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习仲勋画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学习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历史图片和传记文字并重的开有式,设前言、上下编,分阶10章,附生平年表和后记。前言依据新华社发的生平,概要地介绍习仲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顽强奋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上编记述新中国成立羊革命和战争年代的习仲勋,设1-5章。下编,记述新中国成立后的习仲勋,设6-10章。习仲勋生平年表反映他一生经历的事件。后记主要交待编撰情况、鸣谢有关单位。 目录 前言 上编 镌刻在黄土地卜的史诗 战争年代的习仲勋 第一章 立志存高远 第一节 思想启蒙 家世沧桑 关中名邑 时代风云 都村纪学 第二节 投身革命 立诚公学入团 初涉革命斗争 三师学潮 狱中入党 历练与抉择 两当兵变 第二章 创建根据地 第一节 渭北烽火 初见刘志丹谢子长 再返渭北 重回富平 第二节 红色照金 照金烽火 迎接王泰吉 主持陈家坡会议 第三节 英雄南梁 南梁曙光 当选苏维埃政府主席 苏区政权建设 血与火的洗礼 第四节 风云突变 “左”倾阴云 身陷囹圄 毛主席来了 第三章 六年关中情 第一节 两赴关中 一赴关中 环县书记 再赴关中 反摩擦斗争 第二节 血肉情深 鱼水相依 群众领袖 第四章 绥德建功勋 第一节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出席西北局高干会议 郝家桥调查 纠正整风审干偏差 建设抗日民主政权 第二节 战火中的青春 战地青春火样红 革命伴侣两地书 第五章 解放大西北 第一节 蓄力迎敌 当选七大中央候补委员 爷台山反击战 出任西北局书证 接应三五九旅 策动横山起义 第二节 鏖战陕北 西华池之战 延安保卫战 三战三捷 第三节 战略反攻 统筹后方 土改典范 全力支前 迎接黎明 下编 屹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的习仲勋 第六章 主政大西北 第一节 人民的江山 筹建西北军政委员会 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因地制宜搞土改 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荡涤贪污腐化 为大西北经济奠基 第二节 统战楷模 搞好民族关系 肝胆相照 第七章 勤政中南海 第一节 主持宣传文教工作 出任中宣部部长 开创文教工作新局面 保护文物古迹 第二节 国务院辅政 称职秘书长 力戒奢靡 第三节 心系百姓 信访非小事 考察大西北 庐山会议前后的调查 第八章 蒙冤十六年 第一节 祸起萧墙 《刘志丹》事件 下放洛阳 第二节“文革”劫难 沉着应对政治风暴 再下洛阳 第九章 南国春来早 第一节 新的征程 重见阳光 赴任广东 第二节 拨乱反正 联系实际讨论真理标准 平反冤假错案 清理历史遗留问题 踏遍广东大地 探索体制改革 第三节“杀出一条血路” 治理逃港顽症 筹办出口生产基地 争取先行一步 创办经济特区 组织境外考察 谋划海南发展 注重部队建设 第十章 清气满乾坤 第一节 为了长治久安 力促新老交替 致力法制建设 重视外事活动 第二节 倾心统一战线 开拓统战新天地 落实民族宗教政策 与内蒙古人民共庆盛典 第三节 赤子之心 情系老区 家乡情思 重回广东 第四节 晚晴无限好 兰同十二载 常怀感恩之心 无上荣光 难忘热土 清正家风 魂归故里 习仲勋生平年表1913—2002 后记 序言 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 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 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 工作领导人,陕甘边革命根 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 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 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 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 长。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 生,光辉战斗的一生,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习仲勋早年参加革命, 出生入死,转战陕甘,是陕 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 者和领导者之一。1913年 10月15日,习仲勋出生于 陕西省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接受革命思想,参加 进步学生团体。1926年5月 ,年仅13岁的习仲勋加入中 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 年春,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遭国民党当局关押,在狱中 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年初,习仲勋受党 组织委派到国民党西北军杨 虎城部做兵运工作,后任中 共营委书记。1932年4月, 组织发动了“两当兵变”,任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 五支队队委书记。同年9月 ,进入渭北革命根据地,任 渭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政治指 导员。1933年2月,任共青 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从事 武装斗争、农民运动和青年 工作。同年3月后,与刘志 丹等创建先后以照金、南梁 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习仲勋历任中共陕甘边特委 委员,军委书记和共青团特 委书记,游击队总指挥部政 治委员,革命委员会副主席 、主席等职务。1934年11 月,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 政府主席。他参与领导苏区 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围民党 军队多次“围剿”,出生入死 ,浴血奋战,在不断排除内 部“左”的和右的思想干扰中 ,壮大了红军武装,巩固和 发展了革命根据地。他以极 大精力领导党的建设和政权 建设,为土地革命战争年代 红色政权的巩同和经济的发 展,做了许多探索性、开创 性的工作。1935年春,陕 北、陕甘边两块革命根据地 在反“围剿”战争中连成一片 ,统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 又称“西北革命根据地”), 习仲勋为中共西北工委领导 成员,并继续担任陕甘边区 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9 月,他和刘志丹等一大批领 导干部在错误“肃反”中被王 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执 行者关押。党中央和毛泽东 到达陕北后,他们才得以释 放和平反,从而挽救了这块 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 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使之 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 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 前线的出发点。 1936年1月,习仲勋任中 共关中特委常委、苏维埃政 府副主席、党团书记。同年 6月,随红军西征,先后任 中共曲环工委书记、环县县 委书记。9月,又受中共中 央委派赴关中,守卫陕甘宁 边区南大门,长达6年。9月 起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游 击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 发后,习仲勋先后担任中共 关中特委书记、专员公署专 员、军分区和关中警备区第 一旅政治委员。1942年起 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党校校长 。他组织领导分区军民同国 民党顽固派进行军事、政治 和经济斗争,贯彻执行党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赢 得了党和人民群众的信赖和 拥戴。1943年1月,毛泽东 亲笔为他书写“党的利益在 第一位”的题词,予以表彰 。同年2月,他调任中共绥 德地委书记兼绥德、米脂警 备区和独立第一旅政治委员 。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 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领导 大生产运动,增强了当地的 经济实力,为巩固和发展“ 三三制”政权做出了很大成 绩。在整风审干和“抢救运 动”中,他抵制和纠正“左” 的偏向,保护了干部和群众 。1945年6月,在党的第七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仲勋 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 8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 部长;其间,曾担任爷台山 自卫反击战临时指挥部政治 委员,参与领导了著名的爷 台山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反 顽斗争的重大胜利。 习仲勋长期主持西北局 工作,为夺取西北地区革命 胜利、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 民政权夙兴夜寐、忘我工作 ,作出了杰出贡献。抗日战 争胜利后,习仲勋历任中共 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 绥联防军政治委员、陕甘宁 野战集团军政治委员、西北 野战兵团副政治委员、西北 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西北军 区政治委员。他受毛泽东指 示,领导策动了横山起义, 接应王震率三五九旅中原突 围返回延安。1947年3月中 旬后,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 部署,他协同彭德怀指挥了 保卫党中央、毛主席和陕甘 宁边区的战役,相继取得青 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 战三捷”和陇东、三边战斗 的胜利。习仲勋作为我军优 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在整 个解放战争期间,和彭德怀 、贺龙,或转战西北战场, 或开展新式整军运动等军队 政治工作,或组织后方支前 ,战胜了十倍于我的国民党 军队,为解放大西北、解放 全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习仲勋在主持西北局工 作中,和林伯渠一起,为建 设陕甘宁边区呕心沥血,付 出了巨大努力。尤其是在陕 甘宁边区土改中,他提出的 区别老区、半老区、新区不 同情况制定 导语 习仲勋,无论是作为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还是革故鼎新的探索者,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围、理政的楷模,还是胸怀天下,情系苍生的思想者,他身上凝聚的奋斗精神和高尚品格,已通过围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血火淬炼,通过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 本书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习仲勋同志13岁即投身革命,到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精彩人生,及其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与党内外人士的深情厚谊及其温馨感人的家庭生活。 后记 习仲勋为党为人民奋斗 一生的光辉业绩已载入中国 共产党的光荣史册,载入中 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他给我 们留下的精神遗产——至爱 齐天,宠辱不惊,大道于怀 ,九死不悔的理想、信念、 情操,成为党和人民的宝贵 精神财富。 习仲勋,无论是作为远 见卓识的政治家,还是革故 鼎新的探索者,无论是修身 、齐家、治围、理政的楷模 ,还是胸怀天下,情系苍生 的思想者,他身上凝聚的奋 斗精神和高尚品格,已通过 围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血火 淬炼,通过改革开放的辉煌 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成为国家和民族 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财富 和精神力量,在全党、全军 、全国各族人民乘着十八大 的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而奋斗的今天,有着 特殊的意义。成就伟大的事 业,不容缺失崇高的信仰。 如果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而探寻我们前 行的力量和学习的楷模,那 么,习仲勋就与我们非常亲 近。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把编撰《习仲勋画传》 (以下简称《画传》)视为 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把严谨准确反映习仲勋的 人生经历和重大贡献当作自 己的责任和追求。 习仲勋曾提出,写史要“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讲求 团结,顾全大局”。这也成 为我们编撰《画传》始终遵 循的重要原则。为了完成《 画传》的编撰工作,我们广 聚专业人才,汇集研究成果 ,精心组织协调,反复研讨 方案,并专门组织编撰小组 ,沿着习仲勋的足迹,先后 赴陕西、甘肃、河南、广东 、江西、海南等6省49市县 120多个地点搜集第一手材 料。在各地相关部门的协助 下,走访调研,拍摄照片 9000多张,收集到中共陕 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延安革 命纪念馆、照金革命纪念馆 、绥德革命纪念馆,广东省 社会科学院、中共广东省委 党史研究室、广东省档案馆 ,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海南省农垦总局,中共庆 阳市委、中共甘肃省委党史 研究室、南梁革命纪念馆等 单位,提供的图片3000多 幅和文史资料600余万字。 我们在拥有大量图片和 文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 心的通读梳理,遴选出 1000多幅有代表性的图片 ,组织编写了50多万字的文 稿,分别请习仲勋亲属、有 关单位、有关领导、党史专 家、军史专家、文学专家、 理论工作者、出版专家审读 修改。经过反复推敲,多次 论证,形成了有近800幅图 片和30万文字的修订稿。我 们请中国文联传记文学学会 组织多位专家,润色文字; 请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委 员会的多位专家设计版式; 请中国出版协会编校工作委 员会的多位专家,进行了多 遍审校,解决了语言文字和 出版规范等方面的问题。我 们力求经过各方的努力,使 《画传》达到主题突出、政 治导向正确、结构合理、历 史线索清晰、史实准确、文 字简练、版式舒展。《画传 》是集体研究创作的成果, 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帮助。在 此,我们向为《画传》作出 贡献者表示真诚的谢意。 感谢中共陕西省委党史 研究室、陕西省摄影家协会 、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广 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东省 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社科 院、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 摄影家协会、中共海南省委 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农垦总 局、新华图片社、中共庆阳 市委、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 究室等单位,以及《习仲勋 画册》《习仲勋传》《习仲 勋主政广东》《习仲勋革命 生涯》《怀念习仲勋》《习 仲勋在陕甘边区》等书的编 著者。是他们为《画传》提 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丰富 翔实的图片资料,才有了本 书的基础。 感谢习仲勋的亲属、战 友、同事。是他们提供了大 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资 料,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 感人肺腑的相关往事,才使 我们能够从容地编写这样一 个重大题材。 当然,在此更要感谢刘 源、田中、刘焕民、夏红民 等同志。正是他们最早支持 编委会的筹备工作,才有了 本书的雏形。 感谢赵正永、罗保铭、 王三运、赵实、徐令义、欧 阳坚、葛东升、范长秘、曲 爱国、常振明、杜学芳、谭 跃、程恩富、李岩、刘天明 等同志。正是他们对编撰工 作给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才使本书的编撰工作得以 顺利完成。 感谢王珏、王儒林、杨 旭华、兰晓军、许宁、康建 国、宋一夫、程连元、王春 赋、王勇、黄国荣、张洪溪 、王斌俊、韩晓明、仇正伟 、艾承宏、冯玉华、任力、 刘伯根、刘春晓、刘毓名、 周逸钧、许全发、龚建华、 李中祥、秦红丽、李恩杰、 张盛凯、张子飞、陈民、杨 尚林、赵桂亮、钟鸣、徐业 林、陶亚彬、魏碧海等同志 。他们的真知灼见和参与奉 献,始终是我们编撰此书的 动力。 言不尽意,谨向社会各 界再致谢忱,并恳切希望有 关单位、相关领导、广大读 者继续关心、支持和指正。 《习仲勋画传》编委会 2013年10月 精彩页 第一章 立志存高远 习仲勋,1913年10月15日出生在陕西富平县习家庄(今属淡村镇中合村),祖籍江西新干。 关中厚重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存,淳朴的民风,勤劳、耿直、忠厚、仁爱的家风塑造了习仲勋的性格,引领习仲勋走上革命道路的则是时代的大潮。 那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关中之地,进步思潮涌动,革命风云迭起。从上小学起,习仲勋就受进步思想浸染,逐渐接受革命和民主思想,萌发反抗黑暗、向往光明的志向,继而走上职业革命者的道路。他13岁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发动两当兵变,由一个关中娃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第一节 思想启蒙 习仲勋出生于陕西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勤劳淳朴的家风、丰厚的文化遗存、风云激荡的时代,塑造了习仲勋远大的志向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家世沧桑 习仲勋生于陕西富平。祖籍江西省新干县华成门村。因避战乱灾祸,祖辈由江西北迁至河南。1882年,习仲勋的祖父从河南南阳逃荒移居于陕西富平。习仲勋的父母勤劳俭朴,家风淳厚。 1913年10月15日(农历癸丑年九月十六日),习仲勋出生在陕西省富平县习家庄(今属淡村镇中合村)。 习姓历史渊源久远。传说春秋时有诸侯国习国(今贵州习水一带),国灭后,国民即以国名为姓氏。后习姓人聚居于襄阳郡(相当于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随着时代的变迁,襄阳习族人居住地亦多有迁移。江西省新干县华成门村之习姓,即此习姓氏族的后裔。据《习氏家谱》记载,习氏太祖习思敬配夫人赵氏。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朝政大乱,连年久旱无雨,庄稼歉收。习思敬因生活窘迫,携家带口逃荒到河南省南阳府邓县(今邓州市)西堰子老营(大习营村)定居落户,以农为业。习思敬夫妇均在70多岁过世,后代人丁兴旺,因老营人口拥挤,又分出西户、北户、南户,另辟村落居住。 据《习氏家谱·后代世系》记载,习仲勋为该族西户习魁之后第九代人。西户居小习营村。习仲勋曾祖父习玉策生子三人:习永盛、习永山、习永厚。习仲勋祖父习永盛为长,配夫人张氏。清光绪四年(1878年),习永盛第一个儿子出生,因是农历戊寅年,故取小名老虎。清光绪六年(1880年),习永盛夫妇又生一女孩,乳名大女。一双儿女降临人间,似乎没有给这个家庭增添多少喜悦,接踵而来的却是又一次跨省举家迁徙。 清光绪八年(1882年),河南南阳一带兵荒马乱,连年干旱,乱虐并生,饥民纷纷出外逃荒。习仲勋的祖父习永盛肩挑一双儿女(习仲勋的大伯老虎和姑母大女),与身背行李的妻子张氏一道,随着逃荒的人群,由河南南阳,经陕西丹凤、商县,翻过秦岭,终在富平县淡村定居下来。此后,习永盛次子即习仲勋的父亲习宗德、三子习宗仁相继出生。 习永盛佃租种地,维持生计,长期挣扎在饥饿线上,终因病饿离世。1900年秋,在困境中的习家终于盼来了一丝福音。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慈禧西逃。习仲勋的大伯老虎离家多年,此次随护送部队途经富平,顺道回家留下60两银子。习仲勋的祖母和父亲、叔父用这笔钱置了几十亩薄田,盖起了一个庭院。几年后,在流经富平淡村的石川河南岸,便有了一个以习姓为名的小农庄,即习家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陕西同盟会和陕西新军也随之起义。这一年习宗德与小自己8岁的都村姑娘柴菜花结婚。习宗德夫妇生子女7人:长子仲勋、长女秋英、次子小名导儿(夭折)、二女冬英、三子仲凯、三女夏英、小女雁英。按照《习氏家谱·三门新谱》“国玉永宗,中正明通,继述承显,尊守从荣”的排行,男孩入谱为中字辈,习宗德便为长子取名中勋,又请学校老师为中勋取小名相近。1926年,中勋就读立诚公学高小部,老师严木三先生认为“中勋”含有中国的元勋之意,遂为“中”字加了“人”字旁,取意为人中正,处事公道。从此,中勋改名为仲勋。 童年时代的习仲勋家庭经济尚宽裕,三代同堂,十几口之家,温馨和睦。父亲习宗德性格宽厚刚直,乐善好施,母亲性格温和,宅心仁善,但夫妇对待子女严厉有加,经常告诫子女以善待人,以诚待人。若干年以后,习仲勋曾对子女讲述:“我的父亲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农民,他总是对我们说,长大了不要做官,也不要经商。当官的欺压老百姓;商人唯利是图,多重钱财。如果有了学问,就做一名教书先生,用自己的本事传书授道,受人敬重。要不就种庄稼,做个本分的农民。”“我的母亲勤劳贤惠,对婆婆特别孝敬,婆婆患病时,她把精心做的莲子汤送到床前。而自己却省吃俭用,直至终老,没享过一天清福。” P13-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