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
内容推荐 业绩压力大、工作难度高、成就感和价值感低,是当前许多理财经理,尤其是新入行理财经理的困惑与难题。作者魏嵬,一位具有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领域丰富从业经验的“过来人”,在这本书中分享了帮助理财经理提升业绩又能获得成就感的工作方法。 回归资产配置的起点和财富管理的初心,理解工作的价值和底层逻辑,同时掌握客户经营的技巧,才是有效的工作方法。这本书通过介绍资产配置的本质、常见金融产品的底层逻辑、财富管理工作的要点,帮助理财经理重塑工作认知,获得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同时,介绍了获得客户、经营客户的方法和技巧,助力理财经理提升业绩。 目录 第1章 资产配置的起点是资产 什么是资产配置:从买基金和卖基金说起 什么是资产:核心是理解“一切收益有来源” 债券资产的收益来源与波动原因 股票资产的收益来源与波动原因 来自熊市的基金销售经验 第2章 多角度理解资产配置 从实务的角度看资产配置 从资产属性的角度看资产配置 从家庭总资产的角度看资产配置 从产品销售的角度看资产配置 第3章 产品销售逻辑:从资产角度出发 偏债混合基金:关键在于解决客户的线性思维 基金定投:在业务与效率中找平衡 三年期偏股型基金:起伏不重要,“高度”才重要 第4章 为客户创造价值:理财经理的初心 财富管理的定义 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及其时代背景 财富管理的核心是经营信任 第5章 如何赢得客户的信任 有料:要专业也要有边界 有心:尊重客户 有趣:拉平与客户的差距 第6章 如何获得客户 如何培养赞美的习惯 如何打开客户的话匣子 如何做到理解和包容 如何有效地说服 如何主导与客户的沟通 如何更好地表达 第7章 理财经理如何保持精进 明确提升的路径 慢,就是快 建立个人底层认知逻辑 给理财经理的50条经验 导语 1.财富管理行业头部大V“加菲猫看世界”首部作品,10多年经验积累,影响十几万理财经理的工作笔记。 2.给理财经理的职业精进指南。看清金融产品底层逻辑,掌握经营客户的方法和技巧,快速提升业绩。 3.成为懂市场、懂投资、懂产品,又懂客户的理财经理,认识职业本质,摆脱“卖卖卖”的工作疲态,收获满满的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 4.韭圈儿APP创始人北落的师门作序推荐。 精彩页 节选自第7章“理财经理如何保持精进”第1节 明确提升的路径 理财经理的日常工作有一个悖论, 就是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工作内容以及日常流程, 每天都是一样的。变的是我们面临不同的环境, 尤其是资本市场。这会带来两个问题: 一个是, 如果每天的工作内容都不变的话, 很容易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倦态; 另一个是, 如果关注的东西每天都在变化, 在专业上就总有一直追不上的感觉。实际上, 财富管理的本质和金融学的基本原理从来就没有变过, 真正一直在变的是我们自己。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财富管理这个工作: 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每天接触这么多变化, 是否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 我建议很多刚入行的理财经理多问一些为什么。比如, 为什么财富管理这么火热? 哪些金融学的原理是自己忽略的? 想不明白的问题, 我们是否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 10 多年的从业经历让我觉得在书里越来越能找到答案。所以, 我们更应该做的, 是去溯源。 如何在看似重复的工作中快速精进呢? 首先, 利用复利思维和时间价值。金融从业者对复利应该是很了解的。所谓复利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每天进行自我迭代, 与原来的自己每天有不一样的地方。既然我们每天干的事情是一样的, 那么能不能明天干的事情比今天干的多一点点? 这就像很多喜欢健身的朋友做卧推一样, 初始的目标不大, 但是每天比前一天多做一两个, 坚持下来, 力量也会有非常大的变化。虽然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一样的, 但当每天都能自我迭代, 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 即使短期看不出变化, 但长此以往, 我们就会变得非常厉害。好像一个武侠小说的主人公在深山老林拜绝世高手为师, 十年练剑早已觉得稀松平常, 下山之后才发现一身本领已天下无敌。这一切的核心是, 我们得有意识地每天去练, 练到我们习以为常, 草木皆可为剑, 练到像杨过一样每天晚上在寒冰床上睡觉都能增进内功, 练到形成自己的框架之后, 任何简单的信息经过大脑都能成为工作的素材。 为什么花同样的时间, 有的人成功了, 有的人还是毫无进步呢? 问题就出在是否动脑。我常说, 动脑才是体力活儿, 直接背话术、念稿子去营销客户, 看起来一天的工作很累, 但这只是体力上的累, 睡一觉就好了。真正的累, 是去想每一天的变化到底是什么。以银行一线支行为例, 你每天思考哪个指标要完成、怎么完成, 比闭着眼睛闷头干要累得多, 但前者的价值显然远大于后者。不要用身体上的勤奋去掩盖脑海里战略上的懒惰。 另外, 动脑容易让人陷入痛苦。遇到问题反思一下, 一不小心就会自我否定, 觉得自己这也没做好, 那也不行。许多人也就放弃了。多年以来, 我发现人的思维分两种: 一种是不习惯动脑的封闭型思维, 另一种是总在动脑的成长型思维。面对失败, 封闭型思维的人可能会说, “怎么可能, 不是我的问题, 我怎么可能会错, 我不听。” 成长型思维的人可能会说, “好吧, 我又学到了。” 日常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五种人。 1. 什么也不想。推一步, 走一步, 没有反馈, 没有想法。 2. 想不明白。这个是方法问题, 非常容易解决, 只需要经验丰富的前辈指点一下或者深造一下, 顿悟往往来自一句话、一件事或者一本书。 3. 能想明白但不去想。这种人多是手握好牌, 却总是郁郁不得志, 原因还是在于思维封闭、自以为是, 不敢面对失败, 智商高、逆商低而已。 4. 能想明白但不去做。这里的核心是选择的问题而不是人的问题, 人各有志, 选择自己舒服的方式最重要, 也算是一种通透。 5. 能想明白然后去做。 是否动脑的本质, 是我们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去面对并参与这个世界。进化是很辛苦的甚至是很痛苦的, 痛苦到许多人甚至意识不到需要进化。当世事的磨砺让我们愈发成熟, 当无数的历练让我们开始从容不迫, 当一只只“黑天鹅” 让我们学会敬畏, 我们需要明白,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都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 还远远没有看遍这个世界。其实我们并不用万里归来, 因为我们一直在路上, 还是要多一些“少年感”。 那么, 如何解决在日常重复工作和动脑的过程中, 遇到的这种又累又痛苦的问题呢? 我的经验是, 尽可能找到满足感。比如, 经常有人问我, “你的文章写得真是挺好的, 而且一直在坚持, 原因是什么呢?” 说实话, 我平日工作很累, 还要花时间去想、去写, 如果稍微倦怠一点儿的话, 还真写不出来。后来我找到了一个能够强迫自己坚持的方法, 就是“虚荣心”。每当看到后台很多留言说, “猫哥, 你好厉害” “猫哥, 我要向你学习”的时候, 虽然我知道自己水平没那么高, 但是毕竟人总是爱慕虚荣, 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所以, 在工作重复性高或者很累的时候, 我们可以适当地“催眠” 一下自己, 想办法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提高满足感。 接下来, 我们再聊聊专业能力的提升。一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 需要经历几个过程。一开始从事一份工作的时候, 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但是自信心是“爆棚” 的, 这是一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