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做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作者简介 宋杰,男,1952年1月28日生,北京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师从宁可教授获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后,1991年任副教授,1997年任教授,2002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及历史军事地理,前后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个人著作8部:《<九章算术>与汉代社会经济》《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中国货币发展史》《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汉代监狱制度研究》《汉代死刑制度研究》《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其中《汉代监狱制度研究》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目录 导言 一、兵学中的“衢地”——枢纽地区 二、我国古代战争的地域分类和锁钥地点 三、对内地战略枢纽形成原因的分析 四、战略枢纽与首都和基本经济区的关系 五、我国古代枢纽地区地位价值的演变 第一章 郑州在三代战争中的枢纽地位 一、“甘”地与夏初军事冲突的地理背景 二、“韦”地对商汤灭夏作战方略的影响 三、“阑(管)邑”与武王伐纣的战略部署 四、周初洛邑的兴建与枢纽地区的西移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经济区划、政治格局与国家战略 一、东亚大陆在三代时期的地理形势 二、从地理角度来看三代建立、巩固国家的战略活动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 一、诸侯争郑的历史演变 二、诸侯争郑的原因 三、郑国对盟主承担的义务 四、列强为争夺、控制郑国而采取的策略与手段 五、春秋后期争郑战事的沉寂 第四章 春秋地理形势与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一、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 二、春秋战争之地域分析 三、从地理角度所见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四、余论 第五章 魏在战国前期的地理特征与作战方略 一、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疆域及其主要特征 二、从战国前期魏之用兵方向和次序分析其地缘战略 三、从地理角度分析魏国的战略失误 第六章 战国中叶秦、齐、楚诸强对“天下之枢”韩、魏的争夺 一、韩、魏两国的枢纽地位和战略价值 二、列强争夺韩、魏的政治、外交斗争 三、从地理角度分析齐、秦、楚的进攻战略 第七章 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 一、战国中叶的地理形势与函谷关、豫西通道的重要军事价值 二、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以前,秦在豫西通道沿线的作战方略 三、战国后期秦军主攻目标的改变与进兵路线的转移 第八章 敖仓在秦汉时代的兴衰 一、敖仓出现的历史背景 二、敖仓对关中、山东势力军事影响的异同 三、东汉敖仓军事意义的削弱 四、敖仓在魏晋南北朝废置的原因 第九章 合肥与曹魏的御吴战争 一、孙吴在合肥一寿春方向的历次进攻战役 二、合肥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三、曹魏防守合肥的兵力部署与战略的演变 第十章 孙吴的抗魏重镇——濡须和东关 一、吴国所置濡须督将考述 二、孙吴在濡须驻军的人数 三、濡须守军的兵力部署 四、魏、吴在濡须地区的历次攻防作战 五、濡须地区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六、结语 第十一章 孙吴武昌又称“东关”考 一、对太和二年孙吴“东关”地理位置的疑问 二、三国有三“东关”,贾逵所向之“东关”乃武昌 三、“东关(武昌)”名称来历的探讨 第十二章 蜀国在汉中的兵力部署与对魏战略之演变 一、汉中郡的地理特点及战略影响 二、蜀国对魏战略与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三、汉中对蜀、魏两国作战影响之区别 第十三章 东晋南朝战争中的寿春 一、寿春战略地位之分析 二、寿春的城防与周边要戍 三、南北双方在寿春地区的水战 四、余论 第十四章 河东与两魏周齐的战争 一、“河东”地望及其历史演变 二、河东区域的地理特点 三、北魏分裂后的军事形势 四、西魏弘农、沙苑之战的胜利与军事形势之变化 五、西魏巩固河东防务的措施 六、沙苑之战后东魏(北齐)对河东、汾北的反攻 七、从地域角度分析西魏(北周)进攻战略的演变 第十五章 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 一、河桥的由来 二、河阳三城的建立 三、河阳三城的修筑原因与战略影响 四、西魏(北周)攻取河阳的战略演变 五、隋朝的河阳 六、隋末唐初战争中的河阳 七、唐朝前期的河阳 八、安史之乱中的河阳三城 九、五代以后河阳战略地位的衰微 第十六章 隋末唐初战争中东都洛阳的防御部署 一、隋朝政府对洛阳的军事防御部署 二、隋王朝以东都为战略防御枢纽的原因 三、从地理角度分析隋朝东都防御部署的弱点及失败原因 第十七章 蒙古灭宋之役中的襄阳 一、襄阳的地理环境与军事价值 二、南宋在蒙古灭金之后的防御部署 三、窝阔台时期蒙古的南征与襄阳防务之废弛 四、蒙哥的征宋之役与襄阳防务之复振 五、蒙古南征战略的再次调整与进攻襄阳的谋划成功 附一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防御战术 二、三代作战不据城防守的原因 附二 战国秦汉的“陷陈” 一、“陷陈”的含义 二、“陷陈”的起源 三、汉代的“陷陈”部队及其战术 序言 古今士子对于议论兵戎 之事多有浓厚的兴趣,正如 李贺诗云:“男儿何不带吴 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 早年在北京师范学院(今首 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时 ,听过宁可先生讲授的《中 国历史的地理环境》一课, 老师纵论古今形势之演进, 屡出妙语灼见,给人留下了 深刻印象。我毕业任教以后 ,有幸分配在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史研究室接受宁可先生 的专业指导,后又在其门下 攻读博士学位,耳提面命, 获益良多。先生曾推荐阅读 英国学者麦金德的名著《历 史的地理枢纽》,并指出可 以结合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对 立和南北对峙局面来研究军 事枢纽问题。在这一思路的 启发下,我将自己的博士论 文题目拟为《先秦战略地理 研究》,遂奠定了探讨此项 课题的决心。由于《中国古 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这一命 题所包含的内容过于浩繁, 夏商以来至明清垂垂四千余 年,所涉及的军事重镇不可 胜数,以个人渺渺之身做系 统深入的研究是完全不可能 的事,如庄子所言:“以有 涯随无涯,殆已!”另外, 现代学者亦对于历代兵家要 地多有论述,如何在前人的 成果基础上取得创新和突破 ,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在动手写作 之前曾对这项课题的研究范 围和切入角度做了一番详细 的思索,特向读者说明。 首先,当今学人集中研 讨古代军事枢纽地点的代表 性著作颇多,计有张晓生著 《兵家必争之地》、曹云忠 等编著《中华名关》、陆宝 千著《中国史地综论》,以 及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 地》等。尤其以胡氏之书较 为详备,它在体例上仿效顾 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采 取“平铺直叙”的表述方式, 分别介绍各省的地理形势, 包括战略地位、山川险要和 境内的军事重镇,可以使读 者全面地了解我国历史上各 个区域兵家要地的分布情况 及所经历的战事。但从学术 研究的角度来说,此类书籍 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其 一,皆为通论性著作,内容 多为对前人成果的综合与复 述,问题的个别论证缺乏深 度。其二,它们是以各个要 地的相邻“空间”为出发点和 基本线索陈述、研讨的,对 于“时间”,即各历史阶段的 时代背景对枢纽地区的战略 价值造成了何种影响则重视 得不够。而在中国古代社会 演变过程里,随着生产、科 学及军事技术的发展,还有 经济、政治重心地区的转移 ,各个枢纽地区的作用、影 响也会发生起伏。不同的朝 代往往具备各自独有的兵家 要地,所谓“天下之枢”并非 永久不变的。所以笔者认为 ,若要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 新的进展,可以考虑从“时 间”概念出发来探索军事枢 纽的分布和变化,即以我国 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 各个王朝兵家要地发生转移 的情况,再剖析其社会背景 和转移的原因。这就是本书 的写作宗旨。因此,在课题 研究和表述的逻辑顺序上与 以前的相关著作有所区别。 其次,在地理空间上, 我大致以历史上华夏族、汉 族的居住区域边界为界线, 将夏朝至清代数千年的战事 分为边境战争和内地战争。 前者在秦汉以后表现为中原 王朝与周边民族在边境线附 近爆发的战争,后者是在东 部季风区内部、距离边境较 远的腹地——如黄河中下游 、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汉水 流域等地发生的战争。笔者 认为,内地战争在古代中国 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边境 战争,所以内地的枢纽地区 在战争史上发挥的作用总的 来说也比边关要塞更为重要 。其详说及论据请读者阅览 本书的“导言”部分。基于上 述判断和个人的有限能力, 我把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在了 中原内地的枢纽地区上,而 不得不舍弃边境战争中的许 多重镇(如朔方、雁门关、 山海关等)。在这里还要再 次感谢导师宁可先生。他指 出,可以把内地数量繁众的 枢纽地区按照战略价值的高 低分成若干等级,在时间、 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先集中 研究那些级别最高,即对当 时战争影响最为重要的地点 ,其他的暂且搁置。这就是 我在本书中只对每个朝代选 择一两处枢纽地区加以探析 的缘故。 再次,关于这一课题研 究对象在“时间”方面的上限 和下限问题,由于已经确定 的思路是探讨中国东西对立 和南北对峙期间军事枢纽的 转移,故笔者认为最早可以 追溯到夏商时代。华夏、东 夷民族集团的角逐与融合是 当时政治斗争的主流,甘、 韦、阑、管所在的今河南郑 州地段,位于两大历史民族 区的接壤处和交通冲要,曾 经频频引起军队统帅的关注 。而其终止的时间则定在南 宋末年,由于政治向心性的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 国家的巩固,元朝建立之后 ,中国大陆未再出现春秋战 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 那样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另外,元末以来火药、火器 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应用,采 取火药爆破和火炮轰城的攻 垒战术相当有效,使城堡的 防御作用大大降低。因此, 蒙古和南宋的襄樊之战以后 ,内地战争中也再没有发生 较弱的一方可以凭借几座城 垒和险要地势来长期抗拒强 敌,并且最终获得成功,从 而使己方的统治得以延续的 战例。关于这个问题,可以 参阅史念海所著《论我国历 史上东西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