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你是不是恨不得24小时守在孩子身边,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你是不是恨不得保护孩子像保护一件珍贵的“易碎品”?你是不是想尽办法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恨不得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给月亮?殊不知,在这种全方位守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很脆弱,容易怀疑自我,缺乏自主能力。 本书直击当下育儿现状,为孩子提供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简单实用的小挑战,其中很多都需要家长陪孩子一起完成,这些小挑战能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促进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这本书不是给孩子的成长制定框架,而是想让孩子们在进入“危险”的青春期以前,学会如何辨别、评估风险;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生活的一切苦与乐,成长为更加积极阳光、自立自强、有责任感、有自主性的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小小的挑战,能够让家长与孩子们共度一些美好的时光,促进家庭内部的感情连接。 作者简介 戴西·特恩布尔(Daisy Turnbu11),一名深谙健康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妈妈和老师。她曾在悉尼圣凯瑟琳学校任教八年,还在一所特殊学校教导过有社交障碍行为的儿童。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孩子叫杰克和爱丽丝,她喜欢跟孩子一起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挑战。 目录 前言 关于成长,我想告诉你的事 愿你成长为优秀的大人 身体类冒险 社交类冒险 品格类冒险 和孩子一起冒险 成长的四个关键阶段 育儿新思路——为父母准备的小冒险 1.把宝宝放在毯子上,走开几分钟 2.带着宝宝过你的生活 3.把宝宝交给别人照顾一次 4.育儿不妨大胆一些 5.做第一个尝试冒险的家长 和孩子一起体验的小冒险 6.给孩子自由探索房间的机会 7.适当接触微生物和细菌 8.让孩子帮帮你 9.拼积木 10.搭建城堡 11.爬树 12.给自己找乐子 13.和成年人交朋友 14.体验“度假” 15.找零食吃 16.点一杯宝宝奇诺 17.挨会儿饿 18.学习骑自行车 19.品尝一下输的滋味 20.爬高脚椅 21.带着小孩子徒步 22.打扫自己的房间 23.偶尔让孩子耍耍脾气 24.永远地失去一些东西 25.让宝宝和你一起洗车 鼓励孩子挑战自我 26.直面尴尬的社交情景 27.鼓励孩子做一些不擅长的事 28.向孩子展现自己的弱点 29.点蜡烛 30.让孩子去搭配衣服 31.明白事情出了岔子 32.可以不给孩子买那样东西 33.洗衣服时,孩子能做点什么 34.来商量晚饭吃点什么 35.偶尔也可以不同意他们的想法 36.整理书包 37.与他人对话 38.雕刻肥皂 39.让他们准备好单独行动 40.养宠物 41.让孩子自己走一段路 42.坐公交车 43.带他们一起下厨 44.写封感谢信 45.加入体育队 46.露营 47.做手工 48.一起制订旅行计划 49.培养有个人边界的孩子 终极冒险 50.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一谈“风险” 致谢 序言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 得虎子”,只有勇于冒险, 才有可能打开通往成功的 大门。但对孩子们来说, 他们每做一次关于冒险的 尝试,就能获得以下4个方 面的收获: 1.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 信任,从而提升自信心。 2.认识到恐惧这种情绪 多半源于自己内心的期望 ,它并不是一种需要被规 避的负面情绪。 3.学会当事情不尽如人 意时该如何应对。 4.父母的自信心会得到 提升,他们会更乐于鼓励 、带领家庭去面对更多的 挑战,进行更多的冒险。 然而,最为珍贵的则是 每完成一项新的活动之后 ,孩子们可能会收获的快 乐和满足感。 戴西写了一本非常重要 且具有时效性的书,并在 书中鼓励家长们,希望他 们能支持适龄的孩子们去 进行一些必要的冒险,因 为在这个年龄段里,家长 能够极大地帮助孩子提高 自信心和综合能力。这本 书在结构上简明扼要,语 言上风趣幽默,而又不缺 乏科学和心理学上的依据 (当然还有《布鲁伊》1) 。通过这本书,戴西给家 长们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待 办清单,指引孩子们学会 勇敢面对挑战,勇敢面对 事情可能发展出的不同结 果,并通过一次次完成挑 战来获得自信心。最重要 的是,不论是全家相聚或 是各自忙碌,这些冒险活 动都能促进家庭生活的健 康发展,提升整个家庭的 幸福感,同时也能让孩子 们充分体验生活带来的起 伏和惊喜,不再被电子屏 幕或者被自己对失败的恐 惧所支配。 因此,我在这里衷心鼓 励您和您的家人们去尝试 这本书中提供的各种冒险 和挑战。我相信,你们一 定会享受这个美妙的过程 ,更会享受它带来的惊人 成果。 朱蒂丝·洛克医生 临床心理学家 导语 如何让孩子勇敢、乐观、有自主性?和孩子一起冒险,就是给孩子真正成长的机会。 本书50个奇趣带娃建议,易学易用,适合所有操心孩子成长的父母。 一份简单、有趣、实用的日常育儿待办清单。 科学性与实用性双重加持!献给家长们的超安心育儿宝典。 不畏孩子的将来,让孩子及早拥有处理风险的能力。 精致排版,双色内页,干货满满,育儿路上的绝佳拍档。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诚实、风趣、生 动,又毫不避讳育儿过程 中那些令人胆战心惊的不 确定性。虽然这是一本讲 冒险的书,但它却能让你 无比心安。 ——安娜贝尔·克拉布 澳大利亚记者兼作家 书中的这些冒险活动设 计巧妙,理论依据翔实, 能帮助父母培养孩子情感 与认知的发展。 ——伊恩·希克教授 澳大利亚员佐勋章获得 者 我们知道,用气泡纸把 孩子包起来是行不通的, 但是如何戳破这些气泡呢 ?那就一起阅读这本书吧 。这本既实用,又能引人 共鸣的育儿指南,能让孩 子们有机会做“坏”事,并从 中获得学习和成长。 ——莉诺·斯科纳兹 “放养孩子”行动发起人 精彩页 几年前,我去参加了一位朋友的孩子的洗礼1,神父当时曾问这对父母,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此后,我经常想起这个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那些答案。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希望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有共情能力和恻隐之心:共情能力是指能切身体会到另一个人的情绪;恻隐之心则是在此基础之上,多了一层想帮助他人的欲望,而这欲望又不至于让他人的磨难影响自己的生活。我们希望孩子们有韧性,有自知之明,足智多谋又谦恭有礼,并且终有一天,能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成年人去面对这个世界。 但在这一系列的希冀之中,我们掉入了一个陷阱。我们仿佛认为,自己该对孩子一切的优良品质负起最终责任,对他们不那么优良的品质更是如此。千禧一代2的孩子(比如我)和我们的上几代人,可不是从小就有父母在边上拿着纸和笔记录KPI3的。“好奇心?一大堆。韧性?还有提升空间。”恰恰相反,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空间去自主学习、培养这些技能和品质。 在过去四十年中,我们的育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对父母的期望值一直在稳步上升。“直升机式父母”(“盘旋”在孩子身边,提供过度保护,从而导致孩子丧失独立性)越来越多,“母职内疚”1越来越普遍,还有了“职场母亲式内疚”和“全职母亲式内疚”的细致划分。为人父母,尤其是为人母亲所产生的内疚感,似乎比在忏悔室2里感悟的还要多。同时,社会对育儿这件事的看法也出现了分歧:一边是维多利亚式的“孩子可以被看见,但绝不能被听见”的育儿哲学,比如父母在与孩子一起乘飞机时,会给其他乘客分发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耳塞;另一边则认为,孩子就应该像孩子一样生活,父母(和其他的成年人们)则应该调整自己的计划,尽力满足孩子的这一需求。整体来说,我更倾向于第二种主张,但也许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找到一个中间值,并且停止对这类父母的苛责。后来,新冠疫情暴发了,但有些父母仍然将孩子送去学校或者托儿所,这一行为让其他的父母大为震惊。陪伴孩子学习的同时兼顾自己的工作,成为育儿的终极边界。 其实在疫情发生之前,父母们已经开始倾向于规避风险,“直升机式父母”也已不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自己出门玩耍,等到路灯亮起时再回家,这样的童年记忆对我们的祖辈来说是常事,但对于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十分陌生了。我们这几代人从小就被保护着,我们眼中的世界似乎处处充满风险。虽然真实的风险的确存在,尤其是对于孩子们而言,但是那些适度、适量且可控的“冒险机会”,能极大地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韧性、有自信心的人。 “我不得不在下雪天走十五公里才能上学!” 我们都热衷于提醒自己的下一代,他们的生活条件是多么好。 P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