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内容丰富、发人深省的美学理论著作,对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艺术哲学进行了犀利的批评,慎重而理智地呼吁人们用一种富有弹性的新方法来对待艺术。 作者让-马里·舍费尔是法国当代最主要的美学家之一。他细致入微地研究和探索了康德、施莱格尔、诺瓦利斯、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以及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著述,指出:这些思想家都使用同一种研究艺术的方法,即他所谓的“思辨理论”。根据这种理论,艺术提供了一种带有直觉和神秘色彩的特殊知识,完全不同于科学所需要的理性知识。这种观点致使理论家们将艺术天才看作人类的祭司长,是揭示世界之无形本质的艺术的创造者。哲学家倾向于将不可表达性作为艺术的目的,他们拒绝考虑第二层的创造是真正的艺术,并帮助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天才就该让公众感到震惊、困惑并受到蒙蔽。舍费尔指出,这种思辨理论促生了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先锋派,并为之后艺术与享受、“高端艺术”与通俗艺术、艺术家与民众之间的不幸割裂铺平了道路。 舍费尔拒斥这种思辨理论,在其结论中捍卫了一种更加包容的艺术理论,后者给予享乐(这里也包括通俗艺术)以应有的地位,包容那些不是很成功的作品,也认可个人的不同艺术趣味。 作者简介 让-马里·舍费尔系巴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艺术和语言研究中心成员。 目录 前言 思辨的艺术哲学家(阿瑟·C.丹托) 引言 第一部分 什么是哲学美学? 第一章 分析美学的康德式绪论 在不表述具体目的情况下对趣味和终极性的判断 自然美和人造美:艺术的地位 天才与趣味 康德和浪漫主义艺术作品 美学、元美学和艺术理论 第二部分 思辨的艺术理论 第二章 思辨的艺术理论的诞生 诗作为形而上学的扬弃(诺瓦利斯) 从哲学到诗 诗的思辨理论 问题 作为思辨计划的文学之历史(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历史论 文学 文学的理论和历史 作为有机体的文学 古代与现代 文类的理论 第三章 艺术的体系(黑格尔) 艺术 艺术、哲学与宗教 哲学地认识艺术:体系与历史 作为有机体系的艺术 艺术 艺术之艺术:诗歌 第四章 迷狂想象还是宇宙小说? 从神秘阐释学到艺术救赎(叔本华) 艺术的位置 从艺术到各门艺术 从疏离的艺术到哲学智慧 真理的虚构与虚构的真理(尼采) 以形而上学为本质行为的艺术 艺术的系谱 艺术与权力意志 第五章 艺术作为存在之思(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与浪漫主义 艺术与存在真理 艺术作为历史基础与迷幻的偏差 诗与思 阐释实践 结语 思辨传统误解了什么? 现代“艺术世界”的思辨的艺术理论 有说服力的思辨的艺术理论定义:关于“现代主义”历史主义 审美与艺术 论审美快感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译后记 序言 美学在当代中国的特殊 地位,常常使外国同行既惊 诧,又羡慕。 首先是人多势众,如果 以一国来计,中国美学研究 者人数当属世界第一。其次 ,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在 出版物中,在学术讨论中, 美学常常扮演热门显学的角 色,进入了公共学术论坛, 这与美学在西方由一批专门 学者进行专业内的探讨形成 了鲜明对照。 回顾近代以来美学在中 国建立的历程,有一个不争 的事实,那就是西方美学著 述的译介对这一学科的建构 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老一 辈美学家在新文化运动中引 入西方美学,为中国现代美 学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和丰 富的理论资源。这也许可以 视为中国现代美学建构过程 中的第一波“西潮”。我们今 天耳熟能详的诸多美学大师 ,如朱光潜、宗白华等都有 许多重要的西方美学译著。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有识之 士克服重重困难,恢复了译 介西方美学著述的工程,这 大约可以算作中国美学的第 二波“西潮”。李泽厚主编了 皇皇数十卷的《美学译文丛 书》。除此之外,还有许多 单本的译作问世。这些翻译 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当代 美学发展。如果没有这些西 方美学基本文献的译介,中 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是难以想 象的。 今天,我们身处新世纪 的起点上,全球化浪潮使得 学术的交往和理论的旅行变 得日益频繁,也日益重要。 美学建设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和更丰厚的资源。然而,上 世纪刊行的西方美学译著, 大都限于从19世纪至20世 纪中叶的西方美学。这以后 的半个世纪里,出现了许多 新的学派、理论和方法,出 现了对美学这个学科对象和 范围的种种新的理解,也出 现与同时代的哲学、文学、 艺术,以至文化研究、人类 学、民族和区域等多种研究 的互动和互渗关系。西方美 学经过差不多两代学者的不 懈努力,基本面貌已经发生 了根本的变化。一些新的、 有影响的美学论述出现了, 一些新的理论框架产生了, 美学上的论争开始在新的理 论平台上进行。 美学界重新面临着由于 不了解新的情况而丧失国际 学术对话能力的危险,美学 界重新出现了当年被老一代 美学家们所批评的闭门构思 一个又一个大体系的倾向。 了解国际美学发展的现状, 以我们自身的理论资源,参 加到国际美学对话中去,这 是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必由之 路。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基于对发展中国美学尽我们 绵薄之力的愿望,我们筹划 了这套《新世纪美学译丛》 。 王国维说:“中西二学, 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 既开,互相推助。”中国现 代学术的发展,证明此话并 非夸大之言。就美学研究来 说,情况亦如是。秉承前辈 学者所开创的西方美学著述 的译介工作,乃是我辈同仁 不可推诿的责任。我们的想 法是,这套文丛所选篇什尽 力反映出西方美学的最新发 展,揭橥西方美学研究晚近 形成的新领域和新路径。总 之就是借“他山之石”,将中 国当代美学提升到一个新的 境界。 周宪 高建平 2002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