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从怀揣十元钱进城打工到倾全部创业之积保护文物;从收藏一幅字画开始到打造一座方圆五百亩的私人博物院;从一个普通农民到全国人大代表,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关中汉子三十年来痴心于“民间故宫”的建设?如何使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民居成为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的“活标本”?如何让8600多根造型精美的拴马桩,成为我国石雕艺术的活化石,成为“民间的华表”和“地上兵马俑”? 作者通过数年来的跟踪采访,通过探访一座座民居,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画作,采访一个个亲身经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发展的工作人员,详细地为我们解读了关中汉子王勇超的人文情怀和使命担当。不仅如此,您还能从书中,从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感受、了解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艰难历程,感知大关中民俗文化保护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 作者简介 和谷,陕西铜川人,1952年生,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顾问,陕西省文联原副厅级巡视员。《市长张铁民》、《无忧树》等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报告文学奖、全国新时期散文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华铁人文学奖、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著有《和谷文集》14卷、《真书风骨柳公权传》、长篇小说《还乡》《谷雨》等60多郝,舞剧《白鹿原》《长恨歌》《孟姜女》编剧。作品收入教材和北京高考试卷,翻译为英文、法文。 目录 第一章 文化创造 第二章 故土长安 第三章 建筑公司 第四章 书院门里 第五章 关中书院 第六章 灏文礼赞 第七章 书画名家 第八章 寻宝三秦 第九章 拴马石桩 第十章 石上逍遥 第十一章 秦岭五台 第十二章 博物院记 第十三章 终南曲径 第十四章 蒙难遇险 第十五章 晋京开光 第十六章 风清气朗 第十七章 四重门楼 第十八章 古宅新颜 第十九章 草根功臣 第二十章 国风浩荡 附录一 《国风》评论 附录二 博物院楹联 后记 序言 本书是讲述关中民俗 艺术博物院建立始末的长 篇纪实文学小说。著者为 国家一级作家和谷。他通 过数年的跟踪采访,探访 一座座民居,一件件文物 ,一幅幅画作,采访一个 个亲身经历关中民俗艺术 博物院发展的工作人员, 以严谨客观地纪实手法, 克制冷静的抒情笔触,讲 述一个普通农民王勇超从 怀揣十元钱进城打工到倾 全部创业之积保护文物, 历经多年收集保护8600 多根造型精美的拴马桩, 使其成为我国石雕艺术的 活化石,成为“民间的华 表”和“地上兵马俑”的人 生经历。 本书以纪实性,弘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颂扬 普通人的文物保护精神, 解读关中汉子王勇超的人 文情怀和使命担当,感受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厚重 的历史文化和艰难的发展 历程 导语 真实讲述一个普通人如何以一己之力,以不跪的灵魂,创建起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 再现民俗国风,感人至深;拯救散落民间的民俗遗存,传承文物中的民族血脉。 补充了近十年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发展历程的内容,以窥见其相对完善的风貌。 后记 二十多年前,我刚从 客居八年的海南岛回到故 都西安,在书院门闲逛时 ,作为游客无意间踏入过 灏文堂。它与别的店铺不 一般,感觉是一个神秘莫 测的所在。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试开业那天,我有缘见到 了王勇超。一见如故。继 而为博物院的建树而震撼 ,便萌生了写一本关于他 和民间文化读物的念头。 民间有大美,民间文 化的自觉与自信,是一个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命题。 生生不息的民间艺术,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是 根,于是有了根深枝繁叶 茂的全球语境下的现世文 化。新时期以来,王勇超 从揣着十块钱进城打工, 到后来他的腰缠数十亿, 自收藏一幅字画始,到拥 有一座五百亩大的私人博 物院,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这本身就是一部人间传 奇,一个花花世界的当下 的传说。 他从不自觉地收拢乡 间古物,到自觉地抢救保 护民族民间遗存,历尽磨 难,以至建造了一处实际 上属于社会公众的旅游文 化景观,把爱好变成了彰 显人类文明进步的财富, 升华为铁肩担道义的大事 业,名震天下,不啻是新 世纪时代精神与心灵归宿 的一种健康的指向。作为 个案,足以勾勒出中国当 代社会文化变迁中一个鲜 活的缩影。 这些年,我提前退休 ,归于老家田园,同时也 几乎成了关中民俗艺术博 物院的一名编外员工,往 来频繁,潜入其间,访谈 了几百个与此相关的大大 小小的人物,翻阅了几千 件文史及档案资料,浏览 了几万件藏品,历时四载 ,九易其稿,终于为这部 书画上了一个句号。这是 我从事写作四十年间不曾 有过的事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我三十啷当岁,初生牛 犊不怕虎,写了当时颇有 官声并不无争议的西安市 市长张铁民,之后拍摄成 电视连续剧《铁市长》在 央视一套播出,影响广泛 。逼近六旬时,又来写一 个在新时期脱贫致富并创 建了民俗艺术博物院的长 安区郭杜镇的普通农民, 体制外的一个民间文化英 雄,实在是天赐良机。是 否有点“老夫聊发少年狂” 的味道,不思量,自难忘 。我手写我心,是社会担 当,亦是自我快慰。 主人公说他是个粗人 ,在鉴赏藏品方面他却细 致入微。我写这本书也是 严谨有加,以经得起当事 人和读者及历史的评判。 先后请了许多不同学科的 专家过目,提出修改意见 ,一改再改,力求写好。 不觉得几年工夫,我白了 头。 民俗,亦是国风,从 《诗经》至今,世事与文 章,相提并论,从来就不 曾改变过。 书中引用了多位才俊 的文字,恕未能一一明示 ,在此致意。对杨向东先 生等专家学者在书稿修订 过程中的相助,对接受采 访的诸多人士,以及所有 关心和帮助这本书的诸位 友人,道一声谢谢。 但愿读者喜欢,足矣 。 倏忽十年,一晃而过 。 时光从来不会停下匆 匆的脚步,如同江河之水 ,逝者如斯夫。增订本的 出版重印,可喜可贺。一 本书的生命力,在茁壮成 长。 增订本《国风》,对 原作(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版)内容做了必 要的个别文字的增删,补 充了近十年间关中民俗艺 术博物院发展历程的内容 ,以窥见其相对完善的风 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这 棵大树,栉风沐雨,在阳 光下愈显蓬勃壮观。王勇 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 席,引领着民间艺术浩浩 荡荡的队伍,行进在复兴 中华传统文化伟业充满坎 坷而富于光荣与梦想的征 路上。 祝福秦岭脚下的这块 流淌着《诗经》风韵的宝 地。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 的,大自然永恒,历史不 会消亡,时代仍在继续, 生活仍在歌唱。每一天, 从东方升起的太阳,都是 新的。 民俗即国风,艺术之 树常青。国运与民望的共 同体,山高水长。 是为后记。 和谷 2020年12月13日清凉 山 书评(媒体评论) 能把这些我们原有的 文化,在支离破碎的情况 下,把它们聚拢起来,能 够聚拢出一个气候,这样 的一个状态,我觉得真是 匪夷所思。 ——冯骥才 国务院原 参事,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 主席 从开始收藏,到今天 发展的规模,都是更早和 更大的。在这个过程中, 是可以想象到,投入了很 多的心血,付出了很多的 努力。 ——单霁翔 国家文物 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 院长 我认为,这是国家一 级的博物馆,保存了它, 就保护、保存了中华民族 本源的文化、本源的哲学 、本源的民族精神。 — —靳之林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美术评论家 精彩页 第一章 文化创造 打开中国版图,在西安城南,秦岭北麓,有一处新兴的方圆五百亩的名胜,这便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博物院的主人,姓王名勇超,一个纯粹的关中草根。 他悲悯散落民间而濒临灭失的民俗遗存,二十多年来倾心收留保护了它们。早年,他孤军奋战,灵魂没有下跪,以不屈的个体之力,做了国家和政府应该做的文化抢救之事,这是他呕心沥血半生的杰作。 如今,他事业初成,逐渐挺直了腰杆,获得了尊严。 秦岭南五台山下的这一细述千秋而启鉴后世的文化创造,已作为一份子,融入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王勇超,从家乡长安的田埂土路上出发,走在通往大干世界的阳关大道上。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自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成开放伊始,它便积极发挥博物院的教育功能,在未出现研学之说时,就已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大中小学学子前来参观、体验、学习。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论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不辱使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并加以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使来访者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质。 至2020年,该院已被评审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中小学生校外综合教育实践基地等重要研学场地。学子们踏入这所博物院,可参观的项目繁多,自然园林、拴马桩军阵、汉画像石等各类石雕艺术品,古民居建筑群、文房四宝、度量衡、兵器、铁钟、佛像、谷车等,以及其他千百年来关乎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器物。尤其是享有“地上兵马俑”美誉的8600多根精美拴马桩,是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增添了重要内容,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基因仓和标本库。 为充分实现现有资源对学生研学产生重要影响,保证学生研学质量,博物院从不同层面周密策划,培养了专业的讲解团队,针对大中小学生研学团制定了不同的研学方案,开展以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公众教育主题活动,并不断引进各种有意义的研学体验项目。至今,共有研学体验项目七项,包括剪纸、主题拓片、书法临摹、中国结编制、木版年画拓片、BiangBiang面制作、华阴老腔等教学和演唱。这些体验项目或为地方民间文化,或为中国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借以研学体验的形式,重新引起学子们的关注,从而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博物院始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办院初衷,并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公众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性成果转化,正向着把博物院建成为一所弘道修德、观风增识、崇文培才、览物进学、呈艺育美的大学校迈进。至今已接待国内外300多所学校、60余万名大中小学生研学参观,得到众多教师、家长、学生的高度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催人奋进的力量,积淀着民族血脉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作为我国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承担着“大学校”的责任,发挥着“大学校”的作用。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文化传播,早在国际平台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就已崭露头角。 2010年4月30日晚,中国上海。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作为嘉宾,出席了举世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开幕式。 与王勇超一起受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邀请,代表陕西省出席世博会开幕式的,是王侠、张锦秋、赵季平。 王侠,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 张锦秋,中国首批正式命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其佳作无数,代表作品有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钟鼓楼广场等。 赵季平,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曾为《黄土地》《红高粱》《乔家大院》等影视剧谱曲,其中《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脍炙人口。 四位陕西精英,应邀同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自全世界的贵宾,欢聚在世博文化中心,共襄盛举。 世界博览会是全世界的博物博览,英华荟萃。王勇超感到荣幸与自豪,自己也是尊崇文明、护藏民间博物的道中之人。 此刻,他心潮涌动,两行热泪。 西安是中国十三个王朝的古都,拥有3100年建城史、1100年建都史的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