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28岁的丹麦破落贵族布里格,他浪迹巴黎,写下七十一篇札记。手记可粗略分为三大部分:布里格的巴黎印象、童年回忆,他对认知、写作、时间、存在和历史反思。小说的很多片段直接取自里尔克的书信和日记。在里尔克的原始手稿中,首末两节分别存在其他版本。这些原始材料国内至今还有没有译本,因此也会补充到正文之后。
本书是里尔克小说的注疏版,小说原文约10万字,注疏版总字数超过30万字,添加了大量研究文献和解读,有利于中文读者及相关研究者更好地理解里尔克的文学创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注疏版布里格手记(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奥)里尔克//陈早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28岁的丹麦破落贵族布里格,他浪迹巴黎,写下七十一篇札记。手记可粗略分为三大部分:布里格的巴黎印象、童年回忆,他对认知、写作、时间、存在和历史反思。小说的很多片段直接取自里尔克的书信和日记。在里尔克的原始手稿中,首末两节分别存在其他版本。这些原始材料国内至今还有没有译本,因此也会补充到正文之后。 本书是里尔克小说的注疏版,小说原文约10万字,注疏版总字数超过30万字,添加了大量研究文献和解读,有利于中文读者及相关研究者更好地理解里尔克的文学创作。 作者简介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德语诗人,也用法语写作。出生于布拉格,生活在慕尼黑和柏林,并曾旅居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及法国。著作丰富,包括诗歌、小说、书简,代表作《杜伊诺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给青年诗人的信》等。因白血病逝世,葬于瑞士。 目录 01. 巴黎印象 02.噪声 03.静寂 04.学着看:“内在” 05.学着看:脸 06.主宫医院 07.批量之死 08.祖父之死 09.“自己的死” 10.离家 11.秋日清晨 12.“完满” 13.“构图” 14.追问 15.克里斯蒂娜·布拉赫 16.诗人·渣滓 17.塞纳河边的小铺子 18.盲人·残墙·垂死者·“祈祷” 19.硝盐院 20.所有丢掉的恐惧都回来了 21.舞蹈病患者 22.信稿 23.夜 24.贝多芬 25.喂鸟人 26.易卜生 27.妈妈的恐惧 28.英格博格和狗 29.“手” 30.童年的病 31.童话·索菲 32.镜前 33.妈妈的死 34.画廊 35.小埃里克的肖像 36.祖母 37.阿贝罗娜 38.壁毯 39.离家的姑娘·女人 40. 改变 41.花边 42.舒林家 43.生日 44.“真正的讲述” 45.穿心 46.克里斯蒂安四世之死 47.畏死 48.阿尔弗尔斯和胡安-迪奥之死 49.邻居:尼古拉·库斯米什 50.邻居:医学生 51.盒子·孤独者 52.诱惑 53.孤独者 54.伪沙皇 55.大胆者查理 56.阅读 57.贝蒂娜 58.女人?圣人 59.卖报盲人 60.苍白、变老的姑娘 61.疯子查理·若望二十二世 62.14世纪 63.“既非在者,亦非演员” 64.奥朗日剧场 65.杜丝 66.爱者 67.爱超越死 68.怪人·萨福 69.威尼斯的女歌者 70.第三者:基督 71.浪子 未发表手稿开头初稿 未发表手稿开头二稿 小说结尾初稿 小说结尾二稿 附录 1903年8月18日给莎乐美的信 孤独者片段 1907年10月4日给克拉拉·里尔克的信 1907年10月19日给克拉拉·里尔克的信 1908年9月4日给克拉拉·里尔克的信 1911年12月28日给莎乐美的信 1915年11月8日给洛特·海普纳的信 胡莱维奇问卷(1925年11月10日) 问卷[……] 手记大事记 手记形式略述 参考书目 后记 导语 《布里格手记》是诗人里尔克平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由71节看似各自独立的片段式随想拼缀而成。小说的主人公是28岁的丹麦破落贵族布里格,他浪迹巴黎,写下71篇札记。 本书是汉语学界首部注疏版的《布里格手记》,原文经由德语原文直译而来,注疏性文字是原文的两倍多,此版本通过对里尔克的书信、日记、手稿文献的疏解和研究,将文本形态分为【正文】【参考】和【解读】几大板块,装帧设计上,以双色印刷,精装面世,无论相关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将会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后记 2014年初,经过与两位 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 卫茂平教授和德国波鸿大学 (Ruhr-Universitat Bochum )的卡斯滕·蔡勒(Carsten Zelle)教授——几番讨论, 我最终把自己博士论文的课 题确定为,解读里尔克的《 布里格手记》(以下简称《 手记》)。 这是一部我已多次阅读 却仍徘徊其外的书。《手记 》的世界仿佛幽海,平静字 面下,意义暗潮汹涌,它让 人不安,也给人以安慰,它 的旷远和深邃,让人费解, 也充满诱惑。潜泳般的阅读 ,是呼吸的反复调整,唯有 耐心,才能对抗焦躁的浮力 。为了让自己缓慢下来,静 (尽)心地去触碰《手记》 中的怕与爱,我决定暂时放 下论文,把这部片段拼接的 伪长篇、这部不讲故事的伪 小说,从德语翻译成汉语。 6个月后,译文杀青了。 也许是命运的眷顾,这 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涩译 稿,让我结识了“六点”的倪 为国老师和彭文曼编辑,并 意外地在2015年出版了我 的第一部译著。更重要的是 ,这看似漫长的一字字打磨 和转换,为我进人文本研究 提供了扎实的准备和最直接 的路径。接下去的论文写作 ,远比想象顺利。如果说, 繁华却冷漠的巴黎,曾让28 岁的诗人看到生命的弹性, 诗人纯净、细腻的文字,则 让当时28岁的我看到文学的 无限可能。碎裂的完满,留 白的密度,词与物的重生, 虚实、生死和时空的流动— —里尔克一次次打破日常语 言对概念的禁锢,甚至打破 了传统小说本身的形式,而 理解,正是在片段与整体的 反复循环中,从诸多晦涩、 反常和不确定中乍然涌现。 2016年5月,博士论文答 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主席 、复旦大学的魏育青教授鼓 励我说,可以考虑以论文为 基础修改出一本专著。几乎 同时,“六点”的倪为国老师 读过我的论文后,也建议我 把论文内容与里尔克的文本 结合,尝试写一部注疏式的 研究著作。遵照两位老师的 指点,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 琐事之余,不断对论文内容 进行甄选、增删。惭愧的是 ,由于我个人的怠惰和愚笨 ,直至2019年末才最终定 稿。我的第一部研究作品以 著和疏的形式问世,让我有 信心未来完成对博士论文的 一次蜕变和再创造。 里尔克用6年时间完成他 唯一的长篇小说,我也用了 6年,才渐渐熟悉了小说的 主人公马尔特·布里格。然 而,即使熟悉到能够背诵《 手记》的某些段落,他仍然 是个模糊的陌生人,我仍然 不敢太过亲昵地直呼他的名 字马尔特。在他的疏离和我 的尊重之间,始终存在着不 可消弭的距离,这距离,是 让我顺应翻译惯例、以姓氏 布里格人书名的原因所在。 必须提及的是,《手记 》汉译本和注疏版前后两书 的封面均由设计师姚荣设计 ,前者以墨绿净色作底,面 封中上方人工手贴一枚藏书 票,暗合马尔特回忆过的一 本“绿色的小书”。后者更像 一本厚厚的笔记,同样参照 马尔特的描述,封面设计为 “用泛黄的、象牙色皮面装 订的本子”,并虚化里尔克 的一页手稿作为背景图案。 注疏版《手记》内文版式由 设计师刘怡霖特别设计,既 区分小说正文与注疏研究, 又兼顾读者的阅读体验。设 计师反复推敲、数易其稿, 此过程绞尽脑汁。三言两语 ,无法概括姚荣、刘怡霖两 位老师的良苦用心,只能在 此聊表谢意。 因里尔克而结的缘,不 仅是诸位包容的恩师和读者 。2019年初夏,我在德国 的施特拉伦(Stmelen)开 会时偶遇一位同为里尔克译 者的匈牙利老人,他得知我 译过《手记》,欣喜地给我 讲了一段年轻时的趣事:当 年他带着自己的译本去拜访 里尔克的女婿,本以为会被 问及里尔克在匈牙利的接受 情况,没想到,后者翻开一 页书,对着灯光仔仔细细看 了一会儿,随后不满地说, 纸质不太好……。讲到此处 ,须发皆白的老人孩子似的 开怀大笑,透露秘密一般小 声告诉我:你知道吗,里尔 克的女婿是个造纸商啊。我 想,倘若有类似的情景,这 本注疏版《手记》一定会受 到称赞——当然,这种称赞 与我无关,而是属于为这本 书的出版付出心血的每个人 。 陈早 2022年3月,于深圳 精彩页 01 巴黎印象 9月11日,图里埃大街! 那么,就是说,人们来这儿是为了活,我倒是认为,会在这儿死。我出去过。我看见了:一些医院。我看见一个人,摇晃着,倒下。人们围到他身旁,省了我看到其他。我看见一个怀孕的女人。她艰难地挪步,沿着温吞吞的高墙,时不时摸一下,好像为了让自己确信,它还在。是的,它还在。后面呢?我在地图上找:产科医院。好。有人将为她接生——有人会的。再往前,圣雅克大街’,有圆顶的高大建筑。地图上说是慈悲谷,军医院。其实我不需要知道,但也无妨。小巷开始从四面八方散发气味。能闻出来的有,碘仿,炸薯条的油,恐惧。所有城市在夏天都有味。接着我看到一幢奇怪的白内障似的房子,地图上找不到它,门上却还能依稀读出:夜容所”。入口旁是价格。我读了下。不贵。 还有呢?一个孩子在一辆停下的童车里肥胖,发青,额上有明显的疹子。显然已经退掉,不痛了。孩子睡着,张开嘴巴,呼吸着碘仿、炸薯条、恐惧。现在就是这样。关键是活着。这是关键的。 02 噪声 那我不能不开窗睡觉。电轨咆哮着穿过我的小屋。汽车从我身上开过。一扇门关上了。某处有块玻璃当啷摔下,我听见大碎片大笑,小碎屑嗤笑。突然,另一边,沉闷内敛的噪声,在房子里。有人上了楼。走着,不停地走。在那里,久久地在那里,走过去。又是街上。一个女孩尖叫:闭嘴,我不愿意了)。电车亢奋地驶来,开过去,开过一切。有人在叫喊。人们跑着,追着。一只狗叫起来。多放松啊:一只狗。快到早上,甚至有公鸡打鸣,这是无边的宽慰。我一下子睡着了。 03 静寂 那是响声。但这里有更可怕的东西:静寂。我相信,大火中有时会出现这样极度紧张的时刻,水柱落下,消防员不再攀爬,没有人动。黑墙角悄然从上方移出,高墙斜下,后面火光冲天,无声无息。一切都立住,耸起肩,锁上眉头,等着那可怕的一击。这就是此处的静寂。 04 学着看:“内在” 我学着看。不知为何,一切都更深地进入我,并不在素来终止处停留。我有一个内在,我对它一无所知。现在一切都去了那。我不知道会在那发生什么。 我今天写了封信,此时才注意到,我在这刚过了三个星期。别处的三个星期,比如说在乡下,可能就像一天,这里却是几年。我也不会再写信。我为什么要告诉某个人,我变了?如果我变了,就不再是曾经的我,如果我不同于迄今的那个,就显然没有熟人。给陌生人,给不认识我的人,我不可能写信。 05 学着看:脸 我说过吗?我学着看。是的,我开始了。还很糟。但我会抓紧时间。 例如,我从未意识到有多少张脸。有许多人,但脸更多,因为每个人都有好几张脸。有些人,常年戴着一张脸,它当然会被用坏、变脏,在皱纹处断裂,松下来,像旅途上戴的手套。这是节省、简单的人;他们不换脸,甚至不清洗。这就够了,他们说,谁又能举出反例?现在自然要问,如果他们有好几张脸,其他那些怎么办?放起来。他们的孩子会戴。也有可能,他们的狗戴上出门。为什么不?脸就是脸。 另一些人,一张接一张地戴上脸,快得毛骨悚然,又把它们弄坏。最初他们以为用之不竭,但还不到40岁,就已是最后一张。这当然是悲剧。他们还不习惯爱惜脸,最后一张在一周内就磨破,有了洞,许多地方薄得像纸,渐渐露出衬底来,非脸(das Nichtgesicht),他们就这可这个女人,这个女人:她完全蜷缩着,前倾在手上。这是田园圣母院大街’的街角。一看见她,我就开始放轻脚步。穷人们沉思时,不应打扰。也许他们真会想到什么。 街上太空了,空旷百无聊赖,抽走我脚下的步伐,四处敲打,这一下,那一下,像是只木鞋。女人吃了一惊,弹起身,太快,太猛,以至于那张脸留在掌中。我能看到它躺在手里,它的空壳(die Hohle Form)'。我极力挣扎,停在手上,不去看撕下来的东西。从内里看一张脸,我不寒而栗,但一个赤裸、受伤、无脸的脑袋更让我恐惧。 P5-1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