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儿童一出生就拥有学习和爱的能力。神经科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现了儿童不可思议的大脑潜能,每一天孩子都能够从周围世界中汲取有助于智力发展的养分。然而,由于成年人对这些知识缺乏了解,强加给儿童违背他们幼小大脑发展规则的教育系统,反而阻碍了孩子们天生具有的学习能力和爱心的发展。 这本讲述重要教育理念的书,揭示了看待孩子的一种新的方式,以及在家庭和学校培育孩子的一种新方法。作者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解释了神经科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验,接受有助于发展孩子自身潜力的实际操作法,和成年人在儿童教育中应该保持的姿态。 作者简介 塞利娜·阿尔瓦雷斯,曾经是法国公立幼儿园教育体制内的一名老师。她坚定地主张推行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基础上的教育法。2011年阿尔瓦雷斯在法国热讷维耶镇的一所幼儿园开始她的教学实验。经过实验班培养的孩子各方面能力均优于法国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她的教学实验于2014年停止,此后专注于培训幼儿教师和传播她的教学理念。 目录 1 人类大脑可塑性 ① 大脑可塑性 未发育完全的幼儿大脑 儿童日常生活建构大脑 和孩子一起生活,意味着参与他的大脑塑造 两岁之前的关键期 亲和环境的必要性 生活就是一种学习 ② 儿童习得的自然法则 从体验中学习 他人的指导必不可少 混龄教学必不可少 内在动力 犯错的重要性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重返大自然怀抱 丰富的环境,而非过分堆积 留点儿时间放空,胡思乱想 睡眠至关重要 孩子记住有意义的事 自由活动不可或缺 紧张感是一剂毒药 仁爱 ③ 热讷维耶试点班概述 试点班的典型一天 稳固的人际关系 大人得到解放 大人的角色 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整齐有序的空间 2 教学辅助 ① 加强感知力 配对与排序 三段式教学法训练感知表达 更好地看世界 更好地听 更好地触摸 更灵敏的嗅觉和味觉 孩子通过练习加强感官敏锐性 感官更敏锐,发现新世界 感官训练活动仅仅是教育辅助 ② 用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生动形象的方式教授科学文化 地理 几何 音乐 ③数学 1到 10计数 从1到10数字与数量的关联 组成从 1到 10的数量 10以上的计数和算术 十进制算法 掌握大数量 保护内心迸发的激情 ④ 阅读与书写启蒙 阅读促使大脑重组 阅读的重要原则 热讷维耶试点班采用的教学法 第一条重要法则:听音 认识字母符号 一起学习 加强字符理解力 自主阅读起步 从拼读到自动识别 读词 读句 阅读书籍 自发书写 丰富的词汇量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阅读、释放自己 家庭教育 3 培养智力发展的核心基础能力 ① 敏感期 识别创造期 一岁孩子的两个敏感期 执行力的培养 ② 执行力 学习的生理基础 比 IQ更有预见性 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③ 培养日常独立性 孩子智力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做法 不要束缚孩子成长 课堂里的独立性培养 耐心地准确示范 练习的目标是提升孩子的内在能力 大人的姿态 准确性 一对一陪伴 靠自己努力不断完善 日常实践活动 动作练习 使用生活用品 帮助孩子学会表达 帮助孩子学会等待 培养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具有自我判断的自律性 尊重孩子对秩序的需求 ④更多自由 减少亦步亦趋的活动 贴近生活、融入自然 保护孩子不受心理压力的侵害 保护孩子不受暴力侵害 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保护自己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⑤保护孩子不受心理压力的侵害 保护孩子不受暴力侵害 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保护自己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⑥回归自我 4 秘诀就是爱 ①依赖感的力量 关系的魔力 依赖感是一种回报 依赖感让人愉悦,更懂得感同身受 分离——破坏、遏制了情感的发展 孤立状态下的身体拉响了警报 热讷维耶试点班孩子的依赖感 创造一个有利于社交的环境 依赖感,不是依赖 ②支持孩子表达社交意愿 内在的同情能力 无私的本能动力 被扼制的社交意愿 道德本能 奖励法是否可行? 认识社交本能,支持社交能力的积极发展 班上的孩子将来会是怎样的人 ? ③为了学会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 结语 让我们释放出最美最灿烂的天性 后记 附录 序言 导言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 在巴黎郊区阿让特伊镇的 穷人区度过的。每年看到 教育体系扼制了无数同学 的独特才华和天资禀赋, 导致很多人后来学习困难 重重,都令当时的我格外 愤慨。尽管那时我已看到 无数孩子有类似遭遇,但 直到后来看到法国高等教 育委员会2007年年度报告 的数据,才知道实际情况 远超我的预想。报告指出 :“每年有40%的学生,即 有30万名小学生毕业成绩 不及格。其中将近20万名 学生阅读、写作和数学知 识非常薄弱,另外10万多 名学生连这几门课程的基 本知识都没有掌握……毕业 成绩不及格可能导致这些 学生无法继续中学学业。” 这一比例在2012年年度报 告中再度得到验证。也就 是说,每一年都有40%的 小学毕业生带着岌岌可危 的成绩踏入中学校门。 在我看来,这一惊人的 数字主要暴露了当今教育 体系并未考虑到人类习得 的自然机制。我们的教学 法,更多地教授了知识点 、传统文化、道德规范, 而不是或者说几乎很少教 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同时 也忽略了孩子充分发展的 重要原则。这不奇怪,毕 竟研究人类习得和发展的 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学也是 近年刚发展起来。由于缺 乏信息,我们犯了很多错 误,校园环境和我们对孩 子的要求大部分都不符合 孩子自身的发展模式,却 又带有偏见地认定孩子能 轻松学到知识,背负压力 的孩子一上课就感到痛苦 ,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老 师虽然一心想要帮助他们 ,但也觉得力不从心。 我们让孩子不得不置身 于一个违背他们天性的教 育体系之中,令他们遭受 很大痛苦。同样,教师们 的工作也极其困难,天天 精疲力竭,费尽心思推动 那些毫无动力的学生。这 种感觉就像是开车时挂挡 在5挡,却又同时拉手刹。 车子轰轰响,却无法前进 ,就算送去修理厂也无济 于事,瘫痪的机器缺乏的 显然是动力。只要把手刹 解除,马上会感受到令人 惊讶的马达威力,全程高 速运行。同样道理,不适 宜的教育方式往往遏制了 孩子们原本强大的学习能 力。他们在学习上困难重 重,我们以为需要外部援 助,于是带孩子去咨询专 家。看到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生,专家们也开始觉得 力不从心。其实,只要给 孩子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能够 飞速进步,而且学得轻松 快乐。从学习领会、充分 发展的重要法则出发,重 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制度, 不仅仅是为了40%的困难 学生。想想另外60%的学 生,虽说他们成绩合格, 但都得到充分发展了吗? 他们幸福吗?对他们来说 ,校园是一个充满快乐、 能够让他们充分绽放的场 所吗?他们能否自由感受 自信、友情、独立、积极 主动?习得和发展的自然 法则要求孩子体验丰富的 社会生活,从中获益,如 果没有结合自然法则,那 么教育体系所强调的自由 、平等、博爱的理念就很 难让孩子接受。 我们将自己的意志强加 给孩子,从幼童时期开始 就是如此,同时还衡量和 评判他们是否遵守我们的 命令,这种教育方式如何 能让孩子领会自由的精神 ?我们把孩子教育得服服 帖帖,又如何要求他们感 受自由?我们想让孩子领 会平等的精神,但却把世 界上最不平等的教育体系 强加于他们,给他们分门 别类、设立等级。国际学 生评估项目(PISA)每三 年评估一次国际经合组织 成员国的教育状况,根据 2013年12月3日《世界报 》的报道,2012年国际学 生评估项目指出:“法国教 育不公平性再创新高。本 应为法国民众服务的法国 院校,实则首推精英教育 ,却又难以帮助少数特权 者真正获得成功,而且越 来越难以胜任。” 我们执意把孩子们按三 六九等分门别类,又如何 教会他们领会博爱的精神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 根据年纪分班,就像按照 生产年份一样归类产品, 孩子们无法拥有更丰富的 世界,也因此失去了与年 长的哥哥姐姐共处的机会 ,无法自觉地激发好胜心 ,难以培养合作精神。年 龄相当的孩子相处一处, 更多地是攀比和竞争,又 如何能感受博爱的手足情 谊?我们创造环境,培养 孩子的自私自利,不用设 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然后 又要求他们具备博爱的情 感? 我从很久之前就深深预 感到,一种熟知人类发展 的教育法不仅可以快速地 大大降低学业失败率,而 且可以不费力地激发自由 、平等、博爱等可贵的精 神。即便改进了课程设置 、更换了先进的教学设备 ,如果不找到根源,依然 无法解决教育的难题,而 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是 用制度原则替代了孩子成 长的自然法则。学校生硬 地贯彻教育法,制造出各 种难题之后,又再期望用 改革来解决。 2009年,我决定印证我 的预感。一个符合孩子学 习认自然机制的教育环境 ,是否可以降低孩子和教 师所遭遇的教育困难?要 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一 个试点班。各项研究已清 楚地指出,教育的不平等 从幼儿时期就已存在,所 以我希望在幼儿园实践我 的设想。如果选择私立幼 儿园,即使成功也很有可 能会被人诟病为“私立幼儿 园的孩子经过挑选,家境 更为优越,教育环境也与 公立不同”——这种理由听 起来 导语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内心想法,做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书中提及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作者认为家长应遵循孩子的天性,给他们发展和成长的空间,不要违背他们大脑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身潜力,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2.作者是法国专业的教育家,书中所提到的教育理念都是在她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积累的,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父母解决育儿难题。 3.封面插画特邀极具灵气的插画师绘制,色彩明亮鲜艳,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装帧精美新颖,极具收藏价值。 后记 我要深切感谢国家教育 部各位帮助过我的人,感 谢他们给予我的行政帮助 和精神支持,他们是让一 米歇尔·布朗凯(Jean— Michel B1amquer)、让一 巴蒂斯特·德·弗罗芒(Jean —Badtistede Froment)、 克里斯托夫·凯尔罗 (Christophe Kerrerl)、 埃里克·德巴尔比厄 (AricDebarbieux)、卡罗 琳娜·韦尔特且夫 (caroline Vehcheff)、马 克·皮埃尔·芒塞尔(Marc Pierre Mancel)、克里斯 蒂安·福雷斯捷(Christian :Forestier)、奥利弗·诺 布勒古(Olivier Noblecourt)。我还要真 挚地感谢米里埃尔·布雄( MurielBouchon)、科琳娜 ·布贝(Corinne Boubet) 、克里斯蒂安·波德万 (Christine Poderwn)、 阿梅莉·普兰(Ami1ie Poulin)、桑德里娜·加利 纳(sandrin Gallienne)、 克里斯蒂安·马雷夏尔,感 谢他们与我频繁地沟通, 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让我得以启动试点班。感 谢让一吕尔萨学校的团队 ,虽然行政文件迟迟未能 获取,但他们仍尽其所能 支持试点计划。感谢洛朗· 克罗(Laurentcros)、弗 朗索瓦·塔代伊、洛朗·比戈 尔涅(Lauren tBigorgne) 、让一保罗·德勒瓦的支持 。特别要感谢斯坦尼斯拉 斯·德阿纳、曼努埃拉·皮亚 扎、卡特琳·格冈、卡罗琳 娜·比亚尔(Katherii, Ebmard)、米歇尔·法约 尔(Michel Fayol)、若勒 普·鲁斯特、雅克·勒孔特和 利利亚纳·施普伦格一沙罗 勒等诸位科学家,感谢他 们给我机会进行极富成效 、鼓励人心的交流和学习 。 我真心地感谢热讷维耶 试点班的孩子家长,感谢 他们的信任、友情、支持 和热情。感谢出色的孩子 们,感谢他们不知不觉中 教予我的一切,感谢所有 共同度过的时光、相互的 尊重、深厚的情谊,更要 感谢孩子们,尤其当各种 行政审批繁文缛节令我无 法总是陪伴在他们身边时 ,他们依然表现出色,无 比耐心,让人宽慰地认真 学习。 感谢阿雷纳出版社的编 辑团队,让我有机会和大 家分享经验。感谢洛朗·贝 卡里亚(Laren Beccaria) 和卡罗琳娜·梅耶尔 (Carerine Meyer)对本书 撰写的关心。感谢卡琳娜 (Karine)、埃洛迪 (Elodie)、奥德(Aude )、法比安(Fabien)和 乌萨玛(Oussama)的宝 贵支持.感谢安娜·比什五 年来一直在我身边默默支 持,若没有她,这本书或 将难以问世。 感谢斯蒂芬(Stephen )每天的支持,给予我宁 静和安详,让我得以度过 那些最为艰难的时刻。 感谢父母的慈爱,给予 我源源不断的灵感,也感 谢维尔日妮(Virginie)和 埃米莉(Amilie)两姐妹 ,她们的陪伴让我内心充 满快乐和自信。 感谢玛利亚·蒙台梭利博 士留给我们的研究成果和 精神财富.是她引领着我 看到了教育的本质。 最后,感谢无数的老师 们,感谢大家多年来为我 们的孩子日日夜夜的付出 ! 精彩页 取得教师资格证两年之后,我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全权委托我从2011年9月开始在热讷维耶市的一所教育优先区幼儿园进行历时三年的试点。国家教育部允许并鼓励我进行试点,并由专家对孩子们的进步情况进行测评。 试点从25个三到四岁的孩子开始(幼儿园小班和中班)。用的教材大部分基于塞甘博士和蒙台梭利博士的教育理念。我可以重新布置教室,让孩子们自由活动。我把玩具和教具放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他们可以自己取放。我挪走了不少桌子,铺上小地毯,作为活动空间。孩子们自己做主怎么玩——可以独自一人玩,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可以和小伙伴自由交换玩具,喜欢的游戏想玩几次就玩几次。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整个课堂就这样交给孩子们自己来主导,除了午餐和每日固定的集体活动会打断他们。当然也有课间休息,但不固定,根据孩子的需求现场安排,休息时长也随时调整。 我由衷感激凡尔赛学区教育局,允许我在试点阶段自由挑选班级老师。于是,安娜·比什(Anna?Bisch)担任了助教兼生活老师,她的这个岗位帮我更好地适应了这种基于孩子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她帮助我设立了更广义的岗位职能,偏向教育,而非仅仅辅助生活起居。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我还需要得到我的“圣杯”,才能让试点经验得到顺利推广,也就是说,我需要一纸审批公文,证明这个班级为试点班,解析何为试点,并要求教育部长支持试点三年,同时不受教育部人事更迭的影响(避免继任者不再支持前任推行的项目)。虽然这只是一份基础文件,而我又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作风,但这份文件的获取仍是历尽波折,一纸难求。到了2011年9月,试点班已经开班,我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审批文件。 教育传统 首先,我要明确指出,我的研究基于儿童习得的自然机制体系,虽然听起来像是一种创新观念,其实是受18世纪的法国精神病医生让·伊塔尔的启发。后来,伊塔尔的学生爱德华·塞甘将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随后,玛利亚·蒙台梭利多次在研讨会中指出,她重拾塞甘留下的教材,结合德国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加以发展。这三位来自三个不同年代的心理医生,根据自身经验和当代科学发展新论,将前人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推进。1907年,玛利亚·蒙台梭利创办“儿童之家”,招收了40多个三岁到六岁的儿童,将生活和教学相结合,核心教学原则是让儿童在成人陪伴下获得引导性的自由发展。玛利亚·蒙台梭利医生的研究吸收了前人的多项成果,如今也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大力推广。 不过,玛利亚·蒙台梭利并没有把自己的研究模式化、固定化,而是希望随着人类知识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和改进,就像她吸收前人研究成果那样。她认为她的科学研究将有助于人类潜能的完全释放,应用。 我将试点班的一些班级活动视频和借鉴的基础理论陆续放在博客上。我急于分享经验的心和很多幼师寻求改进教学法的期待不谋而合。我们之间的共鸣获得令人震惊的成效,仅仅两年,几百名幼师和十几所纯公立幼儿园都从试点班经验中获得了启发。我不断收到很多幼师的反馈,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他们告诉我孩子的知识获取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自主性得到极大的释放。老师们也感觉到动力满满。 您正在阅读的这本书,着力于推广试点班经验,不受习得研究的生物学重要原理(这也是我的研究基础)的限制,也不受教育固定模式的限制。我们重点分析了为孩子创造一个高质量、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环境的重要性,孩子的智力发展可塑性非常强,早期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完成喜欢的游戏活动。本书第二部分阐述了帮助孩子组织和利用外部世界信息的重要性,尤其是以借助教具的形式给孩子提供详细具象的信息,比如基本地理、音乐、识字和算术。第三部分则强调了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不宜早不宜迟,应适时给予孩子机会,让他自由发挥与生俱来的潜能。第四部分论及了教育环境最核心的一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丰富多样、热情友善的人际互动,是人类智力充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都是教育的“不变式”。从理论上说,这些因素恒久不变,所有人都熟知,优于方法论,而且逐渐成为一切激发和尊重人类潜能的教育法的共同点。这些重要原则尊重人类自然规则,而不是漠视。当今世界惯于将意志、思想和信仰强加于生命自然法则之上,让我们摆脱这样的旧世界,认识自然法则、践行自然法则,谦逊包容,打破惯例,重建未来世界,美好的奇迹定将不期而遇。 P10-21应该得到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在她生命最后两年发表的一部著作中,她在文末明确地写道:“现在,我请你们继续补充,就像沿袭和发展家族之路那样。”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看到狂热的追随者践行蒙台梭利的心愿,有些人甚至在她生前就已经拂逆她的想法。她的研究著作被神圣化,变成僵化的教育法,被奉为不可亵渎的教条理念,而这恰恰是蒙台梭利想要避免的事。她的孙女瑞妮尔德·蒙台梭利曾经说到祖母晚年觉得很孤单,她经常喃喃自语:“Propio non hanno c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