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耽美(性别身份的魔方)/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马中红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耽美既独特又充满争议,热爱者嗑之如甘饴,忌惮者视之如洪水猛兽。本书从媒介文化实践和性别文化视角,对耽美文化史、同人和原创耽美文本、耽美女性群体、腐女的“神圣”和俗世空间、耽美的阶段式规范和日常化应对,以及资本缔造的耽美文化奇观进行了深描、解读和阐发。 作者简介 马中红,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新媒介青年文化研究、广告文化研究、品牌传播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江苏省优势学科子项目。新媒体艺术与创意文化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委托项目“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等。主编“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丛书(7种)、系列出版物《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年、2013年、2014年3种),出版专著《被广告的女性——女性形象传播的权力话语研究》《cospLAY,戏剧化的青春》。与陈霖台著《网络那些词儿》等。近年在《文艺研究》《外国社会科学》《青年研究》《现代传播》《外国文学评论》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耽美文化的源头溯寻 藏身于概念丛中的“耽美” 日本耽美文化发展小史 欧美粉丝小说中的耽美创作 耽美文化的中国之源 耽美文化媒介空间的嬗变 小书店:私享的小众亚文化 BBS/个人主页/论坛:野蛮生长的分享乐园 文学网站:耽美群体的大本营 IP化:被稀释后的亚文化 多元并存的媒介空间 耽美圈:一群自嗨的女孩 耽美爱好者画像 腐女:自贬与自嗨 “我们是一群自嗨的女孩” 双重粉丝:粉与被粉 “他者”眼中的腐女和耽美 耽美文本:世俗婚恋的复制者抑或颠覆者? 耽美文:“爱”的独特表达方式 性别幻想的集体书写 “远离同志” 女性的缺席与在场 阈限时空:游走在现实和想象之间 作为“阈限空间”的耽美文化 耽美文化特有的语汇系统 意义重构:从“日常”到“超越日常” 走向何处:分裂和内化 内化:当我们重返现实世界 阶段式规范与日常化应对 耽美文化:标量化和妖魔化 反色情淫秽的阶段式规范 耽美栖居地的自净化 共同约定:为了更好地存在 日常化举措 商业资本缔造的耽美文化奇观 商业出版物和同人志出版 付费阅读/收听的网络耽美小说和广播剧 IP变现,耽美影视化在痛与乐中前行 商业符号生产与耽美本真的剥离 被绑架的创作:版权纷争的驱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分访谈者资料 附录二 耽美大事记 后记 序言 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普 遍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 是人类社会文化结构中必 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相对于主流文化,青 年一代的文化以其青春性 、多变性和挑战性的特性 有别于位居社会主体地位 的成人文化;而相对于基 本认同主流价值的青年文 化,青年亚文化则具有非 主流、边缘性的“亚”文化或 “次”文化特征。事实上,青 年亚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 青春文化现象。就其实质 而言,它所反映的是成人 世界与青春世界、父辈一 代与子辈一代之间那种永 恒的矛盾和张力关系。在 不同的时空语境下,这对 关系往往以不同的方式表 现出来,譬如反抗、冲突 、偏离、协商、另类等, 但是,它所呈现的那种青 春期的迷惘、矛盾、寻觅 、冲动及身份认同的困扰 始终是青年亚文化的历史 宿命,无论社会的意识形 态如何统一和强大,这类 青年亚文化或多或少总会 以某些方式表现出来。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 诸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 动以及后来一些特殊时期 的青年学生运动,都在一 定程度上和从某个侧面显 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亚文 化征候。但就整体而言, 一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之前 ,现代中国的青年文化更 多的还是以认同和追随主 流文化、成人文化的方式 出现,那种典型的具有世 界普遍性的青年亚文化现 象并不突出。但是,伴随 着改革开放和中国与世界 文化的接轨,在短短40多 年的时间里,中国青年亚 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时 至今日,已经成了当代中 国青年文化和社会整体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 初的青年亚文化开始浮出 地表,在传统的媒介语境 中以各种个性化的另类形 象出现和发展,并得到社 会的理解和宽容,主要是 得益于经济体制转轨和思 想解放运动的话,那么, 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青年 亚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 上有赖于以互联网为标志 的信息技术革命,则是突 飞猛进的媒介技术对青年 日常生活的渗透和全球化 的必然结果。如今,20世 纪80年代形成的第一波青 年亚文化族群/类型已成为 追忆中的昔日辉煌,而新 媒介支持下的今日青年亚 文化才刚刚拉开序幕。令 人震撼的是,新媒介对当 今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无 论是在力度上还是在广度 上,都已远远超出了媒介 技术的层面,进而关涉到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特质 的变异及其走向,故而特 别引人瞩目。 从文化赖以生存的媒介 和技术环境方面看,当下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介 对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 渗透,开始明显地推动今 日中国的整体文化向开放 、民主和多元的方向转变 ,同时整体文化的存在形 态也在向“数字化生存”方向 转向。新媒介不仅为传统 文化类型的转型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而且催生了一 系列新的文化类型,其中 青年亚文化是最为突出的 景观。当各种各样的“客”, 例如博客、播客、闪客、 换客等轮番上场,当各种“ 社区”“论坛”喧闹于网上, 当IM(即时通信工具)、 SNS(社交网络服务)、微 博备受青睐,当网上购物 成为风潮,当“搜索”“自拍” “黑客”等所有这些网络技术 和文化实践成为青年亚文 化习以为常的社会参与及 其表达方式时,青年群体 正在演绎和展示着的,是 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虚 拟现实”。可以这么说,网 络媒介为中国当代各种青 年亚文化的外来接受、本 土生成与发展和迅速传播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式 、无边界、多媒介的物理 空间和相对平等、开放的 精神空间。如今,新媒介 已经成为中国青年亚文化 生长的肥沃良田和迅猛扩 张的异度空间,成为新型 青年亚文化传播的利器和 青年一代寻找同道、建构 文化族群和部落的文化场 域。 自2013年起,本人在苏 州大学传媒学院为新闻与 传播学研究生开设“新媒介 与青年亚文化”课程,每年 选修学生可达三四十人。 同人们在苏州大学新媒介 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的“读书部落”中研读媒介与 文化的经典学术著作,分 享青年亚文化研究心得, 这样的交流持续了十多年 ,极好地维系了我们之间 的友情合作。苏州大学的 青年学子积极参与读书活 动、课题调研、资料收集 和研究工作。与他们的交 流和协作给予我们源源不 断的新体验、新认知和新 观点。感谢十年来选课和 参与研究中心学术活动的 所有师生。希望青年亚文 化生生不息,我们的研究 也可永续! 马中红 2021年夏于苏州独墅湖 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