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二战大牌局(七强国的战略博弈)(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王鼎杰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人类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对抗最精彩、记录最详细的一次战争。七十多年后的今日,全球格局依然保留着当年战争结局的深刻烙印。本书是一部从战略视角写成的二战史,立足二战,但又跳出了传统轴心国、同盟国阵营的二分法。通过二战中德、意、日、英、美、法、苏七强的横向较量,追溯七大国合纵连横的远、中、近因及各国战略传统的因革损益,本书试图重新回到当年国际博弈的波谲云诡之中,破解西方大国的兴衰密码,以复盘得失殷鉴,并以知彼求知己,反思我们中华民族的利弊得失。 作者简介 王鼎杰,1980年生,战略、文史学者,凤凰“鼎力推鉴”、今日头条“智读《史记》”系列课程主讲人。《世界军事》战略纵论专栏特邀撰稿人,北京市通州区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荣誉顾问。曾担任多所智库的学术部部长和高级顾问。著有《复盘甲午》《二战大牌局》《李鸿章时代》《当天朝遭遇帝国》。在《战略与管理》《世界军事》《历史月刊》《国学新视野》《百家讲坛》《围棋天地》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百篇。 目录 引言 细思极恐的二战史 英国:落日之路上的日不落帝国 百年错看张伯伦 “绥靖”的战略真相 东方战线的崩解 丘吉尔临危受命 孤军的抉择 重开新局 震荡全局的误算 “第二战场”明争暗斗 曲终奏雅,火种不熄 德国:为美苏争霸奠基的国际纵火犯 谁埋下了二战火种 德意志复兴路在何方 “轴心国”与“四大泛区” 外交胜利,内政失控 狂人登场 夺权之路 元首的豪赌 坠入深渊 助力美国崛起的“头号功臣” 法国:屡出奇谋的衰落大国 法国的战略难题 暗藏玄机的防线 惊天奇变 棋差一着 大败局 危急关头,两面下注 在大国夹缝中凯旋 日本:死于制度内伤的东方土豪 搅动太平洋的美日角力 拖后腿的制度内伤 得失参半的石原狂赌 危机中的转机 差之毫厘的松冈外交 彻底失败的战略突围 善败者的最后反击 意大利:武力贫血的大战仲裁者 罗马,还是砝码? 不自量力的人局 迷失的大战仲裁者 沦为附庸,“反水”失利 半岛国家,命运殊途 苏联:震撼欧亚的外交魔术师 一堆烂摊子 两大战略遗产 斯大林式战略 外交魔术师 抽别人的梯,登自己的顶 独立巅峰,高处不胜寒 从顶峰跌落 艰难的再崛起 不堪重负的帝国 美国:转动全球的离岸平衡手 “孤立主义”的真相 从陆权西进到海权西进 英国霸权动摇的危与机 大国斗智 面临孤立的美国 全力备战 大逆转 美苏暗战 控局 大战略之胜 后记 如何掌握战略思维?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细思极恐的二战史 在知乎上,曾经有人 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二战 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 这个问题,问的人没 问明白,答的人自然也就 很难答清楚。 之所以说没问明白, 原因就在于,提问的人忽 视了二战的复杂性,光是 参战国就是一大堆。同样 一件事情,感受是截然不 同的。你细思极恐的,也 许恰恰是别人从梦中笑醒 的。别人求之不得的,或 许正是你细思极恐的。 所以,要说清楚细思 极恐,先要明确主体是谁 。 比如,站在德国和日 本的角度,细思极恐的莫 过于险些被采纳的“摩根 索计划”。 所谓摩根索计划,指 的是当时美国财政部部长 小亨利·摩根索,在第二 次魁北克会议(1944年9 月11—16日)上,提出的 一个处置战后德国的计划 。其意在肢解德国;并彻 底去工业化,让德国经济 倒退一百年,变成一个无 害的农业国家;还要通过 强制绝育、甄别移民等方 法,将德国人口限制在两 千万以内。 类似的思维也一度准 备用在日本身上。只是因 为美国最终发现,随着德 、日的战败,英、法的衰 落,苏联将成为新的头号 竞争对手。德国和日本反 而有利用价值,要想方设 法地将之再武装。这才有 了今天的德国和日本。 转到美、英、苏的立 场上,最细思极恐的,或 许就是那个差点被实行的 “马歇尔建议”。 1940年,德国横扫东 、北、西欧,英国岌岌可 危。罗斯福准备大力援助 英国抗德,却遭到陆军总 参谋长马歇尔的坚决反对 。马歇尔认定英国很难抗 住德国的攻击,同时指出 美国自身的军备严重不足 ,故而建议:与其浪费宝 贵的资产,去援助一个注 定灭亡的盟友,不如留下 来强化北美防务安全。 第二年6月,希特勒闪 击苏联,罗斯福准备大力 援苏。马歇尔再次以相同 理由反对。 在这两个历史关口, 马歇尔的意见有一次占据 上风,人类历史就将被大 幅改写。如果全部采纳, 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这个 世界格局了。随着英、苏 的战败或遭到严重削弱, 美国将被轴心国阵营全面 孤立在北美一隅,空有越 来越多的好牌,却窝在手 里打不出去! 好在罗斯福连续两次 否定马歇尔的建议,大力 援助英国和苏联,才没有 导致这个灾难性后果。 顺着这个思维,站在 咱们中国人的立场上,二 战中细思极恐的事情又是 什么呢?我想,应该莫过 于德意日欲与苏联结成大 联盟。 我们知道,抗战期间 ,汪精卫组团投日,是轰 动一时的大案。同样轰动 一时的是,汪伪集团投敌 未久便内部分裂,汪的两 员大将——陶希圣、高宗 武——叛逃香港,披露了 汪精卫与日本人的卖国条 约,再度震惊世界。 促成陶、高叛逃的一 个重要原因在于,起初二 人幻想中日同文同种,可 以共同促进亚洲繁荣,抵 御苏、美等区外大国的渗 透。岂料在接触过程中, 二人却震惊地发现,日本 人的思路完全不是按照同 文同种展开的。 日本之真意,一在制 造中国的全面分裂,将之 肢解为六块;二在要和苏 联结盟。 我们知道,1936年10 月25日,德、意秘密签订 了《德意议定书》,形成 了“柏林一罗马轴心”联盟 。11月25日,德、日缔 结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11月,意大利 跟着入伙《反共产国际协 定》。接着,苏德在 1939年戏剧性结盟。 1940年9月27日,又有《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 正式签订。条约有效期为 十年,目的在于全面建立 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秩序 。 表面上看,1940年条 约似乎就是1937年“三国 反共协定”的升级版,是 德意日三国深化反苏合作 的量变。仔细研究条约内 容,就会发现,实则不然 。这次的条约与其看作是 德意日三国在反苏反共道 路上的深化合作,不如看 做是德意日欲与苏联结盟 。条约正文第五条明确规 定:“德意志、意大利和 日本声明上述各条款毫不 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 现存的政治地位。”这显 然是要和之前的三国反共 协议划清界限,为与苏联 结盟创造机会。日本和德 国还互换了几项秘密协议 书。德国答应竭尽全力促 进日本与苏联结盟。 据日本左派学者不破 哲三的研究,德日之间关 于势力范围划分的秘密协 议中,还有特别有趣的一 条,那就是约定将印度划 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但如 果苏联入伙,就将印度转 让给苏联。(不破哲三《 从“科学视角”思考日本的 战争》) 这就是为什么1940年 的条约名称里去掉了反共 。原因就在于,一个超越 意识形态局限的新地缘联 盟即将出现。 这个联盟的目标对象 非常清楚,就是英美。具 体说,就是通过这个横跨 欧亚大陆的联盟,在孤立 美国的同时,集中力量全 面肢解英帝国,重新划分 欧亚大陆的势力范围,最 终形成德、日、苏、美四 强格局。这才是1940年 条约的真相。 试想,如果这个大联 盟实现,中国的国运焉能 不受影响?又如何不让后 人细思极恐? 为什么在1939年苏德 会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 什么1940年出现了德意 日欲与苏联结盟的迹象? 又为何最终这个同盟未能 形成,反而在1941年出 现了 导语 一场空前惨烈的世界大战,一轮激烈争锋的全球牌局,一部鉴往知来的大战略启示录。 本书站在大国、强国的立场上,运用战略思维,重新来看二战史,进而通过二战史,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近五百年来的大国兴衰历程。 后记 如何掌握战略思维? 2015年初,《世界军 事》的资深编辑马瑛女士 ,邀请我为该刊的“战略 纵论”专栏,撰写一个年 度性的长篇连载专题。于 是,就有了本书的初稿。 当时定的标题是《二战史 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从2015年5月开始,一直 连载到2016年的4月。 对这个选题,最初是 存在一些“担忧”的。因为 历史似乎是那样的陈旧, 在我国的军事研究领域内 向来地位边缘。而“战略” 这个词,在今天又变得如 此廉价、泛滥,早已让大 家审美疲劳,甚至心生排 斥。而《世界军事》是中 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类军 事期刊,“战略纵论”又是 该刊最重要的一个专栏。 之前我虽然已经在该专栏 发表了很多文章,几乎篇 篇评分第一,但基本上都 是围绕时事热点话题展开 分析,而且最多做成单期 专题。现在要选择这样一 个话题,进行如此长时间 的连载,难免引起很多朋 友的担心。 可是,连载取得了出 乎意料的成功,每期评分 都是第一。读者反馈也非 常热烈。很多机构甚至致 函编辑部,索要我的往期 文章。我也因此结识了很 多新朋友。 2017年,连载的部分 内容,又在凤凰视频“鼎 力推鉴”节目中,进行了 讲解,并再次获得了热烈 反响。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很多读者朋友开始意识到 ,战略是一个貌似熟悉, 其实非常陌生的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战 略,什么又是战略思维呢 ? 作为外来术语的“战略 ” 如果严格从词汇本身 讲,今天我们说的战略, 首先是一个源自西方的外 来军事术语。 在农业文明时代,因 为技术变革周期长、资源 有限,人类的活动范围也 有限,故而不存在真正意 义上的全球多元博弈。作 为人类最剧烈的对抗手段 ,战争的规模也相对有限 。因此,在西方世界,传 统的军事学说仅粗分为战 略(Strategy)和战术 (Tactic)两大部类。简单 地说,战略思考的是如何 赢得战争,战术思考的则 是如何赢得战斗。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 入,技术变革周期越来越 短,人类可调动的资源日 趋富足,可探索的空间也 越来越广。全球多元竞争 格局日趋复杂,战争形态 也日新月异。于是形成了 两个问题,并催生出两轮 学说革命。 第一个问题是赢得战 斗未必赢得战争,为解决 这个问题而形成了战役学 革命。 由于战争形态的日趋 复杂,传统的战略、战术 二分法已渐渐难以满足现 实战争的需求。无数个战 斗的胜利,并不能拼凑出 全局性的战争胜利。故而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在拿破仑战争的激烈对 抗中,以普鲁士军的参谋 革命为先导,在战略、战 术之间追加了新的战役 (Operation)层级,建立了 战役学说,以及承载这个 学说的参谋总部和新式军 校。到二战前夕,德、苏 陆军在战役学研究领域领 先列强,打造了全球最强 大的陆军。明治维新后的 日本则率先将相应学说运 用到海军领域,在短短四 十年内形成了以江田岛海 军兵学校为代表的世界级 海军军校体系,建成了一 支直追英国的大海军。 第二个问题是赢得战 争未必达成国家目标,为 解决这个问题而形成了大 战略学革命。 归根结底,战争只是 手段,而非目标。战役学 的产生,虽然为打赢战争 提供了强大助力,却忘记 了赢得战争只是手段。过 度专业的军事学说,让军 人集团逐渐垄断国防和外 交话语权,用军事目标代 替了国家目标。这在一战 时的德国及二战时的日本 ,体现得最为明显。故而 ,英、美两国率先在传统 战略之上,追加新的大战 略(Grand Strategy)层级( 也被称为国家战略、高级 战略)。 …… 第二,战略是一种追 求“可能”的科学和艺术, 是在竞争一对抗过程中, 谋求对我方相对最有利的 权力关系。战略并不排斥 和平与合作,但希望和平 是有尊严的,合作是我方 占据主动权的,而且无论 是和平还是合作,都应该 是能够经受得住对抗、突 袭乃至背叛考验的。近代 以来,中国现代学术体系 在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 决定论、规律论的一面, 却忽视了可能性、创造性 的另一面,进一步限制了 现代战略学萌芽在中国的 发展。 第三,战略不排斥道 德,并竭力谋求多国博弈 中的道德制高点。但是, 战略反对用道德制高点代 替一切,更反对为了谋求 道德制高点而牺牲其他制 高点(如军事、地缘、经 贸、文化等)。但是,受 唯道德主义的影响,近代 以来的中国精英,大多喜 欢用单一的道德思维看待 复杂的现实世界。鸦片战 争以来的近代屈辱记忆, 更强化了国人的弱国心态 ,反而不利于良性地参与 强国政治,也不利于战略 学的发展。 第四,作为后发国家 ,中国无疑应当借鉴先发 国家的经验教训。但是, 借鉴的方法应该是观其行 ,而非信其言。非常不幸 的是,中国学术界和战争 史、国际关系研究界,在 借鉴的过程中,恰恰对列 强的“行”研究太少,而对 其“言”又过度轻信。 苏联自身非常注重大 战略、地缘政治的研究和 运用,却误导中国,称相 关学说是资本主义、霸权 主义专享的伪科学,不动 声 书评(媒体评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残酷历史篇章中,同盟国 、轴心国的正邪对峙已经 尘埃落定,但回顾彼时的 动荡岁月,背后的波诡云 谲仍鲜为人知: 张伯伦与丘吉尔如何 先后维护江河日下的大英 帝国?一战惨败的德国如 何在施特雷泽曼的运筹帷 幄下重获生存空间,又是 如何在希特勒的领导下走 向覆灭?法国的马其诺防 线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外 强中干的意大利的二战之 路能否被改写?日本为何 会自灭于军部内耗?苏联 怎样凭借“斯大林式战略” 改变欧亚大陆地缘版图? 美国如何审时度势,介入 战争,赢得全球霸权? 知名青年学者王鼎杰 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解读。 国之重器,不会轻易示人 ,战争虽已结束,但大国 博弈从未远去。通过描绘 二战中英、德、法、意、 日、苏、美的明争暗斗, 剖析七强国各自的战略思 维,本书试图还原当年胜 势未定的生死牌局,重新 解读关键的人、事、物, 破解各强国的兴衰密码, 进而找到一个检讨大战略 分析法的样本库,是一部 讲授大战略思维的活课本 。 精彩页 英国:落日之路上的日不落帝国 在20世纪初的列强俱乐部中,英国的地位无疑是最为显赫的。 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若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算起,大英帝国操控欧洲均势前后已有二百余年;如从拿破仑战争(1803—1815年)结束算起,全球处于大英帝国治下和平亦达一百余年。虽然这个帝国鼎盛时期人口也不过四千七百万,但却控制着五十块殖民地,统治着约四亿四千万人口(超过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和三千五百三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超过日后苏联的国土面积),并因为领土环绕全球而号称“日不落帝国”。 曾几何时,“日不落帝国”走上了落日之路。正是这老霸主的日趋衰老,引发群雄争抢世界霸权的冲突,构成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诱因。而英国霸权的没落及其殖民体系的瓦解,又是二战的一个重大结果。理解英国为什么衰落,及其应对衰落的大战略运作,也就不再只是理解其一国成败得失的关键,而是理解整场二战的重中之重。 百年错看张伯伦 1938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从慕尼黑返回伦敦。面对充满期待的大众,他挥舞着一张纸,满怀信心地宣称,他带回了“一个时代的和平”。 就在此五个月前,德国宣称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遭到种族迫害,为了解决这一人道主义危机,德军已经做好军事解决的一切准备。转瞬间,大半个欧洲都陷入战争阴云之下。 危急关头,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出面斡旋,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Edouard Daladier)与德国元首希特勒在慕尼黑进行了高峰会谈。经过紧急磋商,英法决定“劝说”捷克斯洛伐克代表顾全“大局”,通过放弃苏台德地区的主权换取欧洲的和平。作为交换,希特勒以条约的形式郑重承诺,此后他不再提出新的欧洲领土要求。英德与法德之间还分别签署了共同宣言,决心用协商办法处理一切问题,“永远不再投入彼此之间的战争”。 张伯伦在伦敦挥舞的那张纸,就是有希特勒签名的承诺书。正是靠了这承诺,张伯伦才敢于宣称,他带回了一个时代的和平。 可是,这“时代”也真是短暂。仅仅半年后,希特勒就肢解了残余的捷克斯洛伐克,展开了新的领土扩张。又五个月之后,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灯火管制政策之下,欧洲大都会的万家灯火相继熄灭,取而代之的是防空洞里的窃窃私语,是集中营里的格杀勿论,是“闪电战”的横扫千军与全世界的合纵连横。 暗夜中,两种声音越喊越响,至今不息。 一种声音怒斥张伯伦的愚蠢,批判他对希特勒的轻信,更批判他对小国利益的牺牲,对侵略者的纵容。其结论是,正是张伯伦的愚蠢,加速了希特勒的崛起和二战的爆发。 另一种声音则怒斥希特勒的不讲信义,批判他利用张伯伦的“君子可欺之以方”,放弃英德和解的大好良机,反而急于上演一场现代外交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至于张伯伦的失败,反而让人产生“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扼腕。其结论是希特勒过于阴险卑鄙,把大家一起拽进火坑。 P7-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