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教材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类专业核心教材”之一,系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与任务要求编写而成。全书共四篇二十七章,包括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综合性实验实训。本教材为书网融合教材,即纸质教材有机融合电子教材、教学配套资源(PPT、微课、视频、图片等)、题库系统、数字化教学服务(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在线考试),使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立体化。 本教材可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助产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篇 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章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一、微生物的概念 二、微生物的分类 第二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微生物对人类的有利影响 二、微生物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三、微生物与临床护理工作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一、经验微生物学时期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第二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四、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三章 细菌的分布与控制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第二节 细菌的控制 一、控制细菌的常用术语 二、控制细菌的常用方法 第三节 生物安全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分级 四、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三、细菌的侵入途径 第二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 感染的来源与分类 一、感染的来源 二、感染的分类 第四节 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分类 二、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及其特点 三、医院感染常见诱发因素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五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节 脑膜炎奈瑟菌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细菌 第六章 消化道感染细菌 第一节 埃希菌属 第二节 志贺菌属 第三节 沙门菌属 第四节 霍乱弧菌 第五节 幽门螺杆菌 第六节 其他消化道感染细菌 第七章 创伤感染细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 链球菌属 第三节 破伤风梭菌 第四节 产气荚膜梭菌 第五节 无芽孢厌氧菌 第六节 铜绿假单胞菌 第八章 性传播细菌 第九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一节 布鲁菌属 第二节 炭疽芽孢杆菌 第三节 鼠疫耶尔森菌 第十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一节 支原体 第二节 螺旋体 一、钩端螺旋体 二、梅毒螺旋体 第三节 衣原体 第四节 立克次体 第十一章 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二、病毒的增殖 三、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一、病毒的感染 二、机体抗病毒免疫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节 冠状病毒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 一、麻疹病毒 二、腮腺炎病毒 三、风疹病毒 第十三章 消化道感染病毒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第二节 其他消化道感染病毒 一、轮状病毒 二、埃可病毒 三、柯萨奇病毒 第十四章 肝炎病毒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 其他肝炎病毒 第十五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二节 虫媒病毒与出血热病毒 一、虫媒病毒 二、出血热病毒 第三节 疱疹病毒 一、单纯疱疹病毒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三、其他疱疹病毒 第四节 狂犬病病毒 第五节 人乳头瘤病毒 第六节 朊病毒 第十六章 真菌 第一节 真菌概述 一、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二、真菌的致病性 第二节 常见病原性真菌 一、浅部感染真菌 二、深部感染真菌 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原则 第二篇 人体寄生虫学 第十七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第一节 寄生虫感染的疫情状况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 一、寄生虫及其分类 二、宿主及其分类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与感染阶段 第三节 寄生虫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一、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 二、人体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第四节 寄生虫感染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环节 二、寄生虫感染的流行因素 三、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特点 四、寄生虫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五节 寄生虫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第十八章 消化道寄生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