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登高明望四海(精)/日知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王子今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日知文丛”之一种,收入着名学者王子今教授近年所撰学术随笔共25篇。本书围绕秦汉历史文化,内容涉及秦汉交通史、制度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等,以文史互证,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结合起来,考察了历史事实在当时以及後世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角度多样,以小见大,颇具功力。 作者简介 王子今,男,西北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曾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鸿国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秦汉史。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女子从军史》《中国盗墓史》《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称谓研究》《秦汉交通考古》《秦汉儿童的世界》《秦始皇直道考察与研究》《插图秦汉儿童史》等学术专著40余种。 目录 登高明望四海(代前言) 江河之间:秦文化崛起的基地 里耶发现:秦史认识的新视窗 面对海洋的秦始皇帝 再议“焚坑” 秦始皇陵的“机械之变” 文化史视角的秦直道考察 汉代政论家的商鞅批判 史家的“童心” “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 汉武帝及其“轮台诏” 《汉书》及其著作人 走近秦汉“小儿” 合浦的海气珠光 汉代图书收藏与图书流通 汉朝留给我们什么 汉代的“达人” 汉代官员的“私书” 吏与秦汉基层社会秩序 秦汉文物研究的学术向导:读孙机《仰观集》 关于《始皇帝的遗产》 关于汉代的“谣言”:汉代民间舆论史与民间舆论传播史 窃书剿说大不德 吕蒙读史 唐诗“苏武”咏唱 秦汉海洋文化研究 后记 序言 登高明望四海(代前言 ) 曾经在宋明诗文中读到“ 登高明”语,如宋人杨亿《 豫章东湖涵虚阁记》:“可 以登高明而逃暑。”(《江 西通志》卷一二三)孑L武 仲《信州学记》:“去湫隘 而即亢爽,脱卑暗而登高明 。”(《清江三孔集》卷一 四)明人杨基《零陵感春》 :“舟行苦淫雨,雨晴身亦 轻。畅如辞喧卑,振衣登高 明。”原以为“登高明”一语 出现较晚,然而看到新疆罗 布泊地区出土汉代锦绣图案 中“登高明望四海”的文字, 可知这一说法起源甚早。 《礼记·月令》写道:“( 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可 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 以处台榭。”郑玄解释说:“ 高明,谓楼观也。”这一说 法或许只是狭义的理解。《 日讲礼记解义》卷一八说: “山陵、台榭,皆高明之所 。升焉、处焉,顺阳气之在 上也。”以这样的认识解释“ 高明”,似较郑说“楼观”为 长。也许“登高明”和“居高 明”中“高明”的涵义略有差 异,但是文句中升陟高敞之 处的意思至少是接近的。 汉锦文字“登高明望四海 ”,曾经以为或许可以读作“ 登高,明望四海”,参考上 引文献中所见“登高明”“居 高明”字样,现在看来,似 以读作“登高明,望四海”为 宜。 “登高明”不仅为了逃避 暑气,又可以去离“湫隘”, 告别“喧卑”,超脱“卑暗”。 宋儒又有“居高明,远浊秽” 的解说(王与之《周礼订义 》卷九),也有将“高明”与 “迷暗”对举者(《近思录》 卷一四)。如果从文化象征 的角度理解,从“登高明”三 个字中,其实可以体味到一 种追求精神升华以接近“亢 爽”境界的愿望。 鲁迅在回顾中国古代历 史文化时曾经写道:“遥想 汉人多少闳放”,“毫不拘忌 ”,“魄力究竟雄大”。这位 虽不专门治史却对历史有透 彻理解的思想家评价中国传 统文化时往往多有悲凉感慨 ,然而他对于西汉时期民族 精神之所谓“豁达闳大之风” 的深情赞赏,却以积极肯定 的态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 印象。他总结当时人的历史 创造时说,“要进步或不退 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 少也必取材异域”(《坟·看 镜有感》)。古丝绸之路上 发现的汉锦织文“登高明望 四海”,正反映了这一时期 汉文化面对世界的雄阔的胸 襟,而积极进取的意向,也 得到生动鲜明的体现。 “登高明望四海”表现出 的立高怀远的文化精神,是 汉代文明繁荣的主要表现之 一,也是中国文化史历程中 我们至今可以引以为自豪的 闪光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 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有曲折 的峡路,也有江波平阔之处 。回顾文化史,应当关注我 们民族文化取得辉煌创获的 历史阶段。这些阶段,都是 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我 们今天常常说要为中华文明 的伟大复兴而努力,那么, 这种关注无疑是必须的。而 探索当时我们民族精神所以 高昂激进的历史原因,也应 当注意到“登高明望四海”作 为一种文化态度,作为一种 文化倾向,作为一种文化立 场的意义。 就史学研究而言,“登高 明望四海”也可借以指代一 种值得肯定的学术精神,即 站立在较高的学术基点上, 迎受八面来风,而时刻保持 着自信之心和自强之志。数 年前,有青年学者在《光明 日报》发表题为《当代中国 历史科学的制高点》的文章 ,实际上提出了在史学学术 方面“登高明”的倡议。而如 果在这一立足点上做到“望 四海”,即进而注目当代世 界历史科学的制高点,对于 今天读史和治史的青年学人 ,或许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建 议。 导语 “登高明望四海”表现出的立高怀远的文化精神,是汉代文明繁荣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史历程中我们至今可以引以为自豪的闪光点……就史学研究而言,“登高明望四海”也可借以指代一种值得肯定的学术精神,即站立在较高的学术基点上,迎受八面来风,而时刻保持着自信之心和自强之志。本书以秦汉历史文化为主题,收入作者近年撰写的学术随笔、学术评论和其他学术短文26篇。以《登高明望四海》作为“代引言”,正文编人25篇。 后记 本书以秦汉历史文化为 主题,收入作者近年撰写的 学术随笔、学术评论和其他 学术短文26篇。以《登高明 望四海》作为“代引言”,正 文编人25篇。 谨此深心感谢谭徐锋先 生的推荐和鼓励。 我曾经著文《史学论著 的“燕瘦环肥”——说“读史札 记的价值和意义》,大致发 表了如下意见: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 子,这样的说法曾经被认定 为胡适的话,反复受到批判 。已经有人指出,胡适其实 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根据 文化学者谢泳的分析,这句 话是由胡适的长篇演讲稿《 实验主义》中的一种说法变 化过来的,然而与胡适的原 意恰好相反。胡适的这篇演 讲稿最初发表在《新青年》 上。这段话是介绍詹姆士的 实在论哲学思想时说的。原 话是:“实在是我们自己改 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 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 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 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 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 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 们雕成什么像。”(《胡适 作品集》第四集,台湾远流 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论者分析说,这句话是如何 流传开来的,一时不好查考 ,但可能与冯友兰当时的一 篇文章有关。冯友兰在批判 胡适运动中写了《哲学史与 政治——论胡适哲学史工作 和他底反动的政治路线底关 系》。其中有一段说:“实 用主义者的胡适,本来认为 历史是可以随便摆弄的。历 史像个‘千依百顺的女孩子’ ,是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 ”(《胡适思想批判》第六 集81页,三联书店,1955 年8月) 其实,如果从史学的文 化魅力来看,少女的比喻或 许是适宜的。我们如果借用 这样的说法来讨论史学论著 的体裁和形式,自然也会注 意到“短长肥瘦各有态,玉 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孙 莘老求墨妙亭诗》)的情形 。 时下最被看重的史学成 果的载体,是论文。现今一 些学术机构的价值评定系统 ,对于论文的品评,又有若 干附加的条件,例如刊物的 等级、下载的次数、摘引的 频度等等。而刊物对论文是 否发表,有时要看作者的身 份。甚至对于篇幅,由于要 追求某种摘引率,也有严格 的要求,比如必须在多少字 以上。 实际上,论文这种形式 的通行,其实对于具有悠久 传统的中国史学而言,是相 当晚近的毒。 中国传统史学的成果, 丰富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宝库 ,也充实了人类知识的宝库 。就其学术积累而言,以正 式以经、史、子、集四部进 行图书分类的《隋书》卷三 二至卷三五《经籍志》为例 ,其中所著录的史部书籍多 达13264卷,竟占到经史子 集四部合计总数31694卷的 41.85%。而王阳明“《五 经》亦史”(《传习录》卷 一),章学诚“《六经》皆‘ 史’’’(《文史通义·内篇一· 易教上》)等说法,又指出 在史部以外的著述中,其实 也多有史学成就。 然而,中国传统史学这 些所谓“汗牛充栋”“浩如烟 海”的论著,长期以来,并 非是以今天人们眼界中的“ 论文”的形式发表流传的。 今天,“论文”似乎已经 成为工业化社会学术生产的 标准化形式。一二三四,起 承转合,脚注尾注,提要关 键词,基金项目……程式和 规范的严格,助成了新的“ 八股”的出现。为了适应根 据常规预设的框架,于是又 有言辞空泛、声势虚张,甚 至随意“注水”的现象发生。 我们看到,即使20世纪 论文形式开始兴起之后,一 些史学大师的研究成果,其 实也并不是以这种整齐划一 的形制生产的。有的学者认 为有必要为高校历史学科的 学生选编史学论文的范本, 如果严格按照现今的论文格 式规范要求,估计王国维、 陈寅恪等学者的许多杰作也 难以编列其中。 …… 事实上,“札记”的形式 在新的学术环境下的生命力 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上史 学网站许多讨论具体学术问 题的帖子,就具有传统学术 形式“札记”的品性。 建议《历史研究》“读史 札记”栏多发表讲究实证, 文字简练,有新见的学术短 文,以继承古来学者以学术 札记、学术笔记、学术随笔 形式阐发新义,阐发深义的 传统。这样也有益于扩展《 历史研究》的学术容量。如 果能够在适当时候如2001 年4期那样发表成组的以新 出简牍为研究对象的“读史 札记”,当然也是历史学、 考古学、文献学研究者所共 同希望的。 载录以上意见的这篇短 文发表于《历史研究》 2004年4期,算来已经17年 了。 当时提出的意见建议, 基本看法,内心依然坚持。 今天适录于此,是希望年轻 的学友了解这样的认识。这 些想法,可能一些学者不同 意。尤其是近年对“碎片化” 的批评,可能有时是针对“ 读史札记”这类短文以及相 关观点的。不过,“碎”“小” 未必没有学术价值。庾信《 对烛赋》言“蛾飘则碎花乱 下,风起则流星细落”,告 知我们“细”“碎”的精彩,本 来就存在于自然之中。所谓 “碎花乱下”,是可以令我们 联想到“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诗句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氏长庆集》卷二○ )。 这里再摘录几句表 精彩页 江河之间:秦文化崛起的基地 春秋时期崛起,战国时期称雄的大国都在与中原文化早期发育重心有一定距离的边缘地带获得发展机会,形成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对于这些原先处于边缘地位的政治实体迅速强盛的形势,《荀子·王霸》的说法是“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史记》卷四《周本纪》说东周形势:“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也说:“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秦崛起于西北,后来逐步富强,竞击灭六国,实现统一。秦政对中国历史文化有长久的影响,是人们熟知的事实。考察秦人早期活动的足迹,有益于理解秦文化的原始基因与历史走向。对秦早期历史,王国维、蒙文通、郭沫若、卫聚贤、翦伯赞等学者,很早就进行过认真的探究。而相关遗存得以科学发掘、切实研究和综合说明,冈近年考古学的突出进步获得了条件。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进行的秦早期文化遗存的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这是此前未曾有过的协同合作方式,成就了考古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成功经验。近年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学的综合探索,也有值得肯定的成绩。如西北大学史党社著《日出西山——秦人历史新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陶兴华著《秦早期文明追迹》(甘肃教育出版社2016年10月),天水师范学院雍际春著《秦早期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8月)等论作,对于“秦人…‘秦族”“秦夷”“秦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究,特别注重考古学收获与文献记载的结合,研究各有推进,实际上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协同合作。 雍际春《秦早期历史研究》总结了“传统的东来说与西来说”以及“新东来说与西来说”,论证赢秦为华族而非戎族。对于秦人先祖“女惰”“大业”“伯益”的传说与事迹有所考论,就夏商时代的赢秦历史以及赢秦西迁路线等也有新的分析。《秦早期历史研究》关于秦早期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天水“渭河及其支流和西汉水上游一带”的区域环境和考古发现,进行了注重环境因素与地理条件的论说。作者称这一空间为“天水‘两河流域’”。 渭水是黄河的最大的支流。西汉水如论者所说,是“属于长江水系的嘉陵江上源”(160页)。正是在这里,秦文化得以孕生、发育。秦人在这里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他们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找寻适宜的发展空间,创造崛起的历史机会,择定正确的进取路径。高天厚土,大江长河。秦岭陇山之间的高地,成为承举秦文化崛起的最初的文化台基。 有的学者根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简牍《楚居》的文字,推定楚人曾经在关中活动,后来进入丹江流域,转向江汉平原发展(周宏伟:《楚人源于关中平原新证——以清华简(楚居)相关地名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2期)。如果这一判断能够成立,则楚人先祖也曾经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徘徊,进行过生存地域的选择。而通过《楚居》的内容确实可以发现楚文化早期发生的地理环境和丹江交通条件形成的关系。楚人曾经进一步涉足秦岭北麓是可能的。我们注意到,秦岭以南的汉水及其重要支流的上游地方发生了两支文化,一即西汉水流域的早期秦文化,一即丹江流域的早期楚文化。这两种文化后来有不同的走向。但是起初相对中原文化中心区都是边缘化地方,而后则由弱而强。秦文化拓展到秦岭以北,利用良好的历史契机,人据关中平原,又逐渐向东进取。楚文化则由丹江通道南进江汉平原。这两支强劲的文化势力后来又都以中原为目标。正如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的:“楚文化的扩展,是东周时代的一件大事。”“说楚文化影响所及达到半个中国,并非夸张之词。”“随之而来的,是秦文化的传布。秦兼并列国,建立统一的新王朝,使秦文化成为后来辉煌的汉代文化的基础。”(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11页)西汉水流域的早期秦文化和丹江流域的早期楚文化都与秦岭以南的汉水及其重要支流上游地方的开发有关,是值得重视的历史文化地理和历史交通地理现象。说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联想到后来刘邦在汉中成功建国的政治实践。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