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孙宽宁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传统民俗文化从起源之初,便蕴含着教化育人的内涵与功能,民俗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天然的逻辑共通性。本书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为背景,剖析传统民俗文化式微和消解的基本状况与原因,提出了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使命担当与教育立场,并从学校文化场域定位,到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再到教学设计模式选择,系统构建了学校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具体路径与策略,也探讨了家庭、民俗博物馆、传统村落等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社会教育传承途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措施。 作者简介 孙宽宁,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兼任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出版著作与教材5部,在《教育研究》《教育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内容与意义 三 研究思路和调研纪实 第一章 传统民俗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 国内外民俗文化研究的基本脉络 二 关于民俗文化价值的研究 三 关于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变迁的研究 四 关于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第二章 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式微 一 “破四旧”运动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二 改革开放后新生代知识分子精英思想导向的影响 三 20世纪90年代后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民俗生活的脱离 四 人口大规模流动造成的民俗传承的代际断裂 五 现代多元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冲击 六 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失范与失传 第三章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向度 一 传统民俗文化的多维立体存在 二 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内容的时代契合性 三 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策略的系统整体性 第四章 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逻辑与立场 一 传统民俗文化的教育性 二 民俗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逻辑共通 三 学校的民俗文化传承使命 四 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教育立场 第五章 民俗文化从生活域到教育场的转换 一 民俗文化入校的场域壁垒 二 民俗文化的学校场域重塑 三 学校民俗文化场域的营造 四 学校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基本框架 五 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典型做法 第六章 学校民俗文化课程的建设 一 学校民俗文化课程建设中的认识偏差与实践误区 二 民俗文化进学校课程的主要途径 三 学校民俗文化课程选择的关系定位 四 学校民俗文化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五 学校民俗文化课程的实践优化 第七章 学校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 融合民俗文化内容的学科课程教学设计 二 民俗文化专题课程的主题活动教学设计 第八章 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要社会教育途径考察 一 民俗文化教育的家校合作 二 民俗博物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三 传统村落对民俗文化的传承 结语 让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成为现实生活 一 传承传统民俗文化需要把握其时代发展性 二 传承民俗文化的核心是传承特定价值观念 三 服务当今生活是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根本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 年文明史的民族,其连续而 悠久的发展历史蕴育生发了 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这些 民俗文化一方面显性地展现 在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 和仪式之中,另一方面也隐 性地存在于广大民众的思维 惯习和精神信仰之中。这些 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文 化的重要载体,对群体乃至 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 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自近现代以来,中国 社会历经数次重大转型,尤 其是近几十年来,快速的城 镇化进程和现代化发展,使 中国从“乡土中国”跃升为“ 城乡中国”,广大乡村不断 萎缩和凋敝,很多优秀民俗 文化逐渐丧失了赖以存在的 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场域。 在这一过程中,受“文化大 革命”期间“破四旧”运动的 打击,乡村人口大规模流动 的冲击,“离农”性乡村学校 教育的引导,现代传播媒介 带来的多元文化的稀释等影 响,民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 主观需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客观存在场域的逐渐丧失 和民众需求在主观上的不断 游离,使传统民俗文化在当 下社会难以为继。 在传统民俗文化式微与 消解的同时,我国广大民众 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没有随着 社会经济和人们物质生活水 平的快速跨越式发展而改善 和提升,相反,因为剥夺了 文化浸润在时间延续性和空 间稳定性方面的条件,当前 很多经济的、流行的文化活 动,反而走向了文化的反面 ,并最终造成民众精神文化 内涵的空乏。综观民俗文化 的发展历史和当下民众精神 文化的困局,人们越来越意 识到精选优秀传统民俗文化 并使之有效传承对于我国民 族精神振兴的价值和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书尝试 把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教 育结合起来,探讨在新型城 镇化进程背景下,教育如何 利用其自身特点,充分发挥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筛选、再 生功能。在研究过程中,项 目组采用社会实证调查、口 述史等方法,选择具有中国 传统民俗文化典型性的山东 省曲阜市、潍坊市和安徽省 安庆市、黟县、凤阳县等地 区,深入调查传统民俗文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变迁的 实际状况、学校教育机构开 展民俗文化传承的状况、其 他社会文化机构在传承民俗 文化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情况 等,获得尽可能全面、系统 、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调 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 外已有民俗文化研究的理论 成果,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改 革的实际,探讨在教育系统 中,发挥优秀民俗文化的教 育价值并传承与发展优秀民 俗文化的基本方式和具体策 略。然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 法,在曲阜、济南、淄博、 青岛等地市的部分学校对传 统民俗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发 挥教育价值的基本途径和通 过教育有效传承与发展优秀 民俗文化的方式与策略进行 实践和实验,检验其可行性 、有效性,并进一步修正完 善。 研究发现,虽然民俗文 化经常被学者们作为一个抽 象的符号概念使用,但真正 可以考察和认识的民俗,总 是存在于广大民众的日常行 为和实际生活中。现实中的 民俗从来都不是平面的、单 维的,而是立体的、丰满的 。认识一种民俗,至少应该 从其所属的特定层次、类型 、时间、空间四个维度进行 把握。在人类群体生活的整 体视野中,民俗文化往往是 一个民族精神意蕴的表征形 式,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约定俗成的社会群体生产生 活的习惯法,对个体的精神 信仰、心理归属、行为道德 等具有全方位的熏陶和影响 作用。参与所处社会群体的 民俗文化活动,是民众了解 历史、培养性情的方式,是 其社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也是最广泛有效的接受教育 的方式。 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途 径有很多,而教育,尤其学 校教育是最重要、最有效的 途径之一,因为民俗文化传 承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天然 的逻辑共通性。民俗文化从 起源之初,便蕴含着教化育 人的内涵与功能,随着时代 的变迁,民俗文化中不断积 淀的丰富的生产生活智慧影 响着一代代人。而学校作为 社会影响力最广泛的组织机 构,其有别于其他教育方式 的优势使其必然要承担起民 俗文化的传承责任。可以说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 育之间存在着诸多共通性。 在价值取向上,二者都以育 人为本质目标;在核心属性 上,其现实意义都是为了借 传统之意化当代之人,承过 往开未来;在实践方式上, 都强调关注现实,以人为本 ,塑造个体精神。 近年来,学校教育机构 已经在传承民俗文化方面开 展了诸多的探索工作,取得 了一些成效。但同时,学校 民俗文化实践在相对狭隘和 片面的民俗观指导下,机械 强调传承性,造成了师生角 色与民俗文化的主客错位, 物化活动与精神体悟的本末 倒置,以及实施形式脱离生 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背 离了学校的育人本质,导致 了民俗文化传承与学生身心 发展的双重低效。要克服以 上问题,一方面,要树立正 确的民俗文化传承观,澄清 传承民俗文化不是把所有的 传统民俗文化都机械照搬到 今天的民众生活中,而是需 要精心评判和选择那些具有 维度清晰的结构性内容、切 合当今民众生活的实际需求 ,而且具有存在与传承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