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纪录片导论(第3版)/D&M纪录与方法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美)比尔·尼科尔斯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当代西方纪录片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家比尔·尼科尔斯撰写的一本经典纪录片著作。自2001年英文第一版出版以来,本书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目前已经是世界各地高校使用最为广泛的一本纪录片教材。全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纪录片的身份界定、表达模式、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议题。相较于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做了较大范围的修订,同时新增一章,专门讨论初学者如何迈出纪录片创作的第一步。
作者简介
王迟,英国林肯大学博士、美国俄亥俄大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纪录片理论。自2003 年至2017年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南方电视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The Act of Documenting: Documentary Film in the 21st Century》(与Brian Winston、Gail Vanstone合作,2017),出版译著《纪录片:历史与理论》(2015)。
目录
译序:在纪实主义的阴影下
——谈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第一章 如何界定纪录片?
第二章 为什么伦理问题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问题?
第三章 什么让纪录片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四章 什么让纪录片变得引人入胜、令人信服?
第五章 纪录片创作是如何起源的?
第六章 如何区分纪录片的原型和模式?什么是诗意模式、解说模式和自反模式?
第七章 如何描述观察模式、参与模式和展演模式?
第八章 纪录片如何讨论社会与政治议题?
第九章 如何高效地撰写关于纪录片的论文?
第十章 如何开始拍摄一部纪录片?
附录1:电影项目提案示例
附录2:文献来源说明
序言
在纪实主义的阴影下
——谈比尔·尼科尔斯纪
录片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王迟
“纪录与方法”系列的前
两辑讨论了东西方纪录片理
论与实践中的很多话题,但
最核心、最根本的,还是对
直接电影理论和纪实主义理
论的反思、批判与否定。在
笔者看来,这是建设中文纪
录片理论的必经之途。第三
辑我们选择翻译比尔·尼科
尔斯(Bill Nichols)的第三
版《纪录片导论》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2017),首
要目的当然是给中国的纪录
片研习者、实践者提供一个
更为切近、实用的入门书。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希
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思考当
下中国纪录片理论界出现的
诸多分歧与争议,清理过去
多年沿袭下来的理论遗产,
重新认识纪录片表达的基本
原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自从1990年尼科尔斯的《
纪录片的声音》(The
Voice of Documentary,
1983)一文被译介到中国
之后,特别是随着中文两版
《纪录片导论》的出版发行
,尼科尔斯的纪录片理论被
我们广泛接受和运用,对我
们的纪录片教育和学术研究
都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这
与尼科尔斯对当代西方纪录
片学界的影响多有相似之处
。但另一方面,由于20世纪
90年代初纪实主义大潮席卷
了中国纪录片界,到 90 年
代中后期,又有舶来的直接
电影理念落地生根,高度相
似的二者深刻地决定了我们
对纪录片的基本认识。虽然
不同程度的质疑还是偶有出
现,最近几年当代西方理论
的介入对传统纪实主义也构
成了一定的挑战,但全面的
、自觉的反思和批判似乎还
未曾到来。不夸张地说,自
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纪录
片学术研究始终都笼罩在纪
实主义、直接电影的阴影之
下。这样一种独特的历史语
境注定了我们对以否定直接
电影、纪实主义为前提的当
代西方纪录片理论的认识和
接受,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各种曲折迂回、各种坎坷
冲突,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
。就此说来,最近一段时间
出现的对尼科尔斯、布莱恩
·温斯顿(Brian Winston)
等人的质疑和否定,来得一
点都不奇怪。
在这篇序言中,笔者不
打算对本书内容进行全面梳
理或概括,因为作为当下东
西方高校最普遍使用的纪录
片教材之一,本书的特点就
是深入浅出、清晰易懂,再
加上本书前两个版本已经为
很多人所熟知,再做类似的
一般性的介绍似乎已无太大
必要。相较而言,笔者更想
借此机会考察一下过去30年
来,中国纪录片学界对尼科
尔斯纪录片理论的接受过程
,特别是在其理论体系中处
于核心位置的关于纪录片的
声音与分类的部分,在与我
们的纪实主义、直接电影理
念相遇时,引发出的种种值
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这一
考察的着眼点既在尼科尔斯
理论本身,更在我们自己持
守的理论立场。学者孙歌曾
经谈到,如果没有“切肤的
问题”,那再多的理论译介
其实也不过是“不断累积着
的西方知识库存中的又一个
无关痛痒的知识点而已”,
无法真正内化到我们的思考
之中。本书是一本教材,并
非高度理论化的著作,但其
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的理论视
野仍然足以构成对直接电影
、纪实主义理念的挑战与批
判。但正如孙歌所言,要清
晰地识别出这种批判性,前
提还是我们对自身理论立场
的更清醒的认识。从这个角
度说,这里我们对过去这些
年来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在
中国所遭遇的接受语境、接
受行为的考察,对于我们充
分理解本书之于我们的意义
,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正如后文将会表明的,这种
考察本身也必然渗透着对直
接电影、纪实主义理念的批
评,它呼应了在当前语境下
,我们对这本并非以理论思
辨见长的著作可能的理论价
值、理论影响的一种期待。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议
题较多,为方便阅读,这里
对后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本文的讨论按照时间顺序,
先谈90年代初我们对《纪录
片的声音》的误读,再谈当
下围绕中文两版《纪录片导
论》产生的种种争议。或许
是巧合,《纪录片的声音》
一文的译介与纪实主义在中
国的兴起恰好是在同一个时
间点上。这一特殊的历史语
境让当时的学者们完全忽略
了这篇文章隐含的后结构主
义的立场与纪实主义之间深
刻的矛盾,反而以文中提出
的分类理论作为工具,打击
传统的专题片模式,为纪实
主义开辟道路。虽然这已是
30年前发生的事,但它涉及
纪实主义在中国的起源和它
的核心理念,以及其与后结
构主义之间的根本分歧,理
论意义重大。此外,30年后
的今天,纪实主义理论、直
接电影理论已经成为我们最
大的理论遗产,也成为我们
建设、发展中国当代纪录片
理论的最大障碍,所以这一
讨论也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纪实主义的兴起与
被误读的‘声音”’将讨论这一
内容。
从第二节开始,我们关
注目前正在进行的对尼科尔
斯理论几个重要方面的质疑
和批评。争议之中的具体问
题构成了每一节讨论的核心
。这些问题大多数都是非常
理论化的,相关辨析也具备
足够的理论价值,但也有一
些问题是个别研究者的个人
原因导致的,如不很严谨的
学术习惯等。对于后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