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的意义总在争议之中,而在对其风格的不同定义里,我们看到最为激情的碰撞。
本书是关于青年亚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第一本以朋克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从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的流行到朋克、雷鬼乐、华丽摇滚的兴起,作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对时代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英)迪克·赫伯迪格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亚文化的意义总在争议之中,而在对其风格的不同定义里,我们看到最为激情的碰撞。 本书是关于青年亚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第一本以朋克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从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的流行到朋克、雷鬼乐、华丽摇滚的兴起,作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对时代的意义。 作者简介 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51年生于英国,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和理论家,早年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斯图亚特·霍尔。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艺术与电影系教授,同时也是该校跨学科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著述大多围绕青年亚文化与音乐、当代艺术与设计、消费与媒介文化等问题展开,代表作有《亚文化:风格的意义》(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1979)、《灌制与混录:文化、身份与加勒比音乐》(Cut'n'Mix:Culture,Identity and Caribbean Music,1987)、《隐在亮光之中: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与物》(1988)等。 目录 导论:亚文化与风格 第一章 从文化到霸权 第一部分:案例研究 第二章 第一节 阳光假日:罗滕先生声名大噪 第二节 巴比伦的无聊日常 第三章 第一节 回归非洲 第二节 拉斯特法里的解决方案 第三节 雷鬼乐与拉斯塔法里主义 第四节 出埃及记:二度逾越 第四章 第一节 爵士乐迷、垮掉派与泰迪男孩 第二节 英国本土的酷感:摩登风格 第三节 白皮肤,黑面具 第四节 华丽摇滚:白化病坎普风与其他分化 第五节 漂白的根:朋克与白人性 第二部分:一种解读 第五章 第一节 亚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具体情形:两代泰迪男孩 第三节 风格的由来 第六章 第一节 亚文化:反常的断裂 第二节 两种收编形式 第三节 商品化 第四节 意识形态手段 第七章 第一节 风格:一种有意图的沟通 第二节 作为拼接的风格 第三节 作为反抗的风格:反抗型风格 第八章 第一节 同构的风格 第二节 作为表意实践的风格 第九章 好吧,它们是文化,但它们是艺术吗? 结论 致谢 参考书目 注释 序言 导言:亚文化与风格 墙上挂着一张规章板, 我想办法弄到了二十多张照 片,用嚼过的面包渣把它们 贴在了板子背面。我用工头 捎来的小截铜丝钉起几张, 又用铜丝穿了彩色玻璃珠。 隔壁狱友拿这些珠子做葬礼 花环,我用它们制作了星形 框架,裱上罪犯中的罪犯。 傍晚时分,你打开朝街的窗 户,而我翻过板子欣赏这些 照片。微笑也好讥笑也罢, 都以不可阻挡之势穿过我所 有的洞口,进入我的身体… …它们注视着我的琐碎日常 。(Genet,1966a) 让·热内在《小偷日记》 的开篇写道,在一次突击检 查当中,西班牙警察从他身 上搜到了一管凡士林并没收 了它。这“该死的脏东西”把 热内的同性恋身份公之于众 ,但它也成了热内的守护符 ——“这个风雅秘事的符号 很快就会把我从蔑视中拯救 出来”。搜出凡士林以后, 警局的笔录室哄笑一堂。警 察们“浑身散发着大蒜味与 油腻气息,汗臭熏天……却 出于强烈的道德感”对热内 含沙射影、痛斥谩骂。热内 自己也跟着大笑(“尽管很痛 苦”),但他人住牢房后,“ 那管凡士林的样子从此挥之 不去”。 我确信,这个卑微不起 眼的玩意儿可以反抗他们。 它只需要待在那儿,就能惹 怒世上所有警察,它会吸引 蔑视、仇恨和白人愚蠢的怒 火。(Genet.1967) 我选择摘录热内的片段 作为开篇,是因为他在生活 与艺术中,比任何人都更彻 底地挖掘了风格的颠覆性意 义。我将多次重回热内的主 旨:反抗的地位与意义—— 将风格视为一种拒绝,将犯 罪升华为一种艺术(尽管在 本书的案例中,所谓“罪行” 不过是指被打破的规范)。 和热内一样,首先,我们好 奇亚文化群体的表达方式与 习惯,这些群体包括泰迪男 孩、摩登族(mod)、摇滚青 年、光头党(skinhead)与朋 克青年。他们相继被视为公 共秩序的威胁或无害的跳梁 小丑,人们或是贬低谴责他 们,或是将他们捧上圣坛。 其次,我们也被平平无奇的 物件吸引。安全别针、尖头 鞋、摩托车和热内的凡士林 一样,都是符号。它们是圣 痕,象征着自我放逐。最后 ,我们也必须想办法再现行 为与文化反应之间的辩证关 系——是这一关系给这些物 件赋予了意义。既然热内“ 反常”性行为与警察“合法” 愤怒之间的矛盾可以灌注进 一个单一物件里,那么亚文 化的表面(即由具有双重意 义的日常物件拼接而成的风 格)同样可以折射主导群体 与从属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亚文化物件一方面预先警 告“正派”世界,这里有一种 邪恶的存在,即差异的存在 ,它们故意博取暖昧的敌意 、不安的嘲笑与“白人愚蠢 的怒火”;另一方面,对那 些将它们塑成圣像、把它们 当语词或咒语使用的人而言 ,这些物件成为他们的价值 来源和禁忌身份的象征。热 内看着凡士林,回忆起警察 的羞辱,反倒从中获得了安 慰,它象征他“获胜”了——“ 我宁可流血,也要守护这个 蠢东西”。 亚文化的意义总处于争 议之中,我们也总能在对风 格的不同定义中看到最为激 情的碰撞。因此,本书将花 大量篇幅描述亚文化的“风 格”物件被反复赋予意义的 过程。如《小偷日记》里所 写,这个过程始于对自然秩 序的反叛,止于某种风格的 建构完成:虽然亚文化的越 轨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只不 过是梳背头,买速可达…、 唱片或某种西装,但它摆出 了蔑视或反抗的姿态,面带 微笑或讥笑。这是拒绝的信 号,我认为这种拒绝值得研 究。这一姿态饱含意义,这 些微笑与讥笑具有颠覆性价 值,即便在最终分析中,它 们就像热内的黑帮挂像一样 ,不过是规章的黑暗面与监 狱墙上密密麻麻的涂鸦。 尽管如此,涂鸦也能做 精彩解读。人们着迷于涂鸦 本身。它们既是无能的表现 ,也是一股力量,一股足以 毁坏(disfigure)人与事物外 形的力量。诺曼·梅勒形容 涂鸦“易汝之容,借汝之名” 。我将在本书中试着破译这 些涂鸦,并解读战后各种青 年风格所蕴含的意义。不过 ,在着手研究具体亚文化以 前,首先要定义基本术语。 “亚文化”一词充满神秘,它 意味着秘密、共济会式的誓 言和一个地下世界。但它同 时还涉及更广义的“文化”概 念,这个概念同样难以定义 。那么,就让我们从“文化” 概念切入吧。 书评(媒体评论)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一书是如此重要:它复杂 而又惊人地清晰。它是第一 本涉及到朋克又提供了相关 知识的书。 —— 《滚石》杂志 赫伯迪格以令人羡慕的 精确性和睿智,探讨了一个 复杂的话题——工人阶级青 年亚文化的时尚外表背后的 意义。他以复杂的理论走近 它们,将符号学、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结合,带来了一 本刺激的小书。 ——《Time Out》 本书试图将过去15年中 英国的各种青年抗议运动纳 入由罗兰·巴特倡导的马克 思主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分析的范畴。我们全心将它 推荐给所有想对摇滚时代最 激动人心的音乐有全新了解 的人。 ——《纽约时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