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轼诗文精读/中华文史经典精读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苏轼文学作品的精选评注读本。所选作品,首先涵盖统编语文教材全部苏轼篇目,其次遴选体现苏轼个人特色、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作品,按诗、赋、文、词的体裁分类,每类体裁又以创作时间的先后为序进行编排,突显苏轼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文学成就和特点,脉络清晰。注释简明扼要,包括背景介绍、难字注音、词语解释和文意疏通,并结合作品讲解相关的声韵、格律和文史知识,帮助读者扫除文字障碍和文化隔阂,对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也做出简要辨析,提出最具可能性的新解释。作品评析不面面俱到,他人已有讲解的不再详细展开,而是抓住重点和要点,攻克疑点和难点,对作品的构思、立意、结构、修辞、技巧等进行鉴赏、分析和评价,行文通俗流畅。全书在全面了解古今中外苏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苏轼文学作品中具有艺术成就、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合文史爱好者、大中小学师生阅读,对专业研究者也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贵,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大阪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曾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大阪大学特任准教授。著有《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导言 诗 白帝庙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和子由渑池怀旧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王维吴道子画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龟山 游金山寺02I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赠孙莘老、 法惠寺横翠阁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新城道中 山村五绝 有美堂暴雨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东栏梨花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百步洪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 初到黄州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题西林壁 惠崇春江晓景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赠刘景文 望湖亭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交 荔支叹 食荔支 纵笔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汲江煎茶 儋耳 澄迈驿通潮阁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次韵江晦叔 赋 赤壁赋 后赤壁赋 文 留侯论 策略一 送杭州进士诗叙 超然台记 日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乳母任氏墓志铭 方山子传 书临皋亭 记承天夜游 谢量移汝州表 石钟山记 答张文潜县丞书 潮州韩文公庙碑 记游松风亭 试笔自书 书上元夜游 书合浦舟行 词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望江南(春未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永遇乐(明月如霜)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念奴娇(大江东去)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如梦今二首(为向东坡传语)(手种堂前桃李)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千秋岁(岛边夭外) 序言 苏轼诗文精读 一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谥号文忠,北宋眉州眉 山县(今四川眉山市东坡区) 人。父亲苏洵,字明允,弟 弟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 合称“三苏”,苏洵为老苏, 苏轼为大苏,苏辙为小苏, 都是欧阳修领导的北宋古文 运动的主将,位“唐宋八大 家”之列。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苏轼、苏辙两兄弟同科高 中进士,嘉祜六年(1061)又 在特设的制科考试中共获佳 绩。随后,苏轼出任凤翔府 (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区)签判 ,开始踏上仕途。英宗治平 二年(1065),回到朝中,召 试学士院,授职直史馆,看 上去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治平三年(1066),苏洵 去世,二苏兄弟自首都东京 (今河南开封)扶灵柩返家乡 安葬,并居家丁忧(守丧)。 在此期间,政治局势发生重 大变化。在位仅四年的英宗 英年早逝,神宗继位,改元 熙宁,熙宁二年(1069)二月 ,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副宰相),开始推行“新法” ,史称王安石变法。与此同 时,二苏丁忧期满,重返朝 廷。王安石认为苏轼与自己 的见解素来不合,为了不让 他干扰“新法”施行,就安排 他到官告院任闲职。 熙宁二年五月,科举改 革的倡议出台,神宗要求官 员们对此发表意见。苏轼奏 《议学校贡举状》,批驳科 举新措施,神宗为此召见了 他。神宗的召见引起王安石 及其盟友的不满,他们派苏 轼去担任开封府(今河南开 封)推官,希望用大量的民 事诉讼困住他。不料苏轼精 明能干,在官府和民间都扩 大了影响,也不耽误参政议 政,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 》,系统地阐明他对“新法” 的反对意见。在此前后,司 马光、富弼、韩琦等大臣都 反对“新法”,北宋的政治力 量由此分化成两大派别,支 持王安石变法的形成“新党” ,反对者则形成“旧党”,新 旧两党从此相互倾轧,党争 不断。 面对繁盛背后的社会危 机,苏轼本来是要求变法的 ,但“新法”颁布后,他对多 数措施都表示反对,遂被视 为旧党人物,由此被王安石 压制,也受到新党人士的挟 私报复,无奈请求外任,于 熙宁四年(1071)出任杭州( 今属浙江)通判。 苏轼在杭州期间,奔波 劳碌,为民造福,也写作了 许多揭露“新法”扰民的作品 。随后到密州(今山东诸城) 、徐州(今属江苏)、湖州( 今属浙江)任知州,所到之 处都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好事,受到神宗嘉奖,美名 远播,多年的地方工作也让 他对“新法”推行过程中的不 良后果有了更具体深入的认 识。 王安石变法具有进步意 义,但它对宋朝的功过利弊 至今犹有争议。朝廷在短时 间内急剧推行多种“新法”, 增加了政府收入,增强了国 防力量,但由于施行过程中 运作不良和部分举措不切实 际,也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 百姓的切身利益。苏轼身为 地方官,目睹民间疾苦,从 同情百姓、希望朝廷改正的 善心出发,用笔将见闻感受 记录下来,也符合自古以来 的“讽谏”传统。苏轼对“新 法”的基本意见有:第一, 操之过急,不利于稳定,不 容易成功,他认为“法相因 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辩试馆职策问劄子二首 》其二),应当以合乎人性 、人情为基础,进行渐进式 的改革。第二,执行不当, 某些措施在实际执行中给基 层百姓造成很大的损失和负 担,比如青苗法,各方争议 最为激烈。第三,用人不当 ,新党中的许多人急功近利 、结党营私,导致弊端丛生 。第四,钳制思想,导致思 想、学术、文化领域单调单 一,变法的弊端也由于缺乏 批评和监督无法纠正。 随着“新法”的曲折推行 ,以吕惠卿为代表的新党中 的少壮派也在攻击王安石。 熙宁七年(1074)到九年 (1076)之间,王安石两次被 罢免宰相职务,最终到金陵 (今江苏南京)失意闲居。神 宗亲自主持“新法”政务,并 把年号改为“元丰”,强力推 行多种措施,企望快速建立 丰功伟业。政治形势随即变 得微妙起来。同是反对“新 法”,以前只属于针对宰相 的不同政见,算不上什么罪 ;现在则成了反对、批评皇 帝,这可是重罪。神宗不能 容忍这种批评和反对,他要 惩罚对“新法”持异议的人。 在反对阵营里,司马光地位 高、影响大,但德高望重, 而且早已沉默不语;处理一 般的人物,起不到杀鸡儆猴 的作用;苏轼在各地任职多 年,诗文到处传诵,门生故 旧颇多,在朝野上下声誉日 隆,但官职级别和政治地位 不太高,正是杀一儆百的最 佳对象。于是朝廷开始收网 。 …… 三 宋朝远去了,苏轼远去 了,但苏轼的文学作品还在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财富,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文 化遗产。在今天,对全人类 来说,苏轼的人格风骨和文 艺创作仍有着重要的共同价 值。阅读苏轼,首先可以获 得审美享受,唤起中外年轻 一代对汉语的热爱;其次可 以发现和唤醒自我,促成人 文启蒙;再次能传承过往时 代的个人和集体记忆,共同 建构文明认同。 本书选录苏轼诗40题47 首,赋2篇,文18篇,词20 题21首,每类文体内部按写 作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凸 显苏轼不同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