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分析总结前4版教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继续贯彻“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目标和特定限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和临床实践,编写中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参数、质量控制为重点,尽可能结合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现状,删减了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 全书共分九章和实验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医学影像设备学的研究对象、重要性、发展历程和分类,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历史和现状;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介绍了X线机、CT、MRI、超声和核医学等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质量控制等;第九章介绍了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实验部分精选了11个任选实验并配有演示视频。 作者简介 韩丰谈,男,1965年7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届全国医用X射线技委会委员、泰山医学院放射学院设备学教研室主任。 从事高校教学工作30年,历任原卫生部和国家卫计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主编(本科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医药院校教材9部,副主编1部,参编2部。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医学影像设备学》负责人、主讲教师。山东省省级“优质课程群”《医学影像设备学》负责人、主讲教师。 山东省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主讲教师。 山东省省级成人教育“特色课程”《医学影像设备学》负责人。先后为本科生讲授过《医学影像物理学》《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设备安装与维修学》等多门课程。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荣获山东省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3项;荣获泰山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研究对象 二、重要性 三、主要内容 四、学习要求 第二节 发展历程 一、X线机的发展 二、CT设备的发展 三、MRI设备的发展 四、超声成像设备的发展 五、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发展 六、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特点 一、诊断设备 二、医学影像治疗设备 第二章 X线发生装置 第一节 X线管 一、固定阳极X线管 二、旋转阳极X线管 三、特殊X线管 四、特性与参数 五、管套 六、X线管的冷却 第二节 高压发生器 一、高压变压器 二、高压元器件 第三节 控制台 一、对电路的基本要求 二、基本电路 三、单元电路简介 第三章 普通X线设备 第一节 基本结构 一、概述 二、普通X线透视与点片摄影附属装置 三、普通摄影X线机及其附属装置 四、其他专用X线机 第二节 工频X线机 一、传统X线机 二、程控X线机 第三节 高频X线机 一、概述 二、直流逆变电源 三、闭环控制 四、高频X线机举例 第四节 医用×线电视系统 一、概述 二、电视基础 三、影像增强器 四、CCD摄像机 五、自动亮度控制 六、医用显示器 第四章 数字X线设备 第一节 概述 一、计算机X线摄影设备 二、数字X线摄影设备 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 四、数字X线透视设备 五、数字X线成像与传统增感屏.胶片成像比较 第二节 计算机X线摄影设备 一、分类与基本结构 二、影像板 三、读取装置 四、计算机图像处理 五、图像存储装置 六、CR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 七、使用注意事项及日常保养 第三节 数字X线摄影设备 一、构成 二、分类 三、工作原理 四、不同成像介质DR的图像质量比较 五、DR主要性能参数 六、DR特殊成像技术 七、使用注意事项及日常保养 第四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 一、DSA工作原理与基本组成 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三、对X线机的要求 四、X线管及探测器支撑装置 五、导管床 六、高压注射器 七、图像采集、后处理与显示系统 八、DSA系统的特殊功能 九、主要性能指标及检测方法 十、日常维护与保养 第五章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发展趋势 三、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构成 第二节 成像系统 一、投影数据获取装置 二、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系统 第三节 螺旋CT 一、特点 二、螺旋扫描装置 三、多层螺旋CT 四、特殊CT 第四节 质量保证 一、质量保证参数 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三、伪影 第六章 磁共振成像设备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特点 三、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 主磁体系统 一、主磁体的性能指标 二、永磁型磁体 三、超导型磁体 四、匀场技术 五、磁屏蔽 第三节 梯度磁场系统 一、梯度磁场的产生 二、梯度磁场线圈 三、技术参数 第四节 射频系统 一、射频线圈的种类 二、发射线圈与发射通道 三、接收线圈与接收通道 第五节 计算机系统 一、梯度磁场的控制 二、射频脉冲的控制 三、图像重建 四、图像显示 第六节 磁共振成像设备质量保证 一、主要参数 二、检测体模 三、伪影 四、操作规范 第七章 超声成像设备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分类 三、医用超声成像技术 第二节 B超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医用超声探头 二、模拟B超 三、全数字B超 第三节 超声多普勒成像 一、超声多普勒技术 二、多普勒频移信号的显示 三、超声多普勒成像系统 第四节 超声成像新技术 一、三维成像技术 二、谐波成像技术 三、介入性成像技术 四、组织弹性成像技术 第五节 超声设备的日常维护与质量控制 一、日常维护 二、质量控制 第八章 核医学成像设备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分类及应用特点 第二节 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基本部件 一、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二、准直器 三、闪烁晶体 第三节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仪 一、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二、探测器 三、机架 四、扫描床 五、控制台和计算机 六、外围设备 第四节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仪 一、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二、探测器 三、机架 四、计算机和网络系统 第五节 双模态分子影像技术和设备 一、SPECT/CT设备 二、PET/CT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