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情的破碎(一部分手史)(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法)萨宾娜·梅尔基奥尔-博奈 |
出版社 |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总共分为五大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围绕着爱情破裂这个主题,结合著名人物感情破裂的故事来说明这一个时代引发感情破裂的原因。其中第一部分讲述爱情破裂的主题是有关荣的事,作者在这一部分内容当中从9世纪到15世纪的道德法律变迁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荣誉观念对爱情破裂的影响。第二部分讲述了献殷勤的风尚,第三部分讲述了自由观念兴起后对爱情破裂的影响,第四部分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大变革时代的爱情破裂。第五部分作者将目光转向了现代时期,作者以爱情:一种乌托邦作为标题准确指出了现代爱情破裂的关键所在,在自由开放的现代社会,爱情破裂成为了意见在普通不过的事,人们不再将其视为一种断裂,而是一种状态的转变。 作者简介 萨宾娜·梅尔基奥尔-博奈(Sabine Melchior-Bonnet),法国历史学家,感性史专家,曾任职于法兰西公学。出版感性史相关著作十余部,近期主要作品有《一部风流史》《伟人和他们的母亲》《爱情的破碎:部分手史》《女性的笑容:一部权力史》。 目录 引言:从社会混乱到情感混沌 第一部分 分手,事关名誉 公元9世纪至15世纪的历史背景和道德准则 择偶不慎 血腥决裂 脆弱的地下爱情 诚挚之爱 爱洛依丝和阿伯拉尔 “永别了,我的唯一” 围墙 一部书信史 “我不配受到背叛” 爱情和羞耻 一部独一无二的传记 毒汁和苦酒 英格兰亨利八世和阿拉贡的凯瑟琳 “离婚”首创 坚定的天主教国王 皇帝床笫 法庭之上孤立无援 重婚? 弗朗索瓦兹·德·罗翰与雅克·德·内穆尔 公开凌辱 待攻克的堡垒 床隙秘事 屈辱 神经战 小私生子的命运 第二部分 风雅气息 风雅——共同生活的艺术 可更新的婚姻 幻灭 惧怕爱情 分手即毁灭 拉罗什福科公爵与隆格维尔公爵夫人 《爱的怨恨》 席位之争 安妮·热纳维耶芙美丽的双眼 爱情-毒药 爱情结晶 一位小说女主角 女性解放? 不可释怀的怨恨 失望的爱情,还是受伤的荣誉? “然而我们在憎恶之时仍然相爱” 路易十四与露易丝·德·拉瓦利埃尔 无怨无悔,但并非无关痛痒 爱情伊始的沉醉 分手礼 凌辱 巨变 西多妮娅·德·库尔塞莱斯 一位自由女性的通奸诉讼 女孩如何才能有思想? 犯人和隐士 “看见她,就等于爱上她” 争执 垂死的爱情 第三部分 决裂之殇 和平分手 放浪风俗 爱情是一种异化 新风气 萝丝·德洛内与梅尼尔骑士 浪漫主义的溃败(巴士底之歌) 理想成分 铁窗之爱 怀疑 等待 詹姆斯·博斯韦尔 一位浪子的爱恋 维纳斯之痛 喀耳刻夫人 逃离火线,而非决绝分手 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与格里戈里·波将金 “您属于国家,您属于我” 反差 崇拜者波将金 波将金所向睥睨的晋升之路 “我的爱人,我会按照你的要求行事” 理智与情感 “我最好的朋友” 朱莉·德·莱斯皮纳斯 “这好像死亡,比死亡更可怕” 朱莉的秘密 猜疑之痛 我等着,我盼望您能结婚 “向死之心” 杜德芳夫人与霍勒斯·沃波尔 黄昏之恋 无药可救的烦闷 一个年迈的小姑娘 爱情,多么可憎的字眼! 您会想念我的…… 第四部分 分手之惊 百年之思:离婚法案 头晕目眩的分手 责任感 资产阶级婚外情 拿破仑与约瑟芬 公开分手编年史 初遇 “您对我的内心起到了多么奇陉的作用!” 奥赛罗的匕首 爱情间歇 幻想破灭 在荣光与畏惧之间 建立一个王朝 我永远都不能离开你 最强动机 亚历山大·普希金与娜塔莉·贡恰洛娃 爱情与荣誉准则 失言 像所有人一样成婚 花边灵魂 我的热血变成了烦恼 深陷泥沼 悲剧 阿尔弗莱德·德·缪塞与乔治·桑 为其他女性开路 男性美德 威尼斯罗曼斯 “最后一次,这可怕的字眼” 女性的崭新历史 弗朗茨·李斯特与玛丽·达古尔特 “我活着就是为了等待您” 爱情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走吧! “我衷心尊重您的自由” 内莉达的复仇 第五部分爱情:乌托邦? 分手还是过渡? 持久不对等 爱的流浪 修复还是分手? 西蒙娜·德·波伏娃与纳尔逊·艾格林 破碎的女人 在艾格林怀抱中 “我永远都属于您” “什么都没有发生,他不再爱我了” 回忆是折磨 不可能的哀悼 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与玛利亚·卡拉斯 尤利西斯的背板 笼中夜莺 博得全世界 美丽是一个奥秘 致尤利西斯之爱 初次流泪,初次警醒 爱情还是生意? 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 查尔斯和戴安娜 忠于自我 择偶 表象背面 一位几乎寻常的母亲 人民的王妃 一声惊雷 我要做自己 结论 内在性时代 序言 一部学术性与感性并存 的“分手史” 古往今来,人们都会对 灿烂美好的事物产生自然而 然的向往,本能地规避它们 暗淡、凋谢的另一面。感情 亦是如此。纳兰性德用“人 生若只如初见”的感叹,道 出了往事不可追的怅然神伤 ,也让我们正视了多数感情 的必然命运——爱情固然令 人心驰神往,但萌芽之时憧 憬和浓情之时的热烈并不是 它的全部;爱情亦有令人不 堪回首、痛彻心扉的另一面 ,也会像万物一样从蓬勃走 向消亡。这或伤感、或痛苦 、或怅然,或激烈的另一面 也是爱情的本身,是它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爱情始终都 是文艺作品经久不衰的养料 ,以至于本书作者在开篇就 提出了“关于爱情的一切好 像都已经被说尽了”这样的 质疑。向阳而生是我们的本 性,因此,有关爱情的这道 不尽的“一切”其实更多地集 中在了它朦胧之初的心悸和 情深之时的动人,我们不愿 意,甚至会特意回避一个不 争的事实——爱情是一个漫 长的、动态的过程,它是脆 弱的、多变的,也许有一天 ,它也会走向消亡。《爱情 的破碎:一部分手史》的作 者梅尔基奥尔-博奈在这部 作品中为我们解读的正是爱 情从极到衰、充满泪水和挣 扎,最终难以为继的另一面 。本书法语原文书名为Les revers de l'amour.Une histoire de la rupture,其 中“revers”的意义即为“事物 的反面,另一面”,在这部 探讨爱情的另一面的作品中 ,我们看到的不是被光韵笼 罩、被歌颂、被吟唱的理想 之爱和神化之爱,而是历史 上一段段未能修成正果、戛 然而止的破碎之爱。 本书作者梅尔基奥尔-博 奈女士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 ,现已出版《婚姻史》 (Histoire du mariage, Robert Laffont,2009)、 《一部风流史》(Une Histoire de la frivolité, Armand Colin,2013),《 伟人和他们的母亲》(Les Grands hommes et leur mè re,Odile Jacob,2017)、 《女性的笑容一部权力史》 (Le rire des femmes. Une histoire de pouvoir,PUF, 2021)等十余部学术著作 。我们只需要通过这些作品 的题目就不难看出,作者研 究领域集中在探究人类情感 、特别是两性情感关系的“ 感性史”领域。本书在法国 出版时,也被出版社归为“ 感性史”领域。感性史 (Histoire des sensiblités) 这一概念由法国著名史学家 吕西安·费博弗尔提出,是 脱胎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 个史学分支,从二十世纪至 今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的研 究热点之一,此方向最著名 的专家就是法国史学家阿兰 ·科尔班。在法语《罗贝尔 词典》中“sensibilité”一词大 体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 指“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 出适应性调整的这一特性” ,即“感官”;二是指“敏感 个体的特性”,即“感性”。 阿兰·科尔班的研究,例如 《雨、阳光和风:一部天气 感官史》(La Pluie,le soleil et le vent: une histoire de la sensibilitéau temps qu'il fait,Aubier Montaigne,2013)等,多 集中于“感官”领域。在翻译 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 者梅尔基奥尔一博奈 对“Histoire dessensiblités” 这一概念的解读方式与科尔 班有很大不同,相对于知觉 和感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 于内在的情感。这一设想也 得到了作者本人的证实,在 与其邮件沟通的过程中,作 者强调她眼中的“Histoire des sensiblités”最主要在于 “与理性相悖”——“五感同样 也是情感的一部分,但起到 的只是推动作用,最终的落 脚点仍然在非理性的‘感性’ 上”。因此,在本书 中,“Histoire des sensiblité s”这一概念的最贴切翻译应 为“感性史”。 虽然爱情在文艺创作中 无处不在,但是正如原著作 者在引言中指出的一样,从 历史学角度研究两性情感并 非易事,因为情感的私密性 和多样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 像剖析重大历史事件一样解 读个人、尤其是个人私生活 情感——更何况客观至上的 学术研究似乎与主观情感之 间存在着先天屏障。本书却 恰恰是一部探究主观情感的 学术著作,其法语原著于 2019年由专注于出版学术 著作的法兰西大学出版社(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简称PUF)出版。 读者只需浏览本书就会发现 ,这本书并非一部慨叹爱情 不再的文艺作品,而是一部 结构和逻辑严谨、史料丰富 、语言风格简单明了,且具 有鲜明问题意识的学术作品 :全书按照时间发展顺序, 共分为五个部分,作者在每 一个部分都会引领我们重温 三、四对著名爱侣“失败”的 感情经历,他们之中有亨利 八世、路易十四等权倾一时 的君王、有李斯特、乔治· 桑这样至真至烈的文人墨客 和艺术家,也有像内穆尔公 爵、隆格维尔夫人一样身处 政治漩涡长袖善舞的宫廷贵 族……作者选取了十八对西 方历史上的著名爱侣作为典 型“案例”,通过有据可循的 史料记载以及当事人的私人 通信,用客观、平实和真挚 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段段 破碎的爱情旋律。通过这些 被画上句号的爱情故事,我 们领略到的除了一张张人类 心灵地图以外,还有隐藏在 导语 也许很久以来,有关爱情的一切就已经被说尽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至今仍未有历史学家将目光投向爱情的破碎这一主题。史学家萨宾娜·梅尔基奥尔-博奈的这部作品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从“感性史”角度出发,探究爱情萌发和幻灭的根源;并通过对个体爱情悲剧的解读,剖析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法制、文化和风俗对婚恋的影响。 后记 爱情是承诺,爱情的本 质决定了它要“一生一世”。 两厢情愿为感情带来了神奇 的色彩,让爱人在成为“对 方”的同时仍然保持自我。 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独一无 二,希望被认可、被渴望, 他们感到自己身上蕴藏着无 限的可能性,并且终于得以 展示自身所能。这个念头战 胜了真实的欲望,根据生物 学家的研究,欲望的真实性 很可能取决于多巴胺含量。 爱情的念想超越了爱人本身 ,这种念头抵抗我们根深蒂 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坚定的 性欲,作为一种发自内心的 情感,爱情会让人心生遐想 、进行升华。让爱情得以生 长、成熟和延续的是爱侣双 方。“爱情合约”是对未来的 赌注,这个合约定在当下, 建立在对过去的忠诚之上。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 一段爱情的解体会损害社会 形象、不利于理性的结合、 有悖于正直准则和道德风尚 ,还会扰乱各种各样的安排 ,只要这些危害还存在,“ 分手”就依然标志着失望和 幻灭。不过分手只会有损于 当下,它有利于重塑之后的 生活。现代爱情悲剧直指人 心,影响个体存在的身份问 题,以及个体的思想、欲望 、渴望和情感,现代情殇也 因此更加让人神伤。分手导 致的绝望注定会与爱情带来 的期望成正比。伴侣之间的 “我们”分裂解体成为两个孤 立的个体,他们或漠不关心 ,或充满敌意,最后变成了 对方眼中形同陌路的陌生人 ,只得在面面相对一言不发 中禁锢自我。爱情,这个西 方的伟大神话,是否正在走 向衰竭? 最坚固、最平静的爱情 关系也会在某一天经受悄悄 潜入的外界诱惑。凯瑟琳· 博西是女数学家和诗人,在 七年的时间里,她与另一位 诗人和思想家保罗·瓦莱里 经历了一段炽热的激情,他 们的爱情具有典型性、悲剧 性,是一段尝试走向绝对的 爱情。1920年凯瑟琳结识 瓦莱里时年届四十,已婚的 她婚姻不幸。瓦莱里则比凯 瑟琳年长十岁,他是一位平 和的丈夫,以及三个孩子的 父亲。两人发展了一段深沉 、完整的爱情,这是一段感 情生活、思想生活和性生活 交织的爱情,套用凯瑟琳· 博西的传记作者劳伦斯·约 瑟夫的精准形容,在这段爱 情中,每个人都像是在对方 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化身”。 凯瑟琳放任自我,在一种近 乎神秘主义的冲动中徜徉, “应该像信教一样投身于爱 情”。至于瓦莱里,他则是 一位享受孤独的思想家,他 注重控制自己的感情、通过 写作克服自己的焦虑,瓦莱 里唯理多于虔诚。两人之间 存在差距,但是这些差距为 他们的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 动力。瓦莱里会从凯瑟琳那 里汲取灵感,两人相识两年 后,他出版了自己最优美的 诗集——《魅歌》。虽然凯 瑟琳为瓦莱里的作品牺牲了 自己的工作,她对此感到幸 福。 就像一张过于紧绷的画 布一样,他们的爱情最终破 裂。分手绝不仅仅是幸福的 反义词,还是冲垮生活的堤 坝,抵消能够促进个人提升 的动力。凯瑟琳越来越难以 接受两女共侍一夫,她本人 则已经与丈夫离婚,她希望 情人能采取相同态度。瓦莱 里只满足于妥协,他任凭自 己埋头于家庭义务和责任之 中,他的事业更让他无法分 身。瓦莱里喜欢荣誉和沙龙 生活,他不停地追求巴黎生 活里必不可少的灵感女神们 ,并且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 功。1925年,瓦莱里入选“ 法兰西学院”。瓦莱里的日 程安排没有顾忌凯瑟琳的等 待——这是一位渴望绝对的 情人。疲惫的凯瑟琳患上了 肺结核,她慷慨大度地情愿 自己杰出的才华被淹没。随 着瓦莱里渐行渐远,地下恋 情不得不承受的束缚以及凯 瑟琳在工作中对自己的强制 约束都让她感到越来越沉重 ,她的疾病、她的骄傲让她 遭到了社会的排挤。两人的 爱情从蓬勃的希望变成了一 种折磨。他们爆发了激烈的 争执后,凯瑟琳选择保持距 离,也不再给瓦莱里回信。 瓦莱里则起了自杀的念头。 然而,两人的爱情又出现了 转机。虽然说爱情不再能够 满足欲望,但它仍然保持了 强大的创造力,并且在此期 间并非没有苦涩的羁绊。沙 龙里的流言蜚语搅动了本就 不平静的水面。瓦莱里和凯 瑟琳的幸福时光中交织着指 责、借口、寻求解释和冷漠 ,不久后还有缄口不言。 这段爱情又磕磕绊绊地 持续了两年。在经历了良久 的垂死挣扎后,为了能够寻 求真理,两人最终在痛苦中 做出了抉择。1928年1月的 一个早晨,当瓦莱里拜访凯 瑟琳时,后者突然与他作别 ,“一天早上,我对爱情说 ,让它永远都不要再回来” 。七年的爱情就这样结束了 ,用凯瑟琳的话说,这是一 段持续七年的浮生若梦,“ 七年的时间用来明白,我们 曾经的所作所为丝毫不重要 ”。瓦莱里从此以后只是“对 方”—一位不忠者。“对方” 给凯瑟琳写信,然而她再也 没有拆阅这些信,并把它们 原封不动地寄了回去。瓦莱 里有意篡改了自己的笔记, 以此来打消凯瑟琳的警惕, 他让另一个人写信封上的地 址,但凯瑟琳识破了他的伎 俩。5月15日,她发出了一 声怒吼:“在经历了这样一 份爱、这样一份爱逝后,您 再也无权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我有权度过平静的夜晚… …”随之而来的是苦涩的指 责,“ 精彩页 人们觉得分手带来的痛苦的确是全球性的。一对爱侣、一对夫妻,不再相爱,各奔东西;无论是突然分裂还是渐行渐远、瞬间爆发还是已有先兆,分手都像一次赴死,在被遗忘和淡漠冲淡之前,这种痛苦甚至比生理死亡更可怕。两千年来,文学中处处弥漫着各种爱之痛发出的哭喊。无论何情何景,几个世纪以来这些哭喊和倾盆的泪水都用相似的语言诉说着同样的痛苦。 公元前1世纪末期,奥维德通过狄朵这一形象为所有被抛弃和背叛的女性扼腕,埃涅阿斯的离去让狄朵濒临死亡:“我像浸满硫磺的漆炬一样燃烧。日夜轮回,埃涅阿斯在我脑海中无处不在。如此寡情的埃涅阿斯,这个对我的恩惠充耳不闻的男人,我要和他一刀两断,如果我还没疯的话。”(《拟情书》,狄朵致埃涅阿斯)。决裂之前嫉妒之火已经点燃,这是一种由对手的竞争关系导致的无时不在的乖戾的刺激;德伊阿妮拉看见她的对手,赫拉克勒斯的异域情人、美艳的伊俄勒在街边走过,于是愤怒地向赫拉克勒斯咆哮:“我的双眼不得不注意到她;她没有像俘虏一样披散着头发出现在街上,低头忏悔她带来的灾祸;她仰着头,穿金戴银,明目张胆地往前走。”(《拟情书》,德伊阿妮拉致赫拉克勒斯)。奥维德杜撰这十五封神话人物之间的情书和诀别信的时候还不满20岁,他一生中只刮过两次胡子,情书、忧伤之书、哀悼之书由此诞生。 公元9世纪至15世纪的历史背景和道德准则 然而什么是爱情?爱情是疾病、是疯狂、是像狩猎和比武一样寻常的欢愉,还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福善?中世纪的文论、诗歌和小说至少都同意一个答案:得不到满足或被背叛的爱情令人疯狂;这样的例子有上百个,离开钟爱的女人后英勇的兰斯洛特一蹶不振,而且陷入“癫狂”,他撕扯头发、抓破面庞、嚎啕大哭、毫无目的地在森林里游荡,因为“他失去了被爱的期望”(《兰斯洛特的疯狂》)。 每个时代都会用充满想象的视角和表象建立自己的情感价值和情感准则。封建社会是一个骑士社会,这些骑士无拘无束且抱负远大,他们南征北战。在战争中,与侵略、暴力、各种掠夺和绑架相对应的是征服、勇气和对君主的忠诚。爱情是一种理想化的性爱,爱情中对妇人的征服是战场上的骑士们梦寐以求的嘉奖,也是游吟诗人们在领主的小宫廷里吟唱的主题,名誉、勇气、尊重、忠诚、谨慎是公元7世纪的骑士准则,这条准则建立了一种游离在婚姻戒律之外的世俗爱情道德,介于神秘主义之爱和意外之爱之间。单身又争强好胜,年轻的战士们必须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嫉妒“甚至是爱之根本,没有了嫉妒,也就没有了真正的爱情”(安德烈·里·查普林,《论骑士之爱》,第五卷,1185年)。一种爱情决疑论逐渐形成:“如果一位女士被她的第一个情人背叛了,那她会不会对第二任更可靠的恋人不忠呢?”,“一名骑士看到他的倾慕对象被其善妒的丈夫严加看管,他毫无希望可言,那他能否另寻新欢?”骑士之爱是追求女性,但更是对女性特质的崇拜。两个世纪以后,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痛斥男性视角的爱情理念,这样的爱情里没人在乎女性的好恶(《至爱神书简》,1399年)。 城市生活发展的过程中价值观在不断演变,职能也在不断扩充,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成了保障社会秩序的要素;对于人类来说,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并不代表个人局限性,相反它有一种调节作用,因为婚姻强化了家庭联系;婚姻的存在是为了繁衍后代和繁盛家业,是父母精打细算的对象,而且婚姻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爱情成了一个不必要的奢侈品,对于欲望的力量,中世纪的神学家们并不避讳他们的担忧,他们甚至斥责人类的欲火;过于热情的丈夫,和过度沉溺于性爱欢愉的妻子会损坏社会关系,而且会削弱对上帝之爱。 从公元9世纪开始,随着格列高利改革的进行,婚姻的准则法规逐渐成型。整整一千年里,在一个还未基督教化的西方世界,夫妻婚姻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随时可能破裂。罗马的法律和日耳曼的婚姻制度允许男方休妻,而且在富裕家庭里休妻是很常见的。对于加洛林王朝的大领主们来说,一夫多妻制是一个不用征战就可以建立政治联姻、扩展势力范围的方法。少女被父亲送给丈夫,丈夫则用一笔自己的遗产给未婚妻作为交换,一场仪式会印证二人的结合,使今后出生的孩子合法化,但是其他的结合方式也是存在的,这些方式不用丈夫的遗产,也不用得到法律认可,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年轻人的性欲,或是为了缔结外交纽带。查理大帝结过五次婚,而且在与第一任妻子赫罗特鲁德的关系产生裂痕后,他毫不犹豫地把发妻贬到不太受尊重的姘居地位,以便能与伦巴第国王的女儿联姻。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