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失控的自尊(为何我们自卑又自恋)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克雷格·马尔金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觉得自己有特权,喜欢操控,渴求认同?
内向、敏感、玻璃心,但又觉得自己很特别?
羞于表露真实的感情?
经常觉得别人在针对你?
如果你有以上心理,那么你的自尊很有可能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这导致你自卑又自恋,陷入一种自我拉扯的痛苦。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剖析了自信、自恋、自卑三种心理状态。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理都在绝对无私与绝对自恋之间波动,适度的自恋对维持健康的自尊感不可或缺。同时,作者为人们如何识别及应对身边的极端自恋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本书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陷入极端自恋的危险状态,特别是帮助那些不够自信的人,找到自己的声音,自信且更具热情地生活。
作者简介
克雷格·马尔金博士(Craig Malkin, PhD),心理学博士,哈佛医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席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咨询师,有超过20年从业经历。
他曾在《今日心理学》《时代》《波士顿环球报》等媒体发表多篇社交、心理类文章,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其研究领重于人际关系(亲人、爱人、朋友、同事)领域,并成立一家治疗与咨询公司,以帮助他人解决了社交、情感上的难题而广为人知。
目录

第一部分 何为自恋?
第一章 关于自恋,你需要了解的那些事儿
第二章 自恋为何会成为一种流行病?
第三章 失控的自尊让我们自卑又自恋
第四章 自恋小测试
第二部分 自恋的起源
第五章 人为何会走向极端?
第六章 自卑与自恋的终极状态
第三部分 识别并应对极端自恋者
第七章 警惕性征兆,你觉察到了吗?
第八章 当改变已不可能,你会坚守还是放手?
第九章 行走职场,该忍受时忍受,该离开时离开
第四部分 促进健康自恋
第十章 让孩子更自信,呵护与监督一个都不能少
第十一章 世界这么大,真正的朋友在哪儿?
第十二章 自信生活:平衡自我利益与他人需求
序言
母亲是我见过的最值得
钦佩,也最令我恼火的人—
—她是一个自恋者。
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
点,直到上大学时,我仔细
阅读了一篇心理学的介绍性
文章。那篇文章里有一张希
腊少年那喀索斯的图片,他
正盯着池子里自己的倒影,
图片的正下方,赫然印着一
个粗体词:自恋。我读了旁
边的描述后疑云顿消,却又
惊又惧,因为这个词完全道
出了母亲的矛盾。在我的童
年里,母亲是一个热情洋溢
的人。她异常外向,为人幽
默,对别人非常照顾。整个
世界似乎都绕着她转。母亲
将近一米八的高个儿,梳着
一头金发,她自幼在英国长
大,带一口浓重的英国腔。
无论她去哪里,似乎都能和
人搞好关系,不管在杂货店
还是在咖啡店、理发店。她
关心朋友,鼓励他们挺过疾
病,渡过难关;她致力于改
善社区环境,有时打扫游乐
场,有时组织烘烤面包特卖
。她是父亲的好妻子,我和
我兄弟的好母亲。她一直守
护着我们,奉献关爱,提出
劝告。
但是,当我逐渐长大,
她慢慢变老,她的光辉便黯
淡下去了。母亲似乎沉浸在
自己的世界里。她吹嘘自己
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多么成功
的芭蕾舞者,为了说明这一
点,有时还笨拙地示范一下
劈叉或者普利也。她丢出一
大堆名字,炫耀自己和那些
名人拌过嘴(虽然我无从得
知这些是真事还是幻想)。
她对自己的外貌愈加关注,
发疯似的记录皱纹,跟踪身
上出现的斑,还节食以保持
身材苗条。她总在别人说话
的时候甚至是在他们诉说痛
苦与焦虑的时候插嘴。有一
次,我向她倾诉自己分手之
后很难受,她心不在焉地咕
哝说:“我可从没在找对象
上出过问题。”我当时就被
这样的逻辑震惊了。
母亲到底怎么了?我在
大学里知道了自恋这个词,
但完全不明白它意味着什么
。她一直都是个自恋者,只
是我不知道吗?还是因为年
龄变大,她突然变得自恋?
我可不可以做些什么,寻回
我童年记忆里那个慈爱无私
的女人?
于是我全力以赴,寻找
答案。在图书馆里,我研读
自弗洛伊德以来的心理学书
籍和文章。作为心理学见习
生,我和自恋心理领域的顶
尖学者一同工作。我还读取
了博士学位,帮助患有人格
障碍的病人,希望能更好地
了解自恋的极端形态——自
恋型人格障碍(NPD)。但
是,这些年我虽然学到了很
多,却还是觉得自己的理解
尚未透彻。之后发生的一件
事,永远改变了我对母亲、
病人,还有自己身上的自恋
的看法。
那时我父亲刚过世不久
,我和我妻子费了好大劲才
说服母亲从很远的一所大房
子搬到离我们近一些的一间
小公寓。狭小的空间让她非
常不满。“看看你们给我找
的好地方。”她讽刺地抱怨
道。
那晚她在附近的旅馆过
的夜,第二天下午坐出租车
到公寓和我们两个碰面。之
后我们继续收拾行李,几乎
没说话,也没让她帮忙。没
过多久,我母亲又上了出租
车,这回是在“装饰品”上花
大钱。
就这样,母亲晚上住旅
馆,白天购物,过了整整一
周。一天夜里,她忽然长叹
一口气宣布道:“我得让自
己舒服点!”说完便进了卧
室,而我们只听见翻东西的
声音。过了一会儿,她出来
了,穿着一双足有十厘米高
的细高跟鞋——这可是莫罗
?伯拉尼克。她骄傲地告诉
我们,“好了”,她又叹了一
口气,“现在我觉得好多了
,至少我的鞋子比这个地方
要好”。显然,这双鞋让她
觉得特别。
那一刻触动了我。母亲
把自觉独特当作一根拐杖,
在不安、伤心或孤独的时候
支撑她。她不向我,也不向
我兄弟詹尼弗,或其他任何
人倾吐自己是多么害怕独居
,而是依赖于比别人感觉更
好。年轻的时候,她无须做
什么让自己觉得独特,因为
别人会投以关注并献上殷勤
;而随着年龄增长、美貌(
大部分自信的来源)逝去,
她认为自己不能再贡献什么
,就淡出了社交和公民活动
。她必须找到另一种方法突
出自己,证明自己独特。
从这个角度考虑自恋心
理,把它看作人们安慰自己
的习惯,这让我与母亲的交
往方式更加简单明确。我明
白她的自恋心理忽起忽落的
原因以及这种心理为什么变
得具有破坏性。我还知道如
何帮助她消除这种心理,让
她诚实地倾诉她的痛苦。
我在试图理解母亲的过
程中还明白了另一件事:自
恋心理并不全坏。事实上,
一定的自恋心理对于我们过
上快乐、充实、丰富多彩的
生活,不仅有益而且关键。
我发现,自觉独特能让我们
成为更好的爱人、伴侣、勇
敢的领导者和无畏的探险者
。它让我们更富创造力,甚
至可能延长我们的寿命。
大量研究已证实我在成
长过程中所看到的。我所钦
佩的母亲年轻时的性格——
热情、乐观、活跃,很大程
度上都由自恋心理激发。母
亲觉得自己独特,这给了她
信念、信心和勇气。这使她
相信,自己的智慧足以改变
世界,自己的能力足以让她
完成任何决意完成的事情,
自己的勇气足以让她前进去
尝试一切。自恋就是她的发
射台。这让她成为尽责的母
亲和充满活力的社区领导者
。这不仅让她相信自己,同
时也信赖别人,他们因此也
有了信心。
导语
失控的自尊犹如一条躲在暗处的毒蛇,在悄无声息中蚕食着你的自我意识,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
一会儿自命不凡,一会儿妄自菲薄?本书编自哈佛大学心理学课程,献给经常陷入自我拉扯的你,帮你逐步建构起一个稳定、健康的自尊感,从而避免陷入极端自恋的危险境地,重获爱与被爱的能力,活出自由且强大的自己,收获自信且积极的一生。
哈佛医学院首席心理学家20余年执业经验精华,话术+策略+行动,帮你解决不同场景下的社交及情感难题!
目前,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已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比起大家所熟知的PUA,自恋型人格则更加隐蔽。本书向大家介绍了在家庭、职场、社交媒体等不同场景中,我们该如何识别及正确应对极端自恋的家人、朋友、恋人、同事……
本书作者为心理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心理学讲师、首席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咨询师,有超过20年的从业经验。阅读本书不需要去费劲参悟一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你会在作者娓娓道来的故事和案例中,产生共鸣,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及应对策略。
精彩页
第一章
关于自恋,你需要了解的那些事儿
自恋有其益处
将无数须眉、巾帼的壮举抹杀于无形
中——男性遭受的伤害尤其严重。可能应归
咎于睾丸激素吧——在我看来自恋正是罪魁祸
首。其危害与傲慢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对
女性来说也是如此。自恋堪称杀人者。
——本·阿弗莱克①
自恋这个词近来如此名声大噪,大概连那喀索斯自己都要骄傲得脸红。翻翻报纸杂志,看看夜间新闻或者每日脱口秀,听听上班族对着手机讲话,和隔壁邻居扯几句闲话,你会发现这个词不厌其烦地蹦出来。每个人都提起它,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演员、时评家、治疗师、最高法院大法官,甚至是教皇。再加上我们正处于所谓的“自恋流行病”高发期,也就难怪这个词无处不在。再没什么能让人们谈论自恋像谈论疾病暴发那样了,尤其当疫情已经恶化(正如本·阿弗莱克担心的那样)。
那么“自恋”到底是什么意思?虽然人们带着疑虑频繁使用这个词,它的定义却惊人地模糊不清。口头上,这个词不过是一般的批评,指过度的自我意识——自我崇拜,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或者妄自尊大。媒体则惯于把这顶帽子扣到疯狂自拍的名人和大放厥词的政客头上。
然而这就是自恋的全部含义吗?虚荣心?寻求关注?其实在心理学圈子里,它的含义也不见得明晰。自恋可能指某种令人讨厌却十分常见的性格特征,或者指某种危险罕见的心理障碍。任你定义。不过要快点,因为心理学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它根本不算疾病。
以上观点看起来似是而非,不成体统,但有一个共同的假设:自恋心理完全是破坏性的。
很可惜,这并不对。
自恋心理可能带来危害,没错;网上也充斥着各种文章,记录受害者在极度自恋的爱人、伴侣、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手上遭受折磨。那些故事听起来既伤感又吓人。但那只是自恋心理很小一部分,并非其全貌。除非我们从整体上认识自恋心理,否则基本不可能理解它为什么变得具有破坏性,更别提让自己免受破坏性自恋伤害了。
相对地,现在还出现了另一种惊人的观点,认为自恋心理对我们方方面面都有利;即便我们所爱的人像那喀索斯一样,陷于自我迷失的危险,也还有希望改变。
自恋不仅是一种顽固的性格缺陷,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或是一场由社交媒体迅速传播的文化瘟疫。它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人类倾向:自觉独特的动力。因此,认定它是一个问题,就像认定心率、体温或者血压是问题一样,完全没有道理。
事实上,心理学家在过去二十五年里整理出海量证据,证明大部分人深信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好。如此充分的研究只能让我们得出了一个必然结论:自觉独特的欲望绝不仅仅是傲慢的笨蛋或者反社会者所特有的。
比如来看一种名为“我如何看待自己评级”工具的研究结果。这是一份广泛使用的问卷,用来测量“自我提升”(不现实的自我正面评价)。受访者被要求以各个标准给自己评级,包括热情度、幽默度、不安全感及侵略性(你认为你处在平均水平还是在前25%、15%或10%)。在多个国家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自己比80%的同辈人有更多的优点和更少的缺点。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布朗在研究数十年的实验结果后得出结论:“大部分人并不认为自己平凡、普通,而是认为自己独特、唯一。”这一普遍的现象被命名为“优于常人效应”。
你也许会担心这些结果证实了一场全球性的社交瘟疫,但事实却是稍稍膨胀的自我有其益处。其实,无数的研究发现,自以为优于常人的人比起谦卑的同辈更开心,更善于交往,身体往往也更健康。他们得意扬扬地走路,这和许多优良品质有关,如创造力、领导力及高度自尊,这些都有利于工作。良好的自我形象赋予他们自信,帮助他们挺过溃败,忍受惨重的损失。
波黑战争的幸存者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在对一组幸存者进行抑郁症、人际交往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相关评估时发现,认为自己优于常人的幸存者比对自己抱有更现实看法的幸存者更健康。在9·11幸存者身上也存在类似情况。自觉独特似乎能帮助灾难幸存者以更少的担忧和更多的希望面对未来。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