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题为“超越历史的见证”,设有理论与经典读解、基督教思想家研究、基督教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国文化与基督教对话以及学术动态与研究综述等专栏,力图为国内外以及教俗两界的学者提供一片开放的园地。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超越历史的见证(第47辑2022春)/基督教文化学刊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主题为“超越历史的见证”,设有理论与经典读解、基督教思想家研究、基督教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国文化与基督教对话以及学术动态与研究综述等专栏,力图为国内外以及教俗两界的学者提供一片开放的园地。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目录 编者絮语:列维纳斯、德里达与布朗肖:历史沉默深处,或历史之外的见证 一、道无常名:理论与经典解读 奥古斯丁的神圣之爱 见证的诠释学 记忆、再现与行动——作为文化创伤见证的摄影机 二、浑元之性:基督教思想家研究 “事件诗学”的序曲——卡普托疏解“克服本体一神学” 从宗教到基督宗教——巴特早期神学中的宗教与基督宗教(1910—1920) 终结“诉讼”的土地测量——论阿甘本对卡夫卡的解读 三、静观物色:基督教文化与文学研究 记忆与身份——《创世记》第17章 中的族长应许 弗莱论文学与终极关怀 贝纳尔多与基督教艺术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异教世界 四、法浴水风:中国文化与基督教对话 圣化世俗——施礼华的成圣修行观刍议 五、罄集明宫:学术动态与研究综述 文学中的“终极关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比较文学与宗教研究”圆桌论坛综述 征稿启事暨匿名审稿制度说明 序言 列维纳斯、德里达与 布朗肖:历史沉默深处, 或历史之外的见证 汪海 书写的人无法撇开艰 难的职责。确切地说,今 天,书写者应该服务的不 是历史的制造者,而是历 史的承受者。 ——加缪,1957年诺 贝尔文学奖晚宴致辞 书写,当然,就意味 着放弃,放弃联系,放弃 姓名,同时又不是放弃, 而是宣告,欢迎那不在场 的,却又意识不到那不在 场者——或者,通过文字 ,在文字内含的缺席中, 书写成为与无法记忆之物 的联系,成为对不可感受 之物的见证。 ——布朗肖,《灾异 的书写》 20世纪90年代,美国 比较文学学者菲尔曼 (Shoshana Felman, 1942一)和法国历史学家 维韦约卡(Annette Wieviorka,1948一)相继 提出,自二战结束尤其犹 太人大屠杀的真相被披露 后,我们已进入“见证的 时代”(英:the ageof testimony,法:l'ere du temoin),“见证已然成为 我们与时代事件之间至关 重要的关联方式”。从口 述史的兴起,纪录片的繁 荣,再到以见证为主题的 哲学探讨,甚至于今天自 媒体的涌现,或许可以说 ,“见证”的确已经成为当 代思想文化的关键词。其 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 种被称为“见证文学”(英 :witHess]iterature。 literature of testimony; 法:litterature de temoignage)的新型文类 应运而生。大屠杀幸存者 犹太裔罗马尼亚一美国作 家维瑟尔(Elie Wiesel, 1928—2016)高度评价:“ 如果说古希腊人发明了悲 剧,罗马人发明了书信体 ,文艺复兴发明了十四行 诗,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则 发明了见证文学。” 然而,见证与文学之 间“先天”存在难以调和的 矛盾。根据《汉语大词典 》,见证有两个义项,一 是“证明、证据”,主要作 名词;二是“亲眼目睹可 以作证。亦指见证人”, 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 。英语学界在讨论“见证 文学”时,用的是“witness ”或“testimony”。这两个 词汇都是法律术语,作名 词时都与“证明、证据”相 关。“witness”指提供证据 的“见证者或证 人”,“testimony”则指作 为证据的“证言或证词”。 见证者的特点是,他必须 曾经“见证”(“witness”作 动词)某一事件,即亲身 经历某事件,当场看到、 听到或感知到这一事件。 如果事后他在法庭公开讲 出他的亲历,作为审判的 证据,他就成了证人。此 外,见证一词还具有很强 的宗教意涵,指信仰者通 过自身的言语或行动为信 仰提供证明。 显然,见证追求再现 事实真相,文学则重在想 象虚构,而虚构是证言的 大忌。这一矛盾从见证文 学诞生之初,就一直困扰 着创作者们。 …… 对布朗肖来说,文学 就是一种遗忘。的确,在 文学的阅读、写作过程中 ,我们需要抽离这个世界 ,沉浸在虚构的空间,也 就是说要遗忘现实。在布 朗肖看来,其中的关键在 于,文学所造成的遗忘, 或者说使我们承受的“遗 忘的狂热”,就像一场灾 异,将拆解我们与世界之 间所建立的在场或缺席的 关系,而使我们置身于一 个幽灵出没的空间。在这 里,一切既非纯粹的在场 ,也非纯粹的不在场,而 是一种幽灵性的“在场”。 换言之,文学空间里的人 物、情感等等一切的确是 一种显现,是一种在场, 但它们其实并不显现于任 何一个现在。或者说,它 们的在场“摆脱了一切现 在,与存在没有关系”。 当这些幽灵出现时,它们 总是已经在消失,总是将 要出现,换言之,它们只 有过去和未来,而没有现 在。所以,我们永远无法 和幽灵构成同时关系,无 法和它们共在场,也因此 它们“逃离了我们的掌控 ,摧毁了我们处置它的力 量”。幽灵没有现在,所 以困于永恒轮回中,“它 从未发生,从未第一次发 生,但它总是重新开始, 无限地开始”。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布朗肖强调,文学作为遗 忘其实使我们置于一种极 端的被动之中,它“指示 了超越可能性的东西,无 法被忘记的他者,指示了 不论过去还是未来它都无 法限定之物:耐心的被动 性”。这一承受遗忘的耐 心,也是对见证充满期待 的耐心,将把我们带向“ 非历史的时间,所有时间 的他者”。 结语 本文以二战后见证文 学的兴起为引,通过整合 列维纳斯、德里达和布朗 肖彼此相通但各有侧重的 相关论述,试图回答:历 史的见证遭遇了怎样的危 机。文学对于见证为什么 是不可或缺的,文学如何 见证,以及文学见证什么 。三位思想家中,列维纳 斯对历史思维和历史话语 的批判,对其他两位尤其 布朗肖来说是奠基性的。 可以看出,布朗肖在阐发 文学见证的独特价值时, “在历史之外”是一个很重 要的切入角度。列维纳斯 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关注 ,深刻影响了德里达和布 朗肖,尤其他提出的,见 证最重要的是见证关于他 者的真理,而非意识与存 在的符合,“在意识产生 之前的对他者的责任是一 种最原初的见证,见证了 不可呈现的无限”。德里 达在分析见证与文学之间 密切关联时,对在场形而 上学的解构,对承受激情 之被动性的强调,都与布 朗肖产生了强烈的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