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源自中原千年故土的颍河岸边,有一个古老的村庄——上周村。一个家族五代人的梦想与现实、根系与枝脉、缘起与当下,活生生地呈现在这部小说之中。周氏家族亲人间的逃离、刺痛、隔膜和融合,令人动容。家族精英从乡村汇集到城市,又从城市返回到乡村的历史轮回里,真实展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巨大差异和变迁,写出从隔阂到交融的人生悲欢。通过城市和乡村两个女儿的叛逆、较量和理解,殊途同归,从而表露出家族女性在传统文化下的恪守与抗争,挣扎与奋斗,撑起了这片故土的魂魄与新生。 作者简介 邵丽,女,生于1965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现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创作小说散文诗歌两百多万字。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作家》等全国大型刊物,多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新华文摘》以及各种年选等选载。有部分作品译介到国外。曾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拉力赛分站冠军,全国百家媒体“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称号。中篇小说《王跃进的生活质量问题》获《小说选刊》双年奖;短篇小说《挂职笔记》获《小说选刊》年度大奖、《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年度奖:中篇小说《刘万福案件》获《小说月报》第十五届百花奖、《北京文学》(选刊版)年度中篇奖;中篇小说《城外的小秋》获第十届《十月》文学奖;中篇小说《第四十圈》获《人民文学》年度中篇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十六届百花奖;中篇小说《明惠的圣诞》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金枝(全本)(精)》无目录 导语 父亲像一棵老树,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呈现出枝繁叶茂的盛景。但谁能知道,一棵树延伸出去的两条根脉,曾经经历过怎样的成长?那些盘根错节的忧伤,又曾经为两位妻子和各自的儿女留下过多少难以追问的生命谜题?最亲密的父女关系在一场风波之后突然变得冷淡,一直无法忘记这一创伤的女儿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原谅父亲。女儿用严厉的眼光俯身记忆的万花筒,看到那斑斓的色彩无一不是稍纵即逝,那片刻的深刻则是永恒的铭刻。小说《金枝》讲述了周家百余年的家族往事,塑造了精彩的历史群相、借由家族中不同的人、在不同境况下的作为选择,借由那些心灵或现实的矛盾,展现出了非常真实动人的人性,以及、无可更替的家国历史。 精彩页 整个葬礼,她自始至终如影随形地跟着我,吃饭坐主桌,夜晚守灵也是。我守,她就在不远处的地铺上斜欠着身子,用半个屁股着地,木愣愣地盯着我。仿佛我的脸上能盯出个金元宝来。这个不识字的女人,她可是识得钱的!我腔子里哼出一声压抑的愤怒,家里的几个亲戚能看得出来。我不说话,厌弃却直白地写在脸上。她才不管这些,我去宾馆休息,她立刻牵着女儿紧紧跟上,亦步亦趋。她根本不看人的脸色,也不听从管事儿的安排。仿佛她不是来参加葬礼,而是要实现某种特殊的权力。 人来人往,没有人会多看她一眼,甚至没有人关心她是谁。一个笨拙的乡村妇女,臃肿、肥胖,衣着邋里邋遢。也没人想到她跟这场葬礼的关系。我想起安葬奶奶的时候,她也是如出一辙。我满腔怒火,不过也只能侧目而视,仅此而已。我始终要求自己隐忍。 哪怕是在葬礼上,火热的七月天,我也丝毫不懈怠自己。我精细打理妆容,沉稳、得体,腰板挺得笔直,哀伤有度。我是父亲的长女,是个在艺术界有影响的知名人物。这是父亲的葬礼,我的存在,拓宽了父亲死亡的高度和宽度。怎么说呢,总体看来,父亲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这样的结局,对于我们周家这个大家族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我的两个体面的哥哥,高大俊朗,玉树临风。侄子侄女们个个皆是漂亮出众。我们以成规模的体面,接待四面八方前来吊唁的亲戚和宾朋。父母亲的朋友和同事,我们兄妹的朋友和同事,父亲家族里那些我认识和不认识的尊贵或者贫贱的亲戚……他们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一切都有条不紊,迎送、安抚、感谢,一遍遍地重复,潮水般起起落落。 那个要与我站成一排的女人只是个乡下穷亲戚而已,当然没人会介绍她。有一些来吊唁的客人偶尔看她一眼,会向我们投来疑惑的目光。这可怜的女人,她显而易见的窘困又无知。她或许是为了报答什么恩情来参加周启明的葬礼?或许她是要表达她的诚挚?但总该有人教导她一些规矩,不该站在这么显眼的、适于子女的专属位置上。我能从关注到她的存在的人的脸上,读出这些不解。她呢?怎么就不懂得闪避别人的好奇和惊讶,躲到哪个角落里歇着去呢?她固执着她的固执,愚蠢着她的愚蠢,自取其辱!我这样想,愤怒又有某种说不出的快感。然而,她几乎连后知后觉都没有,木呆着一张脸,面目模糊,目光迟疑,还拖着一条好像是受了伤的腿。总之,我父亲葬礼的重要位置上出现这么一个人,与我们这个体面的家庭格格不入。 她就那样坚持着,终于站不住了,便暴露出乡下妇人的不讲究,竟然就在我们身边蹲下,叉开双腿松弛成一团。 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