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咖啡馆是一个时间流速很慢的地方,这里比日常生活更慢。 继《我在京都居酒屋》后,“京都新职人”系列第二本。 作者库索在京都生活七年,从被一包浅煎咖啡豆打动开始,她踏入了无数载满故事的咖啡馆。为了深入了解京都的咖啡馆生态,库索专程拜访了当下京都咖啡业最具代表性的16位店主,与他们进行了长谈,用文字展现了京都咖啡馆特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氛围,以及咖啡职人的生活工作状态:对于咖啡,他们是专业的。这不是一件光靠情怀和满腔热情就能实现的事情。 在这本书里,最年轻的咖啡馆只有两岁,最年老的咖啡馆已经七十岁。再过些日子,咖啡馆也会成为新的百年老店,缓慢地流淌在古都的街道上,而这些营造缓慢时光的店主,我们称他们为“咖啡职人”。 作者简介 库索,旅日作家,资深媒体人,前《新周刊》主笔。1985年出生于贵州,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2015年移居日本,现居京都,游走于岛国各地。 目录 京都咖啡馆历史谱系 冈田在那里,去喝杯咖啡吧 与这颗星球上的农园紧紧相连 你爱上咖啡的第一杯 三代人造就的喫茶文化 不做咖啡馆,做喫茶店 金子桑≈京都咖啡烘焙的水准 牧野是京都第一“咖啡案内人” 在家也能喝到像咖啡馆一样好喝的咖啡 在京都和萨尔瓦多之间 关于咖啡馆的若干可能性 让我们来制造象 如果咖啡馆卖起了印度咖喱 一个逃避现实之所 年轻的夫妇咖啡馆做法 让肚子和心都得到满足的店 咖啡装在紫砂壶里 导语 在京都,遇见咖啡馆。在咖啡馆,感受文化、生活与人生百态。 在京都开咖啡馆的人,不一定是京都人。开咖啡馆不是一种“天职”,却是他们的“归宿”。 库索专程拜访了当下京都咖啡业最具代表性的16位店主,与他们进行了长谈,用文字展现了京都咖啡馆特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氛围,以及咖啡职人的生活工作状态。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和店长的交谈,倾听着他们的故事,也感受到一份职人气质:对于咖啡,他们是专业的。这不是一件光靠情怀和满腔热情就能实现的事情。 精彩页 京都咖啡馆历史谱系 京都是传统的街道,其实也有令人意外的性格。例如它保守的血统里爱好新鲜事物,面包和咖啡的人均消费量长期位居日本第一。 京都人热爱咖啡,日本总务省2019年进行的家庭收支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全国的家庭年均咖啡消费量为2241克,消费金额为5315日元,而京都的家庭年均咖啡消费量则达到3330克,消费金额为7588日元——这意味着当其他城市的人们还在喝第二杯咖啡的时候,京都人已经在喝第三杯了。也曾有电视台做过关于“京都人早餐吃什么?”的街头调查,一位盛装的艺妓用标准的京都方言说道:“我啊,每天都是吃了面包、喝了咖啡才去上班的。”一百多年前舶来的西洋文化在京都没有遭遇水土不服,反而演变为一种新的日常,成为无法复制的京都文化。 咖啡最早开始传入日本,要追溯到18世纪初居留在长崎出岛的荷兰人,在江户时代的锁国政策下,外国人不能随意移动,而物品却可以流动。荷兰人爱喝的咖啡流动至一些日本上流阶级的人士手里,不知为何,却被当作一种舶来药品,迷信将它混以牛奶,有治愈孩童伤风感冒及食欲不振之功效。一直等到明治维新之后,作为嗜好品的咖啡才逐渐被人们接受,在京都的街道上,它的身姿出现在茶屋里,而更多的则是在酒店和西式餐厅中。日本开国之初,政局不稳,国内尚处在半封闭状态中,外国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开港城市的半径10里以内。京都不靠海,但在1872年召开了日本最早的博览会——京都博览会,政府允许外国人经过申请后进入京都,入住指定的住宿地点。于是,在这些外国人居住的酒店和酒店的西餐厅里,咖啡和红茶作为惯例在餐后被端上桌,日本的咖啡普及由此开始。 1888年4月13日,在东京下谷西黑门町开店的可否茶馆被视为日本咖啡馆的始祖。在日语里,“咖啡”谐音“可否”,至今仍被用作一种有趣的文字游戏。可否茶馆的店主是郑永庆,相传其是郑成功的后代,小时候随外交官父亲在北京生活过,青年时期一度前往美国留学,受到了西洋文化的熏陶。30岁时,他将自家二楼洋馆改造为可否茶馆,其中设有免费的图书室、台球场、宴会场和棋牌室,其实这里更像是供上流阶级消遣的社交沙龙。每杯咖啡售价1钱5厘,在一碗荞麦面只卖8厘的时代,算不上令庶民喜闻乐见的存在。 真正的大众咖啡馆的出现还要再过二十几年。1911年,一家名叫CAFEPAULISTA(“老圣保罗”咖啡馆)的咖啡馆在东京银座开业,店主水野龙和在巴西咖啡农园工作的日本人合作,每年得以获取稳定数量的咖啡豆。他又致力咖啡文化的普及,积极向大众推广咖啡的冲泡及饮用法。CAFE PAULISTA的连锁店很快扩张至日本全国,最多时开到22家分店,每杯咖啡售价5钱,两个甜甜圈同样售价5钱,是普通大学生也消费得起的价格。CAFEPAULISTA的京都店在1912年开业后,成为彼时三高“生和帝大2生经常光顾的场所,据说当时住在关西的谷崎润一郎也常常光顾此处,实现了水野在开店之初追求的理念:咖啡馆是人们休息的场所,是志同道合的人们谈话的场所。CAFE PAULISTA对日本咖啡文化的普及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后,各类咖啡馆纷纷涌现,根据《京都大事典》(1984年,淡交社)的统计,截至1926年,缴纳国税的西洋料理咖啡馆的数量为127家,到了1933年,已经超过350家。 昭和时代诞生的咖啡馆更加具备日本的本土特征,以日式命名取而代之,称为“喫茶店”。如今,留存在京都的老铺喫茶店都是在那个时代开业的。1930年,在京都大学北门前开业的进进堂被认为是京都现存最古老的喫茶店。创始者续木齐从东京的大学毕业后,于1924年作为日本第一批留学生前往法国,在那里学习了制作面包的技术。在法国生活的两年,他感受到异国咖啡馆的魅力:学生们一边喝咖啡,一边学习,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讨论和对话,他便萌生了想要在日本也实践这种文化的念头,遂于归国后开了进进堂,开始自制法式面包兼营咖啡馆的生涯。进进堂后来成为京大学生聚集在一起畅谈理想的场所,教授和城中文化人也常常光顾,有人在这里写着写着便成了小说家,有人在这里偶遇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历经九十余年的进进堂延续着创始之初柔软、朴素、微酸口感的面包,自制混合咖啡弥漫着怀旧的味道,依然保持着它亲民的氛围,从未发生变化。 进进堂开业的第三年,在京都市中心热闹的寺町通商业街,来自德岛的元木猛夫妇开了一家叫Smart Lunch(“斯马特”午餐)的店,招牌菜是搭配一杯咖啡的“本日午餐”,售价为30日元。这家店在二战结束后成为城中名店,而后改名为Smart咖啡(“斯马特”咖啡),开始尝试自家咖啡豆烘焙,搭配招牌的法式吐司,十分受欢迎。彼时,由于关东遭遇空袭,许多电影摄制所都转至京都,于是熟客中便有许多来自松竹的导演和演员,又传闻少女时代的美空云雀也常常光顾,带来了一众大明星。Smart咖啡一直在京都开了下来,如今传承到第三代店主,摆放在门口的一台Probat小型烘焙机却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