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她们和她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安小庆//林松果//李斐然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她们和她们》是《人物》杂志的女性报道集,既呈现独特细腻的个体生命经验,也关注结构层面的变化及其影响。三位作者走近那些多姿多彩、经历各异的主人公,探寻她们的生活与心灵,描述她们的爱欲与梦想、迷惘与挣扎。女性作者在书写女性故事的同时,也勾画出自身的生命图景。从无声到有声,从陌生到相逢,从一个人抵达另一个人,这些散发着光与热的文字,让共鸣发生,让理解实现。 作者简介 安小庆,四川凉山人,彝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代表作有《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平原上的娜拉》等。 目录 序一 迷思与守望 序二 她们和她们 一 平原上的娜拉 自由之路,《半边天》往事 龙丹妮:酒神带领众人狂欢 一艘自己的涉渡之舟 二 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 免费HPV疫苗,一座城市给女孩们的礼物 前妻 外婆在厨房写作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三 审判一个新手妈妈 张弥曼:只属于极少数人的夜晚 旁观者的谜 序言 迷思与守望 2019年,《人物》杂志 的安小庆辗转联系到我,表 示她想采访我,谈谈《半边 天》,还想采访《半边天》 中的一些重要嘉宾,比如刘 小样。我回复说,节目早已 改版,《半边天》已是10多 年前的事,而刘小样,我与 她失联快20年了。在安小庆 的一再拜托下,我答应刘小 样的地址我找找看。其实我 没找,因为我知道找不到。 这一类的采访要求我也碰到 过不少,一般会知难而退, 没有下文儿。 过了一段时间,安小庆 又联系我,见她不打算放弃 ,我只好答应。虽然我找不 到,但也许我可以去找当年 和我一起拍摄采访刘小样的 同事,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 线索。 又过了一段时间,安小 庆再联系我,我见她实在认 真,只好告知:“同事手里 也没有线索,但你别着急! 我再想想办法。”这次我也 认真了,我拜托了一位同事 ,请她把多年前涉及刘小样 的日常节目和“三八”特别节 目全部调出来,逐个镜头地 搜,看看能否找到任何地理 标识。然后,我无奈地告知 安小庆,只搜到刘小样所在 县的名称,其他一概没有, 这个采访恐怕做不了了。 再后来就是安小庆联系 县妇联继续寻找线索。然后 她从广东跑到陕西乡村找。 然后她找到了刘小样并做了 深入的采访。再然后就是我 背上《半边天》时代的几十 期节目光盘,与安小庆见面 ,在一个咖啡馆儿里,从中 午谈到晚上,有问必答、有 求必应。这时候,距离她第 一次与我联系采访,已经过 了大半年。她是采访过我的 人里最认真的,我当然回报 她以应得的尊重。 多年前我要采访一个叫 Rose的英国女子,她长期 生活在大凉山一带极偏僻贫 困的深山里,帮助那里的农 民脱贫。她被朱镕基总理称 为“中英友好的玫瑰”。当我 好不容易找到“玫瑰”时,“ 玫瑰”态度极其冷淡:“我的 工作,你们拍不了;我去的 地方,你们去不到。”就开 着她装了防滑链的越野车进 山了。我和同事冲上临时从 县城租来的一辆破旧不堪的 面包车追了上去。西南的万 仞高山呀,一面绝壁一面怒 涛,处处塌方处处泥潭。面 包车陷在泥里开不动,我们 就扛着机器连滚带爬地翻山 。我一生唯一一次被活活吓 哭,就是在这里。从清晨到 下午才爬到了她的工作点儿 。看到一身泥的我们,“玫 瑰”忽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她接受我们的一切拍摄要 求,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甚至连下山后该去哪里吃一 个蛋炒饭就泡菜,再去哪里 买一包炸土豆裹辣椒面儿, 都嘱咐到了……临分手,“ 玫瑰”告诉我,想采访她的 人很多,但从没有人能翻越 大山,进到她的工作点,我 们是唯一的!以我们的装备 ,应该做不到。 如果你想得到信任和尊 重,你得先做到,你承担你 付出你尽全力,其他交给命 运和上帝。它们会给你答案 。这个规则当然不限于我和 安小庆,也包括所有女性。 如果我们想得到尊重,在这 个世界还不习惯尊重我们的 时候,我们必须尽力承担和 付出,庄重而有尊严地承担 和付出,须知信任和尊重是 讨要不来的,吵闹也无济于 事,只能自己去赢得。其实 这个规则也不仅适用于女性 ,它适用于所有人。 主持女性节目、研究女 性课题二三十年,对女性的 处境包括不公平的处境,倒 是越来越能理解。毕竟男性 运转这个世界超过5000年 ,而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却是 工业革命之后的事,至今不 过100多年而已。以100年 追赶5000年的步伐,女性 走得不可谓不快,爆发出的 能量不可谓不强,这个世界 不算不给机会,男性的承受 力、接纳度也可算差强人意 ……站在历史的高处看, 100年不过眨眼之间,太短 太短,连个启蒙都完不成, 此时就向历史要个完美的结 局,必然是求而不得、徒增 烦恼。可当我的目光从历史 的长河推近到一个个生命, 几十年间接触到的那些女性 ,她们的痛苦、委屈、迷茫 、抗争,又真切得让人心疼 !毕竟历史的一瞬就是她们 的一生,谁又愿意白来这个 世界一遭?我们只能一边理 解,一边不甘;一边接纳, 一边改善。 《人物》不是一本女性 刊物,但它对女性话题的研 究、女性话语的表达、女性 处境的书写,都十分精准! 仅就这本书而言,从顶层设 计试验、性别问题纳入决策 主流,到个体生命的性别困 境与性别抗争,再到女性本 体的内在探索和历史传承, 都有严谨、深入又真切动人 的表述,连公共厕所坑位比 例、公交车手把杆儿高度这 类细小而专业的性别问题, 都有思索和涉猎,作为非性 别专业出身的作者,她们真 的是非常优秀! 同时,作为非专业性质 的写作,她们的关注点会随 时溢出性别话题之外,带给 我们更丰富的思考。比如宋 小女的故事,那是个女性故 事而不是个性别故事,其背 后的复杂有趣,关乎人性, 而不仅仅关乎女人性。 人性是多么复杂呀!尤 其在这个瞬息万变、喧嚣杂 乱的时代。当我赞叹刘小样 的敏感多思的时候,我同情 的又是她的丈夫,所以我常 对小样说:“要跟你这么个 内心骚动不宁,总是不认命 ,不好好过日子的媳妇儿相 伴一生,老王也不容易!” 当我钦佩龙丹妮那如同 导语 这些故事里的女性,她们年纪不一,个性迥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但她们都曾拥有希望与梦想,也曾遭遇困顿与打击,承受着身体的疼痛与精神的挣扎。最重要的是,她们都在尝试面对自己,忠于自己,成为自己。女性作者将自己作为方法,走近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人,打量一颗颗明暗交织的心灵,发掘每个女性的复杂与细微之处。她们写下的故事宛如一座座桥梁,连接起了被访者、读者还有她们自己。原本独自跋涉的女性,借由文字彼此看见,相互抵达,一同走在探索自我与世界的路上。 书评(媒体评论) 女人的故事,属于女性 的生命的篇章。娓娓道来中 的张力,平实默契间的低吟 。女性笔下的女性,你的素 描,我的心影。沉稳从容的 文字,如细密的网打捞起平 凡、疼与欣悦的时刻。 ——戴锦华(学者) 我们总能在他人的故事 里看到自己。希望每个女人 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而 不是他人指定的人生。 ——郭柯宇(演员、歌手 ) 在《她们和她们》这本 书里,可以看到很多“用力” 活着的女人,有的为生活, 有的为理想。唯一相同的是 ,她们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 ,忠于自己,不辜负生命中 的每一个瞬间。我,也要努 力做这样的人。 ——孙俪(演员) 《她们和她们》是一群 女性的故事,书写者和被书 写者都是女性。她们真实、 敏锐,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 有着无可替代的洞察。她们 的故事值得细细打量。 ——李一诺(“一土教育” 创始人) 性别的视角一旦获得, 便难以再失去。如果它带来 的是希望,那么通向这希望 之路荆棘丛生;如果它带来 的是痛苦,那么我们宁愿被 这痛苦刺得更加清醒,而不 肯返回未获启蒙的温柔之乡 。 ——随机波动 StochasticVolatility(中文播 客) 精彩页 平原上的娜拉 失踪的女人 张越一直在等一个女人的电话。差不多十年了,那个号码再也没有打来。 第一次接到女人的电话,还是遥远的2001年的秋天。那时,世界还笼罩在千禧年乐观和浪漫的余晖中。那是《半边天》栏目开播的第六年、女人结婚的第十年。 距离北京1100公里的关中平原深处,电话从一座簇新的红砖院落中拨出,由《半边天》栏目组的策划王峻接起。此前大半年,这个农村女人给栏目组写来数封长信。在其中一封信中,她写道: “在农村,有钱可以盖房,但不可以买书;可以打牌闲聊,但不可以去逛西安。不可以有交际,不可以太张扬,不可以太个性,不可以太好,不可以太坏。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你要打破它,你就会感到无助、无望、孤独,好像好多眼睛在盯着你。不需要别人阻止你,你会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这些规矩。” 王峻对这封信赞叹不已。他揣着这封信,激动地在办公室里,见人就读。在另一封来信中,女人描述了自己生活的地方: “夏有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秋有青纱帐一般的玉米地……可是我就是不喜欢这里,因为它太平了。” 来自平原陌生女人的书信和电话,震惊了栏目组的每个人。在《半边天》诞生的最初几年,观众看到的多是都市女性的故事,鲜少听到来自村庄和边地的女性声音。女人在来信中所写的,也与过去农村妇女的主流叙事殊为不同。 《半边天》主持人张越和同事们敏感地捉住了这个声音。2002年3月23日,《我叫刘小样》在《半边天》周末版播出。那是观众第一次在国家电视台的平台上,听到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内心的呐喊。 在北地冬季的漫天风雪中,刘小样穿着一件大红的外套,坐在灰黄一片的天地和田垄间,向张越讲述她对生活和所处世界的诸多不满: “人人都认为农民呀,特别是女人,她就做饭呀,她就洗衣服呀,她就看孩子呀,她就做家务呀,她就干地里活儿呀,然后她就去逛逛呀,她就这些……你说做这些要有什么思想,她不需要有思想。”刘小样咬咬牙,“我不接受这个。” “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我就很满足。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就很好了。我不满足这些的,我想要充实的生活,我想要知识,我想看书,我想看电视,从电视上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因为我不能出去。” 所有看过那期节目的人,都记住了电视机里那个始终微微抬高着下巴,做出不服从的姿态,颧骨处的皮肤发红,像是正发着一场高烧的红衣女人。 在21世纪之初的北方平原,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最厚重的核心地带,刘小样忍受的,是“一种奇怪的躁动、一种不满足感、一种渴求”。 这种来自女性的悸动和渴望,第一次为世人所关注,是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作家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一书中,刺破历史文化语境形塑和压抑下的美国郊区主妇神话。 “当她整理床铺时,当她去商店买日常用品时,当她选配沙发套子时,当她跟孩子们一块儿吃花生酱夹心面包时,当她开着汽车去接送童子军的小家伙们时,当她夜里躺在丈夫身边时——她甚至不敢在心里对自己发出无声的诘问:‘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 来自中国北方平原的农村妇女刘小样,在半个世纪后,发出了同样的呼喊和不甘。 这不仅仅是一个农村选题,或者一个女性选题。穿过性别、地域、阶层的阻隔,刘小样的表达,是对“人”的本质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越觉得,“刘小样既是她自己,又是我们每一个人——她是‘一个人’,同时她也是全世界”。 《我叫刘小样》因此成为《半边天》最著名也影响最深远的一期节目。“刘小样”这个名字,从北方的平原走出,成为不同世代观众心中的一个暗号,在之后的20年里,不断引发识别和回响。 刘小样和张越,两个同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生存环境截然不同的女性,因为20年前那场风雪中的对话,成为之后彼此生命的观察者和参与者。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