是由我们内在的动力系统决定的,生命是一种能量,每个生命可能处在不同的能量态势中,能量低的人不喜欢变化,能量高的人不喜欢刻板,对不同的人来说,两种状态都可能是致命的。 P12-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