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一本富有远见的书,一个大胆的未来愿景,一套迭代的社会体系,一份实用的抗衰指南 细胞与身体为什么会衰老?做对哪几件事就可以轻松延长寿命? 当退休年龄不再是60岁,而是65岁甚至更高时,每个人该如何从现在开始规划职业路径? 李嘉诚、巴菲特都在入场的“大健康板块”,普通人如何抓住投资风口? 教育所带来的收益期限拉长,子女储蓄和教育投资结构应该怎样配置? 世界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将发生怎样的巨大改变?这些又为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全书从三个角度——“衰老的科学原理”“如何实现长寿”“长寿时代的人生规划”出发,从根本上颠覆你的认知,改变你的思考方式,重塑你的行为轨迹。 这本书适合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保险公司、医药企业等决策者,企业家、投资人、政策解读者等关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意见领袖,以及关注抗衰、长寿、保健的大众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美]大卫·辛克莱(David A. Sinclair ),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因首次发现烟酰胺单核苷酸延缓衰老的作用而蜚声学术界,美国老龄化研究联合会会员。35项专利的持有者,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和荣誉(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内森·休克奖、埃里森医学基金会初级和高级学者奖、默克奖)。2014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大人物”之一。 目录 推荐序一 衰老与寿命的进化论/王钊 推荐序二 长寿时代的经济新格局/周春生 推荐序三 抗衰的科学之路/仇子龙 人物简介 术语介绍 事物比例 引言 奶奶的主祷文 第—部分 关于衰老,我们已有的认知 第1章 生命的时钟 第2章 寻找长寿开关 第3章 衰老是一种疾病 第二部分 健康跃升,科学给每个人的启示 第4章 长寿,从现在做起 第5章 混乱而有序的细胞世界 第6章 日新月异的抗衰老研究 第7章 智慧医疗加速到来 第三部分 长寿的意义,未来路在何方 第8章 人口大爆炸 第9章 长寿的意义 结语 迈向未来 致谢 注释 序言 衰老与寿命的进化论 王钊/清华大学教授 我们为什么会衰老?我 们可以不衰老吗?哈佛医学 院遗传学系的大卫·辛克莱 在其于2019年出版的新书 《长寿》中再一次提出了这 样的问题。 我与辛克莱是多年前在 美国波士顿科德角参加“细 胞衰老论坛”时相识的。后 来我作为访问教授到哈佛医 学院待过一段时间,正好与 辛克莱同在长木医学区的新 研究大楼里,其间交集并不 多。从其新著书名可以看出 ,这本书有两个核心概念, 一个是寿命(lifespan), 一个是衰老(age)。我们 先说一说寿命。 可以说,在地球上诞生 了生命,生命受环境的胁迫 而不得不进化、升级的同时 ,便也出现了死亡。而生与 死之间的时长便是我们通常 所说的寿命,可以说寿命是 始于生、终于死的一段时间 历程。所以从一开始,死亡 便是生命进化、升级的必需 之物,没有生死便不会有进 化,生命正是在生与死的迭 代中重复并更新着自然选择 、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这 就是寿命的本质。当然,随 着生命体的进化,寿命也有 了不同时长和诸多类型。死 亡是进化的前提,只要还在 进化,死亡就是必然存在的 。个体不会永生,因为自然 选择不会让它们在这个世界 上永生。 人们说到寿命,大部分 时候是指人类个体的实际寿 命,是说某个体实际活到了 多少岁。夭折、红颜薄命或 者英年早逝,寿终正寝或者 驾鹤仙逝,都是指一个人实 际的年龄,即lifespan;如 果是群体,就会称为某个人 群的平均寿命。其实寿命还 有一个概念,指“最大寿命” ,目前人类的最大寿命一般 认为是120岁左右。从有记 录的历史来看,基本上没有 超过120岁的人类。实际寿 命(或者平均寿命)与最大 寿命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 ,前者基本上是随机的,后 者则基本上是进化的结果。 我们说近200年来人类的寿 命大大延长了,或者通过各 种方法和措施延长寿命了, 基本上都指的是前者,而人 类的最大寿命在这个时间段 里并没有什么增长。 再进一步说,为什么生 命要有期限?为什么生命不 能永恒?因为进化的需要。 有生有死才有自然选择,才 能实现优胜劣汰,才能完成 进化升级,而永生意味着进 化的停滞。所以无论能活多 久,只要还在进化,死亡就 是必需的。那么为什么人类 的最大寿命约为120岁?为 什么不能是180岁?这个说 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 这与人体细胞的分裂次数有 关,正如薛定谔在其著名的 《生命是什么》中所说,“ 我的一个体细胞仅仅是我所 是的那个卵细胞的第50代或 第60代‘后代’”。人类的细胞 分裂次数约为50次,平均每 次分裂的周期约为2.4年, 那么人类的自然寿命大约就 是120岁。也有人认为哺乳 动物的自然寿命相当于其生 长期的5~7倍,人类的生长 期平均约为18年,那么自然 寿命理论上就是90~126岁 。《圣经·创世记》中,耶 和华说:“我的灵必不永住 在人体里面,因为他是血肉 之躯。他的寿命会有120年 。”传统的希伯来语会说:“ 祝你活到120岁。”古今中外 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记载都说 明了人的寿命极限大概就是 120岁。 再说衰老。与死亡不同 ,衰老不是进化事件,而是 被进化忽视的事件。但只有 当从进化的角度来审视衰老 的时候,你才能深刻领悟到 这一点。因此,对衰老的认 知和研究也需要放在进化的 视野下来进行。我们知道,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繁殖和 传承是其唯—的目的,因此 经长期进化、自然选择保留 下来的所有基因,以及机体 所有功能和资源分配(不仅 仅是能量分配),都是围绕 这一终目的作为支撑的。当 发育成熟、繁殖完成之后, 这些支撑因素就会被撤除, 这就是衰老的开始。有人认 为自然选择的力量在繁殖后 减弱了,其实就是它不再起 作用了,所谓“减弱”,不过 是自然选择惯性的虚影而已 。基本的进化动力的刹车, 使作为基因传递载体的机体 开始发生各种退行性的变化 ,而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 研究衰老,就产生了衰老形 成的各种理论,如组织器官 磨损理论、基因突变积累理 论、拮抗性多效基因理论、 可抛弃体细胞理论等,都从 不同的角度或层面阐释了衰 老现象的形成,后两种理论 更是融入了一些进化论的思 想。也有人以物理学的基本 定律来解释衰老,认为衰老 就是熵增的过程。但如果非 要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来阐释 衰老的话,熵增从出生就开 始了,而不是从成熟、繁殖 后才开始的。所以用熵增来 阐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或许 是妥当的,而单单把它用在 衰老的描述上就有些片面和 局限了。 如前所述,这颗星球上 进化出生命的同时,就有了 死亡。死亡是伴随进化而出 现的,是进化的产物,也是 实现进化的必要前提。与人 类进化的历史相比,从300 万年前能人诞生到现在,衰 老不过是近200年的事情, 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概念。 在这之前,人类的寿命不过 30多岁,超过40岁的就是 高寿了,非常罕见。因此, 对衰老与死亡要分别来认识 ,而且要从进化的角度来审 视。寿终并不一定是衰老的 结果,人类的祖先基本上都 死于被捕食、疾病 导语 本书全面揭示长寿时代的经济、投资、健康、教育、技术新生态。 一方面,这本书将提示工程、科学、医学、心理学、研究、音乐、娱乐和管理等重要领域的决策者,如何逐渐摒弃在现有人均寿命80岁的框架,而是用人均寿命100甚至120岁的框架,重新思考社会保障、教育培训、政治体制、医疗研发、资源重组。谁能够提前布局、合理规划,谁就走在世界的前列。另一方面,这本书提供了针对个人的可执行、可量化的健康指南:减少DNA的人为破坏如不抽烟(二手烟)、注意防晒、少照X光、少喝啤酒、少吃烟熏食品;提升增强SIRT的活性需要我们改变生活习惯,适当“自虐”,不定期给自己造点“苦头”,如间歇性断食、多吃植物蛋白、定期高强度锻炼、不定期暴露在寒冷和炎热中。 书评(媒体评论) 《长寿——当人类不再衰 老》是给当代人的生洁指南 。长寿一直是人类的愿望, 直到近几十年才得以实现。 不过,当今人类追求的不仅 是延长生命,还有活得更健 康,在老年时期保持青年时 期的身体状态。这本书从生 活方式、工作模式、消费习 惯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系统地 论述了人如何能够长寿,如 何能够保持健康活力。同时 ,它也系统地讲述了老龄化 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我们应该 采取的应对办法,包括投资 理财、防范风险等。这本书 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启发, 推荐大家仔细阅读。 ——吴军博士,文津图书 奖得主,硅谷投资人 辛克菜的讲述科学、严 谨,但平易近人、生动幽默 。书中给出了科学又实用的 建议,教读者如何保持年轻 、活力无限,如何未雨绸缪 地应对老龄化社会,以及如 何拥抱长寿科技,打破人类 现有预期寿命的限制。无论 是门外汉还是研究者,这本 书都能让你学在其中、乐在 其中,将衰老的开关握在自 己的手中。 ——韩敬东 北京大学前 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教授 我与辛克莱是多年前在 美国波士顿科德角参加“细 胞衰老论坛”时相识的。辛 克莱在其新著中发出了豪言 壮语:“终结我们所知的衰 老”,“我们将度过没有疾病 或残疾的人生”。《国际疾 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 增加了一个代号为MG2A的 病名——“Old Age”,也就 是“衰老”,并建议各国从 2022年1月1日起采用。既 然衰老是一种疾病,那么就 应该可以对它进行治疗,这 正是各种抗衰老疗法的法理 基础。 ——王钊 清华大学教授 长寿不单是医学和科技 的问题,更是经济和社会的 问题。《长寿——当人类不 再衰老》一书让我颇受启发 ,收获良多。我强烈推荐大 家阅读这本书,它不仅有助 于大家活得更健康、更快乐 、更长久,也能启发大家更 好地认识和思考未来经济、 社会、产业因人类预期寿命 延长而发生的巨大变革。 ——周春生 长江商学院 教授、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 基金会理事长 人类能长生不老吗?这 个想法貌似疯狂、荒谬,却 一直是科学家进行严肃科学 研究的课题。这本书从前沿 的健康科学到社会公共政策 ,探讨了从衰老到长寿的方 方面面,堪称一本出色的科 学人文书。拥有健康的身体 和心灵,是现代人渴求的目 标。如果你是一个希望健康 长寿的现代人,那么这本书 值得一读! ——仇子龙 中国科学院 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 中心高级研究员 这是一本富有真知灼见 、引人入胜的书,书中论述 了我们是如何衰老的,以及 人类能否战胜身体的衰老和 退化。在这本书中,辛克莱 就衰老科学领域一些基本的 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本书文 字优美、扣人心弦,值得通 读和反复研读。 ——悉达多·穆克吉 普利 策奖得主,畅销书《基因传 》的作者 这本书充满智慧、引人 入胜,指引我们深入思考对 每个人的未来都十分重要的 问题。 ——安德鲁·斯科特博士 ,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百岁人生》的作者 辛克莱用生动巧妙的手 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对未来 的大胆设想,在这个愿景中 ,人类能够减缓或逆转衰老 进程,过上更年轻、更健康 、更长寿的生活。 ——曹文凯医学博士,美 国国家医学院院长,杜克大 学医学中心首席执行官 精彩页 第一部分 关于衰老,我们已有的认知 第1章 生命的时钟 试想一下有这么一颗行星,它的大小类似于我们的地球,与恒星的距离也相似,自转稍快一点儿,一天约为20个小时。它被咸水浅海覆盖,没有陆地,只有一些星星点点的黑色玄武岩构成的岛屿探出水面。这颗行星的大气构成和现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不同,它被潮湿且厚重的大气层覆盖,充斥着有毒气体——氮气、甲烷和二氧化碳。 这里没有氧气,毫无生命迹象。 这颗行星就是40亿年前地球的模样。这里一片蛮荒混沌,炙热,火山遍布,电闪雷鸣,一切都处于不稳定状态。 但这种情况即将发生改变。火山热喷口散落在较大的岛屿上,水在火山热喷口旁汇聚成池。覆盖在陨石和彗星背面的有机分子落在干燥的火山岩上,此时这些分子仍然只是分子,但当它们溶解在温水池中时,因为水池边的干湿循环作用,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发生了。随着核酸浓缩,它们变成聚合物,就像海边水坑里水蒸发形成盐晶体一样。这个世界首次出现RNA分子,即DNA的前身。当水池再次被填满时,原始的遗传物质被脂肪酸包裹,形成微小的肥皂泡样泡沫——最初的细胞膜。 用不了多久,或许只要一个星期,浅水池就会被数万亿个充斥着短链核酸的微小前体细胞形成的黄色泡沫覆盖,如今我们称这种前体细胞为基因。 大多数原始细胞被回收利用,但有些细胞存活了下来并开始进化,拥有了原始的代谢途径,最后RNA开始自我复制。此时即是生命的开端。生命已经形成,那就是一些充满遗传物质的脂肪酸肥皂泡样泡沫,它们开始争夺支配地位。因为这里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所以只有最顽强的“肥皂泡”才能生存下来。 日复一日,这些微小的、零碎的生命形态开始进化为更加高级的形态,遍布于河流和湖泊之中。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挑战:漫长的旱季。在旱季,被这些“肥皂泡”覆盖的湖泊水位会下降几英尺,但雨季来临后,湖水又再次被填满。但有一年,受地球另一边异常猛烈的火山活动影响,雨季没有如期而至,云层转瞬即逝,湖水完全干涸,只留下一层厚厚的黄色硬壳覆盖在湖床上。 这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的生成不是由于每年湖水的涨落,而是因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残酷斗争。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为未来而进行的战斗,因为生存下来的有机体将是未来所有生物——古核生物、细菌、真菌、植物及动物——的祖先。 在这片垂死的细胞群落中,每个细胞都在极其有限的营养和水分中挣扎求生,尽其所能地回应本能的繁殖召唤,从而产生了一个独特的物种,我们称之为“麦格纳明星”(Magna superstes),它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伟大的幸存者”。 它看起来和当时其他的生物没有两样,但它具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它进化出了一种遗传生存机制。 在未来的亿万年里,将会产生更复杂的进化步骤,这种变化如此极端,以至于生命的完整分支都会出现。这些变化包括突变、插入、基因重组和基因从一个物种平移到另一个物种,这将创造具有双边对称性、立体视觉甚至意识的有机体。 相比之下,这一早期的进化步骤起初看起来相当简单,但这是一个回路,一个基因回路。 该回路是从基因A开始的,它是一位守护者,能够在艰难的日子里阻止细胞繁殖。这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在早期的地球上,大多数时候生存环境都很严苛。该回路中还存在一个基因B,它编码一种沉默蛋白。这种沉默蛋白在生存条件好的时候会关闭基因A,这样细胞就可以在且只在它和它的后代可能存活的情况下自我复制。 基因本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神奇。湖泊里的所有生命都有这两个基因,但使得“麦格纳明星”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沉默基因B发生了变异,这赋予了它第二个功能——协助DNA的修复。细胞DNA断裂时,基因B编码的沉默蛋白从基因A中被释放,以协助DNA的修复,从而开启基因A。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交配行为和繁殖活动将被暂停,直到完成DNA修复。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