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亲知虽在人类知识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概念本身的含混性,致使其始终处于研究的边缘地带。本书旨在扭转这一局面。首先,通过溯源亲知观念与辨析亲知概念,笔者阐述了亲知论题中最为核心的困境,也即感觉亲知两难:如果亲知想成为知识,它就必须放弃直接性;如果亲知想保留直接性,那么它必将失去担当知识基础的职责。其次,在考察非推论辩护和索引型亲知理论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新的亲知辩护结构。最后,辨析了亲知理论中“第一手性”与“非推论性”之间的优先性,进而给出新的亲知原则:亲知是认知者基于认知目的,围绕着认知对象所蕴含的特征而形成的认知关系。 作者简介 章含舟,1990年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一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论题由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进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亲知观念溯源 第一节 亲知概念的直接来源 第二节 亲知概念的间接来源 第三节 中国学界对亲知理论的接受 第三章 罗素亲知理论:从倡导到放弃 第一节 罗素亲知理论要旨 第二节 亲知的认识论框架 第三节 亲知的自然化解读 第四章 针对亲知的种种诘难 第一节 质疑直接性:亲知无法关联外部实在 第二节 质疑基础性:来自“所与神话”的批判 第五章 亲知的认知辩护 第一节 亲知的概念化方案 第二节 重陷“所与神话”? 第三节 化用最小经验论 第四节 再次逃离“所与神话” 第六章 亲知与外部世界 第一节 亲知作为关联心灵与世界的途径 第二节 改造史密斯的亲知理论 第七章 重构亲知 第一节 厘定亲知标准 第二节 重审亲知原则 第三节 亲知与其他知识的关系 第四节 亲知论的新框架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