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
分类
作者 刘真金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灵魂与实质。从理论上讲,研究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理论支撑,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从实践上讲,研究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可以发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借鉴作用,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
刘真金,1976年生,湖南隆回人,湖南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七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铺垫与萌芽——少年时代至《莱茵报》时期
第一节 少年至大学时代的思想
一、少年时代所受的思想影响
二、大学生涯时的思想轨迹
第二节 《博士论文》中的思想
一、对“自我意识”的主张
二、对“思有同一”的要求
第三节 《莱茵报》时期人民主体思想的萌芽
一、对思想人民性原则的强调
二、对人民“物质利益”的关注
第二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奠基与初步形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德法年鉴》时期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哲学奠基与人民主体思想
一、确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哲学原则
二、主张人民主权与民主制
第二节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指出“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
二、赋予无产阶级“人的解放”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形成与全面论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
第一节 在三重批判中初步论证人民为主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题
一、对政治经济学中私有财产主体的批判以论证人民应为主体
二、对共产主义的批判与阐述以论证人民应为主体
三、对黑格尔哲学中精神主体的批判以论证人民应为主体
第二节 批判自我意识哲学以论证人民为主体——《神圣家族》的主题
一、批判自我意识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人民为主体
二、批判自我意识哲学以论证人民为主体
三、批判自我意识哲学过程中阐明人民为主体的具体内容
四、人民主体论断产生的必然性
第三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人民主体维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题解读
一、马克思实践概念形成的思想历程
二、《提纲》中实践概念的线索和内容分析
三、马克思的主体实践对费尔巴哈的主体直观的超越
四、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人民主体价值取向分析
第四节 在唯物史观科学基础上论证人民为主体——《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解读
一、第一次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人民主体问题
二、对施蒂纳人民主体批判的反批判
三、对人民主体——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与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第四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深化发展——《哲学的贫困》至《哥达纲领批判》时期
第一节 从《哲学的贫困》看马克思对蒲鲁东人民主体观的批判和超越
一、马克思对蒲鲁东人民主体观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的批判
二、马克思对蒲鲁东人民主体观的哲学方法的批判
三、马克思对蒲鲁东人民主体观的超越
第二节 人民主体思想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
一、人民的形成、构成及社会性质
二、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
三、人民是价值主体
四、资本主义社会人民主体相关问题
五、人民主体思想的三重理论基础
六、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三节 人民主体思想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深化发展
一、两部著作的篇章结构与中心议题
二、马克思对法国阶级斗争越来越远离人民主体的阐述
三、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法国革命经验总结中深化发展
第四节 从《资本论》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的人民主体思想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关于人民主体问题
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主体幻象
三、探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主体丧失之谜
四、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真正主体是资本
五、扬弃资本主体实现人民主体目标
第五节 从《法兰西内战》看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
一、对巴黎公社人民构成的分析
二、对巴黎公社人民主体的阐述
三、其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六节 人民主体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总结与发展
一、实现人民为主体的国家过渡形式—无产阶级专政
二、实现人民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
三、批判“自由国家”以实现人民为主体
四、阐明实现人民主体目标的阶段性与长期性
第五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升华——马克思晚年时期
第一节 《人类学笔记》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一、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二、摩尔根笔记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第二节 《历史学笔记》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一、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主体状况体现
二、封建社会时期人民主体状况呈现
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民主体状况再现
四、从交往形式看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主体状况
第六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在建构
第一节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主要逻辑构成
一、人民主体的深刻内涵
二、人民为主体的主要内容
三、人民为主体的实现条件
第二节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批判性与建构性的有机统一
二、价值性与真理性的紧密结合
第三节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根本变革
序言
我在平时的阅读与教学
中常常思考:为什么毛泽东
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
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为什
么他把党的宗旨概括为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当他站
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群众高呼“
毛主席万岁”时,他的回答
却是“人民万岁”。为什么晚
年邓小平动情地说,我是中
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
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为什么
他的一生,总是把“人民拥
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
、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
应不答应”放在心中,并作
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
归宿。为什么江泽民的“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中国
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什么胡
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
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共产
党人要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为什么习近平强调要尊重
人民主体地位,提出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
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
人民。对这些问题的不断思
考,让我对研究马克思主义
人民主体思想产生了越来越
大的兴趣。在阅读文献的过
程中,我发现,研究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
论文比较多,论述也比较全
面深入。然而遗憾的是,研
究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
源头的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的专著和论文却很少。于是
我决定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
想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立足马克思主要文本,
以人民主体为线索,探求马
克思理论的历史轨迹和内在
建构,对于马克思理论的研
究与对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
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要文本的
考察,我们发现人民主体正
是马克思理论的主题和核心
,马克思理论的三个组成部
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
学社会主义都是以人民主体
为中心,是对人民主体的论
证和说明。
关于马克思理论的主题
,国内和国外看法不一。国
内看法有:社会发展说、意
识形态批判说、现代性批判
说、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
政说等等;国外有:形而上
学的马克思、反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市场经济的马克思
、建构现代性的马克思等等
。①当然,有很多学者提出
马克思理论的主题是人类解
放,如高放在《马克思主义
是人的解放学——对加强马
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呼唤》
中把马克思理论定义为:无
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②张汝伦在《马克思的哲
学观和“哲学的终结”》中认
为,马克思从来不关心“重
建本体论”或“本体论转向”
这类没有实践意义的问题,
他毕生关心和为之奋斗的只
有一个问题、一个事业,这
就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
放。③杨适在著作《人的解
放——重读马克思》中明确
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学说的宗
旨概括为——人类的解放。
④郝敬之在著作《整体马克
思》中指出,把无产阶级解
放看作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是对马克思的严重误解,马
克思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解
放”。⑤李兵著作《生存与
解放——马克思关于人类解
放的哲学主题》明确把人类
解放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主题
。⑥魏小萍所著《追寻马克
思》的副标题是“时代境遇
下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逻辑
的分析和探讨”,其实她也
是把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理
论的主题。⑦代俊兰在其博
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人类解
放理论及当代价值》中,也
明确把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
理论的主题。刘同舫在其著
作《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
演进逻辑》的开篇就强调,
追求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一生
不变的第一主题,是马克思
的根本价值诉求,是马克思
全部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
归宿,是马克思学说体系中
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

笔者立足马克思文本,
认为把马克思理论的主题定
位为人民主体比人类解放更
加符合马克思的阐述,本选
题的研究将努力围绕这一新
的定位进行。人民即群众、
人民群众,它有量的规定性
,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
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对
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
们。主体在这里着重强调人
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地位
和性质。本著作中,主体与
人相关但不等同,前者主要
从活动方面而言,后者主要
从存在方面而言,分别反映
着人的不同性质。这里的主
体与“客体”相对应的“主体”
即从事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
的人的含义相关但也不等同
。具体来说,本著作中的主
体主要是指具有主体意识并
从事认识活动和具体对象性
活动且是活动及其产品的支
配者和控制者的人。实际上
,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立下为
绝大多数人的幸福乃至人类
的幸福而奋斗的理想后,就
一生始终不渝、矢志不移,
尽管马克思的哲学观、理论
研究的学科、探讨的现实问
题不断发生改变,但都是围
绕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而
进行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
里,马克思首先致力于实现
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即
人民为主体。重新定位与论
证马克思的理论主题,对马
克思理论的整体理解以及对
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
与发展的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