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孔、孟儒学的思想内容,进而总结提炼了中国儒学思想史发展历程、思想内容及其基本精神。 对孔、孟儒学思想的考察,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为基础。孔、孟的天命观均有本体论意义;而其人性论则和天命论一以贯之,有机统一。孔子敬畏外在天命,但或“远之”,或“不受”;他的思考中心落在“知天命”,即人类使命的认识和实践上。本书考察孔子人性论,认为他倾向于人性善说;孟子在孔子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人之性善”命题。在孔、孟看来,人性属于天赋,天赋予人做人成人的使命。孔、孟主张人性修养,要从外在规范、内在修养两方面入手;提倡文明教化,既重视德治和仁政,也重视学校教育、礼乐教化。我们还发现,中国儒学思想史的发展体现出“气”—“理”—“心”的螺旋式历程,人性论上凸显出德性论与气性论的交叉、融合发展;孔、孟儒学的思想内容,则有历史性、“一以贯之”、理想主义特点,都属于天人合一、内外合一、体用合一、主客合一的中道思维。 解剖孔、孟儒学思想,凸显孔、孟在中国儒学史上的主导地位,希望能助推中国儒学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作者简介 张茂泽,1965年3月生,四川广安人。四川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儒学史、中国宗教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研究,开设中国儒学史、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史、中国宗教思想史专题、中国通史专题等课程。指导毕业中国儒学史、宗教学、中国哲学方向硕士生和中国思想史博士生数十名。兼任西安周易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出版著作《道论》《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及其修订本、《马克思恩格斯学说要义》《中国诠释思想史论》《孔孟学述》《贺麟学术思想述论》《金岳霖逻辑哲学述评》《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集》《自强不息》《和而不同》,与人合著《中国思想史》上下、《中国思想文化史》及其修订版、《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中国历史十五讲》及其修订本、《民国学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等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论学术批评》、Confucius'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Ideas、《论马克思的思想史研究方法》等100余篇。 目录 第一编 孔子思想 第一章 孔子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 孔子的生平 第二节 历史条件 第三节 孔子的思想渊源 第四节 孔子与六经 第二章 孔子的世界观 第一节 “天命”论 第二节 人性论 第三节 理想人格的特征 第四节 朴素的人学辩证法 第五节 孔子天人关系思想的特点 第三章 人性修养论和文明教化论 第一节 “学习”思想 第二节 “仁”论和“礼”论 第三节 “德治”思想 第四节 教育思想 第四章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儒家人学思想的奠基 第二节 孔门弟子及其思想分化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冲突 第二编 孟子思想 第一章 孟子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 孟子的生平 第二节 历史条件 第三节 思想渊源 第四节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地位 第五节 批判诸子学 第二章 孟子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天命”论 第二节 “道”论 第三节 “人性善”说 第四节 “人性善”命题的意义 第五节 “养心”论 第六节 “仁政”思想 第三章 孟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编 孔孟之道总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中国古代形而上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中国古代儒家人性论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思想史论 第二章 孔孟之道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思想内容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孔孟儒学的思想结构 第三节 孔孟之道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孔孟之道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孔子思想的精神 第二节 孟子思想的精神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大约在2000年,三秦出 版社的李郁同志,约请笔者 撰写《中华二圣》一书,介 绍孔子、孟子的学术思想, 讲清楚他们二人之所以能够 被尊为圣人的原因,同时介 绍他们学术思想中所包含的 基本精神,以便读者朋友们 对传统儒学思想的优秀内容 有更多的了解和体会。笔者 感觉到,这个倡议非常好, 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中 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古老的文明逐渐向着一种新 的现代文明形态转型。在这 个转型过程中,中国逐渐成 长为工商业品的消费大国, 而且也进展成为思想文化的 “消费”大国。历史上的各种 思想,无论是中国的思想, 还是外国的思想,也无论是 学术(哲学、艺术、科学) 的思想,还是宗教的思想, 甚至是迷信观念,各种信仰 或信念,在广袤的中国大地 上,都找得到受众和“市场” 。笔者认为,这不是什么坏 事;即使有些人认为它是坏 事,作为大写的“人”,通过 我们自己不懈的努力,完全 可以改变现实状况,变坏事 为好事。我们努力的方向, 可以说就是“发扬民族文化 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 我们可以从文化哲学角 度看这个问题。近代以来, 中国逐步走向世界,古今中 西各种思想文化引介、进入 中国,在中国大地交流、交 融。我们推动中国现代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 好可以充分展示创造才华, 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哲学 家可以创造新的民族哲学, 艺术家可以创造新的民族艺 术,科学家可以发现新的科 学真理……在现代社会,新 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不 是矛盾或对立的。应该说,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基本特质 ,只是用中华民族文化形式 ,体现当代中国人追求的真 、善、美、用等真理。真理 是普遍的,但它总要以一定 的形式表现出来,民族文化 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当然, 除了中华民族文化这一表现 形式外,真理完全可以有其 他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它 还可以有非民族文化的表现 形式。中国人追求到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真理,用中华民 族新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 这应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 中国特色”之所在。这时, 面对大自然,面临艰难困苦 条件,我们的言行活动,可 以更加合情、合理、合时代 ,自觉实现人的价值,彰显 人的尊严。我们传播中华文 化,学习外来文化,可以并 行不悖,让中外文化在建设 社会主义实践中平等地交流 互鉴;我们对外交往,处理 国际政治关系、国际经济关 系、国际文化关系,也能更 加自信、自尊,而又有虚怀 、宽容心态。 我们也可从建设中华民 族精神家园角度考虑这个问 题。历史上,现代社会,广 大人民群众对于自己人生的 意义和价值,都非常关心, 对于自己作为人的精神家园 ,都有内在的需求。而在社 会文化转型时期,在不同文 明频繁交流互鉴的环境中, 这种需求更为迫切。我们依 然迷信,或者信仰宗教,还 是信仰有理性的学术思想呢 ?这是令人不能回避的重大 问题。现实中,不少人通常 自发选择,来不及进行理性 思考;但人文学者就不能“ 日用而不知”①,冥行而妄 作。一些学者沉溺于故纸堆 ,自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劳动人民的精神家园需要 置若罔闻。一些群众沉溺于 迷信,或者信仰宗教,我们 却闭目塞听,依然故我,对 劳动人民的精神需要冷漠以 待,放任自流。扪心自问, 我们作为人文学者,就毫无 愧疚,心不会痛吗?我们只 有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总 结中外古今历史上的思想成 果,结合人民的生产生活实 践体验,对人民群众关心的 现实迫切问题,及时给予解 答,才不会辜负人民群众的 期望,尽到自己的天职。研 究人文学术,也要做到符合 人情,符合真理,符合时代 潮流。努力依靠理性的社会 实践和学术研究解决人的信 念问题,建构新的历史时期 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这既 是人文学者的天职,也和孔 孟之道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 。 二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 ,诞生了许多学派。这些学 派提供了不同的价值标准, 树立了各自有异的理想人格 。不仅儒家有圣人,道家道 教有其圣人,佛教、伊斯兰 教、西方的基督宗教也有他 们的圣人。①因为一种比较 成熟的学术思想体系或价值 观,都有它们的理想人格, 当然也都有它们的圣人。直 接称孔孟为中华民族的圣人 ,是否合适呢?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 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被时人和 后儒尊为“圣人”。 …… 需要注意,孔子从未自 称“圣人”②,孟子也没有自 称“亚圣”。孔子、孟子两位 学者,被后人尊为圣人,这 是历史事实。本书希望以孔 孟之道为主,结合其为人为 学精神,提供一合理的解释 。解释是一个历史过程,解 释史就是真理进入人内心世 界流淌绵延的历史。在人文 学术思想领域里,大家都爱 智、求道、追求真理,但真 理是活的灵魂,不是死的材 料。任由我们装修、打扮, 揉来揉去的,绝不是真理。 真理也不是放在超市里的商 品,可以任由我们像顾客一 样,挑挑拣拣,选来选去。 真理是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