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岭南乐韵(岭南当代作曲家访谈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岭南乐韵:岭南当代作曲家访谈录》是广东省教育厅(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重大项目(人文社科)2017年度项目“岭南地区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研究过程中,由中青年学者、作曲家、研究生组成采访组,2~3人一组,分别对施咏康、曹光平、钟峻程、陈永华等20多位长期生活在广东、广西、香港、海南等岭南地区的当代作曲家进行采访。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作曲家本人的音乐学习和创作经历;代表性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构思、主要技法和演出、录音等相关信息及概况;作曲家对岭南当代音乐及其发展的个人观点和对岭南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的建议,等等。之后,每位作曲家的访谈和主要作品目录由一位主采访人负责整理成文字,并从中选出17位作曲家的访谈,最终整理汇集成访谈录出版。 目录 序一 序二 岭南地区当代音乐创作概况 岭南当代作曲家访谈录 一、说音咏乐 ——访著名作曲家施咏康 二、以近知远,荟萃中西 ——访著名作曲家曹光平 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访著名作曲家李自立 四、在音乐创作中行走 ——访著名作曲家陈述刘 五、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音乐之路 ——访著名作曲家陈永华 六、感谢生活土壤,给予我开花结果的根 ——访著名作曲家郑秋枫 七、汲阴阳五行精华谱岭南粤韵新篇 ——访著名作曲家房晓敏 八、交响乐创作是一种幸福 ——访著名作曲家钟峻程 九、学贯中西的音乐大家 ——访著名作曲家相西源 十、在交响与民族之间 ——访著名作曲家蓝程宝 十一、以音之气概书写岭南山水之温情 ——访著名作曲家严冬 十二、从审视的角度出发,对音乐执着地追求 ——访著名作曲家李方 十三、追寻岭南梦再奏幸福曲 ——访著名作曲家郭和初 十四、在中心与边缘之间追寻生命本真 ——访著名作曲家马剑平 十五、秦粤“碰撞” ——访著名作曲家张晓峰 十六、火热的创作激情 ——访著名作曲家梁军 十七、“不想在哀叹中死去,要在痛苦中觉醒!” ——访著名作曲家丁铃 后记 序言 以广州、香港为中心城 市的岭南地区有着深厚的文 化积淀,自20世纪初期以来 ,该地区的专业音乐创作就 已发端,曾涌现一批优秀的 音乐家,他们在中国近现代 乐坛上具有突出的地位。改 革开放后,在岭南文化的滋 养下,大量优秀的作曲家持 续活跃在岭南大地,这当中 既有施咏康、廖胜京、李自 立等老一辈作曲家,也有陈 永华、房晓敏等和我同时代 的作曲家,还有很多更年轻 的作曲家,他们创作了众多 交响曲、协奏曲、艺术歌曲 、歌剧、电影配乐等各类体 裁的音乐作品,其中不乏艺 术性颇高的作品。 我出生在广州,并曾在 此地学习与工作。虽然我后 来到北京和纽约求学,然后 留在美国工作至今,但近些 年也时常回国参加各类音乐 创作、学术交流活动,深刻 感受到广州、香港在音乐创 作上的发展——作品数量越 来越多,演出活动愈发频繁 。不过到目前为止,在业界 尚未看到系统的、针对岭南 地区的、对当代作曲家群体 的广泛关注和对专业音乐创 作进行的梳理与研究。“岭 南地区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项目以岭南地区当代音乐创 作为关注点,通过对施咏康 、曹光平、陈永华等17位具 有代表性的岭南当代作曲家 进行访谈,对他们的音乐创 作历程、观念、思考等进行 记录,并对岭南地区专业音 乐创作的发展历史及岭南当 代音乐创作的现状、特点等 进行梳理和归纳。这显然是 一项工程浩大,但又非常有 必要和有意义的基础性研究 工作,共有30多位中青年学 者参与其中。这不仅对促进 岭南地区专业音乐创作和当 代音乐研究有所裨益,也对 推动整个中国当代音乐创作 与研究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 意义。 我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 院和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的讲 学活动和学术会议中与杨正 君博士有过交流,知道他对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一直抱有 研究热情。欣闻他编著的《 岭南乐韵:岭南当代作曲家 访谈录》即将付梓,看到新 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而且 是以岭南地区当代音乐创作 为主题,深感欣慰。正君博 士作为非岭南籍的青年学者 ,其在广州工作生活多年, 对岭南文化较为熟悉,能够 关注岭南地区当代音乐创作 ,或许也可以看作是开放包 容的岭南文化特征在音乐研 究领域的一种体现吧。 希望未来正君博士有更 多的研究成果问世,也希望 岭南作曲家们创作出更多优 秀的音乐作品,有更多的学 者关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 积极推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 的繁荣与发展! 祝贺《岭南乐韵:岭南 当代作曲家访谈录》出版!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陈怡 2021年6月 导语 本书通过对施咏康、曹光平、陈永华等17位具有代表性的岭南当代作曲家进行访谈,对他们的音乐创作历程、观念、思考等进行记录,并对岭南地区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历史及岭南当代音乐创作的现状、特点等进行梳理和归纳。这不仅对促进岭南地区专业音乐创作和当代音乐研究有所裨益,也对推动整个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与研究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后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 研究的推进,各学科研究领 域的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就 中国当代音乐研究而言,针 对某特定区域内包括作曲家 及其创作的研究已成为研究 热点之一。尤其是近十年来 ,不但有关某区域当代音乐 研究的各类项目立项数量快 速增加,而且期刊论文、学 位论文、著作等相关研究成 果也大量涌现。以广州、香 港等珠三角城市为中心的岭 南地区的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岭南乐韵:岭南当代 作曲家访谈录》是广东省教 育厅(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 重大项目(人文社科)2017年 度项目“岭南地区当代音乐 创作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 之一。研究过程中,由中青 年学者、作曲家、研究生组 成采访组,2~3人一组,分 别对施咏康、曹光平、钟峻 程、陈永华等20多位长期生 活在广东、广西、香港、海 南等岭南地区的当代作曲家 进行采访。访谈内容主要包 括:作曲家本人的音乐学习 和创作经历;代表性作品的 创作背景、创作构思、主要 技法和演出、录音等相关信 息及概况;作曲家对岭南当 代音乐及其发展的个人观点 和对岭南音乐创作人才培养 的建议,等等。之后,每位 作曲家的访谈和主要作品目 录由一位主采访人负责整理 成文字,并从中选出17位作 曲家的访谈,最终整理汇集 成访谈录出版。本项目的整 体研究思路和访谈录的结构 框架等由杨正君、相西源两 人共同讨论商定;绪论由杨 正君执笔;全书统稿由杨正 君完成。 在长达三年的研究过程 中,前后共30多人参与其中 ,除正式访谈外,还进行了 大量非正式的面谈、电话与 线上交流等,搜集、整理了 各位作曲家的作品乐谱、音 乐音频、访谈录音录像等一 批资料。作曲家对相关访谈 问题的回答以口述史的形式 将其创作思维、观念及具体 技法手段等与音乐创作相关 的方方面面加以记录。一方 面可以为后续的当代岭南音 乐文化及其相关研究保留口 述史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 为岭南当代音乐创作、表演 、传承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实 践参考和理论支持。 研究过程也是学习过程 ,项目组始终立足岭南,致 力于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由 于时间、精力以及突如其来 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限 制,难免留有遗憾,如雷雨 声、林品晶、杜鸣等曾经或 目前仍活跃于乐坛的岭南地 区作曲家,尤其是香港、澳 门地区的很多作曲家没有来 得及接受采访或尚未完成访 谈文本。曾宇佳、王珂琳、 陈思昂等青年一代作曲家们 也已经开始登上乐坛舞台, 他们必将成为今后数十年岭 南当代音乐创作的主力,理 应逐步纳入后续采访研究范 围。部分曾短期在岭南地区 生活或创作过岭南风格音乐 作品的作曲家也对岭南当代 音乐创作起到了不同程度的 推动作用。当然,还包括那 些以歌曲创作和流行音乐创 作为主的音乐家……这些在 岭南当代音乐发展过程中留 下足迹和做出贡献的音乐家 及其作品都将会是本课题后 续的研究对象,这部分工作 目前也已在稳步推进,拟在 后期结集出版。 此外,陈培勋、陈怡、 叶小纲等一些岭南籍作曲家 ,虽未长期生活在岭南地区 ,严格意义上已不属于岭南 作曲家群体,但在其部分音 乐创作中体现出岭南风格, 如陈培勋的高胡协奏曲《广 东音乐主题》、黄飞立改编 的混声合唱《我爱你,中国 》、陈怡的《中提琴协奏曲 ——弦诗》(1983)和叶小纲 的《广东音乐组曲》等。甚 至是并未在岭南地区长期生 活过的丁善德、储望华、谭 盾、刘谖、王宁、张千一等 作曲家,他们都曾不同程度 地关注过岭南音乐,采用过 岭南民问音乐素材,创作过 与岭南音乐文化相关的音乐 作品,这些虽然暂未包含在 本研究的范围之内,但也应 该被视为当代岭南音乐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 专题研究。 最后,要感谢为本课题 的按期完成和本书的顺利出 版提供支持与帮助的所有作 曲家们,感谢他们欣然接受 采访,并多次核对访谈初稿 和作品创作年表,这在很大 程度上保证了访谈录内容的 准确性与权威性,以便作为 后续研究的基础与参考资料 。 还要感谢著名音乐学家 赵宋光先生与著名作曲家陈 怡教授欣然应允为本书作序 ,他们的认可与推荐也是对 我们后续研究的支持与鼓励 。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张晋 升社长、策划编辑武艳飞、 责任编辑王辰月等在出版、 编辑等过程中的大力支持与 认真负责!感谢星海音乐学 院科研处、校领导及学校相 关部门、老师对本项目的关 心与支持! 杨正君 2021年5月 精彩页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音乐事业空前繁荣,专业作曲家群体不断壮大,他们创作了数量十分庞大的当代音乐作品,并频繁被各大乐队、剧团演出。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岭南地区,经过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助推了音乐创作的持续繁荣,涌现了一大批成长或生活于岭南大地的作曲家和优秀的音乐作品,他们成为推动岭南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岭南文化的滋养下,岭南地区的作曲家群体和当代音乐创作表现出了具有一定共性的区域特征。在区域文化研究趋热的大背景下,对岭南地区当代音乐创作进行系统性梳理研究就显得颇为必要。 一、当代音乐与区域音乐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明的不断繁荣,精神文化生活空前丰富,“音乐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当代艺术”体现的是艺术家基于当下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者置身的文化环境和面对的现实均为当下,其作品自然而然地会反映出当前的时代特征。作为当代音乐的创作者,即生活于当下的作曲家,也就必然会将自己对当今社会生活的感受融人其音乐创作当中,从而使其音乐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当代的音乐研究者,关注当代音乐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从音乐创作层面对当代音乐进行研究,对专业音乐创作实践和音乐发展潮流趋势的研判与引领等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且随着民族、地域的不同,文化类型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千差万别。岭南当代音乐正是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区域音乐文化类别之一。 所谓“岭南”是指“五岭”①之南,原是唐代行政区岭南道之名,指中国南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全境及曾经属于中国统治的现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现今的岭南则主要涵盖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些地区不仅地理环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从而在长期的繁衍积淀中孕育出独特的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支系之一,具有兼容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其以本土地域文化为根基,充分吸收了中原文化、外来文化、海洋文化,兼具开放与包容、传统与创新的多元化特征。 一般而言,在岭南地区流传的传统音乐都属于岭南音乐的范畴,岭南音乐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岭南画派一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岭南音乐产生于岭南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浓郁的区域文化特色,音乐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信息。 “岭南音乐文化,以其精短的体裁、通俗的形式,传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反映出南方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风采。”①同时,岭南文化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的特点,也使其对各民族、各类型音乐秉持开放态度,最终形成岭南音乐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以及融汇古今、勇于创新的文化品格。 岭南当代音乐作为岭南音乐文化的当代载体,正是在特定的岭南文化浸润下孕育而成的,其鲜明的时代性与区域性风格特征,使之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乐东渐以来,随着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与繁荣,一大批生长或长期生活于岭南地区的作曲家们,创作了数量极为可观的音乐作品,这其中有很大比例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岭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很多作品明显具有岭南文化特征与气质。将岭南当代音乐在审美、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的共性特征、趋势等进行梳理研究,对岭南地区当代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和进一步发展与繁荣,以及对包括岭南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等都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二、岭南地区音乐创作的肇始与发展 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岭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充分地体现在包括音乐创作在内的各艺术领域。萧友梅(1884—1940)、何氏三杰②、吕文成(1898—1981)、青主(廖尚果,1893—1959)、郑志声(1903—1941)、廖辅叔(1907—2002)、陈洪(1907—2002)、李凌(1913—2003)、黄飞立(1917—2017)等早期的岭南籍音乐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在音乐创作方面,任光(1900—1941)、冼星海(1905—1945)、马思聪(1912—1987)、黄友棣(1912—2010)、林声翕(1914—1991)、陆华柏(1914—1994)、陈培勋(1922—2006)、周书绅(1925—)、林乐培(1926—)等更是成为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为中国当代音乐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