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陶埙文化研究--传承与创新(精)/光明社科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侯李游美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立足于“陶埙文化传承与制作创新”的角度,研究陶埙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及其哲学内涵,特别是与中国文化起源的关系,为陶埙文化景象储存的中华文化符码,提供学理性阐释,把陶埙作为民族文化精神象征所传承的文化气韵展示出来,从埙的文化内涵丰富中华雅文化,并提供理论支撑。梳理历史上陶埙自身的发展和中西方音乐中陶埙的表征,从艺术学、文献学、图像学、美学、文学等角度进行阐释与介绍,并从设计学角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让陶埙在当代社会表现出的“文化遗产”与“文化商品”等同质化境遇中,找到自身的文化边界,在陶埙制作工艺上对外观进行创新性设计。结合陶埙的当代身份建构,从文化身份认同视角对陶埙文化发展的当下局面,进行探讨与反思,恢复陶埙本身的个性化审美身份。 作者简介 侯李游美,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绘画系专任教师。主要从事中西方美学研究与艺术学研究。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省级贫困村简阳市三合镇“农民夜校”讲师团团长。曾挂职成都市政府新闻办政务新媒体“成都发布”副主编。 目录 第一章 吹奏乐器的前世初探 第一节 陶埙的文化解析 第二节 陶埙的史料记载与历史沿革 第三节 陶埙的词源学解读 第四节 陶埙与中国古代哲学 第二章 陶埙的生理学概述 第一节 陶埙指法 第二节 陶埙在当今时代的分类现状 第三节 世界各国埙类乐器 第三章 陶埙生存现状的文化学概观 第一节 陶埙与陶笛——对比中见本质 第二节 中国历代埙发展 第三节 国内陶埙名家档案及相关介绍 第四节 陶埙名家故事汇集 第五节 经典乐曲作品赏析 第四章 陶埙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传播意义认知 第二节 陶埙的艺术美 第三节 校企合作——陶埙文化传承的美育新亮点 第四节 陶埙的价值解读 第五节 陶埙非遗化保护 第六节 陶埙文化保护背后的困境 第五章 陶埙传承创新设计 第一节 陶埙的标准化探讨 第二节 陶埙外观创新设计 第三节 陶埙传播销售的开发研究 第四节 调研陶埙研发、生产、销售基地 结语 附录 附录1 制埙匠人——余永田 附录2 课题合作相关介绍 附录3 陶埙诗歌汇集 附录4 陶埙“三十问” 附录5 “七星埙”赏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陶埙自产生后,以其独 特的音色一直深受人们的喜 爱,时间长达七千年,直到 今天风采依然。与其说是陶 埙独一无二的声音使作者对 此进行梳理,倒不如说是因 为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 据的独特地位激励着作者完 成本书。自封建时期开始, 陶埙以其高古和逸趣的气质 ,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形影 不离的伴侣,成为文人生活 的象征。在当下的某些语境 下,陶埙的音乐属性反倒被 削弱成这件乐器的附属物, 它本身代表了中国一种独特 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内涵。尽 管本书涉及的话题基于音乐 学的线索,但它的历史起源 考据、发展历程和当下的现 状属于文化学范畴。本书站 在音乐的本体论视域上,试 图扩展出对文化学、设计学 、哲学、文学等学科的涉猎 。作者作为文学领域的研究 者,对音乐学方向的知识一 知半解,虽然明知自己闯入 了一个不太熟悉的领域,但 对陶埙的喜爱使作者不得不 用笔墨来表达。本书面向的 主要读者对象是埙及陶埙爱 好者与其他专业学者,希望 可以从本书入手,把学术界 的眼光吸引到中国传统文化 中鲜为人知的领域中去。但 是,如果能在跨学科领域中 找到相关的读者,对作者来 说更是惊喜。作者期望本书 的读者能够继续对文中提到 的浅显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 研究。今后,如果读者中有 人能在本书的基础上编撰出 一本关于陶埙更为详备的手 册,作者也会为本书的撰写 价值感到欣慰。陶埙给作者 带来了许多乐趣,在写作本 书之前,作者在一次偶然的 机会下接触它,而后一直在 学习吹奏。陶埙声音悲凉、 哀婉,演奏一首古老的埙曲 能使人在烦闷时让心灵得到 丝丝慰藉,如演奏一段《女 儿情》,能够使作者摆脱烦 恼,振作精神,继续翻阅着 当下被抛之脑后的散发着清 香的古籍章节。在研究陶埙 的过程中及本书在撰写时, 陶埙奏出的哀婉、悠扬的声 音始终伴随着作者,启发着 作者灵感。埙属于传统吹奏 型乐器之一,音色独具特色 ,在中国传统艺术乃至世界 艺术中占据着重要而又独特 的地位。据考古发现得知, 埙的历史可回顾到新石器时 期,埙出土于我国黄河流域 地带,早期的远古先民用带 有孔的石头捕猎时,抛掷石 头产生了自然声音,这种声 音成为启发原始人制作乐器 的灵感来源,早期的埙也成 为原始先民举行巫术仪式的 主要乐器之一。 追溯古典文献,《说文 解字》:“壎(周埙),乐 器也。以土为之,六孔。” ①关于其形状的文献描述有 《周礼·小师》:“埙、箫、 管,大如雁卵。”②《新定 三礼图·埙》:“凡六孔,上 一,前三,后二。”③关于 其运用情况的文献描述有《 吕氏春秋·仲夏纪》:“调竽 笙埙篪。”④《诗·小雅·何人 斯》:“伯氏吹埙,仲氏吹 篪。”⑤关于其音乐韵律和 风格的文献描述有《诗·大 雅·板》:“如埙如篪。”⑥《 白虎通》:“礼乐埙坎音也 。”⑦远古音乐当属声乐最 古老,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 音阶,产生了最初的乐律思 维。但今天已无法再现其音 响,研究者多是凭借在乐器 上保留的音响去寻觅人之初 乐律的发展途径。由于原始 社会时期埙、箫、笙、琴等 乐器不易保存,考古发掘难 以找到实物。因此,陶埙的 完整出土尤为重要,它在高 音中所反映出的乐理材料也 成为当今音乐家追古的重要 依据。陶埙的吹孔从史前到 商周时期由无到有,由有到 多,其发展演变过程与古人 在乐律方面的思维有着密切 的关联。在这方面的学术研 究中,几乎没有出现怀疑陶 埙的音高发展与乐律思维, 尤其是音阶思维发展同步的 观点。在此方面的学术研究 中古代先贤论述较少,主要 见诸近现代人的论述,更多 是散见于中国古代音乐史著 述的篇章之中。在此项学术 研究中形成了四种趋向一致 的看法和四种不同看法。趋 向一致的看法有:其一,对 于我国的音阶源头产生的看 法中,有一种认为是与我国 早期多种陶埙有关,陶埙的 小三度音程或许对其能有所 解释;其二,我国古典音阶 的发展是由一音到五音,而 陶埙的音高发展也是如此, 两者的发展是同步的;其三 ,三孔的陶埙在五声调式中 可以构成羽、宫、商、角, 五音孔的陶埙几乎可以囊括 整个五声调式;其四,陶埙 所呈现的小三度音程可视为 我国音律特质与调式结构的 早期萌芽,显示了我国民乐 五声音阶所蕴含的独特思想 来源。不同的看法主要是针 对五声音阶何时产生提出的 疑问。第一种看法认为在母 系氏族社会后期便已形成五 声音阶,甘肃火烧沟三音孔 埙的出土,证实在母系氏族 社会时期的音阶与现今音阶 完全相同,也证实了七声音 阶的存在时期。我国陶埙在 那时就已形成玉门地区的鱼 形、山陕地区的球形或管形 、河南地区的梨形三个体系 。任何一种吹奏乐器都是在 人们对于某种音阶已经有所 认识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 第二种看法认为甘肃火烧沟 陶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旋律 乐器,以上资料都能为我国 “五声”的起源提供较为翔实 可靠的实物依据。根据火烧 沟陶埙的发音可分为宫、角 、徵、羽,缺商,出现“清 角”向七声音阶发展的三种 类型。第三种看法认为应该 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