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霍布斯的生平与学说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德)斐迪南·滕尼斯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德国社会学家、思想史家斐迪南·滕尼斯的代表作,也是其在霍布斯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在滕尼斯的笔下,霍布斯的一生是现代知识分子“奥德赛”命运的缩影,他经历了欧洲古今的大变革,却始终不放弃对思想家团体和公民同胞的理性启蒙、对世界新秩序的探索,堪称现代知识人的榜样。此外,本书对霍布斯的思想体系做了详细且极富创造性的解读,在自然哲学、形而上学、物理学、人类学、道德哲学和国家哲学等方面,呈现了霍布斯的思想全貌。本书关于感觉主义、现代主体身心合一的人性论阐述,以及对霍布斯自然法与国家学说的社会理论转化,是理解滕尼斯社会学思想的必要基础。 作者简介 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与马克斯·韦伯和盖奥尔格·齐美尔一起,是现代德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也是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滕尼斯是德国第一位主张并且致力于让社会学独立于哲学和把社会学建设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的德国社会学学者。他的两部著作《共同体与社会》和《社会学引论》在国际社会学界极具影响。 目录 第一部 生平 第一章 青年与成熟期(1588—1628) 第二章 壮年期与著作(1628—1660) 第三章 老年与收获期(1660—1679) 第四章 霍布斯的性格特质 第二部 学说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逻辑学 第三章 基本概念 第四章 机械论原理 第五章 物理学 第六章 人类学 第七章 伦理学说与自然法 第八章 国家学说 第九章 纪念 注释 人名索引 内容索引 译后记 序言 本书的第二版与第三版 之间相隔了12年。应当说这 12年里的种种情形,充分地 展现了我们的这位哲学家笔 下人性的自然状态 (Naturzustand)。他教导 我们,自然状态持续地存在 于国家之间,这种状态是普 遍的,尽管它常常以潜在的 战争形式出现;不过,它也 会蜕变成一切国家同一切国 家之间的公开战争,只有通 过彼此间缔结表面化的 (scheinbare)合约,公开 的战争才能停歇。所谓“缔 结合约”(Friedensschlusse ),实际上同霍布斯以及他 的后继者所教导的自然法严 重相悖。因为在他们看来, 自然法是和平的最低条件, 它预设了所有人形式上的平 等,这些人能够订立契约, 订立和平的契约 (Friedensvertrag)自不在 话下。然而缔结合约则意味 着一位裁决者向犯罪者宣告 他的判罚,只有裁决者有权 决定是否向犯罪者施加刑罚 。它根本不是契约,它无非 是按照某种法律来对待臣服 者,因而它和“契约”压根就 不是一回事。①尤其同“契 约”毫无关系的是所谓“罪过 招供”,它只不过意味着犯 罪者被强迫,即如若拒绝招 供,就会招致更沉重的刑罚 。在这里,控告者本身也是 裁决者,由他们施加的强迫 根本上就是无理的要求,他 们采取的暴力压制、刑讯逼 供的手段,即使在历史上的 野蛮时代也闻所未闻。现时 代剧烈动荡的局面,极其鲜 明地凸显了自然法学说的意 义。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 要是自然法学说能比目前更 深入人心,要是本书作者能 通过深入地、批判地研究自 然法的经典理性形态,成功 唤起公众对它的记忆,唤醒 法学家们的良知,那么这一 定极有价值。但不得不说, 作者的希望(自然)落空了 。自然法一如既往地不被理 解,甚至招致蔑视。这在很 大程度上归咎于当今欧洲可 悲的堕落,无论是它的现实 状况还是道德都陷入了崩溃 的境地。 不过从学术的角度讲, 对于霍布斯这位思想家的研 究无疑在逐步推进,本书在 此即报道了他的生平与作品 。但总体来说,霍布斯研究 仍然没有充分展开。在德国 ,狄尔泰部分地促进了对霍 布斯的研究和理解。这位大 师去世后,马克斯·福里塞 森-科勒①遵循他的步伐, 继承了他的事业。除此之外 ,布罗克道夫②的小文提出 了新的判断霍布斯学说的观 点,并为其基本认识提供了 证明,虽然他在这个领域的 论述还不那么丰富。莫泽尔 的博士论文③花四章的篇幅 ,探讨了霍布斯的逻辑学说 ,他的研究建立在对这一学 说局限性的认识基础之上。 我在本书的下文还会提到这 部最近的力作。 …… 对霍布斯来说,两者却 陷入非此即彼的局面,即两 物或者通过介质而产生关联 ,或者通过一方主动作用于 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方而产 生关联。但培根始终把外在 的感觉过程视为一种介质性 的种相运动的过程:“按照 霍布斯的看法,介质和种相 是两个截然排斥的概念。” 故而从外部说来,霍布斯与 培根这一所谓的先行者之间 也没什么关系: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 霍布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性质是否天然地就包含着 种相?他的回答是否定的, 然而培根对此持截然不同的 判断,正像我们指出的,他 坚信各种感觉性质的客观性 。” 除此之外,还需补充指 出的是,在库诺·费舍尔对 这一时代的描述里,刚说到 的这个问题并没起什么指引 作用;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 的、同目的论自然解释相对 的机械论的决定性意义问题 ,也很少被他谈到;同样鲜 有触及的,乃是第三个重要 的问题,即在17世纪发挥着 巨大转变作用的方法问题, 人们愈发意识到,要用“更 几何化”(more geometrico )的方式来演证真理。总而 言之,当所谓的、本质上却 虚假的理性主义同经验主义 的对立越显现于台前,上述 所有问题就越没入黑暗的幕 后。关于其他国外的最近文 献,我就不做任何报道了, 因为这12年间并没有出现对 我的研究有价值的作品。我 遍览了1912年以来的《心 灵》(Mind)杂志,却几 乎没发现过马姆斯伯里的哲 学家的名字。本书的第二版 没有提到任何来自英国的研 究。法国的情况同样如此, 在法国,我的著作总是能引 起很多关注,但从《哲学评 论》《形而上学与道德学评 论》等杂志那里,我也没有 发现值得重视的文章,尤其 1914年起,我和法国学界 的联系自然被扯断了。①我 曾希望,能将我在本书第二 版前言里提到的各位意大利 作者的观点或研究纳人当前 的新版,但种种有待详尽说 明的情形,使我不可能实现 这一计划。如果还有其他的 机会,我期待能回到这个计 划上来。在这里,我还必须 留心,避免逾越自己为本书 设定的边界。 1896年,本书的第一版 曾作为“哲学的经典作家”丛 书的第二卷出版,此后的第 二版换了一家出版社(莱比 锡契克菲尔德出版社),如 今问世的新版则重回“哲学 的经典作家”丛书系列。 基尔,1925年夏 斐迪南·滕尼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