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进入面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改善民生、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平衡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物价水平的地区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收入的购买能力不同,科学测度和分析不同区域市场的购买力差异,不仅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基础理论支撑,也为缩小实际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参照。针对当前名义收入不能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客观实际,本书借鉴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过构建购买力平价指数对地区购买力差异进行测度和分析,进一步探究了购买力差异对地区实际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提出了面向共同富裕的分类调控措施。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借鉴国内外区域发展差距、购买力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居民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购买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面向共同富裕的购买力差异研究框架;运用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我国地区购买力平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以100个典型城市居民消费品平均价格为基础数据,计算得到反映地区价格水平和居民收入购买能力的购买力平价指数,并分析地区购买力差异的分异特征;运用购买力平价指数消除地区物价差异导致的名义收入偏差,将名义收入转换为实际收入,解析购买力差异对真实收入差距的影响;从规范研究的视角,提出了提高居民购买力、缩小实际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闫梅,女,1987年出生,山东青岛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管理》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发展、产业布局与创新管理。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10余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要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的论文曾获评2018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F5000);参与的科研成果曾获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一等奖(2014年);参与的著作(副主编)曾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21年)。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区购买力差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内涵 一、购买力与购买力平价 二、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 三、区域发展差距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二、区域发展差距理论 三、物价波动相关理论 第三节 地区购买力差异相关研究进展 一、购买力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研究 二、区域发展差距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研究内容 三、购买力在区域差距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节 研究进展评述及对本书的启示 一、研究进展总体评述 二、对本书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区购买力差异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购买力差异与居民生活水平的理论分析 一、购买力与物价水平关系的理论分析 二、收入、物价与生活水平关系的理论分析 三、从生产到居民生活的区域发展均衡模型 第二节 我国地区购买力差异的初步判断 一、地区之间物价水平差异的初步判断 二、物价差异对不同省份实际收入的影响 第三节 物价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价格的形成机制 二、物价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地区购买力差异及其影响的分析框架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流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区购买力差异的测度指标与模型方法 第一节 指标选取的借鉴和依据 一、统计中的商品或服务分类 二、相关研究的经验借鉴 三、指标选取的原则 第二节 购买力差异测度指标的选取 一、商品或服务的代表性分析 二、购买力差异测度指标体系 第三节 购买力差异测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消费价格指数(CPI)权重 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 三、购买力平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第四节 购买力差异综合测度的模型方法 一、购买力平价指数测度的模型方法——购买力平价 二、价格差异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方法 三、购买力差异程度与分布的测度方法 四、购买力空间分异格局特征的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区商品价格的差异程度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购买力差异研究的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数据 二、商品或服务的权重数据 三、其他相关数据 第二节 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差异程度与空间分异 一、单项指标的总体差异程度比较 二、食品价格的差异程度与空间分异 三、居住价格的差异程度与空间分异 四、交通价格的差异程度与空间分异 五、教育与医疗收费的差异程度与空间分异 第三节 商品价格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房价为例 一、房价的影响因素判定 二、对房价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的解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区购买力差异的特征与空间分异 第一节 地区购买力差异的基本特征 一、购买力平价指数的总体情况 二、购买力平价指数与单项比价的关系 三、单项指标对购买力的贡献度 第二节 地区价格指数空间分异的综合测度 一、购买力平价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 二、购买力平价指数的空间关联程度与格局 第三节 不同类别城市购买力差异及特征 一、城市规模与购买力的关联特征 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购买力的关联特征 三、城市类型与购买力的关联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区购买力差异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影响 第一节 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差异 一、名义收入转换为实际收入 二、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的差异 第二节 实际收入测度的真实发展差距 一、实际收入的差异程度 二、实际收入的空间集聚格局 第三节 城市“收入-物价”水平类型划分 一、城市“收入-物价”类型的划分方法 二、城市“收入-物价”类型的划分结果 三、城市“收入-物价”类型的空间分布 第四节 地区购买力差异的应对措施和分类调控 一、地区购买力差异的总体应对措施 二、地区购买力差异的分类调控措施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三节 讨论与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序言 在进入面向实现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普 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逐步缩小分配差距,是全面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和 目标。同时,进一步改善民 生、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 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平衡增长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缩 小地区收入差距是区域发展 差距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 对于区域差距的研究,通常 使用人均GDP、人均收入等 经济层面的名义指标进行测 度,然而物价水平的地区差 异导致不同地区收入的购买 能力不同,名义收人差距并 不能反映真实的地区收入和 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科学测 度和分析不同区域市场的购 买力差异,不仅为建设全国 统一大市场提供基础理论支 撑,也为缩小实际收入差距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 策参照。 针对当前名义收入不能 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客观实 际,本书借鉴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理论,通过构建购买 力平价指数对地区购买力差 异进行测度和分析,进一步 探究了购买力差异对地区实 际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提出 了面向共同富裕的分类调控 措施。在借鉴国内外区域发 展差距、购买力研究相关成 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居民生 活水平与收入水平、购买力 水平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面 向共同富裕的购买力差异研 究框架;运用购买力平价的 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适用于 我国地区购买力平价的指标 体系和计算方法;以100个 典型城市居民消费品平均价 格为基础数据,计算得到反 映地区价格水平和居民收入 购买能力的购买力平价指数 ,并分析地区购买力差异的 分异特征;运用购买力平价 指数消除地区物价差异导致 的名义收入的偏差,将名义 收入转换为实际收入,解析 购买力差异对真实收入差距 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提高居民购买力、缩小实 际收入差距的对策和调控重 点。 具体而言,本书的研究 重点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从理论上分析了物 价水平差异对实际购买能力 的影响,提出了面向共同富 裕的购买力差异研究的基本 框架。名义收入和物价水平 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影响并 决定着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 和生活水平。在我国统一的 货币制度下,不同地区之间 物价水平差异普遍存在,人 民币在我国不同地区所能购 买到的商品或服务是不同的 ,因此,居民的名义收入与 实际购买能力(即实际收入 )存在偏差,名义收入不能 反映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物价水平差距越大,名义收 入和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就 越大。通过计量,剥离掉地 区之间物价水平差异的影响 ,将名义收入转换为实际收 入,才能够反映居民的实际 购买能力和实际生活水平。 (2)构建了适用于我国 地区之间购买力平价的指标 体系和计算方法。引入购买 力平价指数的概念,该指数 是用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 地区之间综合价格水平的空 间价格指数。选取了8大类 、23亚类、49项可能存在 地区价格差异的代表性商品 或服务,构成购买力平价的 商品“篮子”,并将居民消费 支出结构进行修正和调整后 作为各项指标的权重。以指 标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以基 准城市为比价对象的购买力 平价指数测度模型方法和计 算步骤。 (3)分析了城市之间各 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差异程 度。食品、住房等八大类商 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差异及 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均 有所不同。住房价格的地区 差异最大,教育、医疗次之 ,这些是居民生活质量的三 大影响因素。食品和交通价 格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但 其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很高 ,也是影响居民生活的不可 忽视的因素。从“供给与需 求”以及“居住价值”两个视 角对房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回 归分析,表明居民收入水平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以及行 政区位等级是房价空间分异 的三大核心影响因素。 (4)通过购买力平价测 算了100个典型城市的地区 购买力平价指数。地区购买 力平价指数的值越大,说明 该地区相对物价水平越高、 等额的居民收入所能购买到 的商品或服务越少(即购买 力越低)。100个城市的购 买力平价指数介于[0.849 -1.662],贡献度最大的是 食品和居住两个大类。购买 力平价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出 “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 异趋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的城市物价水平较高且集中 分布、中部黄河中游一带的 城市物价水平相对较低且集 中分布。对不同属性城市购 买力差异特征的分析表明, 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 水平均不能表征城市的购买 力水平,而城市的类型、发 挥的职能与购买力的关联特 征显著,资源型城市物价水 平整体较低,旅游依赖型城 市物价水平相对较高。 (5)用购买力平价指数 消除地区物价差异的影响, 将各城市居民的名义收入转 换为实际收入。结果表明, 在综合考虑收入水平和物价 水平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条件 下,地区间居民的实际收入 差距明显小于用名义收入测 度的差距。我国的长三角地 区城市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 都是高值集聚,是居民收入 高、购买能力强、实际生活 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